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不可换算得到的相关结论
- 格式:docx
- 大小:30.18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对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的思路探析朱学辉【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这一概念,为我们分析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一个理性视角。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指出了我国收入差距存在的核心问题在于教育的不平等。
同时,它也指出在我国社会还存着影响收入差距扩大的其他因素。
因此,解决贫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我们必须以教育平等为基石,同时从多方面入手,形成一个系统工程,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Marx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imple labor and complicated labor in Das Kapital which provided a rational perspective for our analysis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The relations of simple labor and complicated labor indicated that the core problem of affecting our country's income gap was the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other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income differential expands in our country.Therefore,we had to establish a system which based on the equality in educa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order to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期刊名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1)005【总页数】4页(P25-27,32)【关键词】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收入分配;影响【作者】朱学辉【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46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会上,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世平在发言中表示,据2009年职工收入所作的专项调查显示,国企高管与职工收入差距过大,呈现利益群体分化态势。
《〈资本论〉选读》作业一、怎样理解《资本论》的抽象法和马克思指出的“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其实践意义何在?答:抽象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抽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强调“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资本论》运用抽象法,一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体现研究方法。
这里的“具体”是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
由这个现实的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是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充分占有现实材料,经过研究,透过复杂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从而抽象或概括出反映客观现象本质的概念、范畴。
《资本论》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实际出发,分析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内在联系,从中抽象出产品的商品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价值的剩余价值形式等等。
另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体现叙述方法。
这里的“具体”是指理论阐明的现实,或者说是对现实的理论说明。
在从抽象的概念、范畴到理论的具体的叙述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地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运动规律从理论上反映出来。
在《资本论》中,通过依次叙述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的全貌。
抽象法很有实践意义。
它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深入调查研究,讲究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从而在总结工作、交流科研成果、撰写调查报告和著书立说写论文时,能够对问题论述表达得深刻、充分、清楚。
二、怎样解读马克思对《资本论》所阐述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实践意义?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的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单选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
这种经济形态是指:A.自然经济B.简单商品经济C.发达商品经济D.市场经济[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
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
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
⼆、最伟⼤的政治经济学⽂献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产。
要实现物质资料⽣产所进⾏的劳动过程,⽣产三需要具备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社会⽣产的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产;(⼆)分配;(三)交换;(四)消费。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法(⼀)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和历史的与逻辑的统⼀⽅法。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来交换、能满⾜⼈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因素:使⽤价值、价值(⼀)使⽤价值——是指物的有⽤性或效⽤,即物能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然属性。
∴商品的使⽤价值不反应⽣产关系的性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差别的⼀般⼈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三、⽣产商品劳动的⼆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定义:具体劳动——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可以从劳动⽬的、对象、所⽤⼯具、操作⽅法和劳动结果上表现出来。
这种在具体形式上不同质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的定义:抽象劳动——指抽去了劳动具体形式的⽆差别的⼈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
∵使⽤价值是⾃然物质和劳动两个要素的结合。
∴⾃然物质和具体劳动是商品使⽤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源泉。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它们是⽣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属性,它们是同⼀劳动的两个⽅⾯,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四、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
1、价值的质——是⽆差别的、⼀般⼈类劳动的凝结。
2、价值的量——决定于社会在该种商品⽣产上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
(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分析: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3、价值量与劳动⽣产率成反⽐,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关系,价值量的决定是⼀个社会过程,⽽不是个⼈⾏为。
第四章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产生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封建社会末期,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
封建社会末期,城市里出现了各类手工业行会。
封建行会约束下的小手工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坊主则沦为雇佣工人。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形式之一。
表现形式:商人和高利贷者在奴隶社会就已逐渐控制商品生产者作坊主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或高利贷者成为工业资本家资本的原始积累概念: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表现:(1)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资本(2)直接生产者雇佣工人必要性:新航道的开辟,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的暴力手段过程:起始:15c70s,高潮:16c,结束:19c6、重要途径:(1)基础: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①圈地运动②建立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2)重要方式:利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①国外:掠夺殖民地,贩卖黑奴,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②国内:实行国债制度、课税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结果:积极: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为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小结: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是一个充满暴力与罪恶的过程。
残酷的剥削与掠夺不仅针对国外的殖民地,连国内的人民也难逃劫难。
各种血腥、肮脏的剥削在法律制度的掩护下,为新兴资产阶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马克思怎样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的论断,阐述了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产生?答:一、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交换而生产商品,决定了交换过程通过交换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彼此让渡自己的商品,从而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得以实现。
二、商品交换过程的矛盾推动货币产生。
如甲商品拥有者想同乙交换商品,而乙却想同丙交换商品,这就产生了矛盾。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起初没有固定的商品作为交换手段充当一般等价物,后来由金和银商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就形成了货币。
三、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具有价值,可分割,便于发挥货币职能,因而金银商品最适合充当货币。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答:一、含义:这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二、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原理,分析人们储蓄存款心理。
货币的主要方面是货币量的有限性。
人们的收入少,不能如愿地购买所需的东西,就不得不贮藏货币。
或者预期收入达不到预期支出,也会迫使人们贮藏货币。
因此,人们收入增加,是缓和货币二重性矛盾的关键。
3、怎样理解价值规律的两重含义?价值规律的核心是什么?答:两重含义:一是就同行业的各企业来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之间按其价值量等价交换。
二是就不同行业各个生产部门来说,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要由合乎比例的生产这种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决定,从而使这种商品的生产合乎比例。
价值规律的核心是制约或节省劳动耗费面实现效益。
4、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是什么?怎样理解“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答: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竞争;价值规律贯彻的形式是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作文英文回答:Simple Labor vs. Complex Labor.Definition.Simple labor is unskilled manual labor that requires little or no training or education. Examples include basic tasks such as cleaning, packing, and assembling.Complex labor is skilled work that requires extensive training, education, or specialized knowledge. Examples include engineers, doctors, and software developers.Characteristics.Skill level: Simple labor typically involves basic manual tasks that can be easily learned. Complex labor, on the other hand, requires specialized skills and knowledgethat take years to develop.Education and training: Simple labor typically requires little to no formal education or training, while complex labor requires significan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Productivity: Simple labor tasks are often repetitive and standardized, resulting in relatively low productivity. Complex labor tasks are more demanding and often require problem-solving skills, leading to higher productivity.Wages: Simple labor typically earns lower wages than complex labor, as it requires less skill and expertise. Complex labor, with its higher skill requirements and value to the economy, commands higher wages.Economic Impact.Job creation: Simple labor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low-skill jobs, while complex labor creates fewer but higher-paid positions.Productivity: Complex labor is more productive than simple labor,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Wage inequality: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skilled workers and the growing supply of unskilled laborcontribute to wage inequality between simple and complex labor.Social Impact.Job satisfaction: Complex labor often offers more job satisfaction as i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creativity, problem-solving,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Simple labor, on the other hand, can be monotonous and repetitive.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crucial for transitioning from simple to complex labor, creating pathways for social mobility.Labor force segmentation: The division between simpleand complex labor can create social and economic stratification, with different labor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status levels.Conclusion.Simple and complex labor play distinct roles i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Simple labor provides essential services and support functions, while complex labor drives innovation,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labor is crucial for addressing economic inequality, promoting job creation, and ensuring social mobility.中文回答: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抽象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作者:余斌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虽然人们是在商品经济时代才认识到抽象劳动,但抽象劳动并不与商品经济属于同样的历史范畴。
当人们说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时,其实也是从抽象劳动的意义上来说的。
这是因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都有很多具体的形式。
显然,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通约也只能是在抽象劳动上而不能是在具体劳动上。
在商品的交换中,复杂劳动换算为复合的简单劳动是很清楚的。
如果复杂劳动不能换算为简单劳动,那么,复杂劳动的产品就不能用简单劳动的产品——黄金来支付,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价格和用于交换。
而随着人类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方面简单劳动的内涵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复杂劳动也必然日益向简单劳动转化。
关键词:商品经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一般劳动;价格;交换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3-0010-05一、抽象劳动的历史性与永恒性关于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的范畴;还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永恒的范畴,学术界曾经有过较大的争议。
有人支持前者,有人支持后者,还有人同时支持两者。
在支持前者的学者中,有人认为,那些支持后者的学者是把抽象劳动与一般劳动混淆了。
但是,什么是一般劳动呢?该学者认为,“不论社会的经济形态如何,也不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人的劳动总是人的脑髓、肌肉、神经、感官等的支出。
这种生理学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就是一般劳动。
”①与之商榷的丁学良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抽象劳动的实质就是指…人类劳动的等同性‟,而没有其他的含义。
”②这倒反而是支持了前一学者认为其他学者把抽象劳动与一般劳动混淆了的说法。
其实,《资本论》中的这句话即“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③恰恰说明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指的也是抽象劳动。
由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不可换算得到的相关结论王晨熹摘要:本文通过对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换算的探究,从“实际作用效果”和生理学等一系列自然科学领域证明现阶段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换算具有不可行性,由此得出价值等一系列人为定义的概念在描述社会财富这一点上不如使用价值等相对客观的概念,并由此推导出一系列与现实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价值;使用价值;物质平衡表;“乘数效应”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首创性地提出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具有异质性,而价值只有量的差别,没有异质性,是因为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
既然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那么价值间的交换,实质上就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交换,是一种量上的兑换,而没有质的区别。
那么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之间是如何交换的呢?马克思在分析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现实之后,把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分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只被看作强化的或倍加的单纯劳动”[1],而对简单劳动则是依靠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度量其量的多少的,所以当复杂劳动都转化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以后,各种劳动之间就可以依照各自所转化的简单劳动的量以及简单劳动的时间来比较了。
比方说我把修理汽车引擎这样一种相对复杂的劳动转化为A单位的某简单劳动,然后又把写修理电表这样的复杂劳动也转化为这同种简单劳动,只不过转化为B 单位,这样我们比较A和B就可以知道修理汽车引擎与修理电表这两种相对比较复杂的劳动之间以何种比例换算。
然而这里需要在下段中罗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原话来说明我个人理解的马克思在推导这个问题时的逻辑。
“裁缝劳动与织物劳动,虽然是性质不同的生产活动,但都是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支出形态。
当然,人类劳动力,在能以某种形态支出以前,必已有某程度的发展。
但商品价值所表示的,是单纯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一般的支出。
在将军或银行家演着重要节目的资产阶级社会中,单纯的人,演不重要的节目,单纯的人类劳动,也是这样。
那是单纯劳动力的支出,平均的说,普通人虽不会特别的发展他的能力,在他生理的有机体中,也是存在有这种劳动力的。
这是不错的,单纯的平均劳动是国与国不同的,是这文化时期与那文化时期不同的。
但在一定的社会内,它却是一定的。
复杂劳动只被看作是强化或倍加的单纯劳动。
所以,小量的复杂劳动,会与大量的单纯劳动相等。
依经验所昭示,这种换算也是常常发生的。
一种商品,尽管是最复杂的劳动的生产物,但其价值,却使它和单纯劳动的生产物相等,使它只表示一定量的单纯劳动。
以单纯劳动为尺度单位,则各种劳动换算为单纯劳动的比例,是由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确定的,所以,好像是由习惯确定的。
以下,为简单计,我们就把各种劳动力看作是单纯劳动力,以省换算之劳。
”[2]以下分几块来表述我对马克思的逻辑的看法。
一、“复杂劳动只被看作是强化或倍加的单纯劳动。
……以单纯劳动为尺度,……确定的。
”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抽象出了某种绝对的“单纯劳动”(即“简单劳动”),任何劳动相对于这种绝对的简单劳动都是复杂的,都有相对复杂性,这样就可以通过把其他一切具体的劳动都换算成以这种绝对的简单劳动为基本单位的一个量值,这个换算过程,就是“复杂劳动只被看作强化的或倍加的单纯劳动”这句话所描述的内容,然后,再比较换算以后的绝对简单劳动的多少来确定换算前的具体的劳动(这里的“具体的劳动”不是指形成“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是相对于马克思抽象出来的绝对的简单劳动说的)应该以何种比例交换,由此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里要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马克思说的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这两个概念应该是相对的,A劳动相对于B劳动是复杂的,但相对于C也许就是简单的,因此应该辩证地认为劳动没有绝对的简单与复杂,只有相对的简单与复杂,也就是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换算问题亦即一切劳动的换算问题。
二、“以下,为简单计,……以省换算之劳。
”这里是很多读资本论的人包括我有疑惑并想要细究的地方。
这里马克思没人为地进行了一些假设,“抹平”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差别,从此一下进行的讨论都建立在简单劳动的基础上了。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前面一句话的疑问:“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为什么“好像是由习惯确定的”?这个马克思没有作详细表述的问题,我们也难以揣测。
三、在抽象出一个绝对的简单劳动以便换算之后,马克思还对映地抽象出了“没有发展过特殊能力的普特人所拥有的单纯劳动力”,也就是不经过任何培训的人所拥有的“简单劳动力”。
这里马克思没有详细阐述“培训”这个看似简单在我看来却难以实际定义的概念。
什么是“培训”,我们一出生,的确从任何角度讲都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然而那时候我们也不能完成任何的简单劳动,可以说是不具有劳动能力的。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经历过什么具体的“培训”以后我们开始具有劳动能力了呢?客观上是找不到这样的一种“培训”的。
像种地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劳动需不需要“培训”呢?如果不需要,那么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大学生完全不会种地呢?种地这样一种农业活动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学习,那么一个青年农民从不会种地到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农的实践过程是不是一种“培训”的过程呢?通过实例我们发现“培训”是难以给出一个普适的定义的,至少起码是难以给出一个适合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定义的。
由于难以在现实中找到马克思抽象出来的绝对的简单劳动,而这种绝对的简单劳动除了劳动复杂程度上的绝对最简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可琢磨的特质。
劳动,从定义上说,可以定义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那么,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看到有两种解决劳动之间交换的可能,一是从生理学意义上通过比较两个劳动消耗的人的能量来比较劳动量的多少,二是从人类改造自然这个角度通过比较改造前与改造后改造自然的程度来比较两个劳动的量的多少。
前者是从改造的“因”出发,只有有人类生理上能量的消耗才能改造自然,而后者是从改造的“果”即改造成果的角度出发。
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改造程度”这个角度很难像从“能量损耗”这个角度一样来定量地分析劳动,所以后者对我们解决劳动换算问题没有实际意义,这里不予讨论。
下面探讨从生理学意义上解决不同劳动换算的可能性。
要从生理学角度来根据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把劳动分成生理学上很不相同的两类:纯体力劳动(事实上绝对的纯体力劳动是不存在的)和有脑力参与的劳动,尤其是要把具有独特性的有脑力参与的劳动从整体中分割出来单独讨论,这个分割的重要性将在下面脑力劳动(这里作为“含有脑力参与的劳动”的简化,下均简化为“脑力劳动”)的部分说明。
首先阐述纯体力劳动的部分。
从纯体力劳动角度,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纯体力劳动的特点,即体力劳动主要是以人摄取转化的生物质能转化为人的肢体运动需要的机械能这一能量转化过程为基础的,在有效劳动的前提下,单位能量转化成的机械能是基本恒定的,或者说是平均上恒定的,外化在人的肢体的机械运动的强度与数量的乘积也是恒定,因此从纯粹体力劳动的角度来看用生理学意义的能量耗损来衡量劳动的量是可行的。
现在再从脑力劳动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人的大脑结构具有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复杂性,其机能还未完全为我们所知,然而从我们已知的机能出发我们依然可以讨论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人类从出生到四岁左右的这段时间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大脑结构体系中的各成分都日复一日地飞速生长和发育,灰质、白质、各种神经元、突触结构都由于基因和早期教育的差别,以与任何其他人迥然不同的方式在大脑内部构建起仅属于个体本人的脑活动的生理结构,通俗的说,这个时期每个人大脑发展出专属的生理结构以适应以后的各种脑活动(如思考,推断等)。
而从生理学意义上说,早期教育以后的后天“培训”(这里从生理学角度给予了“培训”新的定义)或者说“训练”主要是在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去“走”各条神经通路,通过一次一次的磨合使大脑适应这种神经活动方式,形成熟练性和思维模式等多次高级脑活动的产物。
举例说,成熟的爱因斯坦的大脑之所以与你我的大脑不同主要是因为他的脑结构,如各种神经元的排布与突触的种类、数量和位置等与我们不同,还因为他后天对自身脑生理结构的开发程度与我们不同,即后天“培训”的不同。
而脑生理活动的能量转换形式主要是人类摄取转化的生物质能转化为大脑活动需要的化学能(如脑细胞自身维持生命力需要的能量,化学递质传递等信息传递需要的能量)。
那么为什么从脑力劳动的角度看能量的消耗不能衡量劳动量呢?这里打个形象的比喻以说明:因为不同状态下脑细胞要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相差不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脑活动过程中所“走”的神经通路的长短和耗能程度,在人与人间脑结构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一些“奇怪”的事:牛顿逻辑思考推导万有引力过程消耗的能量恰好与我一下午发呆瞎想消耗的能量相等;再如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数学家和一个粗通数学的人计算同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走”的神经通路不同)耗费完全不对等的能量,前者轻松解决,后者绞尽脑汁。
因此,在这个角度,从更深刻意义上来说,导致交换困难的异质劳动之间的对立矛盾是人与人之间大脑结构和对脑活动的后天训练这两者的异质性的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反映。
以上论证了在现实的社会科学经济条件下难以解决劳动之间科学换算的问题,那么由此我们就发现“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等一系列相关联的概念的提出难以实现提出它们的首要目的:使异种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异质的劳动之间实现合理的交换,“价值”是马克思提出并阐述的,它与“使用价值”的很大不同在于“使用价值”具有客观性,一把椅子可以坐,而“坐”这一“使用价值”不会因为社会形态不同而有所不同,也不会因为人们主观定义的改变,如对“价值”定义的改变而改变,这一客观性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对于“使用价值”,“价值”没有内禀的“铁律”存在,马经提出“价值”,新古典提出“效用”,纯粹是主观的衡量标准不同,这里是只有“好”与“坏”或者说更符合实际、对实际指导意义更大与更不符合实际、对实际更缺乏指导意义的区分,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区分。
然而“价值”的提出还有由首要作用引出的其它作用。
“价值”作为商品交换或者说人类劳动交换的尺度,还应当具有调节劳动与生产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背后的社会关系而非表面上看到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在社会范围下调节和分配劳动者劳动的特殊的概念。
当价值的首要作用不可论证性“失效”的时候,它的其他作用也随之失去根基,无法体现其必然性了。
于是我们这里有了第一个构想,即能不能暂时抛弃“价值”等人为定义而尚未被证实的“名义量”,在经济学的范畴中使用“使用价值”这样的“客观量”呢?首先,“使用价值”是可以并且应该是描述社会财富的标度的,马克思说“一个使用价值或财货所以有价值……”[3]表明马克思把社会财富的单元——一个个“财货”看作与使用价值一样的东西,即他认同用“使用价值”来标度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