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83 MB
- 文档页数:9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3.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山谷风、城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山谷风和城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效劳于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缺乏的缺陷四.教学方法1、实验展示法:通过实验视频的展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开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拟法:通过对山谷风和城风的比拟,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课件展示热气球、孔明灯、热水壶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引入新课。
设问:1、同学们对我刚刚展示的图片并不陌生,甚至有同学应该使用过孔明灯,那么孔明灯和热气球为何会升空,热水壶的气流为何会向上飘呢?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提到“巴山〔指大巴山,泛指我国西南山地,包括盆地〕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事实证明盆地确实多夜雨,这是为什么呢?承接: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理。
【板书】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鉴于热力环流的抽象性,同学们理解中存在困难,接下来我将播放一段热力环流实验的录像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录像,思考答复以下问题:1、受热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2、受冷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如何?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怎么运动?它是怎么形成的?生: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课程序号: 0547《学科教案》题目:《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教案班级:姓名:学号:授课教师:提交时间:成绩:《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案【教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
在这个实验视频的左下角放的是一碗热水,右下角则是一碗冰块,等会儿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在这两个碗上方的白色水汽是怎么运动的?然后【学生】观看实验,某个学生回答···(热水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上运动,冰块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下【教师】请同学来看这张图,并结合书本的内容,思考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每个空气柱中的空气提示:高空与地面相比)?说明了什么?等压面分布有什么特点?(空气分子均匀分布,但高空中空气密度较近地面小,说明在同一高度的水平方向上气压都相等,并且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转承】当受热不均匀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垂直运动。
【教师】当空气发生了上述的垂直运动后,那么请问现在气压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又发生了什么(在A处近地面由于空气上升密度减小形成低压,高空变为了高压;相应的两处的近地面由于空气下沉密度增大而形成高压,则高空变为低压。
)【教师】此时同一高度上的等压面还会是水平的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等压面出现弯曲)【教师讲解】此时由于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出现了差异。
那么,等压面肯定不会水平,而是出现了弯曲。
在A地高空,原来气压值为1020hpa因此要往高处找一个气压值为1020hpa的点,同理在B、C两处的高空气压减小,1020hpa的点,然后将重新找到的气压值都为1020hpa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这1020hpa的等压面。
在近地面情况相似。
综上,等压面会呈现“凸高凹地”的情况【教师】那么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又会进行什么样的运动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由高压流向低压)展示】水平方向上空气的流动示意图【教师归纳】由于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得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样就形成了空气在水平方【转承】看了上述几个步骤,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总的概括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每个步骤大概是什么?大家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
热力环流教案教案标题: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运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2. 描述并解释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形成原理;3. 掌握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区域分布和特征。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理;2. 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区域分布与特征。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教科书;2. 世界地图;3. 彩色笔、纸张和贴纸;4.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向学生指出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导入: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气候的形成原理,并引导他们思考大气运动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讲授(15分钟):1. 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理,包括地球自转、辐射平衡和气压差异的影响。
2. 示意绘图:在白板上绘制一个简化的地球模型,标注赤道、热带、温带和极地等区域。
3. 分析热带环流:讲解热带环流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赤道气流升起和下沉的过程。
4. 探讨温带和极地环流:解释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与热带环流的相互作用。
实践活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索热带、温带和极地环流的区域分布和特征。
2. 组内合作:每个小组根据地理知识,利用彩色纸张、贴纸等制作一份地区与热带、温带或极地环流相关的海报展示。
3.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海报,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巩固扩展(10分钟):1. 提问反思: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与理解热力环流的内容,例如:什么是热力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2. 拓展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或地理杂志,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5分钟):1. 总结:对热力环流的相关概念、形成原理、区域分布和特征进行概括性总结,引导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预习下堂课。
教学反思:教案中通过引入、讲授、实践活动、巩固拓展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区域分布和特征,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课题:第三节大气环境-------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合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四、教学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环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概念: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而产生的大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2.原理:
气压:
高压、低压
等压面
形成过程:
3.应用:
城市风
海陆风
山谷风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热 力 环 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热力环流教案一、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导入课题→分析推理热力环流过程→归纳概括热力环流原理(理性认识)→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理解、总结热力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原理难点:分析热力环流过程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一个没有风的屋子里点一支松香或者蚊香后,它的烟是怎样的状态?生:呈直线向上。
师:那如果在旁边放一只蜡烛,此时的烟会试怎样的?生:(多种回答)师:这个问题在学习今天课程后,相信大家都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热力环流(板书:热力环流)师:我们之前学过地球表面的热量来自哪里?生:太阳辐射师: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生:地面辐射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师:对。
大气中有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还有各种天气的变化,这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举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分布是不均的,这就造成了纬度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引起了大气运动。
所以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第二节热力环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学生】观察烟雾飘动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境)在我们暑假的时候,有的时候中午突然就下起了暴雨,那我想请问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好好的天就会下雨呢?【学生】:各种回答【教师】:究其本质啊,降雨其实是通过我们的大气运动水汽输送实现的,那么不光是降雨,大气中的热量,以及各种风雨雷电雪等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而大气运动的能量就是来源于我们的太阳辐射,这在我们第一章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时候都讲到过。
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案例分析】【教师】:在讲热力环流概念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想象一个画面。
现在我们把这间教室封闭起来,然后点燃一根松香,我们会发现它的烟呈一种什么方向的运动往上飘?【学生】:垂直运动【教师】:对。
那么我们进一步,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再在这个封闭的房间里点燃一根蜡烛放在这跟松香的旁边,此时这根松香的烟会变成什么样的运动呢?我画张图给大家看。
(画三张图提供ABC选项)学生观察后,请学生回答他的答案【教师】:好,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的思路都很丰富,不着急,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再来看看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它跟我刚才所说的热力环流又都有着哪些联系。
【教师】:那说到热力环流,我们得先知道它的概念。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我想请问同学们,这个地面冷热不均,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教师】:很好,究其本质的话,还是我们学过的内容,是因为太阳辐射直射我们的地球,它的能量在纬度上分布不均,造成了高纬和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也就造成了地面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应用》的教案【课标解读】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点没有识记和原理理解上的具体要求,只是作为认识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和体验,但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中最重要的基本原理,是理解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移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上亦有详尽表述,所以将此部分作为重点和难点知识组织教学。
【设计思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而大气运动的直接结果,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迥异的气候类型,进而影响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大气运动的抽象性及其复杂性,使学生理解掌握该知识点的难度较大,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预设有效地教学过程以化解难点,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乃至教学思想的反映。
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运动再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其过程,然后配合准确精炼的语言,细致到位的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随后的环节不再是知识的再现,而是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知识的运用,以课堂提升和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海陆风的形成,对海陆风延伸到海陆之间的冬夏季节环流,主要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最后安排讨论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城市布局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用学到的地理学原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2、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和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具备一定的地理思考能力,并对他人的观点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现实问题的提出引出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思考和兴趣。
2、运用板图分析,学生能够说出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及气压变化情况,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学生能学以致用,画出热力循环图。
4、通过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章:大气热力环流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特征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特征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二章:地球辐射平衡2.1 学习目标理解地球辐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地球辐射平衡的计算和应用2.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辐射平衡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地球辐射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因素探讨地球辐射平衡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2.3 教学活动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地球辐射平衡的概念讲解地球辐射平衡的定义和原理利用示例和计算题展示地球辐射平衡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辐射平衡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计算题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球辐射平衡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3.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规律掌握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计算和应用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定义和特征解释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探讨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定义和特征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四章:大气风和风向形成4.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原理掌握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因素和规律4.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定义和过程解释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探讨大气风和风向形成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定义和过程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风和风向形成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五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5.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5.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和变化中的作用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模型中的应用5.3 教学活动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话题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限制5.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应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六章: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6.1 学习目标理解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相互作用6.2 教学内容介绍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组成部分,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解释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规律探讨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不同纬度带的气候特点和相互作用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概念讲解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6.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热力环流系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七章:大气压力带的移动7.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压力带的移动规律掌握大气压力带移动的影响因素7.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压力带的定义和分类,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解释大气压力带的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等探讨大气压力带移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7.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压力带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压力带的定义和分类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压力带的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带移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7.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压力带移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八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8.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8.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如温室气体排放、火山爆发等探讨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和影响机制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8.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九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预报9.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解释和预测9.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和预测方法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案例9.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和预测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天气预报中的应用9.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中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模拟实验10.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原理和目的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操作和观察方法10.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方法解释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要点探讨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的话题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第十一章: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11.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1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水循环、植被分布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意义1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水循环、植被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措施1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二章: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12.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和调整12.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农业、城市规划、能源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和调整策略1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在农业、城市规划、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和调整的措施1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三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13.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暖、干旱、洪涝等现象中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暖、干旱、洪涝等全球性现象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研究方法和应对策略1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的了解程度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利用图像和示例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暖、干旱、洪涝等现象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在全球变化中的研究和应对的措施1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与全球变化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四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未来研究方向14.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14.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研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领域1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引入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方向的话题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现状和挑战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展示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题评估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15.2 教学内容总结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展望大气热力环流教学内容的实践和拓展方向1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讲解大气热力环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辐射平衡、大气压力和高度分布、大气风和风向形成等。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个模块“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第1课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课标分析】课标没有直接对本课进行要求,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是“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过渡内容,应参照课标对这两个知识点的要求。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其分布特征”。
强调学生自主动手绘图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学生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
因此,笔者对本课课标的解读如下:要求学生能动手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图,培养图文转化能力。
并能解释相关地理和生活现象。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原理”是“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这一模块的第1个课时,是前一个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的延伸,因为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同时为后面气压带风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比价重大。
【学情分析】江中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理解能力较强,对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较为容易。
但用原理解释生活现象、真正学习生活的地理还需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简图,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绘制、课堂演示等方法,提高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知识竞赛等形式,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原理和实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地理之广与地理之美,并真正领会生活中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在生活当中的实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音频动画的搜集、小组分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展示漫画(张艺谋导演、海边),设问拍摄时间的选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厘清概念展示单位面积空气柱和等压面,提出气压、等压面的概念提问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比较观察图式,思考回答清晰概念,为热力环流原理作铺垫承转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那同一海拔高度呢?步骤引导深化理解明确原理多媒体展示,提问:A、B、C三地受热均匀时,大气没有运动,等压面与地面的关系学生回答用动画直观感受空气的垂直运用,结合生活,加深理解进一步设问:,分析地区间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结合生活中空调风口页朝向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多媒体动画演示空气垂直运用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促使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课程序号: 0547
《学科教案》
题目:《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教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提交时间:
成绩: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案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
在这个实验视频的左下角放的是一碗热水,右下角则是一碗冰块,等会儿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在这两个碗上方的白色水汽是怎么运动的?然后
【学生】观看实验,某个学生回答···(热水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上运动,冰块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下
【教师】请同学来看这张图,并结合书本的内容,思考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每个空气柱中的空气提示:高空与地面相比)?说明了什么?等压面分布有什么特点?
(空气分子均匀分布,但高空中空气密度较近地面小,说明在同一高度的水平方向上气压都相等,并且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转承】当受热不均匀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垂直运动。
【教师】当空气发生了上述的垂直运动后,那么请问现在气压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又发生了什么
(在A处近地面由于空气上升密度减小形成低压,高空变为了高压;相应的两处的近地面由于空气下沉密度增大而形成高压,则高空变为低压。
)
【教师】此时同一高度上的等压面还会是水平的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等压面出现弯曲)
【教师讲解】此时由于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出现了差异。
那么,等压面肯定不会水平,而是出现了弯曲。
在A地高空,原来气压值为1020hpa
因此要往高处找一个气压值为1020hpa的点,同理在B、C两处的高空气压减小,
1020hpa的点,然后将重新找到的气压值都为1020hpa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这
1020hpa的等压面。
在近地面情况相似。
综上,等压面会呈现“凸高凹地”的情况
【教师】那么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又会进行什么样的运动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由高压流向低压)
展示】水平方向上空气的流动示意图
【教师归纳】由于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得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样就形成了空气在水平方
【转承】看了上述几个步骤,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总的概括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每个步骤大概是什么?大家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板书】二、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过渡】归纳总结学生的反馈,并进行一定的强化,最后对课前的那则三国故事进行解释分析。
【教师】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去再看诸葛亮火上上方谷的故事,这场雨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呢?
(回答人为的学生应该会多于天意)
谷风山风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并根据每张图进行分析。
、读在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的有
、图中四点的气压的关系为()
2.3.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PPT展示区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