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利率
- 格式:ppt
- 大小:247.50 KB
- 文档页数:58
第4章利息和利率一、本章重点1.马克思揭示了利息的本质,指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2.利率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比如以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以物价的涨幅,可划分为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以不同的计息标准,可划分为单利和复利,等等。
连续复利。
3.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货币供求;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政策等。
4.利率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在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利率对资金的积累、信用规模的调节、国民经济结构的调节和抑制通货膨胀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在经济运行中,利率的杠杆作用能否很好发挥,关键在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6.西方经济学家对利率有各种理论分析。
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确定。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偏好说”,认为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人们放弃周转流动性的报酬。
7.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其他特征相同而期限不同的各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
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选择停留论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二、难点释疑1.利息本质的论述,在西方经济学中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有不同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中对利息本质论述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有:威廉·配第认为利息是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亚当·斯密认为借款人借款之后,可用于生产,也可用于消费,若用于生产,则利息来源于利润,若用于消费,则利息来源于地租等;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资金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但他们都没有真正认识到利息的真实源泉,只有马克思才认识到利息的真实源泉,利息来源于利润,由劳动者创造的利润,这才是利息的本质。
2. 到期收益率是指从债务工具上获得的报酬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要从现值的角度来考虑。
不同种类的债务工具,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不一样,但其思想是相同的。
(完整版)第四章-利息和利率-习题与答案第四章利息和利率第⼀部分本章内容结构在信息活动中,货币所有者在⼀定条件下贷出货币资本的使⽤权,货币使⽤者在到期偿还借款本⾦时还必须⽀付⼀个增加额,这个增加额就是利息。
对于利息的实质,⽤剩余价值的观点来概括就是: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以及⽠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的计算有两种基本算法:单利计算和复利计算。
利息率,通常简称为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额的⽐率。
利息率可以分为: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和⾏业利率;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等。
第⼆部分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利息的概念与实质*熟练运⽤单利与复利、现值与终值的计算⽅法*理解利率的作⽤难点*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远期利率、实际利率和利息⾦额的计算第三部分同步练习题⼀名词解释1⽆风险利率2实际利率3名义利率4利率期限结构5到期收益率⼆填空题1.()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的利率。
2.()是将上期利息并⼊本⾦⼀并计算利息的⼀种⽅法。
3.按照利息的期限单位划分,利率分为()﹑()﹑()。
4.根据在借贷期间是否调整利率,利率可分为()与()。
5.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表明,在产品市场上,()等于();在货币市场上,()等于()。
这⼀点上,既确定了(),也确定了均衡利率⽔平。
6.收益率曲线是对()的图形描述。
三﹑选择题1.在物价下跌时,要保持实际利率不变,应把名义利率()。
A.保持不变 B.与实际利率对应C.调⾼D.调低2.利率对风险的补偿,即风险溢价可以分解为多个项⽬,其中包括().A.需要予以补偿的通货膨胀风险B.需要予以补偿的违约风险C.需要予以补偿的流动性风险D.需要予以补偿的偿还期风险3.经济学家往往把到期收益率看做衡量利率⽔平的最精确的指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到期收益率能使公司债券未来所有利息收⼊与到期收益⾯额的现值等于⽬前市价B.到期收益率与贴现债券的价格负相关C.当付息债权的价格低于⾯值时,到期收益率低于息票率D.全部现⾦流必须按计算出来的到期收益率再投资,时定义到期收益率的假设条件4.在期货交易中,交易者往往根据收益率曲线的形状来预测利率的变动⽅向,()。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利率管理,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维护货币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第三条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负责制定利率政策,实施利率监管,维护利率市场秩序。
第四条金融机构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合理确定利率水平,不得进行不正当竞争。
第五条本规定所称利率,是指货币资金的借贷成本,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债券发行利率等。
第二章利率政策第六条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货币信贷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利率政策。
第七条央行利率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制定基准利率,包括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二)制定利率浮动范围和浮动方式;(三)制定利率调整的时机和幅度;(四)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措施。
第八条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
第三章利率监管第九条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实施监管,主要包括:(一)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二)对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进行监测;(三)对违反利率规定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
第十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利率管理制度,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第十一条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市场供求关系;(二)风险成本;(三)成本效益;(四)法律法规。
第十二条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贷款资金来源的成本;(二)贷款资金的风险;(三)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四)市场竞争状况。
第四章利率市场化第十三条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央行逐步放开贷款利率管制,金融机构在基准利率基础上自主确定贷款利率;(二)第二阶段:央行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金融机构在基准利率基础上自主确定存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