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教案(三)

现代汉语教案(三)

现代汉语教案(三)

第一节
一、什么叫修辞
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修辞的客观规律;二是指修辞活动,也就是在说话或写作时,根据特定的语境和表达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力求使话语更加准确、鲜明、生动,以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三是指修辞学,也就是研究运用语言的艺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这门课是在第三种意义上使用“修辞”这个术语的。
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当然,不是以某一个语言要素作为研究对象的,也不是一般地综合研究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要素,而是研究运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各种要素提供的可能性,自如地驾驭语言,更好地达意传情。

二、语言环境
英国学者R.R.K.Hartmann(哈特曼)、F.C.Stork(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Context 上下文;语境
(a)上下文。在话语或文句中,位于某个语言单项
前面或后面的语音、词或短语。……(b)语境。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
世界的特征。语境和情况的概念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表现说话人周围世界的方式。
语言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说话的时间、说话的地点、说话的话题、说话的目的,以及说话人、听话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修养、处境、心情、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乃至文化背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等等。
语言环境是选择表达手段的依据。
语言环境是理解话语的根据。

三、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概况
古书中关于修辞理论、修辞实践的记载,可以看郑奠、谭全基编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中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是元朝人王构的《修辞鉴衡》。不过,这部书主要说明诗文批评、鉴赏、写法以及学习写作的门径,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修辞。
中国第以部系统研究汉语修辞格的著作是唐钺的《修辞格》(商务印书馆,1923年)。此书参考英国学者J.C.讷斯菲尔德《高级英语作文》(1910),把汉语修辞格分为五大类二十七格。
创立中国第一个科学修辞学体系的著作是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这部修辞学著作影响很大。陈望道把汉语修辞方法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类。所谓消极修辞,就是要作到明确(意义明确)|通顺(条理清楚)、平匀(语言平易纯正)、稳密(词句安排符合内容的需要)。前两点说内容,后两点说语言形式。所谓积极修辞,就是采用一定的修辞方式,创造一定的意境,或增加语句的情趣。《修辞学发凡》讨论的38种辞格。当然在大类种有不同的小类。如果把小类独立出来,陈先生讨

论的修辞格远远不是这38种。
吕叔湘先生说:“那种认为修辞学主要研究修辞格的想法恐怕是不妥的。”(《中国语文》,1978年第1期)我理解,修辞学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仅仅是修辞格;或者说,某些内容比修辞格的研究更具重要性。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划分语言和言语。言语指言语行为、言语作品,语言指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言语的研究。把整个言语作为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这是现代修辞学的趋势。



第二节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词语的锤炼,又称炼字。

一、选择和使用词语的一般要求
1.词语要规范
这是用词的最起码要求。使用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都要考虑有无必要,不能滥用。外来词还有一个翻译方式问题:已经有音译加意译、音意兼译的词了,或者已有汉语新造的词了,就不必用音译词了。音译也有个书写规范问题。这在词汇部分讲过了。
还有一个词与非词的问题。有的语素,如“桌、椅、窗、袜、衣、语、素、骨、丰”等是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的。一个字的姓氏、人名、地名、国名,都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John本来是一个音节,翻成汉语是“约翰”,两个音节;Laos本来也是一个音节,翻译成汉语是“老挝”,也是两个音节。
2.用词要准确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义词、同义成语选用问题。
朱××教授通读了全部的手稿,并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书)
自己写了一本书,初稿请别人看,不应该说成“手稿”给别人看。“书稿”和“手稿”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1983年,47岁的刘××来到濒临倒闭的北京塑料纽扣厂(凤凰公司的前身)
任党支部书记。……他处心积虑地改善经营,支持技术人员研制出国内首创的不饱
和聚酯树脂纽扣;……(光明日报)

二、选择词语的进一步要求
1.力求使寻常词语艺术化
用词不在于堆砌美丽的辞藻,而在于恰到好处。尤其要注意一句话中的动词。
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骆驼祥子》)
2.注意词语的声音配合
一般会说到压韵、平仄、叠音等等,其实这里最重要的是音节匀称的问题。
不少知名作家跻身其中,有滋有味地写文章、著起书来。(WHB)
3.用词要富于变化
在同一句话里,或相邻的几个句子里说到同一个对象时,要尽量把词穿插开来,避免单调、呆板。
原先他就不喜欢说话,现在就更不爱开口了。


第三节
句式的调整和使用

句式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炼句。

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上有细微差别的几个句式,称为同义句式。所谓句式调整,主要是同义句式里选择问题。

一、句子成分易位
句子成分易位,也就是通常说的倒装。
招谁惹谁了我?
写好了,编者按。
老头是干吗的我说早先?
干吗呢,站在街上?
气都喘不过来了,跑得。
他已经回来,听说。
挤兑谁呢,你们这是?
快回去,叫他。
这是上哪儿啊这是?
这些句子出现在口语中。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信息在句子的后部。但是,出于急切表达的需要,把要说的意思提到前面先说出来。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最典型的主动句是“把”字句,最典型的被动句是“被”字句。
由于宣传哥白尼的新宇宙观,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坐了七年牢,最后被处
火刑;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七十岁时受到宗教法庭审判,并被终身监禁。
(钱三强)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这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毛泽东)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修辞学上讨论肯定、否定,限于那些本来可以用肯定形式表达的意思,却用的否定形式,这里就有特定的修辞效果了。不是一般地讨论否定句。
《龙须沟》赵老讲他老婆:她长得不寒伧。
(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长春光机所和骊山微电子公司没有照顾好蒋筑英和
罗健夫)但是痛定思痛,我们仍然不能不想到,在这些方面未必没有许多欠缺。
(胡乔木)
双重否定的语气究竟是加重,还是减轻,要看上下文。一般来说,显得婉转。可是正因为婉转,也就显得更有力量。

四、长句和短句
长句指字数多、容量大、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指字数少、容量小、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长句严密,多用于书面语,短句活泼,口语中用得较多。当然,很多长句是复句,但长句不一定非得是复句,短句也不一定非得是单句。例如: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不管是吉是凶,逃!
前一句是长句,可是它是单句;后一句是短句,可是它是复句。
长句之所以长,有两个原因,一是修饰语长,二是句子里联合成分多。上面举的第一个句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点。
按照汉语的习惯,句子一般都不太长。我们常常要把长句改写为短句,这叫做长句化短。长句化短的方法,一般有两个。一是把长句中的复杂修饰语独立成为分句,或句子,让去掉修饰语的主体部分成为另外的分句,在他们之间添加适当的词语,把他们联结起来。下面是一个长句:
××教授是针对近期有专家认为中资企业

的换汇成本已接近或超过人民币对
美圆汇价,一些企业出口困难、亏损扩大,因此1998年某时人民币将贬值的论
点提出进期人民币近期不会贬值的观点的。
这个句子化为短句,可以是:
近期有专家认为,中资企业的换汇成本已经接近或超过人民币对美圆汇价,
一些企业出口困难、亏损扩大,因此1998年某个时候人民币将要贬值。××教
授针对这个看法提出了人民币近期不会贬值的观点。
这中长句化短的方法,是用于修饰语复杂而形成的长句。如果因为并列成分多而导致句子变长的,则要用另外的办法来化短。
为了使学龄儿童能进学校读书,(
)使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能继续就读,(

有效地用科学文化知识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我们必须认真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加括号的地方重复一下“为了”,这样每念完一个分句就可以停顿一下。这也可以说是长句化短。这种方法叫采用词语叠用的形式,使并列的成分之间更加舒缓。

五、整句和散句
整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散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参差。辞格里讨论的排比、对偶等等也都是整句。整句有整齐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用整句。散句有参差美。一般情况下,要把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用,这叫做正散兼行。比如:
南西门外不远是草桥,那里的人从明朝以来就靠种花为业。春天出迎春、碧
桃;夏天卖芭兰、晚香玉;秋天菊花品种齐全;冬天的腊梅、水仙誉满京华。
(邓友梅)
本来讲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都可以用整句,可是这里讲春夏用述宾结构,讲秋冬用主谓结构,互相参差。当然,秋冬的主谓结构也有差别:讲秋是主谓谓语举,讲冬是一般的主谓句。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讲“写文章,做演说”时本来也可以用陈述句分开说,可是这里把两种情况捏在一起,并且用反问句。这就有了变化。

六、紧句和松句
句子结构紧凑的为紧句,结构松弛的为松句。
她不能,不肯,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
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
这是两个紧句。可以把它改写为松句。比如:
她不能看别人的苦处,不肯看别人的苦处,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
这里重复使用的加线的部分。如果把加线的部分改为成分共用,则回到了紧句。


七、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本节讨论的各种句式(包括这里讨论的两种句式),都不是同一个平面上的。
口语句式结构比较简单,句子短小,附加成分少,常用口语色彩浓的词语,单音节词用得多,语气词用得比较多,

关联词语用得少。书面语句式结构可以很复杂,句子较长,常用书面色彩浓的词语,双音词较多,常可以有欧化句式、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关联词语也用得多。下面是几个书面语句式:
作为既是鲁大海的母亲又是周萍的生母的她,看到周萍他们一伙施行淫威,
她恨。
我第二次到仙台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很及时的。
人民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第四节
常用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
1.比喻的构成
无论哪一类比喻,都由三个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①这人的相貌不大好看,脸像个葫芦瓢子,……(赵树理)
例①本体是“脸”,喻体是“葫芦瓢子”,比喻词是“像”。
本体、喻体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性质、行为、动作、道理等等。
下面看几个用例: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过来先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虎妞一把将他扯
过去,好像老嫂子疼爱小叔那样。
例②的本体不能简单说成是“我”,喻体也不能简单说成是“牛”,应该把相关的修饰语考虑进去,否则“我”怎么会是“牛”了呢?例③的本体和喻体都是行为、动作。
构成比喻的核心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2.比喻的分类
按本体和比喻词的表现形式,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前面举的三个例都是明喻的用例。明喻通过“像、仿佛、……似的、犹如”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打比方。
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之类:
④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
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谊。(巴金)
借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本体,因而也不需要比喻词:
⑤(韩老六的大老婆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的枣核样的胖女人。)大枣核存心把
剩下的钱往少数说。
以上是比喻的基本形式。按本体、喻体的外部特征,有些比喻还可以有另外的一些名目:
⑥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
⑦远远近近全是电灯,比天上的星星都密。(较喻)
⑧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宋]陈骙《文则》讲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博喻展示本体多种形象特征。
3.比喻的修辞效果
一般说明:可以把本体表述地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特别要说到的

是,比喻是一种认识手段。这种修辞方式已经突破了修辞的范围,在词汇平面、语法平面,都有表现。认知语言学很重视隐喻。
4.注意点
要通俗。通俗的实质是,喻体比本体更为听话人所熟悉。
要贴切。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相似点,相似的程度越高越贴切。
要新颖。喻体和本体之间联系的建立,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二、借代
借代是用乙名称去代替甲事物。
1.借代的构成
①细眼睛(指杜善人)恭恭敬敬坐在萧队长对面一条板凳上。
例①就是借代用例。它由本体(杜善人)、借体(细眼睛)构成。一看便知,借体与
本体有直接联系。借代是通过相关性联想建立关系的。不过,借代的本体不出场,而是借借体代本体。
2.借代的分类
《修辞学发凡》把借代分成两类。一类叫旁借。“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事实上是多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
特征、标记相代。
例见上。
事物所在、所属相代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
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作家、产地相代
③现在为了成为女诗人,她却成天读起莎士比亚来啦。
质料、工具相代
④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
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其一块班驳陆离的洋布。
陈望道所说借代的另一类叫对代:“这类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
部分代全体
⑤你替我看着点,我出去买点好吃的,请请你,活着还不为吃点和点老三点
吗?
特定代普通
⑥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千千万万个诸葛亮。
具体代抽象
⑦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结果代原因
⑧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正红旗下)
3.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有这么几点。
从内容上看,构成借代的是相关性联想;构成借喻的是相似性联想。
从形式上看,借喻可以改写为明喻,借代不能这样改写。
(分析用例:大枣核。细眼睛。)

三、比拟
1.构成
①春天来了,百花拉着手,唱着柔婉的曲子。
比拟由本体和拟体构成,不过拟体不在句子里出现,直接把本体当成拟体来写。
2.分类
拟人
②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笼,殷勤地照看这花草
的世界。
③别了,延安!人们将永远记着你。
④(阿丽思对耗子说英语,以为它不懂英国话,料它一定是法国耗子,便开
口道:Ou est ma chatte?)那耗子听了,在水里猛一跳,吓得浑身直

抖。阿丽
思一看不好,怕伤那小畜生的感情,连忙赔罪道:“哎哟,对不住,对不住!我
都忘了你是不喜欢猫的。”“哼!不喜欢猫!”那耗子尖着嗓子急着嚷道。“要是你
做了我,你也喜欢猫吗?”(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以上分别是动作性拟人、描写性拟人、跟它讲话、让它讲话。
拟物
⑤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⑥崇明岛越长越大。
3.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的拟体不出现,比喻的喻体一定要出现。

四、夸张
在描写人或事物时,作扩大或缩小、强化或弱化的描述,或作超乎事实的描写,使对
象的本质特征更明显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普通夸张
①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
②(假若她大胆地去请假,她知道,婆婆必定点头,连声地说:克吧,克吧!
(“克”者,“去”也)可是,大姐知道,假若她依实地“克”了,哼,婆婆的毒
气口袋就会垂到胸口上来。(正红旗下)
③湖边上有个鼻子眼大小的胡同,里边会有个小店。尤老二的地面多熟,竟
自会不知道这家小店。
2.超前夸张
④李二汉刚掀酒罐,就觉醉意已有三分。
3.注意点
夸而有节。注意使用场合。
五、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上一个意思,实际上是另一个意思。有两种。
1.嘲讽性反语
①没见过这样的宝地!房子没有一间整的,一下大雨就砸死人,宝地!
②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得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
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大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
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
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正红旗下)
嘲讽性反语构成的关键是褒义词语贬用。
2.喜爱性反语
①他抗议无用,苏小姐说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从她善意的独裁。
喜爱性反语构成的关键是贬义词语褒用。

六、双关
让一句话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有两种理解,产生明暗两种意思。
1.谐音双关
①如今,我也有了儿女,他们也有剩饭的毛病,害得我多次为一双小儿女
打扫碗底,并因此被他们郑重授予“大尉”军衔。(文汇月刊)
②你的健康是“天大”的事——天大药业。
谐音双关的关键是利用词语的同音现象。
2.语义相关
①阿庆嫂对沙奶奶说:“你说呀。一说出来,不就什么都完了吗?”
这“什么”在刁德一听来是实事,在沙奶奶听来是新四军的安全。
②周蘩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

)风暴就要来了。

七、婉曲
故意不直白本意,而用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话来暗示、烘托。
①1957年我们先后遭到不侧。
“不测”指被打成右派。
②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任重而道远。
是说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还有很多工作没有作好。
③安排下岗人员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不是说形势不太好,而是换一个婉转的说法。
④我们觉得有些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是说不同意,但不直说。

八、排比、层递、反复
1.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法结构(句子/分句/词组)巧妙地组成一串,表达相关的内容,这是排比。
①友谊是一把雨伞下的两个身影,是一张课桌上的两对明眸,是理想土壤中
的两朵花,是宏伟乐章上的两个音符。
②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儿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
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的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
例①是很严格的排比,相应的位置上有相同的词语;例②是比较宽的排比。
2.层递
层递也可以说是排比的一种,现在把他独立出来,与排比对立。层递的关键是各项在内容上递进,或递降。
①听说四川有一则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
②我爱我的国家,爱我的石头城,爱我的家。
3.反复
为了突出、强调某种内容或某种感情,或造成某种气氛,让一定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
连续反复
重复出现的词语连续出现,不被其他词语隔开。
①他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了白眼!把一切都
掐死,而后自己抹了脖子。
②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间隔反复
重复出现的词语被其他词语或句子隔开。
有一首诗,其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这样:
③十里桃花,/十里杨柳,/十里红旗风里抖,/江南春,/浓似酒。
4.排比、层递和反复的比较
排比与层递的区别是明显的。在形式上都是三项或三项以上。区别在于,排比各项在意义上互相平行,层递各项有递进或递降的特点。
排比、层递和反复的区别在于,前两种要求句式在结构上相同或相似后一种要求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问题在于,前两种辞格可能与反复综合运用。这就是说,从形式上看是排比或层递,可是有相同词语出现可能有兼有反复这种辞格。
④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在这个用例中,“这是……春天”是反复出现的词语,我们可以将它归并而不影响句子的结构。例④是排比兼反复的用例。

九、对比、映衬、对偶
1.对比

:把互相对立的两个事物/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从而突出双方的特点。
①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②正是夏天农忙的季节,王十成忽然来到北京!王掌柜又惊又喜。喜的是儿
子不但来了,而且长得筋是筋、骨是骨,身量比爸爸高出一头,虽然才二十岁。
惊的是儿子既没带行李,又满身泥土,小褂上还破了好几块。
2.映衬:用相关、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要表达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大舅妈的身量小,咳嗽的声音可很洪亮。
3.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相似的两个词组/句子,表达相关、相反的内容。
正对:上下两联互相对称。
④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
⑤今年真是雨水充沛,气候适宜。
反对:上下两联意思互相对立。
⑥海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⑦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流水对(串对):上下两联有因果、连贯等关系。
⑧女排三连贯,神州齐欢腾。
⑨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⑩除夕刚饮祝捷酒,新年又看报春花。
对偶在对仗方面要求很严格。杜甫的试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得很工整,结构完全对仗。从语音上说,很讲究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对联的下联,末字应是平声。《大宅门》一开始说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副对联排反了。河南嵩山有个嵩阳书院,有一副对联:“一片丹心育新人,满园春色催桃李”。这是中央电视台报道时展示在屏幕上的,一看便知,摆反了)。
4.比较
对偶、对比的比较:
对偶重在形式,对比重在内容。两种辞格可以交叉。
对比、衬托的比较:
对比是突出两面,衬托是突出一面。

十、拈连、通感、仿词
1.拈连
当互相关联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连说时,巧妙地把适用于具体事物的词语移用到平常不适用的抽象事物上,陈述/支配抽象事物,这是拈连。
①我们人穷志不穷。
②招娣,招娣,你不仅招来了一个弟弟,还招来了一个世界冠军。
拈连,前一项是正常搭配,由此出现的后一项是转义搭配。构成拈连的关键是动词、形容词的本用和移用。
2.通感
把甲种感官获得的感觉,说成仿佛是乙种感官的感觉,这种修辞方式叫通感。
③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
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
心理学家有所谓“伴生感觉的过程“。在日常经验中,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获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互相沟通。颜色似

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这是通感的心理基础。
3.仿词
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深刻性,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些语素,临时造出心的词语,这叫仿词。
反义仿词
④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雨中等泰山)
近义仿词
⑤咀嚼着青梅,啜饮着香茗,聆听着茶话,陶醉了的艺术家们诗兴大发,画兴
大发。
⑥(父亲老朋友本县省立中学吕校长……请鸿渐向暑期学校学生演讲“西洋文
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所以当天从大伯父家吃晚饭回来,他嘴严
迷离,翻了三五本历史教科书,凑满一千多字的讲稿,插穿了两个笑话。)这种准
备并不费心血,身血倒赔了些,因为蚊子多。
谐音仿词
⑦妈妈告诉她大弟受伤,并叫她到唐山看爸爸去。她说爸爸有个好歹,那里
有组织。没有“震亡”的话,那就更不用去了。(雷加散文特写选)
⑧大中城市年轻人,超前消费成“负翁”。(电视)
⑨默默无“蚊”的奉献。
⑩居高“淋”下
4.比较
拈连和比拟的比较
拈连要出现词语的本用,动作性拟人、拟物不出现词语的本用。
拈连和通感的比较
拈连的词语本用在句中出现,通感没有这个要求。通感是感觉相通,拈连不是。
拈连和仿词的比较
拈连是词语临时取得一种新的用法,仿词是词语临时的创造。

十一、设问和反问
1.设问
为了提起听话人注意,先提出问题,引起对方思考,然后自己来回答。
①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人类的远古时期,有没有生产劳动?当然有。有没有生
产力?当然有。但是有没有科学技术?那就说不上了,大概只是生产劳动的经验而
已。
(钱学森《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些思考》)
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
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着三项
实践中来。
设问的修辞效果是引人注目。做文章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启发思考,帮助读者掌握主题思想。段落之间可以承上启下,起过度作用。分析阐述问题,可以避免平板,使文气有变化。收尾用设问,可以点明主题,增加回味。
2.反问
③如果说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那么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反问句包含激情,语气强烈,比陈述句更有力量。
3.比较
设问是自文自答,反问句是只问不答。

十二、顶真和回环
1.顶真
前一句结尾和后一句开头词语相同。
①文学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需要灵感,灵感来自生活积累,生活的积
累是作家对所写对象

心灵的感受后认同。
②布匹是哪儿来的呢?是织布厂用纱织成的。纱呢?又是纺纱厂用棉花纺成
的。棉花呢?必须从地里种出来。地呢?也得经过耕作播种,还要两次三番地浇
水。水呢?又得挖掘灌溉渠,从河里引到地里来。
例①是严式的顶真,例②是宽式的顶真。
2.回环
前后相继的句子词语相同,排列顺序相反。
③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④我们两家搞了一辈子的戏,戏就是我们的命,命就是我们的戏。
⑤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例③和例④是严式的回环,例⑤是宽式的回环。
3.比较
顶真不具有回环往复的形式,用顶真的句子,其轨迹是一条线;用回环的句子,其轨迹是一个圈。

十三、警策
陈望道先生认为,有三种。
1.将自明的事理极简练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一种格言的味道。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2.将表面上无关的两事物捏成一句,初看似不可解,其实含有真理。
②事实是事实。
3.话面矛盾反常,而意思还是连贯的。
③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十四、辞格的综合运用
1.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辞格或异种辞格各自分立。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①先后是反复、拟人、拟人三种辞格,他们没有分布上的交叠。
2.套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一层套一层,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例②总的是暗喻。中间套着两个比拟(这两个比拟又是连用的例)。
3.兼用:同一个语言片段,既是甲辞格,又是乙辞格。
③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例③从一个角度看是对比,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对偶。
4.以上三种情况的同时出现
④队伍虽然出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
例④总的看是对比和对偶,这是两种辞格兼用。“罗网”和“铁窗”分别是借喻和借代,这两种辞格的分布是连用。这两个连用的辞格被对比、对偶包含,这又是套用。


第五节
语体

一、语体及其划分
语体是为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方式,长期使用特定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体系。
不同交际领域如:社会活动、科学技术和文化活动、日常生活等。
不同交际对象如:对上级、对下级,对同行专家、对外行,对干部、对群众,对本国人、对外国人或外交使节等等。
不同交际目的如:说理,说明情况,抒发感情,发指示,鼓动,等等。
不同交际方式如:口头,书面等等;一般交际方式或电话、传真等现代通信手段


在将到语体时,总要涉及公文、政论、科技、文艺等等,但这几种形式本身并不是语体,这些形式所体现的语言特点才构成了语体。
语体的划分,第一层分为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口头语体现在研究得很不够。书卷语体下又分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二、公文语体
公文语体是使用范围:政治事务,如批复、公告;外交事务,如照会、国书、公告;军事事务,如命令;经济事务,如合同、协议书;机关团体日常事务,如通知、证明、介绍信函;人与人之间的事务往来,如领条、请假条等。
公文的特点:有固定的格式,话语简明扼要,遣词造句准确,不能含糊。规格性。简要性。明确性。
语言特点。
1.有专用词语
比如,介绍信常用“兹有”、“为荷”(荷:承受恩惠。)
“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执行。”
有些还常用到一些文言词语,因为这些公文庄重、典雅,有的人信函讲究雅,表明自己文化品位高,如用到“顺颂
教祺”之类。
2.语句上看,多用陈述句。因为表达一些明确规定,以说清楚为好。当然也有祈使句,这在命令、指示中更加明显。
3.从修辞上说,可以有整句,整句为对偶句、排比句等。公文一般不要求形象生动。

三、科技语体
使用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论文论著,以及向大众宣传科学知识的科普论著。
科技语体是发布科学研究成果、普及科学知识的论著所使用的语言体系。
语言特点:
1.词语。有专门用语。不断吸收外来词。
2.句式。不要求有什么修饰,讲清楚、讲准确为好。科技语体比较严密。
3.科技语体的一些特殊手段。如图表。

四、政论语体
主要体现在社论、评论、报告等里面。
政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逻辑性强。
语言特点
1.使用政治色彩浓厚,评论色彩浓厚的词语。
2.长句多。
3.引用。引证。
政论不一定都是板着面孔的。毛泽东的一些政论文就很活泼,让人喜欢读。

五、文艺语体
表现在文艺作品中。文艺语体在书卷语体中最具特色,重在给人以美的享受,重在形象思维,重形象性、生动性、变异性。
文学家很喜欢这个变异性。变异就是偏离。应该思考的是,变异到什么程度。现在语言又有粗俗化现象。这些都值得探讨。
1.散文体。包括狭义的散文,以及小说等,这是与韵文相对的。有人称散言体。散文体的风格是繁丰、华丽。但并非都如此。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同一个作家后期与前期也有不完全相同的风格。
2.韵文体。主要是诗、词、快板、顺口溜等。更讲究音乐美。讲韵律、节奏等。
3.戏剧体。特别是人物语言、剧本的对白,讲求

个性化。口语色彩浓。

六、语体风格互相渗透
把书卷语体分为四种,其实往往互相渗透。如:
1.文艺语体向科技语体渗透,形成通俗的科技语体。
2.文艺语体向政论语体渗透,形成文艺政论语体。一些老作家写的政论性文章很富形象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