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中地理 .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湘教版选修5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岳阳市十四中学秦为胜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5学时数: 1.5课时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本课增加)、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
教材对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三讲通过阅读教材介绍其危害及预防,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件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
这段内容在选修五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但适当讲解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本课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
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
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
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教学难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教材图片以及近年发生在我国的地质灾害案例、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地关系史,人地关系相继走过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阶段,目前正携手走进人地协调共生的新时代。
然而,地质灾害暴发的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外出旅游的一种精神和两种能力。
2、通过对旅游安全的学习,了解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
能力目标:1、了解导游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2、学会分析典型事物的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旅游安全防范意识的学习,熟练掌握保障旅游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导学过程:预习案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区分理解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和烈度。
2、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简述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读下图,写出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
2、简述泥石流发生的条件3、如何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并说出滑坡产生的条件课堂检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12日、13日、14日灾区连续降雨,给抢险救灾带来了一定困难。
(1)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2)地震发生后,诱发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试分析成因。
滑坡堵塞河道,河流上游形成堰塞湖,可能会导致什么灾害发生?(3)我国是地震重灾区,近30年来,我国地震伤亡人数明显减少,而经济损失却有所加重,试分析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
(4)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相比,破坏性较强的是哪次地震?简要说明原因。
2、论述:从成因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论述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地震B.森林退化C.泥石流D.洪水泛滥2.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A.海啸B.滑坡C.火山D.台风3.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地发生了滑坡或泥石流,有可能与当地发生过的地震有关B.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C.人类活动不会减轻火山、地震造成的损失D.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与人类活动有关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5.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关的地质灾害是()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 B.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C.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D.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6.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部,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7.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A.震源深浅B.释放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考要求分析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根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原因〔1〕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加之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3.分布我国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西部有六大地震带,东部有七大地震带,总体上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4.预报:地震监测系统。
我国地震成因及分布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
[特别提示]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灾情却比西部严重的原因灾情的大小除与灾害本身的强度有关外,还与经济开展水平上下有关。
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小,经济开展水平低,经济密度小,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灾情轻。
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大,经济开展水平高,经济密度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灾情重。
读“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图示,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答案〔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泼,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局部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兴旺、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滑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滑坡的发生条件;理解滑坡的危害;了解如何防御滑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滑坡的发生过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时的滑坡情景,了解滑坡的概况和危害;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展示,使学生分析滑坡发生条件;通过滑坡灾后视频、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归纳滑坡的危害,并引入深层思考并设计滑坡的防御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滑坡视频及课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防灾和抗灾意识;养成生活中学会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滑坡的概念及发生条件;归纳滑坡的危害及相关的防御;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实际的滑坡类比,从而正确归纳出滑坡的发生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诱思探究法;问题导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3分钟):展示:利用图片显示灾情报道让学生来说是什么灾害?导入新课——滑坡(二)讲授新课:(35分钟)在新课部分,我选择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滑坡的形成条件,因此这部分会采取模拟实验及相关的视频演示的方法来开展。
1、滑坡的概念和发生条件:展示:今年暑假中在鲁甸灾区的滑坡图片和视频,引入滑坡的概念;(同学们不禁要问了,这些灾害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探讨)2、滑坡的发生条件:(老师拿出滑坡的模型并分组发下去,然后提出对每一组的要求)模型介绍:教师介绍模型的制作材料和注意点;实验材料:模型共6个。
其中1号用来演示降水与滑坡的关系;2号两个模型坡度对比较大用来演示坡度与滑坡的关系;3号用来演示岩石破碎程度与滑坡的关系;4号用来演示植被与滑坡的关系;5号用来演示地震与滑坡的关系;6号演示人类活动与滑坡的关系。
每组配发竹片用于拨动土层;备两瓶开口有喷水孔的水瓶,在实验时让学生选择使用。
实验:学生分为6组,分别发给不同的模型。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滑坡?结合课本内容,实验时间10分钟,找学生说出各组的结论(每组至少一人,可由同组人补充)第一组:用水瓶模仿降水,较大的长时间的降水易出现滑坡。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地震形成的原因、分布及造成的危害。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理解中国地震灾情的主要分布特点。
3.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掌握时空分布特点。
【学习重难点】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掌握时空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一、地震灾害1.特点:________、频度高、________、危害大。
2.分布特征:多少多发区:青藏、、华北和规律: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的分布3.灾情特点原因空间差异东重西轻东部______、建筑物及________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变化人员伤亡有所____________进步,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经济损失呈______趋势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__________加大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成因地形: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地质:地质构造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气候:多、暴雨【达标检测】考查点1我国的地质灾害1.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A.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B.地震、泥石流、滑坡C.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D.地震、火山、海水入侵考查点2我国的地震灾害2.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A.地震B.火山喷发C.滑坡D.泥石流考查点3我国的滑坡灾害3.受强降雨影响,福建永定县坎市镇发生山体滑坡,导致7人被困遇难。
关于滑坡的正确叙述是()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没有任何的先兆C.该滑坡是持续降雨导致岩体顺斜坡滑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考查点4我国的泥石流灾害4.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图示法理解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图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和主要特点。
2.掌握并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时空分布规律。
(重难点)3.掌握并理解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地域空间的分布规律。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我国的地震灾害阅读教材P49~P51,完成下列问题。
1.特点(1)分布范围广。
(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1)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2)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分布(1)不均匀,呈条带状。
(2)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正误判断:(1)我国各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塌陷地震。
()(3)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强烈。
()【提示】(1)×我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害。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3)×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教材整理2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阅读教材P52~P56,完成下列问题。
1.泥石流灾害(1)类型分界线: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
特点:西部呈带状或片状,东部呈零星分布。
(3)形成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暴雨(决定性因素)等。
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森林、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2.滑坡灾害(1)原因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以及外表形态等。
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主要外部因素)、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等。
(2)主要活动期:每年的6~8月。
(3)分布。
湘教版选修V: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Word版含答案[学习目的] 1.剖析地震灾祸的发生机制与发作进程。
2.剖析泥石流灾祸的发生机制与发作进程。
3.剖析滑坡灾祸的发生机制与发作进程。
一、我国的地质灾祸1.主要地质灾祸类型: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痕、火山、空中沉降、空中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
2.我国地质灾祸的特点:一是种类齐;二是散布广;三是危害大。
二、我国的地震灾祸1.特点:一是散布范围广,全国大局部省(区)都发作过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灾祸。
二是频率高,强度大。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作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
三是震源浅,危害大。
我国绝大少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破坏力极大。
2.构成机制:我国地震的构成、散布与板块结构有着亲密的联络,结构运动是大少数地震构成的最后动力。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加之又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发作频率高。
3.散布:我国地震灾祸散布不平均,震中散布上出现出条带状,称为地震带。
总的来说,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三、我国的泥石流灾祸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散布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构成和散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清楚的关系。
2.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散布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域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时节的风化提供了少量的松懈物质,湿润时节的降雨成为泥石流爆发的主要激起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散布在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域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
在具有泥石流发作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降雨往往成为决议性要素。
人为要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散布(1)大体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局部。
(2)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西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地域,呈带状或片状散布。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2 湘教版选修5[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教学难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教材图片以及近年发生在我国的地质灾害案例、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地关系史,人地关系相继走过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阶段,目前正携手走进人地协调共生的新时代。
然而,地质灾害暴发的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重。
印尼海啸的惊涛骇浪还未平息,四川汶川又一次震声隆隆。
下面让我们共同感受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巨大灾难。
【播放图片】汶川地震图片【板书】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一、我国的地震灾害【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
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300倾角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伸达我国东北的产物。
震级为5~7.5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
我国的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l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l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它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
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为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
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现代构造运动强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即在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质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其震源深度都是不超过30千米的浅源地震。
【师生总结并板书】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过渡】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地震造成6.9万人死亡,1.7万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500亿……地震造成的影响令人震惊,震惊之余,许多同学不仅会问“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这样的大地震?”【板书】2.地震的形成和分布【读图分析】阅读教材51页图2-16“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在图上找出自己家乡所在位置并说明是否在地震带上?说出我国地震的多发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主要的地震带:我国西部主要的地震带有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和红河地震带等。
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为台湾地震带,其次是东南沿海地震带、郯城一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胃地震带、燕山地震带和秦岭地震带。
【启发提问】从以上地震的分布来看,我国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回答】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西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而东部主要分布在台湾。
【启发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投影】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图,比较我国地震带分布与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的差别。
【学生回答】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正处在这两大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思考】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投影】中国山脉分布图、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比较内陆地区地震带分布与山脉分布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
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综合以上阐述可知: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思考活动】1.读图2-16,判断下列哪些省(区)属于多地震地区:河北省、湖南省、台湾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
2.你的家乡是否属于地震多发地区或位于地震带上?【点拨】1.属于多地震地区有:河北省、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
2.略,因地而异,可结合“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或有关资料分析。
【阅读】阅读课本第51页材料“我国的地震预报”,通过阅读,让我们了解到:虽然我国地震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但是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掌握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准确地预报,能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承转】俗话说,祸不单行。
比如在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由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较高。
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会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灾害过后还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板书】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复习提问】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录像播放】电影《极地营救》片断【提出问题】影片中泥石流发生在什么地区,你能在教材52页图2-17中找出来吗?从图中可以看出泥石流还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学生回答】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川滇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和东北山地等地区。
【教师讲述】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大体上以燕山、山西太行山、四川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云南乌蒙山一线为界。
该线以西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此线以东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思考】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疏松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承转】根据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不同,把泥石流分为暴雨泥石流和冰川泥石流两类。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2页正文内容,说明两类泥石流的分布与成因。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因而该地区是暴雨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东经102°以西的高原上冰川广布,夏季高温天气,冰雪大量融化加之山地比较陡峭容易暴发泥石流。
因而该地区为冰川泥石流。
【探究活动】阅读课本53页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泥石流暴发前有什么征兆?2.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有哪些?3.泥石流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危害?【点拨】1.泥石流暴发前的征兆有:在山区有连续的降雨天气;轰鸣的巨响;沟谷内水量陡增,继而断流等。
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疏松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3.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的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具体表现在:摧毁或掩埋村庄、公路、铁路、房屋。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的正常生产。
诱发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危害人体健康等。
【案例】课本55页图文材料“甘肃酒勒山大滑坡”。
【思考】(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说出我国滑坡时间以及空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1)滑坡是在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而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我国滑坡多发期:每年6—8月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以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而秦岭一川西一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秦岭一川西一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约占全国同类灾害的25%,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等省。
【探究活动】下列原因容易诱发滑坡,请你说出这是为什么。
①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②依山建房③岩石上部透水,下部不透水④土石体中存在断层⑤长时间暴雨【点拨】①②增加了产生滑坡的斜坡,并使局部地区坡度增大,可能引起地基的松动等④使岩体或土体内存在滑动面③⑤使地下含水量大,均具备了形成滑坡的条件,使滑坡加剧。
【总结】列表比较泥石流和滑坡【板书设计】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①分布范围广;②频率高、强度大;③震源浅、危害大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3.我国的地震分布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我国泥石流频发的原因2.我国泥石流的分布3.我国滑坡频发的原因4.我国滑坡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