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
- 格式:pptx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22
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把施工进程与地质勘探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地质灾害防护意识,保证公路施工质量。
一、公路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1.山体滑坡。
这个地质灾害在公路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沿着山脚进行公路的铺设,假如没有谨慎对待山体滑坡,使滑坡造成一系列破坏,边坡坡地能够沿着那些不利的结构面或者一些比较软弱的夹层来进行整体的滑动,从而破坏公路的基面,对公路施工产生危害。
2.山体崩塌。
一部分岩石在雨水作用下沿着破裂的层面从山上崩塌下来,从而在路面上堆积起来,这样就造成了路面的破坏,交通中断也不可避免。
这样的崩塌具有很大的突发性质,危害是比较大的。
3.地面坍塌。
在进行公路施工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地形地貌进行很好的勘探,在边坡的表层松散的部位或者是经过风化形成的破碎层,经过强降雨的冲刷或者地下水渗透条件的变化,坡脚的土体被软化,从而降低了强度,上边坡不稳定。
在适当条件下,坍塌还会发展成坡体的整体滑动。
比较常见的是坍塌和滑坡,这两种类型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
4.泥石流。
主要是因为强降雨导致泥沙从山体进行下滑,形成如洪水一般的泥石流,造成公路的破坏或者掩埋。
5.采空塌陷。
主要是在进行公路修建的时候,经过一些矿区,如果对矿产的开采不是特别规范,就容易导致地表结构受到损害,导致地面的塌陷。
二、公路施工中地质灾害勘探方法和内容1.勘探方法。
利用一些卫星资料,开展一些地质勘查与地质测绘工作,这样都是基础性的地质勘查,主要查明一些具有控制作用的路线的地质问题,比如,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活动性断裂和崩坍等,结合相关的评估,对那些严重不良的路段尽量采用绕行的方式。
公路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勘探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埋桩法。
在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勘探的方法就是埋桩法。
通过这个方法就是能够最陕时间内查看到公路施工周边的山体是不是有出现山体崩塌和滑坡的征兆,在发现异常的时候可以进行紧急应急方案的调整,短时间内安排施工人员离开,也可以紧急进行公路的抢修。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第一节 崩塌、落石与岩堆一、崩塌:1、崩塌定义:陡峻斜坡上的巨大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发生崩落和倒塌的现象。
⎪⎪⎪⎪⎩⎪⎪⎪⎪⎨⎧︒︒地震坡脚)人为因素(爆破、开挖水的作用倾向坡外的结构面坚硬或软硬相间的岩性最易崩塌)-陡峻的斜坡(、崩塌的形成条件:75552⎪⎪⎪⎩⎪⎪⎪⎨⎧错断-崩塌拉裂-崩塌鼓胀-崩塌滑移-崩塌倾倒-崩塌、崩塌的类型:34、崩塌防治措施: (1)大型崩塌:绕避 (2)中型崩塌:明洞、棚洞⎪⎪⎩⎪⎪⎨⎧清除危岩支护、镶补、插别拦石墙、拦石桩线路外移)小型崩塌:(3(4)排水:天沟、封堵裂缝二、落石:斜坡上个别岩块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坡体掉落的现象。
三、岩堆:1、岩堆定义:陡峻斜坡上,因崩塌、落石、剥落等原因形成的岩块和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坡脚平缓处堆积而成的锥体。
⎪⎪⎩⎪⎪⎨⎧形态上多为锥形易沿原地面产生滑动表面坡角为天然休止角为松散堆积体、岩堆的特点:23、岩堆防治原则;(1)对于正在发展的岩堆:绕避 (2)对于停止发展的岩堆:⎪⎩⎪⎨⎧⎭⎬⎫⎩⎨⎧过均可用上、下挡土墙通薄层岩堆:任意位置:注意排水下部:允许通过路堤上部:允许通过路堑厚层岩堆:第二节 滑坡一、滑坡概述1、滑坡定义: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内某一滑动面(或带)作整体下滑的过程。
2、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体: 滑动面: 滑床: 滑坡周界: 滑坡壁: 滑坡台阶: 封闭洼地: 滑坡舌: 滑坡鼓丘: 主裂缝: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鼓张裂缝: 扇形张裂缝:⎪⎪⎩⎪⎪⎨⎧马刀树:醉林:双沟同源:圈椅型构造:其它特征:二、滑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形成条件: (1)有贯通的滑动面 (2)下滑力大于抗滑力 用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如下:已知:γϕβα、、、、、c BC AB ⋅因:)sin(αβ-⋅AB BD =βsin ⋅=AB CEαsin CEAC =所以:BD AC ABC ⋅=∆21\γ⋅⋅⋅=⋅∆=BD AC r ABC W 21αsin ⋅=W T αcos ⋅=W N⎪⎩⎪⎨⎧<>⋅⋅+⋅⋅=,不稳定,极限平衡=,稳定=下滑力抗滑力稳定性系数111sin cos αϕαW AC c tg W K2、影响因素⎩⎨⎧,越易产生滑坡。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主要包括软土、黏土、泥岩、岩溶、滑坡、崩塌等。
这些地质现象会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导
致工程延误或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方法来应
对这些问题。
对于软土,可采取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上加设加筋混凝土板、挖
沟排水、注浆加固等。
在地层中存在黏土时,要加强对黏土的试验、
分析,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如加水稳定法、加浆强化法等。
泥岩是
一种水分含量很高的软岩,对施工影响很大,可以采取喷涂加固等措
施进行处理。
对于岩溶地质,需要对地质条件加以了解,并采取适当
的治理措施,如填充、固结、注浆等。
滑坡和崩塌是公路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速度和力量十分
惊人。
在治理中要做好“三防”,包括预防、监测和防治。
采用加固、改道、支挡等措施来避免和减缓滑坡崩塌的危害,保障公路正常施工
和运营。
总之,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给工程带来很大的麻烦,需要进
行有效的处理措施来应对。
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监测和预防,确保公路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
及其防治崩塌: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 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
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
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
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
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与外界的诱发因素:1.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1) 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
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的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
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 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1.什么是滑坡?野外识别和防治措施?答:斜坡上大量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
野外识别:(1)地形地物标志。
如圈椅状地形、双沟同源、醉林和马刀树等。
(2)地层构造标志。
滑坡范围内的地层整体性常因滑动而破坏,有扰乱松动现象;层位不连续;岩层产状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不连续等。
(3)水文地质标志。
如潜水位不规则、无一定流向,斜坡下部有成排泉水溢出等。
防治措施:(1)排水(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
(2)力学平衡法(如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片石垛、抗滑桩等)。
(3)改善滑动面的土(石)性质(如焙烧、电渗排水、压浆及化学加固等)。
2.简述影响滑坡的因素。
答:影响滑坡的因素:岩性、构造、水、风化作用、降雨、人类不合理的切坡或坡顶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以及地震等。
3.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与流域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1)地质条件,凡是泥石流发育的地方,都是岩性较弱,风化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平繁的地区;(2)地形条件,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大;(3)水文气象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泥石流活动的基本动力和触发条件;(4)人类活动的影响,良好的植被可减弱剥蚀的过程,延缓迳流汇集,防止冲刷,保护坡面。
相反,乱砍滥伐、矿山剥土、工程废渣处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简述泥石流的发育特点及基本防治措施。
答:发育特点:(1)周期性;(2)区域性。
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2)跨越(3)排导(4)滞流与拦截。
5.何谓岩溶?岩溶作用的发生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及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
答: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不良地质作用及防治对策摘要:不良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地质现象。
假设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平安和质量。
本文主要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几种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处理措施,并指出防治不良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处理措施;0前言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掌握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发生、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运用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减少不良地质作用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平安。
1崩塌崩塌是指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
崩塌经常发生在山区陡峭的山坡上,有时也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
崩塌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1]。
〔1〕地形条件:高陡斜坡;〔2〕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具有较大的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形成高峻的斜坡;〔3〕构造条件:当各种构造面或软弱夹层倾向临空面且倾角较陡时,往往会构成崩塌的依附面;〔4〕其他自然因素:强烈风化;冻融循环;植物根系的楔入,暴雨、久雨或强震后;〔5〕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路堑的开挖、边坡过陡、无坡面防护、不当爆破等。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
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
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平安都有危害。
[2]〔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2〕拦截:即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墙或用废钢轨支撑;〔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5〕镶补沟缝:对岩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试论隧洞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措施【摘要】隧洞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对工程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常见的不良地质类型,地质预测技术,治理措施,支护措施和排水处理等内容,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在结论部分指出加强地质勘察是预防不良地质发生的关键,科学施工规划和强化监测预警也是提高隧洞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隧洞施工提供参考,帮助工程人员更好地应对不良地质问题,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可靠。
【关键词】隧洞施工、不良地质、地质预测、治理措施、支护措施、排水处理、地质勘察、施工规划、监测预警。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隧洞施工是地下工程中常见的施工方式,其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不良地质条件。
不良地质条件会给隧洞施工带来诸多困难和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不良地质,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成为了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隧洞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类型包括岩溶洞、软弱地层、断层带、地下水等。
这些不良地质条件会导致隧道施工困难,甚至造成工程事故。
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地质,需要采取相应的地质预测技术和治理措施。
地质预测技术包括地质勘察、地质雷达探测、地层探测等,可以帮助工程师提前了解地下地质情况,为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治理措施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处理、爆破技术等,可以有效应对不良地质条件带来的问题。
加强地质勘察、科学施工规划和强化监测预警成为了隧洞施工中处理不良地质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性,为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1.2 研究意义隧洞施工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隧洞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不良地质问题,如地层塌陷、地表沉陷、地下水涌入等,给施工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风险。
对隧洞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及其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不良地质在隧洞施工中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
了解各种不良地质类型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