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点石斑鱼人工繁育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254.18 KB
- 文档页数:3
淡水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为了探索淡水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解决制约淡水石斑鱼大面积推广养殖的“瓶颈”一苗种问题,我们于2004年开展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条件和方法1.人工繁殖(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位于江苏省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西山)内,试验池2只,面积各为1亩,池塘编号为5号、6号。
池深1.8米,水深1.5米,淤泥5厘米左右,池塘底部平坦,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
(2)亲鱼培育:此次繁殖用的亲鱼是从2003年自行养成的商品鱼中挑选出来的,于2003年11月初转移到温室水泥池内进行培育,温室水泥池1只,面积35平方米,亲鱼平均规格0.50千克/尾,数量70尾,在温室培育期间投喂螺蛳、蚌肉,搭投颗粒饲料,从而促进亲本性腺发育。
2004年5月8日再将亲本放养到室外人工繁殖试验池内,通过进一步强化培育,到6月上旬性腺发育成熟。
(3)亲鱼的雌雄鉴别:性腺发育成熟的亲本,雄鱼体色较深,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的精液流出;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黄色,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具有生殖突,卵粒不易挤出。
(4)催产与孵化:5号、6号池内各放养雌鱼16尾、雄鱼17尾,当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后,6月6日通过大量更换池水的方法,促使池内的亲本基本达同步产卵受精,而不需注射催产药物。
淡水石斑鱼的产卵习性与罗非鱼相似,先在池塘底部挖好产卵的巢穴,产卵基本在下午,产卵后由雌鱼守卫受精卵,雄鱼协同守卫。
卵为椭圆形,黄暗绿色、不透明、粘性,卵分散排列在巢穴中,体重在500克左右的雌鱼每次产卵量为1.9万~2.4万粒。
当水温在25℃左右时,受精卵经56小时即可孵化出仔鱼,仔鱼孵出后要将亲本及时捕走,以免吞食仔鱼。
淡水石斑鱼刚孵化出膜的仔鱼全长0.6厘米左右,集群在池塘底部不停地运动,在水温26℃左右时,孵化后一星期卵黄囊消失,仔鱼游到池塘中上水层,不再集群在底部。
卵黄囊消失后,及时将仔鱼牵捕到夏花培育池内进行苗种培育。
石斑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作者:冯乾生,杨亚惟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12期冯乾生,杨亚惟(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水产工作站,陕西宝鸡721300)摘要:石斑鱼人工繁殖有三项技术手段:自然产卵、人工催产和人工授精。
自然产卵,即采用周年人工培育和短期室内强化培育的雌、雄鱼,都能达到在人为环境条件下亲鱼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催产,即将性激素注射到亲鱼体内,促使性腺从4期发育到5期,完成成熟过渡,诱发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挤卵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即由人工采卵、采精,使亲鱼成熟的卵子和精子接触,而完成受精作用。
关键词:石斑鱼;自然产卵;人工催产;人工授精中图分类号:S965. 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 - 9737( 2016) 12 - 0069 - 011 自然产卵石斑鱼个体总产卵量在7万到100多万粒不等,大型种类有1000万粒之多。
采用周年人工培育和短期室内强化培育的雌、雄鱼,都能达到在人为环境条件下亲鱼自然产卵受精。
如果是短期蓄养,则在繁殖期之前从海上钓获的石斑鱼中选取强健、活泼、体表无损伤的雌、雄石斑鱼亲鱼,蓄养于室内水池中,人工投喂充足的新鲜优质饵料,进行营养强化培育,促使其性腺正常发育。
当培育水温达20aC以上时,开始产卵。
在产卵之前,雄鱼体表尤其头部出现明显婚姻色,雄鱼追逐前面的雌鱼,相靠后以鳃盖推挤雌鱼,尔后雌、雄鱼鳃盖紧贴并列环游,接着在水面呈直线速游并产卵、排精。
笔者在多年的石斑鱼人工育苗中,用此方法均获得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的受精卵。
产卵期间水温为20.426℃,盐度为22.628.5。
某些大型种类也有自然产卵的记录。
如日本香川县水产试验场、将8尾从海上钓获的鲑形石斑鱼(雄鱼全长为1030mm、雌鱼全长为7501100mm,最大尾重30kg),饲养在陆上水族馆的水槽中,在繁殖季节观察其自然产卵受精,其产卵行为与赤点石斑鱼大抵相同,但由于鱼体较大,行动较为缓慢。
卵的收集,是在翌日的清晨进行。
中国水产科学 2018年7月, 25(4): 737-752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8-04-01; 修订日期: 2018-04-16.基金项目: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0700);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6001). 作者简介: 丁少雄(1973–), 教授, 从事鱼类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sxding@ DOI: 10.3724/SP.J.1118.2018.18110石斑鱼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丁少雄1, 2, 刘巧红1, 3, 吴昊昊2, 曲朦31. 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 厦门 361102;2. 厦门大学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3. 厦门大学 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 摘要: 石斑鱼(Epinephelidae)是名贵的海产鱼类, 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近岸岩滩和珊瑚礁水域, 是岩礁生态系生物群落的重要类群。
本文对国内外石斑鱼类生物学、生态学、渔业资源及人工繁育养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综合报道石斑鱼类的形态比较特征, 栖息、摄食和繁殖习性, 系统演化与分类, 种类地理分布, 人工繁育等研究进展以及养殖发展概况; 报道全球石斑鱼自然资源明显衰退的现状评估以及对石斑鱼资源保护的共识和相关的渔业管理措施。
此外, 根据作者多年开展的鱼类遗传生物学研究, 指出强化我国海域野生石斑鱼资源保护工作, 深入开展杂交石斑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加强石斑鱼杂交选育行业管理, 是我国石斑鱼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 石斑鱼类; 生物学; 资源; 人工繁育;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9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8)04-0737-16石斑鱼(Epinephelidae)是一类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鱼类, 广布于三大洋的热带与亚热带海域。
海南地区赤点石斑鱼养殖技术研究作者:郑飞符书源韩丽娜董杨王永波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9期摘要从福建地区引进规格为2~3 cm的赤点石斑鱼苗种2万尾,在海南椰林地区进行室内水泥池流水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6个月的养殖周期,苗种成活率为36%,平均体重为396 g/尾,最大体重550 g/尾。
关键词赤点石斑鱼;养殖技术;海南省中图分类号 S965.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55-01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俗称红斑,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石斑鱼中较为昂贵的品种之一。
由于鱼身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的红色,也是中式喜宴中极受欢迎的食用鱼。
该鱼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等海域,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1]。
近10来年,赤点石斑鱼人工养殖在我国广东、福建等发展较为迅速,在海南地区养殖偏少。
海南渔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从福建省引进2~3 cm的赤点石斑鱼苗2万尾,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养殖,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场地与设施试验在海南渔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公司地处海南椰林湾,本海域水质新鲜。
试验养殖池是规格为3 m×4 m×1 m的室内水泥池,池顶部安装透明玻璃,可在玻璃上覆盖一层遮光率90%的遮光布或者遮一层黑膜,可适度减少养殖池中光照度,而且冬季可起保温和遮光作用;池底部装有“U”型铝管进行加温;在池四周装有气石进行供气;采用前排后溢的流水方式进行试验,养殖用水经外海海水抽至池塘中沉淀后经3层过滤池后进入试验车间。
1.2 苗种来源与投放试验鱼苗采用在福建地区孵化的苗种,经空运约20 h后至公司,运输过程中用20 L的空运包装袋装1/4袋的海水,充满氧气,每袋装有规格为2~3 cm的苗种100尾。
赤点石斑鱼在我国首次人工育苗成功
陈瑞雯;王祖衍
【期刊名称】《海洋渔业》
【年(卷),期】1986(8)5
【摘要】1986年6月10曰,在深圳盐田的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试验基地召开了现场验收会,与会专家对由该所海水室鱼类组承担的赤点石斑鱼人工育苗的成果进行了现场验收.目前,经人工育苗的幼体已进入椎鱼期,长势良好。
【总页数】1页(P230)
【作者】陈瑞雯;王祖衍
【作者单位】南海水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334
【相关文献】
1.我国首次电网人工扰动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J], 王兵
2.海蜇春季人工育苗在我国首次获得成功 [J], 王丰岚
3.我国首次在人工环境下成功繁育帝企鹅幼仔 [J],
4.我国首次成功研制新型人工影响天气系统 [J], 范建
5.我国首次人工繁育成功汗血宝马 [J], 赵春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9赤点石斑鱼俗称红斑,隶属于 科、石斑鱼属,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以及日本南部等地,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水产养殖中一种经济价值高的品种。
长期以来,赤点石斑鱼养殖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采捕,因被过度捕捞,野生资源和养殖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本试验对亲本进行营养强化培育,并对苗种在开口阶段就加强营养,以提高育苗成活率,旨在为赤点石斑鱼实现工厂化养殖提供苗种来源。
一、材料与方法1.亲本来源与选择从宁德市鼎诚水产有限公司基地挑选体形完整、无伤病、健壮、平均体长(34.2±1.6)厘米、个体重(1206.3±121.3)克的赤点石斑鱼亲本100尾,暂养在室内水泥池中,水泥池规格为宽5米、长10米、深1.8米。
2.亲本营养强化以牡蛎为饵料进行赤点石斑鱼亲本产卵前营养强化,每天投喂两次,投饵量以亲本不在水面抢食为止。
每天吸污换水,换水量为100%,水温保持在18~22℃,盐度在24~30,pH 在7.9~8.2。
3.人工催产与产卵经人工营养强化后,选择性腺成熟的赤点石斑鱼亲本进行人工催产。
为了提高赤点石斑鱼的排精量,对雄性亲本先进行麻醉处理,麻醉后再注射LRH-A 3,剂量为20微克/千克。
注射后的雌雄亲本比例为1∶1,在养殖水温24~26℃、盐度30~34以及溶氧5毫克/升以上环境中进行自然产卵。
4.受精卵的收集与处理待赤点石斑鱼自然产卵后,用80目捞网捞出受精卵放置在盐度17以上的海水中静置两分钟,捞取上浮的受精卵并称重量(同时称量沉底坏卵重量)。
将上浮受精卵洗净,并移入孵化池中孵化。
5.孵化孵化时鱼卵密度为每升海水中有受精卵40~110粒,孵化水温保持在24℃左右,盐度在30~34。
孵化过程中需适度充气,充气量太大或太小均不好,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孵化中采用虹吸法清除底部死卵,以防水质变坏。
6.苗种培育①育苗用水理化因子。
赤点石斑鱼苗种培养温度控制在24℃,盐度在24~32,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pH 在7.9~8.2,氨氮在0.2毫克/升以下,光照度在2000~3000勒克斯。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点带石斑鱼育苗技术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有3个:(1)出膜仔鱼小,全长1.6mm左右,活动能力弱;(2)摄食活饵料,饵料培养环节多,难于控制,常造成饵料供应不及时;(3)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狭窄,人为控制难度大。
这些原因致使育苗效果不稳定。
作者从1998年8月开始准备,分别于1998年10月、12月,1999年1月、12月和2000年1—4月,从饵料准备、环境条件的控制、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
先后进行了58批次的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育苗池与用水处理室内水泥池,长方形,面积10m2(4m×2.5m),池深1 m。
进、排水方便,能控制温度、调节光照。
每池设12只气石充气。
育苗用水要求水质清洁,使用前经砂滤。
2 育苗环境条件2.1 水温仔鱼期适宜水温为24—29℃,水温22℃以下仔鱼不能开口摄食,22—24℃仔鱼开口成活率极低,30~3l ℃仔鱼活动不正常。
稚鱼期的适温范围略宽。
2.2 溶氧量一般要求育苗池保持溶氧量在4mg/L以上。
2.3 氨氮育苗中,氨氮含量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水质指标,一般要求不超过0.7mg/L。
作者在育苗试验中曾多次发现氨氮含量达到1.2—1.5mg/L时1—2cm的仔鱼出现活动不正常现象,这些鱼不能下沉,只在水表层活动。
其活动特征是:身体侧向在水面打转,或头部抬起,身体与水面呈45℃左右在水面快速窜动,或身体纵轴与水面呈45℃左右快速仰游等,数小时后即发现池底有死鱼。
经大量换水后,氨氮含量降到0.3mg/L以下才得到缓解。
2.4 光照试验中发现,育苗池水表面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5000—15000lx,以6000~8000lx最适宜。
光照低于5000lx时,仔鱼发育缓慢,开口摄食困难;光照太强,育苗池中藻类生长极快,对鱼苗生长不利,特别是在仔鱼开口后的一个星期内容易发生气泡病,造成仔鱼大规模死亡。
2.5 盐度点带石斑鱼产卵、孵化用水盐度为30—33‰时孵化率较高,盐度降低则孵化率下降。
石斑鱼的养殖与人工繁殖介绍石斑鱼(Epinephelussp.)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属于高档优质鱼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越来越大。
目前市场销售的石斑鱼有养殖(鲜活)和钓捕渔获(鲜活、冷冻)两种类。
石斑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进行养殖的国家和地区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等。
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海区增殖放流等;养殖的主要品种有青石斑鱼、云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鳃棘鲈、巨石斑鱼、驼背鲈(老鼠斑)、宽额鲈(龙趸)等。
台湾省对养殖斑节对虾的池塘进行适当改造,开展养殖青石斑鱼,产量很高,每公顷达30吨。
我国南方沿海网箱养殖石斑鱼的产量一般为每立方米水体65公斤左右。
日本于1964年把赤点石斑鱼作为增殖放流的对象品种,进行种苗生产开发研究,技术较成熟,但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神经性病毒病(VNN)的影响,生产量不稳定。
此外进行人工种苗生产的品种有点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鳃棘鲈等。
生产方式主要以室内水泥池为主。
一般每立方米育苗水体可培育2.5-3厘米的鱼苗500-800尾,最好时可达2400多尾。
台湾省目前培育最成功的为点带石斑鱼(台湾称马拉巴斑),且社会分工较细,民间有出售受精卵、鱼苗生产(2.5-3厘米)、鱼苗标粗(2.5-8厘米)、养成及生物饵料、配合饲料生产专业户。
种苗生产方式主要以池塘培育为主,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一般1公顷可培育2.5-3厘米的鱼苗150-180万尾左右。
近两年来,还培育出驼背鲈、宽额鲈,为石斑鱼养殖添加了新品种。
我国南方沿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石斑鱼进行人工种苗生产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水平。
近两年来,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对赤点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俗称青斑)的人工种苗生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开始进入批量生产。
此外,海南省利用池塘培育青斑鱼苗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经济价值简介石斑鱼不但肉质鲜美,而且营养极为丰富,售价一向较稳定,目前广东养殖的石斑鱼售价,青斑、芝麻斑每公斤120元左右;赤点石斑鱼、龙趸每公斤210左右;老鼠斑每公斤为1000元左右。
石斑鱼人工催产与孵化要点一、人工催产当雌鱼性腺发育至第Ⅳ期或卵径达500微米以上时,开始注射药物催产。
注射剂量:HCG为500国际单位/公斤—1500国际单位/公斤体重,或LPH—A10毫克/公斤体重,分2次注射。
在对雌鱼进行第一次注射的同时,亦对雄鱼注射一次HCG,以促进精子旺盛生成,之后掌握效应时间进行人工授精。
二、孵化石斑鱼的卵子为浮性卵,卵径为780微米左右。
在产卵的时候,亲鱼池内水的交换不从池底流出,而从池上部边上的溢水口流出。
溢水口处为集卵槽,槽内安置筛绢网收卵。
卵的收集时间一般在次日早上,但如果产卵量大,头天晚上便要收集一部分,以防鱼卵太多堵塞收卵网而溢出流失。
收集到的卵无需清洗即放入分离槽进行分离。
将卵放入分离槽充气后再沉淀,将下沉卵从槽的底部排出或是虹吸排出。
取上浮卵经消毒、计数后放入孵化池孵化。
1、孵化设备产卵池以圆形、八角形为好。
水深2米,体积60立方米以上,以便为石斑鱼产卵追尾提供足够的空间。
石斑鱼自然产卵水温范围为20·5~29·8℃,而24~27℃为产卵盛期。
南方一般从四月初开始产卵,至六月中旬结束,时间约八十天。
石斑鱼多在夜间产卵。
产卵数量因不同品种和个体大小而不异。
2、孵化密度孵化可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孵化桶、育苗水泥池、塑料袋、土池等多种方法,孵化密度见下表。
石斑鱼的孵化速度与温度有关。
斜带石斑鱼在水温28℃时,受精卵经过20分钟发育为二细胞期;40分钟为4细胞期;50分钟为8细胞期;2小时为64细胞期;2小时50分为桑椹期;3小时30分囊胚期;7小时20分为原肠期;20小时30分心脏跳动期;25小时45分全部卵子孵化。
亲鱼经过产卵、排精后,体力消耗很大,体质虚弱。
因此产后必须精心护理调养,除注意防病外,还必须给予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投喂营养较好的饲料,使其恢复体质并及早积累营养物质,为下周期的生殖腺发育打下基础。
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养殖技术初步研究
周绍锋;周瑞发;阮经元;夏道演;彭立成
【期刊名称】《水产研究》
【年(卷),期】2016(003)003
【摘要】本次我们通过对赤点石斑鱼亲本进行营养强化、让其自然产卵,共计收集卵子610万粒,受精率达78.9%,孵化率达80.1%;进行人工繁育,最终培育出全长
2.2 cm苗种18.8万尾,育苗成活率为30.8%。
【总页数】5页(P24-27)
【作者】周绍锋;周瑞发;阮经元;夏道演;彭立成
【作者单位】[1]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宁德;;[1]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宁德;;[1]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宁德;;[1]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宁德;;[1]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宁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赤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J], 符书源;郑飞;韩丽娜;董杨;刘金叶;王永波
2.条石鲷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J], 余海;黄大宏;殷兴銮;鲍新国;吴江泉
3.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J], 黄大宏;余海;孙建璋
4.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J],
黄大宏; 余海; 孙建璋
5.赤点石斑鱼室内水泥池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J], 林利民;陈学豪;洪惠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斑鱼Epinephelus人工繁殖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王涵生【期刊名称】《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年(卷),期】1997(012)003【摘要】全世界约100个种的石斑鱼中,开展人工繁殖研究的至少有13个种。
许多作者研究了石斑鱼的雌雄同体,雌性先熟及尾转化现象,并对其产卵习性,卵发生腑卫稚鱼的形态,生长发育进行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赤点石斑鱼E.akaara及巨石斑鱼E.tauvina。
石斑鱼的要工育苗仍未能达到稳定地进行大批量生产的规模。
存在的问题有3个;1.卵质不育;2.仔鱼的个体弱小,口径小,对开口饵料要求严惩;【总页数】8页(P44-51)【作者】王涵生【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1.2【相关文献】1.闽南地区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神经坏死病毒的基因型与分子进化研究 [J], 朱志煌;林克冰;周宸;吴建绍;葛辉;郑乐云;黄种持;2.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J], 雷从改;尹绍武;陈国华3.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杂交子一代青龙斑血液学及血液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研究 [J], 舒琥;杨丽冬;李燕;李小梅;侯丽萍;王吉;张海发4.神经坏死病毒疫苗免疫后3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J], 朱志煌; 林建伟5.神经坏死病毒疫苗免疫后3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J], 朱志煌; 林建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水养殖石斑鱼人工受精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引言海水养殖是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对于石斑鱼的养殖来说,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要实现高效的繁殖和养殖石斑鱼,人工受精技术的改进与应用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介绍海水养殖石斑鱼人工受精技术的改进与应用,以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 人工受精技术的意义和原理人工受精技术是一种通过人为干预的方法,将精子和卵子结合以促进受精过程的发生。
在海水养殖石斑鱼中,采用人工受精技术能够解决天然受精比例低和容易出现遗传缺陷等问题,从而提高繁殖效率和品质。
人工受精技术的原理是将石斑鱼的精子和卵子分别采集出来,通过特定的方法将其结合,并在适宜的环境下培养至受精卵形成。
2. 人工受精技术的改进为了提高人工受精技术的成功率和效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进。
以下是其中一些改进措施的介绍。
2.1. 精子和卵子采集的优化精子和卵子的采集是人工受精的基础,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受精率和繁殖效果。
近年来,新的采集方法不断涌现,比如利用电刺激的方式提高精子采集量,使用激素控制卵子采集时间以增加卵子数量,这些方法大大改善了采集效果。
2.2. 受精环境的优化受精环境的优化对于受精的成功与否也起到关键作用。
科研人员通过控制水质参数、维持恰当的温度和pH值等手段,创造出最适宜的受精环境。
同时,引入先进的过滤和净化技术,降低水质中的致命物质和细菌,保护精子和卵子的健康。
2.3. 受精培养的改进受精后的培养条件也是影响受精效果的重要因素。
人工受精后,科研人员需要提供适宜的温度、光照、氧气和营养物质等条件,以促进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和孵化。
同时,相关的研究也探索了新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如使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和引入生物酶等,以增加受精卵的存活率和发育速度。
3. 人工受精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受精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方向。
3.1. 繁殖种质资源保护与优选人工受精技术可用于保护和优化石斑鱼的种质资源。
一种石斑鱼的繁殖方法
石斑鱼是一种重要的商业鱼类,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
以下是石斑鱼的一种常见的繁殖方法:
1. 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石斑鱼繁殖的常见方法。
首先,从雌鱼和雄鱼中分别收集卵子和精子。
然后,通过加入适当的鱼类激素或人工激素来促进产卵和排精。
接下来,将收集到的精子注入到卵子中,使其受精。
最后,将受精的卵子放入合适的孵化箱或孵化池中,等待它们孵化成幼鱼。
2. 增殖箱孵化:这种繁殖方法是将石斑鱼的受精卵放入专门设计的增殖箱中进行孵化。
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大规模的繁殖项目中。
增殖箱可以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如水温、水质和光照等,以促进卵的孵化和幼鱼的成长。
3. 集约养殖:在集约养殖中,一些商业化的实验室或养殖场会利用控制水温、光照和饲料等条件来刺激石斑鱼的繁殖。
养殖场通常会模拟石斑鱼的自然环境,给予鱼类适当的营养和生长条件。
雌鱼的卵子和雄鱼的精子会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人工授精并收集,然后将受精的卵子放入孵化箱中等待孵化。
这些繁殖方法可以帮助保护石斑鱼种群并推动其商业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石斑鱼人工育种和养殖技术一、生态习性石斑鱼是暖水性鱼类,主要栖息在岩礁地带、海底洞穴以及空隙、珊瑚礁是肉食性鱼,,性凶猛、有互相残食现象,尤其在稚幼鱼阶段,个体小的常被个体大的吞食掉。
通常是以鱼、虾为饵,吃饱后,就回到洞穴或岩礁缝休息。
二、繁殖习性一般地说,石斑鱼是雌雄同体,随着个休的成长,发生性转化。
首先是成为雌体,继续生长后转化为雄体。
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区别出雌雄。
性转化的个体随种类、年龄及体型而异。
石斑鱼每年从3月份起开始产卵,雌鱼有多次产卵的特性。
卵呈球形,无色透明,卵内有一个油球,属浮性卵,水温在25—27℃时约经23—25小时即孵化出来,未受精卵则沉入海底。
为了解决石斑鱼的种苗,国内外许多海洋生物学者傲了不少人工繁殖技术的试验研究,并取得很大进展,主要在于利甩口服甲基睾丸固醇加速成熟雌鱼的性转化,大大绾短了自然性转化所需要的时闷。
我国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1980)和舟山地区水产研究所(1981)对青石斑鱼进行人工授精和孵化取得成功}南海水产研究所对鲑点石斑鱼的人工繁殖也取得突破。
其他许多研究单位也把它列入重点攻关课题。
可以预言,为发展生产提供大量人工繁殖石斑鱼苗种已为时不远了。
三、石斑鱼的人工育种在石斑鱼人工繁殖苗种技术尚未能解决生产需要之前,养殖的苗种要依靠天然采捕,即捕大留小(捕到大的当商品鱼出售,小的蓄养起来,或当苗种出售),因此,尚必须了解希:掌握石斑鱼的钓捕技术。
在福建,每年从“清明”开捕,“白露后结束。
旺汛期在立夏至小暑,故渔民有“立夏鲢鱼满岩下”之说。
而现在,随着石斑鱼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自然苗种已供不应求。
所以,近些年石斑鱼的人工繁殖已引起人们普遍重视。
现以赤点石斑鱼为例介绍一下人工育苗技术1、亲鱼选择与培育亲鱼可人工繁殖的或捕自自然海区。
雌鱼选择体重0.5kg~1kg、腹部膨大而柔软者;雄鱼选择体重1.5kg以上、清压腹部能流出精液者。
雌雄亲鱼按1∶1~1∶3的比例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