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参赛_沁园春.雪_李洪亮
- 格式:ppt
- 大小:863.00 KB
- 文档页数:31
第1课《沁园春-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作于1936年2月初,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军全党的领导地位。
他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
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
那起伏的群山,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
这里有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
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似排山倒海,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而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全体人民。
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动力。
【设计理念】为了把二十大精神融入语文教学中,将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灌输给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党爱国思想引导,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3、引导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状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第1课《沁园春-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诵读本词,了解词中的意象,把握感情基调。
2. 通过重点品析上片,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3.通过分析下片,了解衬托手法,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重点】1. 诵读本词,了解词中的意象,把握感情基调。
2. 通过重点品析上片,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下片,了解衬托手法,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歌呢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描写雪的诗句。
(过渡语:描写雪的那些诗句都很美,那描写雪的词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伟人毛泽东所创作的《沁园春·雪》,看看他笔下的雪到底有什么震撼人心之处。
)二、诵读本词1. 知识小卡片意象: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具体的、实在的、可感知的)意境: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
(抽象的、虚化的)感情基调:作品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取向或情感态度。
(悲哀、忧愁、寂寞、深沉、闲适、欢快、喜悦、热烈、奔放、昂扬)2. 诵读指导发音准确清晰:保持清晰的发音和良好的音质。
把握节奏和韵律:将诗歌的句子和词语有机地连接起来。
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准确传达。
3.字词学习1注意加横线字的读音莽莽( mǎng ) 分外妖娆( fèn )成吉思汗( hán ) 稍逊风骚( xùn )还看( huán ) 今朝( zhāo )4.写作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g过程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资料略)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一)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雪》全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理解。
2.诗歌的情感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毛泽东。
2.简介毛泽东的生平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其文学创作。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沁园春·雪》,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长城、黄河、雪、梅花”等。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
4.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让学生选择一个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课文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如前后呼应、总分总等。
2.分析诗歌的意境,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英雄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宗宋祖”等。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如何体现在诗中。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仿写一首《沁园春·雪》的诗歌,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和结构。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
二、课文背诵1.让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抽查背诵,给予评价和指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介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5. 总结反馈:(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查漏补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雪》。
2. 结合诗歌的意境,画一幅画,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对学生的诗歌理解情况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