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通用版)
- 格式:docx
- 大小:56.39 KB
- 文档页数:24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事故分类知识点详解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温度、湿度、气压、照明等因素。
通过测量和评估这些因素,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物理危险。
2.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腐蚀物质、易燃物质、爆炸物质、氧气限制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场所及相关物质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化学危险。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原体、寄生虫、有害动植物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环境及相关生物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生物危险。
4.机械因素:主要包括不安全设备、易损件、缺陷设备、错误操作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设备及相关操作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机械危险。
5.人员因素:主要指人员的行为、技能、知识水平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监督,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二、事故分类事故分类是指对发生的事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类,以便于事故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寻找避免事故发生的方法。
1.意外事故:是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由于人员不慎、操作错误、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事故。
意外事故较为常见,其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事故调查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且具有短暂性的事故,如火灾、爆炸、地震等。
突发事故通常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预案和演练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3.疾病事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或劳动条件等原因导致工作人员患病的事故。
疾病事故的防控需要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定期体检、职业病防治宣传、设备维护等措施。
4.职业病事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工作所导致的致病或因工致残的事故。
职业病事故通常比较隐蔽,其预防需要加强危险因素的辨识和监测。
5.灾害事故:是指因自然因素引起的较大规模、严重影响的事故,如地震、洪水、风暴等。
灾害事故往往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管理和灾害防控措施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事故分类是安全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哎呀,说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真的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
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不管是工作还是玩耍,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潜在危险像小妖精一样在一旁偷偷捣乱。
如果你想把这些“小妖精”拦在门外,就得知道怎么去识别它们。
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保证让你听得开心又轻松。
1. 什么是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什么是“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简单来说,就是找出那些可能让我们受伤或者生病的东西。
就像是你在厨房里,不小心把手伸到火炉子旁边,结果被烫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危险有害因素。
辨识这些东西,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受害,就像是在打怪升级一样,把那些潜在的“怪物”全都找出来,消灭它们,保护好自己。
1.1 识别危险的第一步:列清单好啦,首先你得列一个清单。
这就像是你整理房间的时候,先把要收拾的东西都列出来一样。
比如你在工地上工作,那就得列出所有可能导致伤害的东西:机器设备、工具、化学品等等。
记住,清单得细致,像是“扫地僧”那样,什么都别放过。
1.2 了解这些因素的特性有了清单之后,还得进一步了解这些危险的特性。
就像是你要打游戏,得先了解敌人的技能和弱点。
每一个危险因素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比如有些化学品可能会着火,有些可能会挥发出有毒气体。
了解这些特性,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被打爆”。
2. 分析危险的潜在影响识别了危险因素之后,下一步就是分析这些危险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这就像你在厨房里,不只是要知道火炉子是热的,还要知道如果不小心被烫到,会有什么后果。
比如,如果一个化学品泄漏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或者对环境造成破坏。
这一步就像是在进行风险评估,看看这些“怪物”会有多厉害,会对你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2.1 风险评估的步骤做风险评估的时候,有几个步骤你需要记住。
首先,评估每个危险因素的“威胁等级”,就像是给敌人打分,看看谁最可怕。
其次,评估这些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就像是预测敌人的攻击频率。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是指在工作场所中,通过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对象以及工作人员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可能会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
辨识危险因素是保障员工安全的必要步骤,而对于企业而言,弄清危险因素也为企业管理者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了依据。
本文将讨论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包括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等。
一、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危险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员工健康、安全或环境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由物理现象及其特性、工作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1)噪声:是工作环境中最常见的物理因素之一,它可以对员工的听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2)震动:主要指低频率震动,如从机器中产生的震动可能导致员工手部压力病和腰椎病等职业病。
(3)照明:不良的照明条件容易导致员工的视觉疲劳、误操作和事故。
(4)温度:工作环境中的温度如果过高或过低就会影响员工的舒适度和健康,甚至会引起热休克和冻伤等职业病。
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毒害物质、爆炸物质、腐蚀性物质和易燃物等。
(1)毒害物质:包括有机和无机的毒害物质,如苯、铅等易引起中毒的物质。
(2)爆炸物质:如火药、炸药、气体等,如果存储和操作不当,可能引起事故。
(3)腐蚀性物质:如酸、碱等,容易导致皮肤、眼睛受伤。
(4)易燃物:如液态石油气等,如果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可能引起爆炸或火灾。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引起员工健康危害的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霉菌、粉尘、花粉等。
(1)细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如痢疾、肺结核等。
(2)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爱滋病病毒等,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
(3)霉菌:如霉菌较多的环境,容易造成哮喘、过敏性疾病等。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通用版)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2007-05-2008:33进行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性识别与分析时,危险物品分为以下9类:(1)易燃、易爆物质:引燃、引爆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物质由于具有迅速地释放能量的能力产生危害,或者是因其爆炸或燃烧而产生的物质造成危害(如有机溶剂)。
(2)有害物质:人体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咽下后,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刺激性物质:对皮肤及呼吸道有不良影响(如丙烯酸酯)的物质。
有些人对刺激性物质反应强烈,且可引起过敏反应。
(4)腐蚀性物质:用化学的方式伤害人身及材料的物质(如强酸、碱)。
腐蚀性物质的危险有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化学灼伤。
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皮肤、眼睛或进入呼吸系统、食道而引起表皮组织破坏,甚至死亡;二是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物质表面如设备、管道、容器等而造成腐蚀、损坏。
腐蚀性物质可分为无机酸、有机酸、无机碱、有机碱、其他有机和无机腐蚀物质等五类。
腐蚀的种类则包括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两大类。
腐蚀的危险与有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腐蚀造成管道、容器、设备、连接部件等损坏,轻则造成跑、冒、滴、漏,易燃易爆及毒性物质缓慢泄漏,重则由于设备强度降低发生裂破,造成易燃易爆及毒性物质大量泄漏,导致火灾爆炸或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
②腐蚀使电气仪表受损,动作失灵,使绝缘损坏,造成短路,产生电火花导致事故发生。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通用版)一、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素。
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通常将其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危害因素。
客观存在的危险、危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危害因素。
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发生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造成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扩散的结果。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危险、危害因素产生1.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
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危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1. 引言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安全无疑是最重要的。
你可别小看这“安全”二字,很多时候,它就像那穿梭在我们生活中的隐形守护者,默默地保护着我们不受各种潜在危险的侵害。
谈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这就像是给我们生活加了一个隐形的安全锁,确保我们不被那些看不见的风险给击中。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在这个危险有害因素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找到那些潜在的“敌人”,确保自己和周围人的安全。
1.1 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什么是危险有害因素。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或者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东西。
这个“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环境的,甚至是行为上的。
不管是什么,只要它能给我们带来麻烦,那就可以称之为危险有害因素。
例如,化学品泄漏可能造成的中毒,或者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那没完没了的拖鞋,虽然它看起来不起眼,但不小心摔一跤也会让人哭笑不得。
1.2 辨识的方法和步骤要想准确识别这些危险有害因素,我们需要一点点耐心和细致。
首先,我们得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给你的家做一次大扫除,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检查过程中,要注意那些可能藏在角落里的小怪兽,比如不规范的电线、乱丢的化学品等等。
接着,我们需要评估这些因素的危险程度。
拿到危险分数后,我们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防范这些风险。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给自己制定一份安全手册,让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地安全。
2.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说到辨识,咱们还得了解一下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毕竟,不同的“敌人”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般来说,这些因素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心理性四大类。
2.1 物理性因素首先是物理性因素。
比如说噪音、震动、辐射等。
这些就像生活中的小麻烦,虽然不像化学品那样直接影响健康,但长时间暴露在这些因素下,也会让人感觉到不适。
危害、有害因素识别知识
为提高员工对危害、有害因素的识别能力,现把常见有关危害、有害因素识别知识汇总如下。
一、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2.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3.防护缺陷
4.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5.电危害
6.粉尘与气溶胶
7.噪音危害8.作业环境不良
9.震动危害10.标志缺陷
11.电磁辐射12.明火
13.运动物危害14.其他物理危险和有害因素
二、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反应活性物质
3.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三、生理、心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
5.其他生理、心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四、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五、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
危险有害因素辩识什么是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损伤或其它健康相关的不利影响的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物理环境因素:如辐射、噪声、震动、电磁场等,这些因素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比较隐蔽,但长期暴露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2.化学环境因素:如污染物、有害气体、化学品等,它们在工业生产、农林渔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使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3.生物环境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存在于空气中、食物、水源、土壤等环境中,长期接触可能引发人体感染、疾病等。
如何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具体步骤如下:1.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包括对职工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劳动强度、工作节奏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并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
2.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测,如对空气、水、土壤等进行监测,查看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3.根据工作环境中危险因素的种类,确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对有害物质进行隔离等。
4.对有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保证超标情况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
如何防范危险有害因素?防范危险有害因素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列出一些常见的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任务、权利和义务、安全目标和标准等,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预见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做好卫生防护工作在工作场所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通风设备、防护墙、消防设备等,为职工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药品、卫生设施等,对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和必要的培训教育。
强化管理和监督对职工进行岗前、在岗和离岗三类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职工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防止职业性病、工伤和事故的发生。
加强环保和污染治理加强环保工作,严禁不合法的污染行为,减少污染的产生,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总结危险有害因素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但它们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是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的。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危险因素: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二者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限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危险、有害因素”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缺陷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操作失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等13类。
物的不安全状态:分为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以及生产场地环境不良等4大类。
安全管理缺陷:包括对物性能控制的缺陷、对人失误控制的缺陷、工艺过程缺陷、违反安全人机工程原理、用人单位缺陷、风险管理缺陷等6个方面。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危害;(7)运动物危害;(8)明火危害;(9)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10)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11)粉尘与毒物危害;(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13)信号缺陷危害;(14)标志缺陷危害;(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许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如果不及时识别和处理,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损失。
因此,本文将介绍如何辩识危险、有害因素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辨识危险因素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我们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例如,设备故障、高温、高压、射线等都属于物理危险因素。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在工作前必须确保设备没有故障;2.当有高温、高压、射线等危险因素存在时,一定要佩戴相应的防护设备;3.如果工作区域存在危险因素,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例如设置安全围栏、穿戴防护服等。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也是我们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例如,有些化学药品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等特性,如果不妥善处理,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在使用化学药品时,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阅读化学药品的说明书,了解其危险性;2.在使用药品时,必须穿戴防护服,并如实告知医生是否与药品有过敏史等病史;3.使用药品时必须注意用量和时间,避免因药物过量或长期使用造成危害。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是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危险因素。
例如,细菌、病毒、真菌等都属于生物危险因素。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接触动物、植物等生物时,必须穿戴防护服和口罩等防护措施;2.经常洗手,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3.对于从事生物实验的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
二、辨识有害因素除了上述的危险因素,还有一些有害因素也需要我们辨识和处理。
1. 精神压力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和压力,可能会导致精神压力问题。
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压力;2.尽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3.如果已经出现精神压力问题,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2. 辐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一些辐射源,例如,电脑、手机等。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知识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概述•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步骤•常见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危险危害因素控制和管理01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概述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或造成其他危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识别、评估和判断系统中存在哪些危险危害因素的过程。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定义与概念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型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Array如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等。
如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如传染病、职业病、动物咬伤等。
如操作错误、管理不当等。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通过辨识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预防事故通过辨识危险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保障职业健康安全保障职业健康安全是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辨识可以评估职业病危害风险,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员工身体健康。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重要性02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定义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系统性的危险源辨识方法,主要是通过专家编制安全检查表,对被检查对象进行逐项检查并得出危险性判断。
应用范围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矿山等领域,用于全面识别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
步骤制定安全检查表,确定检查对象,对每个检查项目进行逐一排查,并做出相应的危险性评价。
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分析法定义预先危险分析法是一种预防性的危险源辨识方法,主要是在事故发生前对系统内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
该方法常用于系统设计、开发、使用等各个阶段,用于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明确分析对象,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潜在危险因素辨识、后果分析、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应用范围步骤定义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是一种针对特定系统或设备的危险源辨识方法,主要是对系统或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进行分析和评估。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电危害(漏电)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X射线)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标志缺陷(无标志)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煤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里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作用2.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放炮12.火药爆炸13.化学性爆炸14.物理性爆炸15.中毒和窒息16.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1.生产性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7.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1.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了解并辨识危险和危害因素是预防事故和健康保障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危险和危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一些常见的辨识方法,以便读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能够更加敏锐地辨别和应对。
危险和危害因素的定义危险和危害因素是威胁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因素。
它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危险危险是指具有损害人身或财产的潜在性质的物体、物质、现象、过程或条件。
危险通常可以根据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类:1.物理性危险:如机械伤害、电击伤害、气泡形成等。
2.化学性危险:如酸碱腐蚀、有毒物质等。
3.生物性危险:如病毒、细菌、昆虫等。
危害因素危害因素是指长期或频繁接触,会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或慢性病的因素。
危害因素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职业性危害:如工业粉尘、化学物质等。
2.环境污染危害: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3.长期行为习惯危害: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
危险和危害因素的辨识为了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危险和危害因素,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辨识方法来快速判断这些因素。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辨识方法,主要适用于外观容易辨识的物体。
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我们需要观察待处理的物体,注意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其次,根据观察的特征,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这个物体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3.最后,根据判断的结果,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这些危险和危害因素。
问答法问答法是指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此来逐步辨识所处理物体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需要了解待处理物体的相关情况,如用途、成分等。
2.其次,根据已经获取的信息,提出一些与待处理物体相关的问题。
3.根据给出的回答,逐步判断这个物体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4.最后,根据判断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这些危险和危害因素。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通过特定的实验来判断待处理物体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实验操作步骤。
生产安全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在生产、加工、制造、储存、运输等各个领域的工作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
为了保障员工和相关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1.机械危害2.机械危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部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这类危害的主要形式包括机械设备的运动部分与人体接触、机械设备部件的抛射、翻滚等。
为了避免机械危害,应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如定期检查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操作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等。
3.电气危害4.电气危害主要指电流、电压超过人体承受范围而造成的伤害。
这类危害的主要形式包括触电、电击、电灼伤等。
为了预防电气危害,应确保电气设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同时制定并实施相关安全规章制度。
5.热危害6.热危害指高温或低温对人体的伤害。
这类危害的主要形式包括高温作业、低温作业等。
避免热危害的措施包括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耐高温手套、面罩等,同时应控制工作场所的温度和湿度。
7.化学危害8.化学危害是指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这类危害的主要形式包括化学原料的泄漏、挥发、化学反应等。
避免化学危害的措施包括对化学原料进行妥善保管,定期检查化学设备的密封性和安全性,同时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9.辐射危害10.辐射危害是指电磁辐射、核辐射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这类危害的主要形式包括电磁辐射的发射、核设施的泄漏等。
避免辐射危害的措施包括对工作场所进行辐射监测,确保员工不接触超过国家安全标准的辐射源。
11.生物危害12.生物危害是指病菌、病毒等生物性污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这类危害的主要形式包括生物性污染的传播、动物咬伤等。
避免生物危害的措施包括加强工作场所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消毒,同时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13.物理危害14.物理危害是指噪声、振动、电磁场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这类危害的主要形式包括噪声污染、振动损伤等。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知识分享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
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按职业健康分类参照卫生部颁发的《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危害因素分为粉尘、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其他职业危害因素等10类。
辨识的方法常用的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有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直观经验分析方法直观经验分析方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开发系统。
1.对照、经验法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中的某些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识别的内容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管理等几方面进行。
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通用版)一、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素。
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通常将其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危害因素。
客观存在的危险、危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危害因素。
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发生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造成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扩散的结果。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危险、危害因素产生1.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
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危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1)能量就是做工的能力。
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危害因素。
(2)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主要的危险、危害因素。
2.失控在生产中,人们通过工艺和工艺装备使能量、物质(包括有害物质)按人们的意愿在系统中流动、转换,进行生产。
同时又必须结束和控制这些能量及有害物质,消除、减少产生不良后果的条件,使之不能发生危险、危害后果。
如果发生失控(没有采取控制、屏蔽措施或控制、屏蔽措施失效),就会发生能量、危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和泄漏,从而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所以失控也是一类危险、危害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或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3个方面。
此外环境因素是引起失控的间接原因。
(1)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故障)故障(含缺陷)是指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含安全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包括安全功能)的现象。
故障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渐近性或突发性。
造成故障发生的原因很复杂(设计、制造、磨损、疲劳、老化、检查和维修、保养、人员失误、环境和其他系统的影响等),通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和分析总结可使多数故障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避免或减少)。
掌握各类故障发生的规律是防止故障发生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应用大量统计数据和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2)人员失误人员失误泛指不安全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
人员失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是引发危险、危害因素的重要因素。
人员失误在规律和失误率通过大量的观测、统计和分析,是可以预测。
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986)附录中将不安全行为归纳为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忽视使用必须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13类。
(3)管理缺陷安全生产管理是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目标,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发生事故和人员失误的有效手段。
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
(4)客观因素温度、湿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振动、通风换气、色彩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也是发生失控的间接因素。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进行危险、危害因素分析的基础。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这里简单介绍按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参照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的方法。
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
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饬W印⒅首印⒅凶印⒏吣艿缱邮取7堑缋敕洌鹤贤庀摺⒓す狻⑸淦捣洹⒊哐沟绯?。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6.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2.?参照事故类别分类1.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
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在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主要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
1.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2.厂区平面布局①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危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等:②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
3.建(构)筑物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运输、检修)通道、开门,生产卫生设施。
4.生产工艺过程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物料)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5.生产设备、装置化工设备、装置: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作、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危害作业部位。
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1.重大危险源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称为重大危险源。
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000和《安全生产法》对重大危险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事故隐患是指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
重大事故隐患可以视为是重大危险、危害因素恶化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