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危害正确识别以及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694.50 KB
- 文档页数:108
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人因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员工的错误操作、疏忽大意、缺乏安全意识等而导致发生事故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员工的不正确的工作姿势、不安全的工作习惯、对个人防护装备的不正确使用等。
物理因素是指工作场所内与员工直接接触的一些物理性因素,如高、低温、噪音、震动、辐射等。
这些物理因素可能会对人的身体产生损伤或不适,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如粉尘、气体、液体、蒸汽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需要正确识别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
生物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因素。
这些生物因素可能引发传染性疾病,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有必要对工作场所进行生物因素的辨识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
机械与设备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故障、错误操作等与机械设备有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机械故障、事故、伤害等,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环境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环境特征,如通风不良、电气设施不安全、照明不足等。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对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产生潜在威胁,需要在辨识和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风险评价是指对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具体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预防与控制措施的紧急性和优先级,以便合理和有效地分配资源。
风险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潜在危害:通过对工作环境、作业流程和员工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
2.评估风险概率与后果:根据危害因素的特点、员工的暴露程度和潜在影响,评估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以确定风险级别。
3.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风险的概率和后果。
4.实施措施和监测效果:根据制定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对其进行实施和监测,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化学试验室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化学试验室是一个潜在危险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各种危害因素。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重点讨论化学试验室中常见的危害因素,并介绍风险评价的方法。
一、危害因素的识别1.化学品危害:化学试验室中使用各种化学品,包括有毒物质、腐蚀剂、易燃物质等。
这些化学品可能对人体产生刺激性、损伤性、致畸性、致癌性等危害。
2.物理因素危害:物理因素包括噪音、震动、温度、湿度等。
在化学试验室中,噪音可能来自于仪器的工作声音或试验过程中的爆炸声;震动可能来自于仪器的振动或试验过程中的剧烈摇动;温度和湿度可能对试验人员的舒适度和健康产生影响。
3.生物因素危害:化学试验室中可能存在致病微生物、动物实验中的病原体等生物因素。
这些生物因素可能会引起传染病或过敏症状。
4.机械设备危害:化学试验室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不稳定的仪器、易于发生事故的旧设备等。
5.火灾和爆炸危害:化学试验室中存在可燃物质和易燃物质,如溶剂、气体等。
如果安全操作不当或存在其他火源,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1.作业分析法:通过对试验室中的工作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危害源、暴露途径和受体,评估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作业分析法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危害因素和风险,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概率论方法:概率论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和概率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
例如,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和概率模型来计算其中一种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这样可以判断其中一种危害因素产生的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3.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是指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风险进行评估。
专家可以依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评估其中一种危害因素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建议。
专家评价法可以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情况,但需要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
三、风险评价的目标风险评价的目标是确定潜在的危害因素和风险,并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事故分类知识点详解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温度、湿度、气压、照明等因素。
通过测量和评估这些因素,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物理危险。
2.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腐蚀物质、易燃物质、爆炸物质、氧气限制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场所及相关物质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化学危险。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原体、寄生虫、有害动植物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环境及相关生物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生物危险。
4.机械因素:主要包括不安全设备、易损件、缺陷设备、错误操作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设备及相关操作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机械危险。
5.人员因素:主要指人员的行为、技能、知识水平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监督,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二、事故分类事故分类是指对发生的事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类,以便于事故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寻找避免事故发生的方法。
1.意外事故:是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由于人员不慎、操作错误、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事故。
意外事故较为常见,其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事故调查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且具有短暂性的事故,如火灾、爆炸、地震等。
突发事故通常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预案和演练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3.疾病事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或劳动条件等原因导致工作人员患病的事故。
疾病事故的防控需要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定期体检、职业病防治宣传、设备维护等措施。
4.职业病事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工作所导致的致病或因工致残的事故。
职业病事故通常比较隐蔽,其预防需要加强危险因素的辨识和监测。
5.灾害事故:是指因自然因素引起的较大规模、严重影响的事故,如地震、洪水、风暴等。
灾害事故往往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管理和灾害防控措施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事故分类是安全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是指任何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健康损害、环境破坏以及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保证工作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其所潜在的危险因素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识别出可能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等造成损害和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条件、方式、设备和环境。
辨识危险源可以采用专家评估、现场观察、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二、危险源分类危险源分类是指根据危险源的性质、特征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将危险源进行归类的过程。
一般可将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危害:如高温、高良、高压、电磁辐射等。
2、化学危害:如有毒气体、液体、物品、化学污染等。
3、生物危害:如细菌、病毒、微生物和昆虫等。
4、人为因素:如不安全操作、不正确的安全行为、管理不当等。
5、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涝、火山喷发、台风等。
6、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危险源,通过对其危害程度及可能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不同危险源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程度以及防范风险发生。
风险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形式。
四、危险源分级危险源分级是指根据对危险源的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的过程。
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和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常将危险源按照危险等级进行分类,用于指导安全管理,科学制定安全生产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是保障工作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根据本项目工程内容、参考相近项目职业健康危害情况,按照集团公司项目管理标准要求,根据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要求,项目部安全总监督导、安质部组织施工技术部、物资设备部、综合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对本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汇总成表。
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此清单实施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及相应职业健康安全交底,确保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受控,安全目标顺利实现。
一、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____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1、识别要全面;2、分析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3、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同时要明确分布范围及危险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2)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辨别,包括物理危害因素(如噪音、震动、辐射)、化学危害因素(如有害气体、粉尘、毒物)、生物危害因素(如病原体、致病生物)、人因危害因素(如劳动强度、工时、工作制度)等。
通过对这些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职工受到的危害。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评价是根据前述辨识的结果,对危害因素的强度、频次、时间和范围等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这可以通过采集样本、测量、监测等手段,获取对危害因素的准确信息,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价结果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职业病的发生危害程度,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危害因素辨识及评价方法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可以理解为危险源或事故隐患。
(一)危害辨识
(1)正常生产活动中设备、设施
(2)施工作业行为
(3)检、维修、建设
(二)风险评价
1、是非法
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直接判断为重大危害:
a) 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b) 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c)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的;
d) 直接可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控制措施;
e) 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贮存装置按照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对其物质的危险特性及数量进行分析或计算后,超过临界量的。
2、LEC法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但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表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D
D= L×E×C
L
E
C
D
经LEC法评价的Ⅰ、Ⅱ级危害为重大危害。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单位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工作,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部所有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职工、管理人员以及外来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四条本单位在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工作中,应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中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第五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工作任务、工艺流程等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工作环境与工作行为中存在的危害,并评估可能导致的风险。
第二章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程序第六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收集相关信息:详细了解工作场所、工作任务、工艺流程等相关情况,包括设备设施、物料材料、人员组成等内容。
(二)识别危害: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等方式,识别出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如化学品、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三)评估风险:根据已经识别出的危害因素,结合相关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
(四)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五)实施监控与检查:按照制定的控制措施,对危害因素进行监控和检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六)修订与更新:定期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第七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应与工作环境的每一项任务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进行,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第三章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要求第八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化学危害:对可能接触到的化学品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风险。
(二)物理危害:对可能产生的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