物理实验(2)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328.38 KB
- 文档页数:13
大学物理实验2
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杨氏模量就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一个物理量。
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主要用到测量架和镜尺组。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掌握用光杠杆测量长度的微小变化,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思路。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图)
三、实验设备、仪器、用具及其规范
四、实验(测定)方法
五、实验记录、数据处理
六、结果分析及问题讨论
实验数据中采用了逐差法处理数据。
所求得的杨氏模量与实际偏差较大,可能是由于实验过程中误差较大引起的。
专题16 力学实验1、(2022·湖南卷·T11)小圆同学用橡皮筋、同种一元硬币、刻度尺、塑料袋、支架等,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冰墩墩玩具的质量。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1)查找资料,得知每枚硬币的质量为6.05g;(2)将硬币以5枚为一组逐次加入塑料袋,测量每次稳定后橡皮筋的长度l,记录数据如下表:序号 1 2 3 4 5硬币数量n/枚 5 10 15 20 25l10.51 12.02 13.54 15.05 16.56长度/cm(3)根据表中数据在图(b)上描点,绘制图线;______(4)取出全部硬币,把冰墩墩玩具放入塑料袋中,稳定后橡皮筋长度的示数如图(c)所示,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为______cm;(5)由上述数据计算得冰墩墩玩具的质量为______g(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①. 见解析②. 15.35 ③. 127【解析】(3)[1]根据表格标点连线如图(4)[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故读数15.35cm l =; (5)[3]设橡皮筋的劲度系数为k ,原长为x 0,则()110n mg k l x =- ()250n mg k l x =-设冰墩墩的质量为m 1,则有()10m g k l x =-联立各式代入数据可得142.69g m ≈。
2、(2022·广东卷·T11)某实验小组为测量小球从某一高度释放,与某种橡胶材料碰撞导致的机械能损失,设计了如图(a )所示的装置,实验过程如下:(1)让小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与水平放置的橡胶材料碰撞后竖直反弹。
调节光电门位置,使小球从光电门正上方释放后,在下落和反弹过程中均可通过光电门。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球的直径,示数如图(b )所示,小球直径d =__________mm 。
(3)测量时,应__________(选填“A ”或“B ”,其中A 为“先释放小球,后接通数字计时器”,B 为“先接通数字计时器,后释放小球”)。
实验2 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掌握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及读数方法. 2.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及伏安法测电阻. 3.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二、实验思路 1.实验电路:用甲、乙两图都可,图甲中的滑动变阻器为分压式接法,图乙中的滑动变阻器为限流式接法.2.用毫米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 ,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金属丝的直径d ,算出横截面积S ⎝⎛⎭⎫S =πd24. 3.由电阻定律R =ρl S ,得ρ=SR l =πd 2R 4l =πd 2U 4lI ,求出电阻率.三、实验器材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开关及导线、被测金属丝、电池、滑动变阻器.四、实验步骤1.测直径: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丝上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并记录. 2.量长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三次,并记录.3.连电路:按如上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4.求电阻: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S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 和U 的值,记入表格内,断开开关S .5.拆除实验电路,整理好实验器材.五、数据处理电阻R 的数值可用以下两种方法确定:1.计算法:利用每次测量的U 、I 值分别由公式R =UI 计算出电阻,再求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2.图像法:可建立I -U 坐标系,将测量的U 、I 值描点作出图像,利用图像的斜率求出电阻R .六、注意事项1.因一般金属丝电阻较小,为了减少实验的系统误差,必须选择电流表外接法. 2.本实验若用限流式接法,在接通电源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状态. 3.测量l 时应测接入电路中的金属丝的有效长度(即两接线柱之间的长度);在金属丝的三个不同位置上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直径d .4.电流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 A 量程),通电时间不宜太长,以免电阻率因温度升高而变化.要点一 仪器读数和实验原理有一合金制成的圆柱体.为测量该合金的电阻率,现用伏安法测量圆柱体两端之间的电阻,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体的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该圆柱体的长度.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甲和乙所示.(1)由图读得圆柱体的直径为________mm ,长度为________ cm .(2)若流经圆柱体的电流为I ,圆柱体两端之间的电压为U ,圆柱体的直径和长度分别用D 、L 表示,则用D 、L 、I 、U 表示的电阻率的关系式为ρ=________.解析 (1)圆柱体的直径为1.5 mm +34.5×0.01 mm =1.845 mm ;长度为42 mm +8×0.05 mm =42.40 mm =4.240 cm .(2)由欧姆定律R =U I 和电阻定律R =ρL S联立得ρ=RS L =US IL =πD 2U4IL.答案 (1)1.845(1.842~1.846均正确) 4.240(2)πD 2U 4IL要点二 电路连接和数据处理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约为50 cm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中某一次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其读数应为________mm(该值接近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图1(2)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 x ,实验所用器材为电池组(电动势为3 V ,内阻约为1 Ω)、电流表(内阻约为0.1 Ω)、电压表(内阻约为3 kΩ)、滑动变阻器R (0~20 Ω,额定电流为2 A)、开关、导线若干,某小组同学利用以上器材正确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据见下表.次数 1 2 3 4 5 6 7 U /V 0.10 0.30 0.70 1.00 1.50 1.70 2.30 I /A0.0200.0600.1600.2200.3400.4600.520由实验数据可知,他们测量R x 是采用图2中的________(选填“甲”或“乙”)图.图2(3)图3是测量R x 的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置于变阻器的一端.请根据(2)所选的电路图,补充完成图3中实物间的连线,并使闭合开关的瞬间,电压表或电流表不至于被烧坏.图3图4(4)这个小组的同学在坐标纸上建立U、I坐标系,如图4所示,图中已标出了与测量数据对应的4个坐标点.请在图中标出第2、4、6次测量数据的坐标点,并描绘出U-I图线.由图线得到金属丝的阻值R x=_____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5)根据以上数据可以估算出金属丝电阻率约为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A.1×10-2Ω·m B.1×10-4Ω·mC.1×10-6Ω·m D.1×10-8Ω·m解析(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0+39.8×0.01 mm=0.398 mm.(2)由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R x的阻值大约为5 Ω.由题知R x≪R V,故电流表OA外接,若滑动变阻器接为限流的形式,则R x两端的电压最小值U min=520+5+1+0.1E≈0.6 V,而从实验数据可知,R x两端电压可为0.10 V,因此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的形式.(3)如图甲所示.甲(4)选尽可能多的点连成一条直线,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如图乙所示.乙图线的斜率反映了金属丝的电阻,因此金属丝的电阻值R x=4.4 Ω.(5)根据R=ρlS得金属丝的电阻率ρ=RSl=πRd24l=3.14×4.4×(0.398×10-3)24×0.5Ω·m≈1.09×10-6Ω·m.故选项C正确.答案(1)0.398(0.395~0.399均正确)(2)甲(3)见解析图甲(4)见解析图乙4.4(4.3~4.7均正确)(5)C[训练](1)在测定一根粗细均匀合金丝电阻率的实验中,利用螺旋测微器测定合金丝直径的过程如图所示,校零时的读数为________mm,合金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2)为了精确测量合金丝的电阻R x,设计出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图,按照该电路图完成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甲乙解析(1)按照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原则得,校零时的读数为0.007 mm,合金丝的直径为0.645 mm-0.007 mm=0.638 mm.(2)连线如图所示.答案(1)0.0070.638(0.636~0.640均正确)(2)见解析图要点三实验创新设计国标(GB/T)规定自来水在15 ℃时电阻率应大于13 Ω·m.某同学利用图甲电路测量15 ℃的自来水的电阻率,其中内径均匀的圆柱形玻璃管侧壁连接一细管,细管上加有阀门K以控制管内自来水的水量,玻璃管两端接有导电活塞(活塞电阻可忽略),右活塞固定,左活塞可自由移动.实验器材还有:甲乙电源(电动势约3 V,内阻可忽略);电压表V1(量程0~3 V,内阻很大);电压表V2(量程0~3 V,内阻很大);定值电阻R1(阻值4 kΩ);定值电阻R2(阻值2 kΩ);电阻箱R(最大阻值9 999 Ω);单刀双掷开关S,导线若干;游标卡尺,刻度尺.实验步骤如下:A.用游标卡尺测量玻璃管的内径d;B.向玻璃管内注满自来水,并用刻度尺测量水柱长度L;C.把S拨到1位置,记录电压表V1的示数;D.把S拨到2位置,调整电阻箱阻值,使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压表V1示数相同,记录电阻箱的阻值R;E.改变玻璃管内水柱长度,重复实验步骤C、D,记录每一次水柱长度L和电阻箱阻值R;F.____________________.(1)补充完整实验步骤.(2)测玻璃管内径d时游标卡尺示数d=30.00 mm,玻璃管内水柱的电阻值R x的表达式为R x=________(用R1、R2、R表示).(3)利用记录的多组水柱长度L和对应的电阻箱阻值R的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R-1L关系图像.则自来水的电阻率ρ=________Ω·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实验中若电压表V1内阻不是很大,则自来水电阻率测量结果将__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解析(1)实验做完后,要断开S,整理好器材.(2)设把S拨到1位置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U,则此时电路电流I=UR1,电源的电动势E =UR 1R x +U ,当把S 拨到2位置,调整电阻箱的阻值,使电压表V 2的示数与电压表V 1的示数相同,也为U ,则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 ′=U R ,电源的电动势E =U R R 2+U ,可得R x R 1=R 2R ,解得R x =R 1R 2R.(3)从图乙中可知,R =2.0×103 Ω时,1L =5.0 m -1,此时玻璃管内水柱的电阻R x =R 1R 2R =4 000 Ω,水柱横截面积S =πd 22=7.065×10-4m 2,根据电阻定律有R x =ρL S ,代入数据可得ρ=14 Ω·m .(4)若电压表V 1内阻不是很大,则把S 拨到1位置,此时电路电流大于UR 1,电源的电动势将大于U R xR 1+U ,所以测得的R x 将偏大,因此自来水电阻率测量结果将偏大.答案 (1)断开S ,整理好器材 (2)R 1R 2R (3)14(4)偏大。
全面深入解读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近年来,物理教育逐渐成为了国家教育重点工作的一部分。
然而,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备课不足、课件过于老旧、实验内容过于简单、设备状况不佳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制定了《全面深入解读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
该教案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教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教学的具体步骤、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使用、实验教学的题型设计等等。
本文将就这份教案进行详细的解读,为广大物理教师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细致的备课指导。
一、实验教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观察,在具体场景下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更加直观、具体、生动的表述。
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讲解。
1.实验的分类:实验可以按照目的、原理、实验器材、内容、要求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分类方式,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实验的原则:实验教学需严格遵守一些原则,例如注重安全、注重实验操作技能、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的卫生等等。
只有全面遵守这些原则,才能够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实验教学的好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记忆和理解等等。
所以,我们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优势。
二、实验教学的具体步骤1.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需要事先确定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内容。
通过确定实验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体验。
同时,还需要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方面,了解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重点。
2.准备实验器材和教具:在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之后,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和教具。
在制定实验器材清单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准确选择和配备实验器材和教具,以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
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物理教材书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
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
使学生实验的开出率突破大纲的要求,达到____%以上,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物理术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
实践说明,应该如此,如此有效。
首先我们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
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
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惠州学院大学物理实验7 示波器及其使用示波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子仪器,主要用于观察和测量各种电信号。
是展示和观测电信号的电子仪器,可以直接测量信号电压的大小和周期.配合各种传感器把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示波器也可以用来观察各种非电量的变化过程。
特别适用于观测瞬时变化的过程.本实验是利用示波器观察周期性改变信号和测量其主要参数。
交流电的电压(或电流)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交流电包括各种各样的波形,如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
[实验目的]1.了解示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示波器的基本调节和使用方法;2.学会使用常用信号发生器;掌握用示波器观察、描绘电信号波形的方法。
3.学会用示波器测量、计算电信号电压、周期和频率等电参量;4.学会用示波器观察、描绘利萨如图形。
[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20MHz CS—4215A) 1台2、低频信号发生器(10Hz—1MHz) 1-2台3、屏蔽连接线(同轴电缆)2根[实验原理]一、示波器的结构及简单工作原理图1、示波器的原理图示波器一般由5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1)示波管;(2)扫描发生器;(3)同步电路;(4)水平轴和垂直轴放大器;(5)电源。
下面分别加以简单说明。
示波器的原理方框图1、示波管有各种电极,其结构如图1所示。
阴极K受灯丝F加热而发射电子,这些电子受带正高压的加速阳极A1的加速,并经由A1、A2组成的聚焦系统,形成一束很细的高速电子束射到荧光屏,荧光屏上涂有荧光粉,它在这些高速电子的激发下发光。
光点的大小取决于A1、A2组成的电子透镜的聚焦。
改变A2相对A1的电位,可以改变电子透镜的焦距,使其正好聚焦在荧光屏上,成为个很小的亮点。
因此,调节A2的电位,称为“聚焦”调节。
示波管内装有两对互相垂直的平行板(X1、X2和y1、y 2),如果在垂直方向的平行板y1、y 2上加周期变化的电压,电子束通过时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上下偏转,在荧光屏上就可以看到一根垂直的亮线;同理,在水平方向的平行板x 1、x 2上加周期变化的电压,也可以看到一根水平亮线。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引言概述: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实验展示和验证物理理论,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的内容和目标。
正文:1. 实验一:光的折射- 介绍折射现象和斯涅尔定律- 测量光线由空气进入玻璃的折射角-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总结实验对折射现象的认识和物理原理的应用2. 实验二:牛顿环实验- 介绍牛顿环实验和干涉现象- 利用透明球与平板玻璃之间的干涉环展示干涉现象- 实验中的观察与记录- 计算干涉环的半径和观察现象的解释- 总结实验对干涉现象的认识和光的波动性质的验证3. 实验三:弹性碰撞- 介绍弹性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守恒定律- 利用弹性碰撞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测量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和动量-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总结实验对弹性碰撞的认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 实验四:平衡与力的测量- 介绍物体平衡和力的概念- 利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和不同角度下的拉力- 实验中的观察与记录- 绘制力的示意图和分析力的关系- 总结实验对平衡和力的认识和测力学的应用5. 实验五:磁感线实验- 介绍磁感线和磁力线的概念- 利用磁铁和铁屑展示磁感线的分布- 实验中的观察与记录- 分析磁感线和磁铁性质的关系- 总结实验对磁感线和磁铁性质的认识总结: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二)通过五个实验点的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理论和原理。
通过折射、干涉、碰撞、平衡和磁感线五个实验的展示和验证,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还培养了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这些实验的结果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引言高中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高中物理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分享我的实验心得和技巧。
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并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光滑的斜面,并用尺子测量其高度和长度。
2.将小物体从斜面的顶端释放,利用计时器计时小物体滑下斜面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3.重复上述步骤,每次改变斜面的高度,以获取更多的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
在该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测量和计时,了解了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斜面的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实验二:用风力驱动小车实验目的了解风力的作用,探究风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可以受到风力作用的小车模型,并在模型上装上风帆。
2.利用风扇对小车模型进行风力驱动,记录下小车在不同风速下的移动距离。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风速和小车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风速对小车移动距离的影响。
当风速增加时,小车的移动距离也随之增加。
在该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和进行风力驱动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风力的作用和影响。
实验三: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光在介质边界上的折射现象,并了解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并在容器中注入一些水。
2.将一束光照射到容器中,观察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3.分别改变入射角度和介质的折射率,观察光的折射路径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光在介质边界上的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心得在该实验中,我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了光的折射现象,并深入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
物理实验报告反思(5篇)物理实验报告反思(5篇)教学反思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当工作有了新的启发时,将过去的成绩回忆汇集成一份工作反思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反思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物理实验报告反思(篇1)20__年中考我校物理均分是82。
1分,校市比为134。
9%,年级确定中考物理目标分是82分,刚好达到目标,这个成绩虽然不是很好,却也来之不易,我们两位老师还是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脑筋,力争让师生在教学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顾我们的备考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认真学习了考试说明,充分挖掘教材。
1、从考试说明中看,“了解”、“理解”两块知识点其中“理解”部分有24个知识点,是命题的必考知识,占中考的90%左右。
在复习时就要结合知识点,结合考试说明中对学生有较高能力的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复习与提高。
可以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自命题,以在解题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阐述物理。
2、将“科学探究”作为考查的知识点载入考试内容中,体现了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考不仅是选拔性的考试,更是大众化的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练兵。
3、教材是按着“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
以往“考试说明”是就所用教材指明考试的知识点,而今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到这里按教材例举知识的要求程度是作为参考出现的。
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教材“教”,而非是在“教”教材。
“一标多本”体现了教材的多元,体现了按需取材。
意味着中考复习不要只盯住教材的内容或形式,要吃透教材,领会其实质,透过教材学知识、用知识,掌握方法和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避免中考复习中的本本倾向。
4、考试内容的划分由原来的力、热、电、光、声五块改为现在的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渗透于科学内容考查之中。
将知识更加系统化。
5、开放性试题引导学习方式转变今年的中考仍将重视考查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等基本知识;加强考查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考生实验探究过程、科学实验方法的考查;在试题中体现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试题内容与综合实践、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的联系,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用的建筑物理(光学)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建筑物理是研究建筑环境中光学现象和效果的学科,对于实际工程设计和优化非常重要。
本报告是《实用的建筑物理(光学)实验报告(二)》,旨在介绍建筑环境中光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以及相关实验结果和分析。
通过本实验报告的学习,读者将了解到光学实验对于建筑物理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光学实验来优化建筑设计。
正文1. 光线传播与折射实验1.1 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模型1.2 折射定律及其实验验证1.3 不同介质的折射率测量方法1.4 光线传播的实际应用示例1.5 折射率对建筑材料选择的影响2. 反射与散射实验2.1 光线在平面镜的反射实验2.2 反射定律及其实验验证2.3 光线在粗糙表面的散射实验2.4 散射对建筑照明的影响2.5 光线反射与散射的应用案例3. 透明材料与色彩实验3.1 透明材料的透射率测量方法3.2 光线在透明材料中的色散实验3.3 透明材料的色彩效果分析3.4 透明材料的光线利用率评估3.5 透明材料与建筑整体效果的关系4. 照明设计与日照实验4.1 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4.2 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分布实验4.3 日照模拟实验与评估4.4 光线对建筑室内舒适度的影响4.5 照明设计与日照优化的例子5. 建筑物面色实验5.1 建筑物外观颜色的实验测量5.2 色度值与颜色感知的关系5.3 建筑物颜色对环境的影响5.4 耐候性与颜色衰减实验5.5 建筑物颜色选择的建议与经验总结总结通过本实验报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建筑物理(光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设计和实施方法。
在光线传播与折射实验中,我们学习到了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和折射定律,并了解了光线传播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反射与散射实验展示了光线在平面镜和粗糙表面上的行为,并探讨了其在建筑照明中的应用。
透明材料与色彩实验提供了关于透明材料的透射率、色散和色彩效果的测量方法和分析。
照明设计与日照实验强调了照明设计原则、光线分布和日照评估对建筑室内舒适度的重要性。
物理演示实验观后感引言物理演示实验是物理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性。
在本次物理演示实验中,我参与了多个实验项目,包括声波的传播、光的折射和反射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学的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
实验一:声波的传播在声波的传播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频率可调的声源和示波器。
通过调整声源频率和测量示波器上的波形,我们能够观察到声波的传播特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而且与介质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此外,声波还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这些现象能够解释为何我们在不同位置听到的声音强度和音质是不同的。
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声波的传播规律,并对声音是如何在我们周围传播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这种实验方法也能够加深对频率和波形的理解,对于理解振动与波动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实验二:光的折射和反射在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透明介质、光源和平行光束。
通过调节角度和观察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我们研究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进行了相关数值计算。
同时,通过使用凹透镜和凸透镜,我们还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斯涅尔定律,我们能够计算出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实验也验证了光在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之间发生折射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而在反射实验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光的反射定律,并通过对不同透镜的使用,观测了光的聚焦和发散效应。
通过这次实验,我对光的传播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光的折射和反射。
这不仅对于理解光学器件的性质和工作原理有帮助,也对于日常生活中光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验三:电磁感应在电磁感应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线圈、磁铁和电流表。
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并通过电流表的读数,我们研究了磁场对于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当磁场变化时,线圈两端会产生电动势,并且这个电动势与磁场变化的快慢有关。
剖析现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作者:王悦云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物理学是一门立足实验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一直是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
物理实验的教学会对学生的物理概念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其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客观事实是,中学生知识经验有限,思维不成熟,对于许多事物容易只产生表面的概念,而对其深层次的含义意识不到,这样就容易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
所以对于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物理实验问题研究结论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087-0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
很多老师只纯粹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实验思维和思想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对于实验过程比较轻视,只注重结论的获得和总结。
这样长久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实验的精髓,对一些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只局限于表面,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非常不利。
1 简单概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实验总是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行实验教学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虽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媒体设备使得更多老师为了方便,直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实验教学而忽视掉让学生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但是物理实验的实际上台操作仍然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下,普遍对需要手动操作的实验不够重视。
绝大部分老师只重视实验的结果,而对实验操作的本身过程不够重视,忽视学生们的体验,使得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状态,难以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和精神。
老师演示实验时中规中矩,缺乏创新,缺少对前置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无法感受实验的趣味性,这或许是由于老师普遍认为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仅仅适合简单灌输的教学方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