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258.00 KB
- 文档页数:6
矿产成矿地质背景条件矿产成矿地质背景条件是指对于某种矿产资源的形成与赋存,其所需的地质条件和背景环境。
不同的矿床类型具有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因此了解这些条件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属矿床的地质背景条件1. 硫化物矿床:硫化物矿床是一类重要的金属矿床,其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地质背景条件:①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的岩浆活动;②适宜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如断裂、褶皱等;③适宜的成矿温度和压力条件;④含有丰富的硫源的岩石或矿体。
2. 碳酸盐矿床:碳酸盐矿床主要包括铁矿石、锌矿石等,其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地质背景条件:①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富集;②适宜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如断裂、岩体变形等;③适宜的成矿温度和压力条件;④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的岩浆活动。
二、非金属矿床的地质背景条件1. 硅酸盐矿床:硅酸盐矿床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等,其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地质背景条件:①适宜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如断裂、褶皱等;②适宜的成矿温度和压力条件;③含有丰富的硅酸盐矿物的沉积环境。
2. 硅酸盐矿床:硅酸盐矿床主要包括石英矿床、长石矿床等,其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地质背景条件:①适宜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如断裂、褶皱等;②适宜的成矿温度和压力条件;③含有丰富的硅酸盐矿物的岩浆活动。
三、能源矿产的地质背景条件1. 煤炭矿床:煤炭矿床主要形成于古代湖泊、沼泽等地质环境下,其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地质背景条件:①适宜的沉积环境,如湖泊、河流等;②适宜的成煤植物群落;③适宜的成煤温度和压力条件;④适宜的成煤周期。
2. 石油和天然气矿床: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形成于古代海洋环境下,其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地质背景条件:①适宜的沉积环境,如海洋盆地、海陆过渡带等;②适宜的有机质来源;③适宜的成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压力等。
不同类型的矿床形成需要具备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
了解和研究这些条件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矿产成矿地质背景条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寻找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与环境地质问题2.1地质环境条件基础性2.1.1地形地貌西南地区多位于我国第三级地貌单元,部分居于第三级地貌单元和第二级地貌单元的过渡部位,以高原、山地和丘陵为主。
地貌类型多样,地形高差悬殊,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海拔大于7000m的山峰有66座。
区内以高原山区为主海拔最低处为云南河口谣族自治县元江河谷,海拔76.4m。
1、云南省地形以高原为主,山间盆地零星分布。
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雪山连绵。
东南河谷地区地势略低。
怒山、高黎贡山、玉龙雪山、云岭山、乌蒙山等为主要山脉。
河流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南盘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
全省山高流急,水利资源丰富。
2、四川省全省地形西高东低,可分为西部高原和四川盆地两大部份。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东缘部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
沙鲁里山、大雪山、夹金山、峨眉山、邛崃山等山脉高耸绵延,多呈南北分布。
主要河流为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雅砻江。
3、贵州省全省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
主要山脉有乌蒙山、大娄山、苗岭、梵净山等。
山间散布着许多小型盆地。
岩溶地貌发育,乌江、赤水河、南盘江、北盘江等为主要河流。
草海是省内最大天然湖泊。
山区水能资源充沛。
4、重庆市全市地势起伏不平,山脉绵延,丘陵广布,仅河谷地区有少量平坝。
华蓥山、大巴山等山脉纵横于西、北两面,东南部为武陵山区。
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綦江、涪江等为重要支流。
河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5、西藏自治区本区处于青藏高原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为区内主要河流。
湖泊众多,达1500余个,以海拔4800米的纳木错湖泊面积最大。
西南地区河流众多,地壳强烈抬升,河流下切强烈,多呈高山峡谷地貌。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复杂: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岩⼟体⼯程地质性质不良4、⼯程地质、⽔⽂地质条件不良5、破坏地质环境的⼈类⼯程活动强烈中等: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体⼯程地质性质较差4、⼯程地质、⽔⽂地质条件较差5、破坏地质环境的⼈类⼯程活动较强烈简单:1、地质灾害⼀般不发育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岩⼟体⼯程地质性质良好4、⼯程地质、⽔⽂地质条件良好5、破坏地质环境的⼈类⼯程活动⼀般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流、地⾯塌陷、地裂缝、地⾯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流是⽬前所有地质灾害发⽣次数中最多的三种。
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作⽤下,从⾼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
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向下滑动的重⼒破坏。
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种重⼒地质作⽤的过程,也可指⼀种重⼒地质作⽤的结果。
泥⽯流是指由于降⽔(暴⾬、冰川、积雪融化⽔)在沟⾕或⼭坡上产⽣的⼀种携带⼤量泥砂、⽯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其汇⽔、汇砂过程⼗分复杂,是各种⾃然和(或)⼈为因素综合作⽤的产物。
地⾯塌陷是指地表岩、⼟体在⾃然或⼈为因素作⽤下,向下陷落,并在地⾯形成塌陷坑(洞)的⼀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体在⾃然因素(地壳活动、⽔的作⽤等)或⼈为因素(抽⽔、灌溉、开挖等)作⽤下,产⽣开裂,并在地⾯形成⼀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沉降是在⼈类⼯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标⾼降低的⼀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程地质现象)。
地质作⽤的分类根据产⽣地质作⽤的能源及作⽤发⽣的部位,地质作⽤分为内⼒地质作⽤和外⼒地质作⽤两类内⼒地质作⽤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的地质作⽤,这类地质作⽤主要发⽣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
4.2地质环境条件4.2.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形成条件之一,相对高差、地形坡度、斜坡结构与形态等特征,是控制或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
丘陵地貌具备了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高差和坡度特征,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控制了绵阳市涪城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境内地质灾害全部在丘陵地貌分布,而地形低平的河谷平坝区无地质灾害发育分布。
由于区内斜坡均为平缓层状斜坡,滑坡主要分布于斜坡低凹处第四系松散土体分布地带,崩塌主要分布于坡度较陡处以及由于风化形成凹腔发育地带。
4.2.2地层岩性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条件,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下地层岩性的分布密切相关,岩性特征对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影响很大。
绵阳市涪城区内发育的滑坡集中分布在残坡积、崩坡积碎块石土较为发育的斜坡地带,崩塌(危岩)主要分布在砂、泥岩互层岩组成的高陡斜坡以及风化形成的凹腔发育地带。
4.2.3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或控制因素主要是成岩节理、层面和节理裂隙等软弱结构及其组合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
对滑坡发育影响大的是顺向坡、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的情况,尤其是人工切坡较陡,使软弱结构面在坡面上临空,易导致滑坡发育;在残坡积、崩积土层发育地带,土层与下伏的基岩接触面为软弱结构面,往往构成潜在滑移控制面,斜坡地形坡度较陡或临空条件较好时,易发生滑坡。
岩层中发育的节理裂隙及其组合,易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或碎裂状,降低岩体的力学强度,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性,随着应力重分布和卸荷等作用,陡倾的节理裂隙往往演化为拉裂缝,导致了崩塌(危岩)的发生。
4.2.4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特征以岩土体建造为基础,结合岩体的结构和力学性质将区内出露的岩土土体划分为非层状结构角砾质土、层状结构粘性土、砂砾卵石土、半坚硬—坚硬砂泥岩互层岩组三种类型(表6)。
表6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由于岩土体类型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异,控制或影响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
地质环境条件一、地层岩性境内出露地层简单,为一套中生界上侏罗统陆源碎屑岩,总厚735m。
蓬莱镇组(J3p)出露厚度627m,分布面积达1204km2,占全县面积的85%;遂宁组(J3s)仅分布东南隅,出露厚度108m,分布面积220km2。
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分布于斜坡、平台和沟谷之中,一般厚0-14m。
照片1-4 遂宁组地层照片1-5 蓬莱镇组地层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侏罗系遂宁组(J3s):该组地层分布于石湍、通旅、回澜、蟠龙等地。
岩性为紫红色、绛红色泥岩、钙质泥岩为主,间夹透镜状粉砂岩,(见照片2-4)。
泥岩主要成分为水云母粘土矿物,微细层理发育,可溶盐含量较多,普遍夹有石膏细脉,风化后形成众多蜂窝状孔洞,一般出露厚度23-94m。
岩相较稳定。
该岩层组分布区多为农户聚居区,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岩体受破坏较严重。
同时风化带网状裂隙发育,岩体切割细碎,易于发生小规模的崩塌及溜坡等。
调查中可知,该类地层出露区地质灾害发生密度较大,但由于岩性以泥岩为主,且岩层倾角平缓,因此规模一般很小。
2、侏罗系蓬莱镇组(J3p)遍布县内大部分地区,岩性以紫红色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薄层泥质细粉砂岩或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中下部泥岩夹石膏脉较多,水云母含量略高于遂宁组,可溶盐含量则较遂宁组略少(见照片2-5)。
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地面裂隙率为1-5.6%,以垂直裂隙为主,风化后多张开1-5cm。
该类地层为砂泥岩互层,浅层卸核裂隙、成岩裂隙等发育,岩体多被切割呈数米见方的块体。
在农户聚居区,同时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在暴雨季节,易产生规模相对较大的崩塌等地质灾害。
)3、第四系全新统(Q4广泛分布于各地。
分布于斜坡、平台上的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一般厚0-2m,为紫红色砂质粘土或粘质砂土,与下伏泥岩或砂岩呈渐变关系。
因风化作用和人工耕植,土层疏松,干裂纹纵横,透水性好,有利于土体溜坡及小规模滑动的形成。
分布于沟谷的第四系坡洪积层(Q4dl+pl),一般厚2-14m。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2.1 大地构造兰州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部雾宿山隆起带皋兰山隆起带内,区内新构造运动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升降幅度较大,表现形式多样,继承性强。
第三纪以来包括褶皱、隆凹、断陷和断裂等的活动构造相对活跃,差异性快体升隆运动与间歇性上升更趋明显。
继燕山晚期在本区东北部形成一组北北西向的褶皱后,中部北北西向寺儿沟断裂转变为挤压型,北西西向金城关断裂和宋家沟断裂转变为引张型为主,形成了地堑型兰州断陷盆地,断陷最深处达2400m。
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类型有北西西、北北西和北东向线型构造。
本区的活动断裂主要有金城关正断层、沙金坪正断层、刘家堡正断层、东岗镇断裂、梁家湾正断层和宋家沟冲断层等20条。
2.2 地层岩性根据区域地层的划分方法,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属祁连地层区,分属于拉脊山地层分区和中祁连地层分区。
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在较小的范围内涉及了多个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老地层出露零散,地层发育不全。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前寒武系地层,中—上奥陶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侏罗系地层、下白垩统地层、第三系、第四系和侵入岩体等。
其中,第四系黄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红层分布最为广泛。
前白垩系地层岩性较完整,质底较坚硬。
一、前寒武系皋兰群:主要分布于兰州十里店和桑园子一带,沿黄河北岸及其支沟内出露。
地层主要为一套海相泥、砂质沉积地层。
由于经受了多期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及构造复合作用,致使岩石变质程度较深、岩体相对破碎,岩性主要为片岩,次为片麻岩、变粒岩和石英岩等。
二、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主要分布于西固城南的雾宿山区,岩性种类包括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硅质岩。
岩石普遍遭受的变质程度较低,呈北西西向展布,向南南西向陡倾斜,与中生界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三、上三叠统延长群:分布于窑沟至大干沟一带,延长群地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向北倾斜,与四周的中—上奥陶统、中—下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均为断层接触。
该套地层为山麓相红色碎屑岩建造,总厚度大于400m。
6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6.1 地层与岩性特征区内出露地层从新到老为第四系(Q),三叠系下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T1f)、铜街子组(T1t)、上二叠统龙潭组(P2l)、峨眉山玄武岩组(p2em)、下二叠统茅口组(P1m),各地层岩性特征由新到老分述如下:第四系(Q):零星分布于沟谷,坡地,为基岩氧化残坡积物,厚度一般0∽20m。
嘉陵江组(T1j):井田内仅东北角出露,为嘉陵江组下部,主要为浅灰、灰或深杰色薄层至厚层石灰岩及泥灰岩,其间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底部为一层纯石灰岩出露厚度80∽280m,一般200m。
铜街子组(T1t):主要出露于井男内东北角,上部为黄绿色为主,夹紫红色薄至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下部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底部泥灰岩与泥质灰岩互层,中部含动物化石瓣缌类普遍,上部含植物化石,厚度为75∽138m,平均117m。
飞仙关组(T1f):主要分布于滥泥坳向斜轴部东段及腾龙桂花井田北部,出露较广泛。
上部为黄绿色、灰紫色薄至厚层状泥岩、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组成互层。
本层岩石以薄为主且富含钙质为特征。
厚度125∽190m,平均161m。
—1—飞仙关组第四段(T1f3):区内分布广泛,面积最大,中上部为灰紫色、紫色中至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为主,夹紫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浅灰色石灰岩,灰岩中富含腕足类化石。
下部紫、暗紫色中至厚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质泥岩。
底部为细砂岩,局部见铜矿化。
厚度为152∽203m,平均185m。
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紫、暗紫、灰绿杂色薄至厚层状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青灰色细砂岩。
中下部透镜状泥岩、生物碎屑灰岩,并含瓣鳃类化厂。
厚度30∽43m,平均37.5m。
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为灰绿色薄至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鲕状灰岩条带和薄层。
见黄铁矿星散状分布。
底部含一层深灰色薄至厚层状微晶泥质生物碎屑石灰岩(K9),为煤系地层顶部标志层。
判定因素
复杂程度
复杂中等简单
1、地形地貌中低山区,两种以上地貌单元,地形坡度
>30°,地面相对高差大。
残积台地、低山丘陵,地形坡度10°~30°,
地面相对高差较大。
山前沟谷、冲
洪积阶地,单
一地貌单元,
地形坡度<
10°,地面相对
高差较小。
2、地质构造具区域性断裂带,有多组断裂,褶皱、裂
隙发育。
具一般性断裂,褶皱、裂隙较发育。
断裂、褶皱及
裂隙不发育
3、矿体赋存
条件
根据矿种、埋深、厚度、产状等,结合开采方式综合判定。
4、工程地质条件岩性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差。
岩性变化较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岩性单一,岩
土体工程地质
条件良好。
5、水文地质条件隐伏岩溶型充水矿山,矿层(体)顶底板
透水性强,矿坑涌水量大。
以孔隙水为主的充水矿山,矿层(体)顶底
板透水性中等,矿坑涌水量较大。
以裂隙水为主
的充水矿山,
矿层(体)顶
底板透水性一
般,矿坑涌水
量小。
6、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
(g)
≥0.40.1~<0.4<0.1
7、地质灾害现状发育,对矿山工程影响大。
较发育,对矿山工程影响较大。
不发育,对矿
山工程影响
小。
8、环境地质问题
类型多,影响严重。
类型较多,影响较严重。
类型单一,影
响轻。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地质环境条件一、地层岩性境内出露地层简单,为一套中生界上侏罗统陆源碎屑岩,总厚735m。
蓬莱镇组(J3p)出露厚度627m,分布面积达1204km2,占全县面积的85%;遂宁组(J3s)仅分布东南隅,出露厚度108m,分布面积220km2。
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分布于斜坡、平台和沟谷之中,一般厚0-14m。
照片1-4 遂宁组地层照片1-5 蓬莱镇组地层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侏罗系遂宁组(J3s):该组地层分布于石湍、通旅、回澜、蟠龙等地。
岩性为紫红色、绛红色泥岩、钙质泥岩为主,间夹透镜状粉砂岩,(见照片2-4)。
泥岩主要成分为水云母粘土矿物,微细层理发育,可溶盐含量较多,普遍夹有石膏细脉,风化后形成众多蜂窝状孔洞,一般出露厚度23-94m。
岩相较稳定。
该岩层组分布区多为农户聚居区,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岩体受破坏较严重。
同时风化带网状裂隙发育,岩体切割细碎,易于发生小规模的崩塌及溜坡等。
调查中可知,该类地层出露区地质灾害发生密度较大,但由于岩性以泥岩为主,且岩层倾角平缓,因此规模一般很小。
2、侏罗系蓬莱镇组(J3p)遍布县内大部分地区,岩性以紫红色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薄层泥质细粉砂岩或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中下部泥岩夹石膏脉较多,水云母含量略高于遂宁组,可溶盐含量则较遂宁组略少(见照片2-5)。
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地面裂隙率为1-5.6%,以垂直裂隙为主,风化后多张开1-5cm。
该类地层为砂泥岩互层,浅层卸核裂隙、成岩裂隙等发育,岩体多被切割呈数米见方的块体。
在农户聚居区,同时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在暴雨季节,易产生规模相对较大的崩塌等地质灾害。
)3、第四系全新统(Q4广泛分布于各地。
分布于斜坡、平台上的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一般厚0-2m,为紫红色砂质粘土或粘质砂土,与下伏泥岩或砂岩呈渐变关系。
因风化作用和人工耕植,土层疏松,干裂纹纵横,透水性好,有利于土体溜坡及小规模滑动的形成。
分布于沟谷的第四系坡洪积层(Q4dl+pl),一般厚2-14m。
表层1m左右为壤化的耕土和水稻土。
自上而下为紫灰色砂质粘土、粘质砂土和粉砂,下部夹有砂砾碎石块、淤泥以及炭化木碎屑等。
因谷地基岩凸凹不平,第四系有厚有薄。
据勘探剖面资料,沟谷低洼处或中部地段第四系较厚,自谷地中心向两侧减薄,呈板状—透镜状。
平面上第四系顺沟谷呈带形、树枝状展布。
二、地质构造及地震乐至县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四川巨型沉降盆地腹心,区域构造上属相对稳定地区,地层受构造变动微弱,岩层仅有轻微褶皱,地层倾角一般1-3°,个别达4-6°。
基本上保持沉积岩层原有的水平层状构造。
构造形态以宽缓褶皱为主。
构造形迹的展布,北部和中部为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南部受威远辐射状构造影响,分布南北向构造;西部构造显东西向,属南充—射洪东西向构造带(见图2-2)。
区域内构造变动微弱,构造裂隙发育程度不高,但仍有一定规模。
地表浅部岩层中主要表现的风化裂隙(统称)、卸荷裂隙和成岩裂隙。
1、风化裂隙泥岩中风化裂隙最为发育,而砂岩因抗风化能力强,风化裂隙不发育。
(照片2-6)风化作用主要在浅部变温带岩层中进行,尤其是浅部泥岩中风化营力最为活跃,风化裂隙最发育,常形成均匀、密集、相互连通的照片2-6 泥岩中的风化裂隙网状风化裂隙带。
风化裂隙无一定延伸方向,一般长1-9cm,多呈闭合状,地表则微微张开。
裂隙频率60-110条/m。
据钻探资料,风化裂隙在地面以下10m内发育,而深部岩层风化作用主要对层面裂隙,垂直裂隙加工改造而已。
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厚层砂岩中普遍存在树木的根系对已有的裂隙进行强烈改造的现象,改造的结果导致裂隙大幅度加宽,岩体的完整性受到强烈的破坏,并给地表水、地下水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该组裂隙的不利影响导致岩体很容易沿不利结构面产生崩塌、掉块。
2、卸荷裂隙又称释重裂隙,它在岩层自重力形成的原岩应力场作用下图1-4顺边坡岩体最大主应力方向上所产生的岩石破裂面。
地形对原岩层应力场的影响十分明显,斜坡和谷地表层岩石中卸荷裂隙发育,一般裂隙宽1-5cm,最大可达25cm以上,有利于崩塌、掉块的产生。
3、成岩裂隙按几何关系分述如下:(1)层面裂隙在沉积环境中,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层间缝。
砂岩中层面裂隙发育,这类裂隙延伸远,分布稳定,裂隙多为闭合,或轻微张开,无充填或少量泥质充填,由于区域内岩层产状平缓,岩体沿层面滑动的可能性小。
但是层面裂隙和其他裂隙相互切割,容易形成破碎的岩石块体。
(2)垂直裂隙砂岩中垂直裂隙颇为发育(照照片2-7 厚层细砂岩中垂直裂隙片2-7),其特征是高角度不切层的张性裂隙。
裂隙发育的频率与岩石单层厚度有关,厚度越小,频率越高,与构造部位无关。
当几组垂直裂隙于层面裂隙组合时,则构成方格状裂隙网络,形成岩体破裂掉块的有利结构面。
4、地震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分,乐至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Ⅳ度或小于Ⅳ度。
2008年5月12日,受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县域内有较明显震感,但未造成建筑及岩体等的结构破坏。
三、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与水文地质条件㈠、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县域内主要分布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浅部节理裂隙发育。
此外,区内沟谷、坡地及槽谷广泛而零星分布各种成因类型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1、岩体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岩石特征,按照工程地质特点,岩性主要为半坚硬岩类,现简述如下: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J),由侏罗系地层组成。
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粉砂岩夹灰岩,以及页岩。
泥岩组分占43.1-71.28%,碎屑岩组份占2.1-38.23%。
层理发育,多为薄~中厚层状,局部为厚层块状,常有软弱或软硬相间。
泥、页岩强度较低且遇水可产生软化或崩解,砂岩、砾岩力学强度较高。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松散土体类岩组:主要分布有坡残积、崩坡积、滑坡堆积产生的碎石土,多数结构松散,坚固系数小于1,局部沉积时间较长,更新统以前的堆积结构较为紧密,但遇水易软化。
㈡、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乐至县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岩相以及实际调查可知,境内的地下水类型划分为风化带裂隙水、溶蚀孔隙裂隙水及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三类。
(1)、风化带裂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蓬莱镇组(J3p)砂岩构造裂隙和层面裂隙中。
富水程度取决于裂隙网络的大小,含水性质不均匀,方向性比较明显,延伸较远,单井出水量一般在0.3-5T/d之间,局部富水地段在5-20T/d内。
这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的良安、大佛、宝林、放生、金顺、全胜、中和、凉水、龙门和县境南部的天池、石佛等地。
分布面积为814km2,占县境总面积的57%。
该类地下水的侵蚀和渗水压力的作用容易造成裂隙的进一步改造扩张,特别在连续降雨时,在坡度陡峭的区域,容易诱发岩体的崩落。
(2)、溶蚀孔隙裂隙水含水层为蓬莱镇组(J3p)和遂宁组(J3s),富含硫酸盐的泥岩、粉砂岩,含水网络主要为泥质岩中可溶盐组份经过淋滤风化发育形成的溶孔、溶隙和层面裂隙。
裂隙细小、密集、延伸短,方向性差,富水性受岩性的溶蚀程度和地形地貌控制,一般单井出水量1-5T/d,有的出水量在10 T/d以上,富水程度差异显著,具有较大的区域性。
这类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县境南半部的童家、龙门、石湍、通旅、蟠龙、回澜等地区,分布面积约610km2,占县境总面积的43%。
(3)、松散堆积层孔隙水el+dl)层,主要由粉质粘土,碎块石土类组成。
由于含水层主要为残坡积(Q4县域内松散堆积层的厚度不大,且分布不均,富水性主要取决于堆积层厚度及堆积体的组成,含水性质不均匀,主要呈局部的上层滞水或潜水形式存在,一般单井出水量0.5-5T/d之间。
这类水一般存在于丘区中的沟谷地带,在连续降雨期间,斜坡地带的土石界面上也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潜水带,将造成该界面的c,φ值降低,有利于松散土体滑动的形成。
大气降雨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区内降雨较充沛,但降雨比较集中,年内分配很不均匀,这种补给是周期性的。
5-10月为地下水补给期,是地下水的峰值期,11月-翌年4月为地下水主要的消耗期,是水位、流量强烈削减季节。
强降雨集中在每年7-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以上,但降雨所形成的迳流量,大部分多成洪水流出区外。
据计算,乐至县全年总入渗量只有50余mm。
同时,地表水也是地下水重要补给来源之一,其中水库、堰塘、河流、溪沟等均具有一定补给作用,但更主要的是稻田水的持续入渗补给。
乐至县有水田262247亩,相当面积17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3%,每年4-8月稻田关水时间长达120天左右,其渗入补给量,对于沟谷汇流带地下水来说,是居主要地位的。
不同的地貌条件,渗入补给是有差别的。
深切丘陵谷地区谷地面积小(占20%左右),稻田水补给比重低,降雨入渗居主要地位;中—浅丘地区,尤其是浅丘宽谷和洼地,谷地面积大(占30%左右,高者达40%),地表水,特别是稻田水补给比例高。
地下水的迳流和排泄条件也和地形地貌密切相关。
深丘区、高台浅丘周边深切区,天然排泄以出露泉水居多;中—浅丘区交替和排泄条件却相对变差,出露泉水少,许多地方以挖掘民井取水;沟谷埋藏带地下水,主要向更低的侵蚀面潜流排泄,即由小沟向大沟,由支沟向主沟缓慢渗流(见图2-3)。
综上所述,区内地下水运动特征是,以降水渗入补给为主,地下水径流途径短,以泉水及渗流方式排泄并转化为地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