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3
从孔子得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得文献真就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得见解更就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得年龄阶段,不同得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得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与行为得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得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得深刻得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得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得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得东西、下面,就本栏目得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得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得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就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得言论集,《大学》、《中庸》则就是《礼记》中得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得就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得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她们认为,《大学》就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得要籍,经孔子得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就是孔子得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得。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得基本思想体系,就是研治儒学最重要得文献、正就是根据这样得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得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得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得注释因为引用她人得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得就是,朱熹所编定得《四书》次序本来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就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得顺序排列得。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得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得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读《大学》的感悟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被其中的智慧所感动和启发。
《大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一部合集,通过对教育和修身的论述,展示了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知识智慧的深刻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阅读《大学》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悟。
第一,自修修人。
在《大学》中,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让我明白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修好了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正如孔子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要积极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改变社会。
第二,格物致知。
《大学》强调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孔子认为,追求知识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研究,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我们不仅要追求知识,更要对所学的知识保持兴趣和热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魅力和力量。
第三,修身治国平天下。
读完《大学》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一个人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个人修身之后,如何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发挥作用。
他所提倡的“仁爱”和“中庸”等理念,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和负责任的人,要平衡好自己的权益与他人的权益。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第四,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大学》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君子”。
君子是以德行为重,有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
通过阅读《大学》,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以成为君子为目标,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对于自我,我们要有追求,不断超越自我;对于他人,我们要有关爱和帮助,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五,知行合一。
《大学》中强调了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重要性。
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和验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勇往直前,积极应用所学的知识,将其贯彻于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大学》全文《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篇目,又称《大学章句》。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华儒学的经典之一。
《大学》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达到成为一个完美人的目标。
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大学》全文。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章介绍了《大学》的主题和主旨,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路,应该是在明明德、亲近人民,以及追求至善的目标上,不断前进、努力奋斗。
第二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章介绍了达到上述目标的方法,即通过探索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增进知识,诚实待人,不断涵养修身之道,达到内外兼修、治家理国之境。
第三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这一章介绍了人类社会中的五个达到道德的途径,但实践起来,只有三种良好的途径才能真正取得成果:经世致用(感性认识)、诚意正心(体现人文精神)、求实务实(回归真实)。
第四章:“学而优则仕,乐学则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建议我们通達各种知识,做到司空见惯,从而获得自我升华。
第五章:“籍籍无名,无为而治,何用之有?”这一章告诉我们,即使名利皆失的情况下,依然应该努力治理家庭、社会和国家,并提醒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影响他人。
第六章:“苟志于道,无恒心者,其用心也孰固?”此章旨在强调对高尚事物的关注和持续努力,必须具有坚定的毅力和决心,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恪守自我,持之以恒。
第七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行而有信;虽千万人,吾往矣。
”友谊的道德价值在此得到体现,友谊关系的优劣不取决于个人条件、地位和财富,而是取决于言行的忠信和坦诚与否。
第八章:“弟则友之疏而不失其主,友则弟之密而不失其交。
”这一章介绍了友谊的双向互动,相互之间既要和睦相处,又要各自保持其独立特点,以便维持友谊的持续发展。
第九章:“爱其子,教之以义,而后协之以礼。
”教育是情感和行为培养的根本,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应从幼儿开始,从教育基本的道德义务开始,激发孩子的天性和培养个性。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掌握《大学》的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
2. 《大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语和句子。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大学》吗?它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大学》中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深刻?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
四、讲解重点1. 讲解《大学》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子,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分析《大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注重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的了解程度。
2. 提问:你们认为《大学》中的哪些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最有价值?二、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与《大学》思想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大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的了解程度。
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大学是哪位教育家的代表作朱熹中国古代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朱熹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大学》的作者朱熹以及《大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岳阳先生,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追求。
《大学》是朱熹所著的一部教育论著,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开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之道。
其中,朱熹提出了“治国必先修身,齐家必先治其家,平天下必先治其国”等重要观点,阐述了教育的核心思想。
《大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追求,认为个人的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其次,《大学》还关注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观点,强调了学习上的坚持和追求。
此外,它还探讨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认为习得知识应该用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朱熹的《大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大学》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因此,它被誉为中国教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朱熹的《大学》是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深刻的内涵,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教育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大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承继并发扬古代智慧,为现代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与中庸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学”和“中庸”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们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著作进行探讨,并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通过深入理解这两本书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的概述《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被视为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进行教育和选拔人才的指南,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大学》强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融合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政治智慧。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个人修身是培养人的核心,通过修身可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其次,齐家治国是个人修身的延伸,一个人只有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中表现出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最后,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修身齐家的归宿,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繁荣的根本目标。
另外,《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它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要不断实践和反思,从而使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同时,《大学》还讲述了准则、政治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为后人提供了道德伦理的指导。
二、《中庸》的概述《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被尊为“周易”之后儒家经典的最高层次。
《中庸》重点强调了“中”的思想,即取得道德和伦理中的平衡和中庸之道。
它以中庸为核心,强调道德之中庸、治国之中正,提倡实事求是、克己奉公。
《中庸》讲述了一个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心境的平衡和中庸之道。
它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遵循道德规范,避免过分的偏激和极端。
在个人修身方面,《中庸》提倡克己奉公,自我约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中庸》强调实事求是,以中正之道来执政,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三、《大学》与《中庸》的共同点虽然《大学》和《中庸》是两本不同的书,但它们都是中国儒家经典,因此有很多共同点。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帮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一、《大学》简介1. 作者:曾子2. 成书背景:《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独立成书。
3. 主要内容: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二、《大学》核心思想1. 修身:强调个人品德修养,以仁爱为本,追求道德完善。
2. 齐家:强调家庭和睦,注重家族道德建设。
3. 治国:强调政治智慧,主张仁政、德治。
4. 平天下:强调天下为公,追求世界和平。
三、《大学》名句解读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述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2. “君子必慎其独也”:强调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行事。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之谓大道”:说明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提问:为什么《大学》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二、讲解1. 详细讲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思想。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大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名句解读1. 针对名句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围绕《大学》的核心思想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五、总结1. 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强调学习《大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其思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大学》核心思想的掌握情况。
3. 思想感悟:了解学生在学习《大学》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2. 课件:关于《大学》的介绍、核心思想、名句解读等内容3. 相关案例:现实生活中体现《大学》思想的案例。
《大学》- 朱子本前言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年—1320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注:所谓知之至也,即明了“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作为一本经典文化名著,《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智慧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伦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与修身方面的不足,并得到了一些宝贵的体悟。
首先,《大学》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作为大学生,我们正处于求学阶段,应该以修身为本,塑造自己高尚的品格。
书中提到:“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深刻地教导我们,只有在个人修养上下功夫,才能影响并改变家庭和整个社会。
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正确行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大学》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应用。
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实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知行合一的原则也提醒我们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言行合一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再次,《大学》强调了学习与修养相辅相成的关系。
书中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修养,我们能够陶冶心性,提高品德修养,为人处世更加从容远大。
学习和修养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最后,《大学》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书中提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像治国一样,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具备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目,成书于汉代,但其思想内容却源远流长。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解释:《大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人的德行,而实现德行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
因此,《大学》被认为是一部教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人的经典著作。
2.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释:这句话传达的是《大学》倡导“仁政”的思想。
政府的治理应该以人民为本,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要追求至善之境。
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解释:这句话表达了对自我修养的思考。
应该在定力的基础上达到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安享生活并能够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成功。
4. 可以勝天下而不可以勝人,可以勝人而不可以勝己解释:这句话强调在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品德——“仁爱”。
人要学习如何谦虚、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人们的敬爱,而这种东西是金钱、权利和地位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人要学会自我约束和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赢得尊重。
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对于修养和学问上的追求,要秉持刚毅的精神,以便承担重任,成就大业。
6.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错必有一得解释: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或做错决定。
智者在做决定时要考虑到所有因素,但也无法完全做到。
愚者犯错误的次数可能会更多,但他们也可能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重要的是,当犯错时,要认真检讨,总结经验教训并发现问题,才能不重蹈覆辙。
7. 是故非圣人之不变也,安能久居上乎?解释:这句话表达的是改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
在变化如此快速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拥有正确的态度并不断进步,就无法在竞争中立足。
人的不断发展与成长是不变的,这也是进步与成功的基础。
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这句话提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方法。
采用“以刑罚治理”的社会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会令民众失去尊严和荣誉感。
《大学》教学规划一、指导思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首先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可以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
第三,对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中国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大学》的内容设置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学习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去学习理解古文,确实有点难度,主要靠的还是老师的讲解。
《大学》全文二千多文字,前面部分比较容易琅琅上口,后面的部分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分解难度,读出古文的美感来。
三、《大学》课程教学理念1、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小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积累,因为小学生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记忆正处于黄金时期。
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小学生大多是不能理解的,教师不必过多讲授,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与其讲得过多而学生又不能理解,还不如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
学生今后随着古汉语知识的不断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会逐渐理解、逐渐感悟的。
2、浸润心灵,引导言行,得体施教。
《大学》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所以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言行十分必要,但由于《大学》的古文内容比较晦涩,学生大多还不能理解,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得体把握、有效引导。
(1)、结合当今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
如:以儒家的仁、礼、孝、信等精神逐渐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2)、用名句感悟:《大学》中也有很多名句,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德者,本也;财者,未也”,这些句子当中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学生便于记忆并容易理解。
四书五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称,它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些书籍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正文:
1. 《大学》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篇,也被称为《中庸》。
它的主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来治国平天下。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重要性。
2. 《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篇,也被称为《论语》。
它的主题是“中不偏,庸不易”,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在不偏不倚地行事和不变通的情况下处理问题。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道理,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
3.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它的主题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间的互动,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践行“仁、义、礼、智、信”来完善自己。
4.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包含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它的主题是“仁、义、道、德”四德之间的关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践行“仁、
义、道、德”来完善自己。
5.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制度。
它的主题是“礼乐、礼制、礼运”,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践行“礼乐、礼制、礼运”来完善自己。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