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的八种治疗方法 ,你知道几种 ?1.中医治疗中包括哪八种方法?中医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流传甚广。
中医用药较为灵活,可以大剂量用药,也可以小剂量用药,可以单味用药,也可以多味用药,通过适当的组方用药,能够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但怎样组方,都离不开祛邪扶正的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一直传承着八大治疗方法,即汗法、下法、清法、消法、补法、温法、和法及吐法。
2.中医八种治疗方法你知道几种?所谓汗法,是指经宣肺散邪、发汗解表治疗后,使六淫之邪随着人体汗液祛除。
常用于外感表证者,风热时可用辛凉解表法缓解;风寒时可用辛温解表法缓解;暑湿时可用化湿解表法缓解,上述应用的各种解表法即指汗法[1]。
汗法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平肝祛风、清热解毒,应用此法时常联合桂枝宣发及麻黄,解毒祛风效果更佳。
所谓下法,是指荡涤肠胃后,使患者排出大便或积水,包括累积在肠胃中的宿食、瘀血、燥屎、痰结及水饮等,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祛病方式。
所谓清法,是指将火热之邪清除,祛除里热的一种方法。
结合热处于卫气营血哪个阶段,以及患者是否出现耗气伤阴症状,可给予清营凉血、清气分热、清热解毒、气血两清等治疗方式,也可以联合益气养阴法治疗。
主要方剂包括清营汤、导赤散、白虎汤、沙参麦冬汤、龙胆泻肝汤等。
所谓消法,是指利用行气活血、消食导滞、化痰利水或驱虫方式,消除由于气、血、食、水、虫等产生的有形之邪。
主要方剂包括金铃子散、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等,主要药物包括莪术、浙贝、三棱、川楝、桂枝、元胡、桃仁、鳖甲、红花等。
所谓补法,主要是经滋补方式,调解人体脏腑或气血平衡。
运用补法前,要结合患者气血、阴阳方面的区别,滋补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及肾脏等。
补气血主要方剂包括八珍汤、四君子汤;补阴阳主要方剂包括左归丸、右归丸及大补阴丸。
所谓温法,主要是经驱寒、通络、温中、回阳等方式,祛除寒邪、通经络、通血脉的一种方法。
寒可分为阳虚内寒中生、外感寒湿,也可为外寒日久伤阳,且内寒亦生,患者表现为表里俱寒、虚实交错。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方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煎剂、按摩推拿、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外治法。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可有效改善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搏等进行诊断,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不同患者在同种疾病的治疗上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药物。
二、方药治疗:方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方药是指中药配方的组合,由多种中药组成。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一种或几种中药组合成方剂,通过服用调理患者的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的独特治疗方法,通过将细针插入穴位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四、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配制成煎剂,供患者口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煎剂具有剂量准确、易于吸收和发挥药效迅速的特点,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五、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压、揉、捏、按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按摩推拿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增强免疫力,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调整食物的种类、配伍和烹调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饮食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制方法,可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七、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和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修炼气功功法,调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气功疗法包括静功和动功两种形式,静功是运用意识调节呼吸和体位,动功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动作的练习来调整气血运行。
中医养生八法内容
《中医养生八法内容》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中医养生八法。
就说我自己吧,有一段时间我总觉得身体懒懒的,没啥精神头。
我就想,这可不行啊,得找点办法调理调理。
然后我就开始研究起中医养生八法来啦。
咱先说那个食养吧,我以前可喜欢吃那些油腻腻、辣乎乎的东西啦,觉得那才够味呢!但后来知道了要合理饮食,不能由着性子来。
我就开始多吃蔬菜水果啦,每天还会给自己弄点养生粥啥的,像什么山药粥啊,喝起来暖暖的,感觉可舒服啦。
再说那个睡养,以前我老爱熬夜,晚上不睡觉玩手机,那黑眼圈都快赶上大熊猫啦!后来知道睡眠重要啊,我就强迫自己早点上床睡觉,睡前还泡泡脚,哎呀,那感觉,真的是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睡眠质量都好多啦。
还有那个动养,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去跑跑步,活动活动筋骨。
刚开始跑的时候,哎呀,累得气喘吁吁的,但坚持下来后,身体明显感觉有劲儿多啦。
还有什么形养、气养、药养、术养、神养,我都在慢慢尝试和体会呢。
现在呀,我感觉自己的状态比以前好多啦,精神饱满,干啥都有劲儿。
中医养生八法真的挺管用的呢!我以后可得继续坚持下去,让自己一直健健康康的。
这就是我对中医养生八法的一点小体验和感受啦,大家也可以试试哦,说不定会给你们带来惊喜呢!哈哈!。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
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
根据《灵枢》所述,笔者2012年提出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
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
”其中的调、通、引、决四字,正是针灸最重要的治疗大法。
值得重视的是,《灵枢·经水》以十二水比喻十二经,经脉流注如同江河横流。
而调、通、引、决四法均为治水之法,缓则调、引,是为治本;急则通、决,是为治标。
01调法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调谓调适。
”所谓调,就是调适、调和、调节、调整。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 (《灵枢·根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
”“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灵枢·终始》)可见调气就是调阴阳、和五藏,此乃针灸基本治法。
调五脏通过五脏原穴和背俞的针灸,可用来治疗五脏神气病。
如抑郁症见五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忧思而不解,肾恐惧而不收,肝魂伤而狂忘,肺魄伤而悲泣,致焦虑、抑郁、恐怖等症,可取五藏之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太冲)和中脘(代鸠尾)、气海针刺。
又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属五脏气乱、气虚者,也可用五脏原穴、背俞为主,运用走罐和针刺等,达到宁心安神、阴阳调和、气机通达、调和五脏的功用。
调督任针刺五脏原穴即所以调五行,同时也用以调和阴阳。
除此而外,针方中还常配合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关元诸任脉穴,百会、神庭、本神、前顶诸督脉穴,如此任督合用,同样是调阴阳的核心。
督、任同调,神气共治,可用于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如用督脉百会、大椎、筋缩、腰奇,任脉关元、下脘、鸠尾、巨阙等穴阴阳互(针)刺法,治癫狂痫有效。
中医治疗⼋法在临床上如何应⽤中医治疗⼋法在临床上如何应⽤原创2021-06-15 22:32·丁⾹莫与郁⾦见中医治疗⼋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中医⼋法如果运⽤得当,基本上能治疗⼤部分常见病症了。
那么中医治疗⼋法,在中医临床上,是如何应⽤的呢?且听我细细说来。
1、汗法:所谓的汗法,主要应⽤于解表,是以发汗的⽅法去除表证的病邪。
这种⽅法适合于外感初期,⽆汗恶寒表证和⽔肿病,在腰部以上的病证,以及⼀些急性传染病的初期。
在临床治疗上,可分为:1)⾟温发汗(解表):⽤⾟温解表药治疗表寒证,如⿇黄、荆芥、桂枝、紫苏、⼲姜等⾟温解表,⽅⿇黄汤、⼤、⼩青龙汤等。
2)⾟凉发汗(解表):⽤⾟凉解表药治疗表热证,如⽤薄荷,蝉蜕,菊花,桑叶,葛根,柴胡等,发散在表的风热。
⽅如银翘散等。
此外,治疗夏天⽤的祛暑湿药和祛风寒湿痹症的药物都有发汗解表的作⽤,这⼀点要清楚。
汗法应⽤的要点是:以汗出邪去为度,不能⼤汗伤正。
⽽失⾎、脱⽔、泻泄和体虚者慎⽤。
2、吐法:是指使⽤催吐、涌吐的⽅法,使病邪或者是有毒的物质,从病⼈⼝中涌吐⽽出的⼀种治疗⼿段。
如应⽤藜芦,苦丁⾹等。
⽅如⽠蒂散等。
这种⽅法适⽤于痰涎壅塞、欲呕、停⾷不化或者是误吞毒物的⼈。
吐法应⽤重点:体虚者忌⽤。
3、下法:是指⽤攻下、泻下药,去逐⾝体内的积滞,通泄⼤便的⼀种治法。
这种⽅法可分为泻⽕、通便、通瘀、逐⽔、化滞、驱⾍、消积等⽅法。
在下法上⼜分为峻下,功使⽤峻猛的药治疗腹⽔,如牵⽜花、葶苈⼦、芫花、⽢遂、商陆等。
⽅如:⼤陷胸汤、⼗枣汤等。
积滞如⽤芒硝,如⽊⾹槟榔丸。
实热病症⽤黄芩、黄连、三颗针、黄柏等。
如、⼤、⼩承⽓汤、枳实导滞丸。
治疗⽼⼈及体虚胃肠有积滞的⼈,宜缓和润下,应⽤如⽕⿇仁、郁李仁、蜂蜜等。
⽕⿇仁丸、蜜煎导法等。
下法的应⽤重点是: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和病⼈的体质选⽤不同的治疗⽅法。
如峻下还是润下等。
4、和法:是指⽤药物疏通、和解作⽤,以调理肌体内外脏腑之间的平衡。
论述治法八法的具体内容
治法八法是一个古代的医疗经典,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以下是治法八法的具体内容:
1. 辩证施治法:辨别疾病的病机和不同证候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追因求证法:通过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找出治疗的关键所在。
3. 统合病因治疗法:针对不同病因的疾病,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应用。
4. 调和阴阳法:运用阴阳平衡的原则,调整身体内部阴阳失衡的情况。
5. 以毒攻毒法:当患者身体内出现毒素时,通过使用相反的毒素来中和毒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6. 恒实施治法: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的检查,在治疗过程中执行不变的原则。
7. 抓机立断法:针对疾病的关键节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8. 以病为本法:从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制订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治法八法的具体内容,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快速、安全地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八法中医治疗八法中医治法的八法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医学家们在长期的诊断分析、治病救人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现在中医上使用的治病方法很多就是从这八法演变而来,所以说八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的一块宝藏。
中医学的治病八法具体内容如下:(1)清法。
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补法。
补法是对身体进行补养的治疗方法,一般是补充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虚损。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3)汗法。
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4)和法。
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5)消法。
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6)下法。
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病之秘诀
中医学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它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和五行,以及通过调整气血流动来治疗疾病。
中医治病的秘诀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则:
1.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辩证来确定病因和病机,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证施治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主要通过中药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和五行,以达到平衡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具有药性温和、治疗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3. 食疗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倡通过食疗来调理疾病。
在中医中,每一种食物都具有特定的性味和功效,可以根据疾病的
不同选择对应的食物进行调理。
4. 针灸推拿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按
摩经络来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
针灸和推拿
疗法既可以直接治疗疾病,也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提高疗效。
5.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重视预防疾病,强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包括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规律作息等。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
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中医治病之秘诀是基于对人体整体健康的综合认识和治疗方式。
通过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食疗调理、针灸推拿以及保持健康生活
方式,中医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并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
中医治法中的八法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
中医认为,病因所致
的病变,可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实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八法包括“汗、吐、下、泻、温、凉、清、燥”八种方法,下面
我们就一一介绍。
汗法:汗法是一种通过体表散发热量并引导出汗液的方法。
它可
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废物和毒素,促进循环系统的新陈代谢,适用于食积、感冒、头痛、风湿性疾病等症状。
吐法:吐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胃中余食或寒邪等物质。
它可以
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恶心呕吐、胃痛、呕血等。
下法:下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湿邪、热毒、瘀血等物质。
它适
用于治疗肝炎、胆石症、淋病等疾病。
泻法:泻法是通过引导人体排出肠内障碍物,并通利肠道。
它适
用于治疗便秘、痔疮、胃痛等症状。
温法:温法是通过加热人体局部或整个身体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
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疾病,如痛经、腰痛、风湿病等。
凉法:凉法是通过降温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疗热邪引起
的疾病,如热病、痈肿、口干等。
清法:清法是通过增加心率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
疗热病、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燥法:燥法是通过减少体内湿度,降低体内水分含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它适用于治疗水肿、风湿病等症状。
以上八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具体治疗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我们建议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先寻求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八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包括下面的八种治疗方法:
1. 解表法:主治表浅的热病,如感冒、发烧等。
通常采用辛凉发汗或清热解毒的药物。
2. 祛风法:主治风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关节疼痛等。
通常采用祛风透疹、活血通络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3. 祛湿法:主治湿邪困滞引起的疾病,如风湿病、水肿等。
通常采用祛湿利水、化湿化痰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4. 清热法:主治内热外热等热病,如疮疡、热淋等。
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
5. 消积法:主治脾胃虚弱造成的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
通常采用健脾开胃、消积化滞的药物。
6. 止血法:主治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咯血、便血等。
通常采用收敛止血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7. 安神法:主治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症等。
通常采用安神定志、镇静安眠的药物、针灸疗法和气功。
8. 补虚法:主治各种气血亏损引起的虚证,如贫血、萎缩性疾病等。
通常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添精的药物和养生保健措施。
以上八种治疗方法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延伸出的中医“十法、十二法、十六法”,也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采用针灸、药物、拔罐、推拿、体表穴位刺激、饮食调养、气功、心理疗法等方式,综合运用来处理疾病的一套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1.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对病因、病机、病位及机能失调等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计划。
2. 针灸:针灸是用特殊的金属针在人体特定部位刺激,促进药物的吸收,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药物:药物是指使用中药、西药、生物制剂等,通过口服、注射、外敷等方式,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拔罐:拔罐是一种千年传承的治疗方法,它将特殊的穴位刺激,吸引病人体内的湿液,以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5. 推拿:推拿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治疗方法,它利用特殊的手法及节拍,把推拿油抹在病人体内的部位,从而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6. 体表穴位刺激:体表穴位刺激是指在人体表面的特定穴位上,用手指或特殊器械等外力,施加刺激,以改善身体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 气功:气功是指一种以呼吸为基础的身体调节和锻炼方式,通过调节深浅呼吸、改变身体姿势及调节肌肉紧张度,从而达到改善机体机能,改善疾病的目的。
9.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指一系列以心理治疗为基础,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等,以达到改善机体机能,改善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八大方法
中医治疗八大方法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拔罐、刮痧、艾灸、气功和食疗。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和适应病症。
1. 针灸: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穴位,调节体内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草药:使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制成的药物,通过药性对疾病进行治疗。
3. 推拿: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及相关组织,调整气血,促进疾病的恢复。
4. 拔罐:在皮肤表面贴上特制的罐子,烧热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促进经络气血畅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5. 刮痧:使用特制的器具,对病人的皮肤表面进行刮擦,通过刺激皮肤,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6. 艾灸:使用艾绒或艾叶燃烧,将热量和药性引入人体,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调节阴阳平衡。
7.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体位,控制气息的运行,调整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
自身的抵抗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8. 食疗:通过饮食调理,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食物或药材,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这些方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运用,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相互配合使用,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必学篇:中医治病八法!(精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中医内治“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于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程氏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可见,八法制定是以八纲辨证为依据的。
现在中医使用的治病方法,很多都是从这八法演变而来。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如临证中,医家运用得当,把握分寸,勿使太过或不及,病焉有不去之理?反之不当,也皆能伤正。
若按蒲辅周先生的名言则是:“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和而勿泛、吐而勿缓。
”具体分述如下。
汗法:汗而勿伤-代表方剂《麻黄汤》汗法是外感病初期有表证必用之法,邪在皮毛,汗儿发之。
“体若燔碳,汗出而散。
”伤寒喜用辛温、温病亦喜汗解,但最忌辛温,温病亦用辛凉透表之法,。
温病虽禁汗,但也要通阳利湿,不得微汗,病必难除。
热病虽有寒温之分,但外邪的侵袭,由表入里,治疗均已表散,透邪外出,就是汗法的目的。
当汗而汗,病邪随周身微汗而解,当汗不汗,则为失表,病邪有表入里。
;不当汗而汗为误汗,大汗伤阳,过汗伤阴耗液。
汗法用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异。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季节不同、症候不同、用药不同。
见一经之证,只用一经之表药,两经三经合病,则用两经三经的表药;表里合病,则表里合之;营卫合病,则营卫合治。
用药师古人之意,不可拘泥古人之方。
伤食、痈疮、痰饮、瘀凝、积聚、具有寒热须四诊和合参,以免勿汗误人。
汗法辨证选方要适宜,方剂讲究配伍,煎服之法也应注意,当中病皆止,不必尽剂。
用量宜轻,宁可再剂,切勿重剂。
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作用: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适应症: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辛温解表法:使用辛凉药物,主治风寒表证、凉燥等-麻黄汤、桂枝汤、杏苏散。
辛凉解表法:适用于温热表证、温燥等-桑菊饮、银翘散、桑杏汤。
汗法是一个大法,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肺卫首当其冲,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个治法思想,往往以发汗的方法治疗它。
后来这个发汗思想,就是汗的概念的扩大化,解除表邪,散邪都归于汗法的范围内。
所以我们从定义来讲,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那一个定义包括的就是一个作用机理,一个治疗目的,这里反映出来作用机理包括了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开泄腠理是通过汗法,强行打开腠孔,毛窍,这个直接明显的排汗作法,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调畅营卫是指的调和体表正气,在用汗法祛邪同时又能调和体表的正气,也就指的由于外邪侵袭,使体表的气血阴阳营卫失调,这样通过汗法,既能祛邪,又能调正,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阴阳气血在体表的层次,中医慨括称为营卫;宣发肺气,是因为肺这个系统,分为肺卫、肺系两个大的部份,肺卫是指肺和体表的联系,横向的,肺系是通过肺,通过气道,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纵向的肺系,所以《内经》里提到,肺系疾,指的呼吸道一种痉挛,引起咳喘这类的疾病。
肺卫、肺系,都归于肺脏这个大系统里边。
通过宣发肺气,沟通肺脏和体表的联系,它具体作用是通过宣发肺气使人体的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
阴精输布到体表,润泽皮毛;阳气输布到体表,防御外邪,维护体表体温。
中医治疗八法详解八法中医:中医8大法及其代表方全方位诠解!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
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
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是通过泻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
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症证。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
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
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热在气分、热在营血以及热在脏腑等病证。
代表方为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丸等。
消法:是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食积、痞块等病证。
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消食导滞丸等。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人体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各种虚弱病证。
代表为四君子汤、四物汤、生脉饮、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汤等。
由于八法是常用治法,而病情比较复杂,往往不是单用一法所能适应,因此,八法及其他治法,常数种方法结合运用,才能全面。
正如古人所云:“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理-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法-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方-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药-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中医说“用药如用兵”,中医治病有确定的战术,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怎么运用这八个方法来去除疾病。
一、汗法切忌关门打狗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可用于风疹、湿疹、癣类等一些皮肤疾患。
汗法还具有祛风散湿和宣肺利水等作用,可用于风湿在表和水肿实证兼有表证者。
汗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像治疗病毒性感冒等都要用到汗法。
病邪在皮表的要发汗,所以治疗外感病和皮疹、过敏、花粉症等都可以用发汗法,还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也可以用发汗的方法。
用排汗治疗外感发烧,驱邪外出是最关键的,如果外邪没有深入人体,哪怕只有一点表证,也不能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冰缚邪气。
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引邪深入,使病情加重。
二、吐法适用于急症
吐法是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在古代很常用,现在基本不用了。
比较高的部位,比如咽喉、胃、胸膈等病症可以采用吐法治疗,像食物中毒及积食不消化等。
三、下法见效快
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为里实证而设立,因为病邪有积滞、水饮、瘀血的不同,病性有寒、热,人体有强、弱,病势有急、缓等差别,所以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痰、逐水、逐瘀以及攻补兼施的区别。
下法是现在很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用于通便。
中医有一句古话叫“实证易泻,虚证难补”,实证用下法效果明显,大便不通用泻药马上就能见效;上火了,用清火药,很快火就会下去。
但如果一个人一旦身体虚,想补起来,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见效的。
四、和法就是找一个平衡点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特点是作用缓和、照顾全面,适应的症情比较复杂。
和法通过缓和的手段以解除外邪,通过调盈济虚、平亢扶卑以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
五、温法可治疗阳虚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以消除脏腑经络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里寒证的发病不外乎素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寒邪直中于里,病变部位有脏腑经络之别。
温法主要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三类。
寒病的发生与阳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本法常与补法中的温补阳气法结合使用。
六、清法可治疗热证
清法是通过清泻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
清法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虚热等多种。
七、消法可治疗积食不化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消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消食,小孩吃多了不消化,吃完就睡觉,积食不化,就得用消法。
消食的食物有山楂、炒莱菔子、鸡内金等。
第二是指“消痞散结”,比如长疙瘩、肠胀气等,可以用中药把它散开。
八、补法可治疗虚证
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