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05准确而全面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11.00 KB
- 文档页数:11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难点 89 命题作文准确审题命题作文的写作,必须讲究技巧,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考生在写作时要重点关注题眼和限制词, 还要记住这样几句话:挖掘题蕴要仔细,吃透题眼须谨慎,抽象概念形象化,形象文题哲理化。
“挖掘题蕴”指要分析题目中词语的表层意义、深层意义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一个词语,除了本 义外,往往还有比喻义、引申义以及语境义。
本义简单明白,一目了然,而比喻义、引申义等丰富深刻。
对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意义,更应认真体会其深层的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只有把握住了这些 深层的、本质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
“吃透题眼”是针对那些短语式或单句式的作文题目而言的,考生要对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或限制词 进行甄别。
“抽象概念形象化,形象文题哲理化”是指对于抽象概念,考生要围绕所给词语用形象具体的人和事 去反映它,避免空洞的说教;对于形象化的题目,考生要注意哲理化,就是在具体的描写之后,要上升到 理性层面,力求对其有深刻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喧嚣”的常用义为“声音杂乱,不清静” 。
面对今天热闹纷繁、骚动不安的股市、 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很多人认为用它来概括当今世界和当前生活的特点十分 命题作文,恰当。
而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 审题是关键。
总 也有人选择融入甚或是享受,还有人…… 请以“面对喧嚣”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 自定。
体来说,考生应 审清标题的内 涵和外延、体 裁、字数等方面 的要求。
审题的 具体方法有: 1.据题定1时不可一味贬斥。
材料中有“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甚或是 享受,还有人……” ,可见立意角度较多,易于切入。
虽然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 论文” ,但就文章标题来说,适宜写成议论文;当然,选材独到、构思巧妙、情感真挚 的记叙文,亦可选择。
难点97使文章文体特征鲜明要做到文体特征鲜明,考生须要注意以下几点:1.符合设定要求。
首先,是指所写文章符合试题设定的文体要求。
各地区的高考卷对作文都有不同的要求,具体到每一年的试题对作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或是指定写某种文体,如“必须写议论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或是排除某种文体,如“诗歌除外”。
如果是指定文体,那么考生就不能随意写,而要按照指定的文体去写作。
如果是排除式的,比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那么考生可写的文体种类就很多。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大多要求“文体不限”“文体自选”,因此就有不少考生选择写散文、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等,而这些都是符合这类试题的文体要求的。
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
试题要求“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是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但是考生只要选定某一文体,在写作时就应突出其文体特征,不要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把是否符合文体要求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基本条件,因此考生在选定文体后,就要按照所选定的文体的要求去写,如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几种表达方式都运用,即使文章能够扣题,得分也不会很高。
2.把握文体规范。
写高考作文时要有清晰的“文体感”,即对文章体裁要有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具体的印象。
如记叙文强调以情动人,因而在写记叙文时,情感的真挚朴实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些无病呻吟的东西只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尤其是逼真的细节描写;还要注意布局上的波澜跌宕、前后照应等,从而使文章悦人眼目、动人心扉。
而议论文则是以理服人、以理启人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观点本身必须正确和深刻——富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外,还要注意说理的切实性——既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从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注意说理的层次性——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述;注意说理的形象性——通过严密精练深邃的诗化语言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的限制,篇幅上都比较短小,这就更需要以记叙文的“情”或议论文的“理”来取胜。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新课标Ⅲ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不分版本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不分版本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不分版本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论证过程、说明顺序、层次关系、过渡照应、文章线索 等因素。
解答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类试题,考生要注重“三析三问〞。
“三析〞指:1.分析标题和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内容等,明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比方文本说 明了什么事物或概念、表述了什么事件、介绍了什么人物、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等。
2.分 析行文思路。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大致归纳每一个层次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线索,分析围绕线索 表述的内容。
3.分析语段的作用。
结合语段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三问〞指:1.写什么。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时,可以在阅读全文的根底上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 什么?重点是什么?2.怎么写。
要注重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是如何介绍写作对象的〔比方人物、事件、 概念、事物等〕?使用了哪些技巧?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或说明方法?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3.为什么写。
可以思考某些语句、段落为何这样安排,与文章的结构有何关系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熊佛西:戏剧家的戏剧人生熊佛西:戏剧教育家,剧熊佛西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
作家。
原名福禧,谱名金润,熊佛西于 1900 年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张巷乡瓘山村,从小喜欢戏剧, 字化侬,笔名戏子,有时署名考入燕京大学后,在课余从事戏剧活动。
1924 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向君,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瓘院专修戏剧。
此时,他结识了就读女子大学 Bryn Mawr College 研究院的朱 山村人,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君允。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难点 43 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1.看清选项,前后兼顾。
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
因为命题者有时会利用考生 的粗心、紧张,在选项的后半部分设置陷阱,以迷惑考生,而许多考生没有完全把握选项信息,以致妄加 判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都仔细地加以推敲。
2.警惕“无中生有”。
文言文本来就是比较难理解的,再加上考试时的紧张心理,有些考生费尽九牛 二虎之力,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命题者在设题时就会利用这一点, 把文中本来没有的事件强加到某个人物身上,以迷惑考生。
3.警惕“张冠李戴”。
试卷中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的时候, 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
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有这件事情, 然而没有仔细分辨这件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
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 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并且把自己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
在设题时,命题者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 的头上,说这个官员爱民,把妻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
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了把嫁妆分给百姓这件事, 但没有注意到底是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和妻子是一家人,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
这样 草率判断,当然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4.警惕叙述情节时的“信息扭曲”。
在某些选项中,命题者总会在人物事件的信息表述中设下陷阱。
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一位官员不断升迁,他在每个阶段都有功绩。
于是命题者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 在做太守时的功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功绩,以迷惑考生。
5.核对原文,做到万无一失。
当初步认定答案后,考生切勿草率作答,一定要把该选项所述信息与 原文仔细核对,做到有据可依,然后再选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
天启二年进士。
崇祯元年由知县征授御史。
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0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不分版本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0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不分版本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0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不分版本难点 0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考生可以采用“三个步骤,四盏神灯〞的方法。
“三个步骤〞是:1.细读勾画,把握主旨。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一般比 拟大,所以,细读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结构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考生可以边阅读边勾画,即在阅读 过程中对那些揭示文章主旨、暗含作者见解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这样既可以减少答题时将选项与原文信 息比照的工作量,又可以为一些选项的比照提供快捷、方便的线索。
2.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在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时,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
在明确了题干要求,筛选出真伪比拟明朗的选项后,对 于其他选项一定要找准其所对应的文本信息,认真比照。
3.选出答案,复核锁定。
考生在选出答案后,须 再进行复核,要进一步确认排除干扰项的依据所在,以确保所选答案正确无误。
“四盏神灯〞是指在比照信息的过程中,考生要特别注意以下扭曲原文信息的四种类型:1.漏掉信息, 以偏概全;2.因果倒置,主客颠倒;3.未然已然,信息错乱;4.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至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主观题,可以通过“三看两表述〞的方法来解答: “三看〞是指:1.看文本,理清脉络。
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梳理出文本的脉络结构,把握文本 重点表述的内容。
2.看题干,有效筛选。
分析题干中的显性和隐性要求,根据具体要求从文本中寻找有效 信息,确定题目涉及的语句、段落等,找到答题的关键性词句。
3.看信息,提炼归纳。
筛选出来的材料, 有的是分散、零散的,有的只承载了局部关键信息,考生须要在此根底上进行归纳概括,重新整合。
难点44 准确、全面地概括内容要点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考生在阅读时要始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3)文章说了什么道理;(4)文章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来说,对记叙性文章,考生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一般的传记文,考生要弄清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对议论性文章,考生要找出其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说明性文章,考生要理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和评价人物及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考生在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同时,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考生分析时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空间顺序归纳,还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考生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确各项表述正确与否。
考生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考生在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子厚诗》序朱熹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之斋馆,俱事病翁先生。
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
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
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难点 28 正确理解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多种含义,乃至拥有不同词性。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 尤为普遍,也是高考中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 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
词 的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如“兵”最初的意义是“兵器”,“走”最初的意义是“跑”等。
词的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如“兵”的引申义有“军事,战争”“军队”“士兵”等,“走”的引申 义有“奔向,趋向”等。
词的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兽类的脚爪 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
词的假借义是指借用已有的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如“至莫夜 月明”(《石钟山记》)中的“莫”通“暮”,意思是“晚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 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 种方式: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 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 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 的一项。
考查时,以单音节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 词居多。
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新课标Ⅲ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难点93 使文章内容变得深刻“深刻”的文章主要表现为:文章富有哲理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观点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刻”的文章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使人产生共鸣,回味无穷。
那么如何做到“深刻”呢?具体来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深入挖掘,透视本质。
好文章离不开文采、意境,但文采出众、意境深远的文章若没有被深刻的思想点化,便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
大凡优秀作文,往往既有深邃的思想内容,又饱含诗情,情理相透。
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如记叙类文章常常寓其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议论类文章则常常借助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揭示人生哲理。
2.寻根究底,揭示根源。
要能透过表象深入内核,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在常见的观点或常谈的说法上再进一层,揭示事物本质,见人所未见,论人所未议。
如对于题目为“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文章,考生可这样展开思路:第一问:滴水一定能穿石吗?回答:滴水必须坚持不懈地滴才能穿石。
第二问:滴水坚持不懈地滴就能穿石吗?回答:滴水还要对准一个地方滴,才能穿石。
第三问:滴水坚持不懈地对准一个地方滴,就能穿石吗?回答:滴的水必须是那种水,石头必须是那种石头,否则就会形成钟乳石。
由此,经过不断追问,考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滴水要想穿石,须要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这滴水必须是一滴能够穿石的水;第二,这滴水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穿的石头;第三,这滴水要坚持不懈地滴;第四,这滴水要对准石头的一个地方滴。
由此,考生可得出关于人成功的论断,即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同样须要具备四个条件:自身具备可以成功的素质,选择的方向适合自己,坚持不懈,目标专一。
这样就可以层层深入地把事理的本质揭示出来。
3.深入浅出,振聋发聩。
言论精辟,道理深刻,见解高明,鞭辟入里,凸显哲理,这是“深入”;措辞浅显,设譬形象,主次分明,条分缕析,言简意赅,这是“浅出”;晓人以理,启人心智,言近旨远,发人深省,这是“振聋发聩”。
309 教育网 难点 42 有效筛选信息具体而言,对于“筛选文中的信息”类试题,考生在解题时应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读。
即考生要以试题为依据,对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 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
2.找。
即考生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
要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句子入手,挖掘其隐含信息。
3.辨。
即考生应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的信息一一辨别,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 正反方向等角度辨别各个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4.断。
即判断正误,选出正确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也。
砺幼嗜学,有文藻,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其负气也如此。
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
会郭 崇韬伐蜀,奏请砺掌军书。
蜀平,崇韬为魏王继岌所诛,时崇韬左右亲信皆惧祸奔逃,惟在筛选信及魏王班师,砺从副招讨使任圜东归。
至利州,会康延孝叛,回据汉州,圜奉魏王命, 息时,一般关回军西讨延孝。
时砺献谋于圜,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圜深以为然。
延孝本骁将 注以下几点:也,任圜乃儒生也,延孝闻圜至,又睹其羸师,殊不介意,及战酣,圜发精兵以击之,延1.人物:孝果败,遂擒之以归。
是岁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诛延孝。
监军李延 袭已闻洛中有变,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
圜未决,砺谓圜曰:“此贼构乱,遂致 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
公若不决,余自谁,一个还是 几个。
事件: 什么事。
观点:天成初,明宗知其名,召为翰林学士,再丁父母忧,服阕,皆复入为学士,历礼部、 主张什么。
事 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充职。
未几,父之妾卒。
初,妾在世,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 理:说明什么。
幼子亦以祖母呼之。
及卒,砺疑其事,询于同僚,未有以对,砺即托故归于滏阳,闲居三2.指向:年,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难点 49 如何寻找断句标志词精心整理 提升自我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可见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明句读” 即给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考生遇到断句题 时,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需要断句的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段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 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仔细寻找断句标志词。
1.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点断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的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 “夫”“盖”“焉”“惟”“斯”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
另外,复音虚词以及 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断句的标志词,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点断。
如:“且 夫”“若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
2.察对话。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 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3.据修辞。
文言文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句式整 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准确地断句。
如: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
(司马迁《鸿门宴》)又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 呼万岁。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辨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以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如:“……者……也”是典 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 所……”“见……于……”等是被动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有“如……何”“唯(惟)……是……” 等。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抓住句子 中的“不亦……乎”这一句式便能迅速断开句子。
难点94 使文章内容丰富要想使文章内容丰富,考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材料丰富(1)铺排材料,丰富文意。
考生在作文时如果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列举事例,就既能强化感情,使文章节奏鲜明,又能彰显作者出色的写作水平。
(2)腹有诗书气自华。
考生写文章时如果能引用诗文,就既能使文章丰富多彩,又能体现出作者厚重的文化积淀。
2.论据充实议论文要做到精选事例和深入说理相结合,只列举事例而不深入分析,给人的感觉是只有了砖头却盖不成楼房。
要做到论据充实,考生可采用以下方法:多角度使用一个材料;多个材料论证一个观点,可采用对比、类比、排比等方法;使用材料时,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使议论更具力度。
3.形象丰满(1)叙事中融入真挚情感。
叙事类文章要善于在叙述生活琐事的过程中,融入真挚的情感。
有了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文章就有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叙事时,若采用第二人称,会拉近读者和文章之间的距离,给情感的倾诉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这样文章也就会更出彩。
(2)描写中融入个性观察。
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应是具有个性的,要达到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效果,对形象的独特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多角度的描写中突出形象与众不同的特点,才能将形象塑造得丰满,才能使人物是“一类中特殊的一个”,而不是“一群人中很普通的一个”。
“形象丰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生对细节的描摹与刻画。
细节描写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为作品在“生动”上加分,而且可以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
(3)写景中融入独特的手法。
记叙文或叙事性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
多数情况下,景物描写应该是人物心情的折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加强景物描写对塑造丰满的形象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4.意境深远(1)注重画面的诗意美。
要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
如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中写几个农家孩子在中秋之夜盼月、望月、寻月的情景。
文中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屋中盼月,庭中望月,岸边寻月。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0无标志词时如何断句含解析文言文断句有时没有标志词,怎么办?对此我们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完整与否,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这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断句常用四步法: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要求断句的文段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其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对于容易断开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殊”,巧妙断句。
“特殊”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
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
特殊词语断句,可概括为:“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断句。
1.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B.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C.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D.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难点 05 准确而全面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对论述类文章的要点归纳来说,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因此,归纳内 容要点要注重“两分析一总结” : 两分析:1.分析各个段落的内容以及与题干要求归纳的内容关系密切的语句等。
归纳文章要点首先要 把握论述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把握每段话的主要内容,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同时,注重分析与题 干要求归纳的内容相关的语句,明了语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2.分析相关语句的关键信息。
分析了段落之间、 语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后,就明确了归纳的要点,但还要注重分析每个语句的关键信息,以确保归纳全面、 不遗漏要点。
一总结:总结每个相关段落、语句的主要信息。
很多试题中要求归纳的信息不是照抄文本内容就可以 的,还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
特别须要注意的是,题干中即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 ,考生也要 保证所有的信息是在文中有根据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 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 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 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 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2.读题干,明要求。
文章读完后,考生应认真审题,深入领会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指向。
3.梳语脉,定区间。
这里所说的区间,是指用来筛选题目中的信息的文章区间。
只有梳理清了语脉, 锁定了答题区间,才能快速、准确地解题。
4.巧归纳,做概括。
这里所说的“巧归纳” ,一是指善于摘取文章原句作答,二是指着眼某一文段, 以文段中的关键词语为依托,归纳作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教融合1李为香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所倡导的三教融合,都是为了抬高自身的地位,并使其在实际传 播与发展过程中免除来自政治与世俗的排斥。
最为显著的是儒教中的忠孝思想成为道教、 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入之初,在同儒教忠孝正统思想做斗争的过程中,吸取 了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忠孝思想, 而这亦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开端与重要表征。
晋代孙绰的 《喻 道论》以问答形式论证了出家与孝道等问题,力主佛儒一致,实际上总是在寻找儒教的缺 陷,然后以佛教教理予以补充。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宗教,世俗忠孝伦理自其产1. 儒道互 补是对中国传 统文化内容和 结构的概括, 先秦的诸子百 家学说后来大 部分都衰落和生之初就是其宗教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著名的“忠孝成仙说”以及“天仙不如地仙说” 断绝了,只有 均是对儒家忠孝世俗伦理的弥补与延伸。
也正是从此意义上说,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一 个显著特征。
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李道纯的内丹心性学亦是融合三教的道教学理。
实际上,三教均重 视心性,这是三教相通之处,也是三教融合或三教合一论被创造出来的内在依据。
总体来 说,宋元明时期的道教对儒佛的吸收已进入成熟阶段,甚至出现了以倡导“三教合一”为 宗旨的新道派,这说明到明代时,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已经发展成形。
这种“三教合 一”显然是从属于道教的,是为道教的发展与传播服务的。
宋元明时期的高僧大德亦是沿承前代僧人的做法,高举“三教合一”的大旗,为佛教 发展开辟道路,这一时期的佛教“三教合一”的特点在于倡导三教和谐,三教一家,但始 终突出佛教的优先地位。
用儒教的经世弥补佛教的出世之偏,则是为了更好地宣扬佛法, 为佛教的发展扫除现实的障碍。
儒家思想作为始终具有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在三教中具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佛教、道教想发展,必须从儒家思想中吸取能量,才可能创造出更顺 畅的传播通道。
儒家知识分子作为有强势地位的社会精英,也必然在文化堡垒的塑造中担 当重任。
晚明时的憨山德清是一个精通三教的佛教徒,能做到三教互释,但在这种互释、 会通中,他始终坚持以佛教为中心,其诠释大多使用的是佛教话语。
这也反映了晚明学者 在三教融合问题上的个体性认知与实践。
2. “三教 合一”是指佛 儒家和道家的 学说得以广泛 流传和发展, 最终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两 大主干和主体 结构。
清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龙门派传人刘一明在传播道教时亦采用了“三教合一”的策略, 教、道教、儒 他十分注重利用“三教合一”的思想资源来传道,而非重在三教关系之辩论。
其三教一家 以及三教合参成就丹道的论说都显然是以道教龙门派思想为核心而作出的“合一”解读, 其中传教的目的十分明显。
教三个教派 的融合。
儒、 道、佛是中国总体来看,自东汉末年以来各个朝代的佛道人士均重视对儒家思想资源的援引与利用, 传 统 文 化 的2他们是“三教融合”与“三教合一”论调的重要“创造者” 。
但无论佛道,其骨子里均与儒 教暗自抗衡与争宠,都在为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努力。
儒家伦理对佛道的作用,可以称 为儒家对佛道的渗透与影响,但绝对没有达到融合,融合的基本意思是说三者互相打破各 自的壁垒,其思想教义完全融为一体。
事实却并非如此,三教始终各自存在着,其思想主 张始终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替代,而且为中国人的灵魂与信仰世界提供不同的道路选择。
(选自《古代文明》 ,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主体,三教的 分合是贯串 近两千年中 国思想文化 史的一条重 要线索,对中 国文化乃至 中国社会的 变迁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A.儒道释提倡“三教合一”的重要原因是儒道为提高自身地位和佛教想本土化。
B.儒家的忠孝思想对道家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儒道互补。
C.三教融合被创造出来的内在依据是三教都重视心性,这是三教的相通之处。
D.精通三教的憨山德清坚持以佛教为中心代表了晚明学者对“三教合一”的认知。
【答案】C2.道教、佛教吸收儒家思想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儒家思想是具有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在三教中有优势,道教、佛教的传播、 发展须要吸收儒家思想。
(2)儒家知识分子是社会精英,在文化传播中担当重任,道教、 佛教吸收儒家知识分子可以强化本教的传播。
【解析】 重点抓住道教、佛教吸收儒家思想的具体做法,然后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 “归纳内 容要点”就是 在分析理解语 句、把握文意 的基础上对段 落、层次本质 内容进行概并简要概括。
道教、佛教提倡的“三教融合”、吸收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 收儒家的思想,即用儒家的某些思想来丰富本教思想;二是重视对儒家知识分子的吸收, 即让儒家知识分子信仰本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3莫砺锋 黄天骥 北宋建立以后,一反前代后周的灭佛政策,对佛教采取了保护、鼓励的措施。
僧尼人 数迅速增加,中断已久的译经重又开始,并先后五次大规模地刻印佛经。
在晚唐五代曾受 到打击的各种佛教宗派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禅宗与净土宗在宋代非常流行。
禅宗又主动 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并力求适应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
因此士大夫在接受禅学时,没 有太多的心理障碍。
由于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 变,因而更容易在思想的层面上有机地融合起来。
到北宋中叶,三教合一已成为一种时代 思潮。
理学家虽然以纯儒自命,但他们的性命义理之学其实都以释、老为津梁。
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挤 的两极。
前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大致上可分成仕、隐二途,仕是为了兼济天下,隐是为了独 善其身。
这两者是不可兼容的。
宋人则不然。
宋代士人都有参政的热情,经科举考试而入 仕是多数人的人生道路。
入仕之后也大多能勤于政务,勇于言事。
然而他们在积极参政的 同时,仍能保持比较宁静的心态,即使功业彪炳者也不例外。
因为宋人已把自我人格修养 的完善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一切事功仅是人格修养的外部表现而已。
所以宋代的士大夫 虽然比唐人承担了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也受到朝廷更严密的控制,但并不缺乏个性自由。
他们可以向内心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去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
宋人有很强的传统 观念和集体意识,结盟结党的做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宋人认为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是整个传 统或整个阶层中的一部分,应当受到理性和道德的制约。
宋人的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 扬、发舒,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
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 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而以平淡美为 艺术极境。
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之中。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禅宗原是充分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 尤其是慧能开创的南宗禅,经过南岳、青原一二传以后,越发将禅的意味渗透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宋代的禅宗更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 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与此同时,宋代的儒学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
宋儒弘扬 了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
所以,宋代的士 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
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 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表,因而信佛不必禁断酒肉,隐居也无须远离红 尘。
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
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括。
就归纳的 范围而言,可 以是某一段 落,可以是几 个段落,也可 以是整篇文 章。
归纳内容 要点“三步操1. 审清题 干,明确答题2. 梳理文 脉,关注标志3. 圈定答 题范围,全面 筛选整合。
4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
审美情趣的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
这在宋诗中尤为明 显。
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 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原文有删改) 1.文章第 2 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案】 (1)宋代士大夫整合了传统的处世方式; (2)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
【解析】 认真阅读第 2 自然段,不难看出,该段主要是讲宋代文人不同于前代文人的 1. 文章第 1 自然段先交 代了统治者从 北宋建立以后 对待佛教的态 度,然后写佛 教的重新兴起 以及“三教合 一”的时代思 潮对宋代文人 性格特征的影 响等。
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考生对文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即可。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A.北宋建立后,儒、道、释三家思想逐渐有机融合,到了北宋中期,三教合一已经成 为一种时代思潮,三教的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