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热力环流原理及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9
热力环流及应用图示热力环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能量循环与传递的过程。
它包括太阳能的输入、大气的循环、水循环以及地球表面的能量传递等方面。
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为复杂,因此需要通过图示的方式来更好地解释和说明。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太阳能输入与输出的图示来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
太阳能以辐射的形式输入地球大气层,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物体吸收了一部分太阳能后,会重新辐射出去。
这样,太阳能就在地球与大气之间发生了循环。
太阳能的辐射能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引起空气的加热并引发大气环流。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大气的循环图示来说明热力环流的机制。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在地球上的水平移动和垂直上升和下沉的运动。
大气环流可以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
垂直环流主要由气候带和季风系统构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气候带存在着辐合带和辐散带的变化现象。
辐合带是指两个从赤道两侧向此处输送空气的风带相遇并在此上升,形成高空的强上升运动。
辐散带则是指使之上升的气流高空发散或向两侧散出。
这种垂直环流会产生大量的对流云和降水现象。
水平环流主要是由气压差力和科氏力驱动的。
当大气压力差存在时,空气就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
科氏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影响物体运动方向的力。
由于地球的自转,空气在垂直方向受重力作用的同时也会受到科氏力的影响,使其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转。
这样,大气就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了环流。
著名的环流系统有波斯湾地风、杨子港地风、蒙古北风、喜马拉雅山地风、好望角南风和温哥华北风等。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水循环图示来说明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应用。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和传递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
太阳能的作用使得水蒸气从地表蒸发,形成云层,最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
这个过程在地球上发生着非常广泛的分布,它对于维持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热力环流是地球表面上能量循环与传递的过程。
通过太阳能输入与输出的图示,大气的循环图示和水循环的图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机制,以及它在地球表面的应用。
专题二热力环流微专题1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知识链接】教材必修一P36,《优化设计》P59 归纳提升【典题导入】(2024·福建·一模)某校师生暑期到龙岩山区传统民居研学,发现该地天气晴热,微风环境下常有“穿堂风”。
图为该民居(坐北朝南)的“穿堂风”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该民居“穿堂风”最明显的时段为()A.5:007:00B.9:0011:00C.13:0015:00D.17:0019:002.图示时段该民居近地面“穿堂风”的风向是()A.偏南风B.偏北风C.偏东风D.偏西风【核心归纳】一、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大关键)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差异是前提和关键②影响: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降水增多,是避暑的好地方。
注意点;海风和陆风之间存在过渡性,且受到背景风的影响。
不能简单地认为,海边白天一定吹海风,夜晚一定吹陆风。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气流,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气流,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②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在水汽充足条件下,夜晚谷地长产生降水;而白天谷风吹向山坡,有利于山谷或盆地污染物扩散,谷风将水汽带到山坡,易凝云致雨。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的形成是突破口②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知识迁移】(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微专题02 热力环流【考点梳理】(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1.一个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需要注意:(1)水平方向的气压梯度产生于大气在垂直方向的上升及下沉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即风)是其结果。
(2)受重力作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永远高于高空。
热力环流中气压的高低,是同一水平面的比较。
同一水平面由气压高低差异所形成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两个方向3.(1)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①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②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好题精练】一、单选题草原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 ,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穿堂风”成因吻合的地理原理是()A.热力环流B.峡管效应C.焚风效应D.温室效应2.最有利于我国南方山区房屋形成“穿堂风”的是()A.房屋东西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河流B.房屋东西朝向,房前河流,屋后山林C.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D.房屋南北朝向,房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差值越大,城市热岛强度越大。
研究发现,乌鲁木齐市热岛强度随郊区范围的扩大而增强。
下图为2018年乌鲁木齐市城郊范围示意图,T1郊区面积等于城区面积;T2郊区面积是城区面积的1.5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它的形成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1. 1. 热力不平衡热力环流的形成首先源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
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导致地球各地的温度差异。
热力环流利用了这种温度差异,使得热量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进行平衡传递。
1.2. 库仑力热力环流的形成还与库仑力有关。
库仑力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在温暖的地区,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空气密度较低,而在较冷的地区,气体分子热运动较弱,空气密度较高。
因此,温暖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压区,而冷空气则下沉,形成高压区。
1.3. 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是指地球自转导致的效应,它对大气运动产生了影响。
由于地球的自转,它的气流在北半球会偏向右边,而在南半球会偏向左边。
这种偏转使得热力环流形成了典型的环状运动,从而形成了大气环流。
2. 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地球科学和气象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热力环流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2.1. 气候变化研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有助于解释气候变化。
通过分析大气环流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模式。
这对于预测气候变化以及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非常重要。
2.2. 气象预测热力环流的原理在气象预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大气环流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气象学家预测天气现象,如台风、气旋、降水等。
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2.3. 可再生能源开发热力环流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例如,利用大气环流和风力资源,可以建设风力发电场。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能够有效地满足能源需求,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4. 建筑设计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还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设计建筑物时可以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建筑方式,以降低室内温度,提高舒适度。
3. 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应用非常广泛。
微专题:热力环流原理和运用1 / 7微专题:热力环流原理及运用【基础回顾】1、热力环流形成原因: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类型:3、热力(大气)环流意义:4、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影响:【巩固练习】下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冬季某时刻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最可能的是A .空气质量①④两处最差B .a 处的气温比b 处低C .②③处有逆温现象发生D .江面以下沉气流为主2.晴天中,图c 、d 两点距离最近的时间最可能是A .8时B .12时C .14时D .18时3.据图推断,该日图示河谷地区最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 .夜雨B .雾霾C .洪涝D .冻害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若a 为某地地形剖面图,则乙地地形一定不可能是 ( )A .向斜山B .背斜山C .向斜谷D .断块山5.若a 为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且甲、乙两地海拔相同,则 ( )A .气压:甲>乙B .气温:甲<乙C .甲地盛行下沉气流D .乙地以晴朗天气为主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
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7.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结合乙图你会选择的拍摄时间段A.16时至次日8时 B.6时至18时C.18时至次日6时 D.8时至16时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8.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A.③处风力小于①处B.④处更易形成降水C.①处为陆风D.②处盛行上升气流9.有关某沿湖城市与洞庭湖间,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B.城市规模扩大使湖陆风减弱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1. 热力环流的定义热力环流是指大气中的水平气流在地球表面上形成的环流系统。
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和冷却引起的。
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原理解释:2.1 地球辐射与吸收不均匀的原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与吸收存在差异,导致温度不均匀。
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较为强烈,而极地地区的太阳辐射较为弱。
这种不均匀的辐射与吸收会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形成垂直环流。
2.2 积聚与波动的原理在辐射与吸收不均匀的基础上,地表的暖空气通过对流上升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再经过持续的上升、冷却,形成高空冷气团。
同样,地表的冷空气也会通过对流下降形成强烈的下沉气流。
这种上升和下降气流的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3. 热力环流的应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对于天气系统的生成、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热力环流应用:3.1 季风系统热力环流在季风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季风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引起的气流变化。
例如,亚洲季风是由于赤道地区的升温和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冷却引起的。
热力环流通过调节季风气候模式,对于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影响。
3.2 洋流系统热力环流也参与了海洋中的洋流系统。
洋流是指海水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运动。
热力环流通过影响洋流的形成和流动,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温度分布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就与热力环流有密切关系。
3.3 气候变化热力环流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监测和研究,可以预测天气变化、气候模式和自然灾害等情况。
这对于气候预测、资源规划和灾害管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4 天气系统热力环流是天气系统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热力环流的不均匀加热和冷却会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移动。
这种运动会导致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最终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例如暴雨、台风和龙卷风等。
热力环流原理和应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
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
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
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孔明灯、热气球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加热;暖气片、电热油汀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升高房间温度。
1.3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答题思路:A.绘图说明热力环流过程:弄清楚气温、气流、气压、风、天气、气温日较差间的关系B.热力环流加强或减弱的原因分析:①湖陆风季节差异②沃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像C.热力环流原理运用:①局部昼夜、冬夏降水差异变化 ②局部风向或风向的变化 ③局部风力变化 【试做题】14.(26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某地区土地利用图。
材料2:该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左右不等。
谷地夜雨多于日雨,夜雨占降水总量的80%以上。
图7(1)请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该河谷为什么夜雨较日雨多。
(12分)白天,山坡升温快,(谷地升温慢)(2分),山坡上升的空气在河谷上空冷却、下沉(2分),下沉气流不易产生降水(2分)。
夜晚,山坡降温快,(谷地降温慢)(2分),山坡上空冷却了的空气不断沿坡下沉(2分),抬升了河谷中的暖湿空气,极易形成云雨(2分)。
【练习题1】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图。
(图8) 材料二 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图9)(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
(6分)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2 分) 。
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2分) ;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2分) 。
【练习题2】(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气温年较差等值线(单位:℃)分布图。
材料二:图中M、N两省耕地结构统计表(2)鄱阳湖区每年7,8月湖陆风显著,试分析其原因。
(8分)7~8月鄱阳湖水量大,湖面宽广,水陆(或湖泊与陆地)热力差异显著(2分);7~8月受副高控制,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水陆(或湖泊与陆地)热力差异显著(2分),所以7~8月湖陆风显著。
【作业题】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共13分)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
热力环流原理及三个应用热力环流原理是指由于地球的日辐射不均匀分布,导致大气运动形成的现象。
具体而言,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气压差。
气压差会引起空气的流动,形成了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主要包括赤道地区的热带环流、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环流和极地地区的极地环流。
赤道地区的热带环流是由于太阳辐射最直接照射赤道附近的地区,导致空气上升,形成高空地带性高气压,这些高空气压会造成空气的流动,形成热带风。
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环流是由于赤道附近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中流向北方,并下降到中纬度地区,形成地面上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会造成空气的流动,形成西风。
极地地区的极地环流则是由于冷空气向下,形成高压,造成地面上的低气压,引起空气的流动,形成极地风。
热力环流具有重要的气候学和气象学意义,且有许多实际应用。
下面将介绍三个典型的应用:1. 气象预报和天气预测:热力环流是天气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热力环流的运动规律可以帮助预测天气情况。
例如,在赤道地区的热带环流中,空气上升形成的高空高压会引发剧烈的对流,导致暴雨和雷暴的发生。
而在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环流中,气压的变化会引起风向和风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天气的冷热、干湿等特征。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
2. 气候变化研究: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赤道地区的热带环流直接关系到热带地区的气候和降水分布。
而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环流则是北半球与南半球气候区分明显的标志。
通过对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可以了解各种气象和气候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这对于了解气候变化,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非常重要。
3. 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热力环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传输和扩散,从而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