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周围静脉营养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新生儿静脉营养新生儿静脉营养即新生儿个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矿物质和维生素全部(全静脉营养)和部分(部分静脉营养)由静脉内输入供给。
适应症:患有不能经胃肠喂养的疾病,生命危急时。
全静脉营养:1、体重1kg的极低体重儿2、肠瘘3、严重的慢性腹泻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慢性肠梗阻6、大面积烧伤部分静脉营养:1. 日龄一周内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kg-1.5kg之间,热卡摄入<90kcal/Kg/d2. 日龄一周以上的早产儿,热量摄入<80kcal/Kg/d相对禁忌症:黄疸、肝功能异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BUN>12.5mg/L)、高脂血症、血小板减少、出生三天内的极低体重儿。
输入途径: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热卡与液量:热卡:生后1-3天为25-60kcal/Kg/d,逐渐递增至90-120kcal/Kg/d,其中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0%由脂肪提供,10%由氨基酸提供。
碳水化合物由葡萄糖供给,由初始6-10g/Kg/d逐渐增至18g/Kg/d。
生后3天开始使用复方氨基酸,由0.5g/Kg/d逐渐加至2.5g/Kg/d;生后第5天使用20%中长链脂肪乳剂,由0.5g/Kg/d开始逐渐增加至2.5-3.0g/Kg/d,血清甘油三酯≥200mg/dl时减量,胆红素>170mmol/L停用,必要时光疗。
适当补充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在静脉营养的同时尽早按1-2 ml/Kg/h 人乳或配方乳喂哺低体重儿。
静脉营养时间为7-25天。
正常新生儿所需热卡为110kcal/kg.d,其中用于基础代谢的为50kcal/kg.d。
静脉营养过程中,非蛋白热卡达70kcal/kg.d可使体重增长,而在非蛋白热卡中,脂肪供热不应超过60%。
热卡供给比例:蛋白质20% ,碳水化合物35-50% ,脂肪40-50%。
液量与热卡供给之比值为1.5ml/1kcal、静脉营养成分1、碳水化合物:一般用葡萄糖,周围静脉输注葡萄糖液浓度在早产儿应<10%,足月儿<12.5%。
早产儿周围静脉营养的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周围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153例早产儿经周围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
结果患儿每日体重增加10~15g,无一例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结论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基础,对早产儿可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婴儿早产胃肠外营养静脉母婴护理随着临床营养治疗学的不断发展及肠外营养液配制水平的提高,胃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亦由20世纪70年代的以中心静脉为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以周围静脉为主[1]。
周围静脉营养是除中心静脉营养的另一种肠外营养补充形式,是通过外周静脉途径补充患儿所需的营养素的方法。
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优势。
我科于2008年6月~12月收治153例早产儿,均采用周围静脉营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3例中,男89例,女64例,胎龄在24+6~36周,体重在1300~2350g,诊断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
其中脑损伤64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8例,吸入性肺炎9例,单纯性早产儿72例。
除采用静脉营养,酌情再辅予口饲或鼻饲相应配方奶,每天总量不超过160ml。
使患儿体重增加,减少并发症,患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有所提高。
1.2 方法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留置针,3M敷贴。
取四肢静脉或头皮静脉为输液通道,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混合为一组溶液,用微量输液泵在24h内均匀输入。
2 护理2.1 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输入,首选上下肢静脉和腋静脉,其次是头皮静脉,因早产儿头皮下脂肪少,血管虽然显露清楚,但大多是毛细血管,输入渗透性高、刺激性强的营养合剂时,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和液体渗出,引起皮肤浸润甚至坏死,对患儿造成伤害。
新生儿静脉营养新生儿营养是新生儿健康发展的基础,其中新生儿静脉营养又是一种特殊的营养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新生儿静脉营养。
什么是新生儿静脉营养新生儿静脉营养是指医学专业人员将含有各种营养成分、经过严格处理后的膳食液体输注到新生儿体内。
这种营养方式被应用于需要静脉营养支持的新生儿,如新生儿出生后出现严重胃肠道问题(如出生缺陷、早产、并发症等)或暂时不能进食(如胃肠道手术后)等情况。
新生儿静脉营养的成分新生儿静脉营养需要提供新生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一些常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具体需要提供什么成分,需要根据每个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例如,对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提供更高的能量和蛋白质;对于肝、肾疾病的早产儿,需要限制蛋白质和钠的摄入等。
新生儿静脉营养的方式新生儿静脉营养可以通过中心静脉和外周静脉途径输注。
外周静脉输注是从新生儿的头部或手臂静脉注入营养液,而中心静脉输注是将导管放入新生儿体内的大静脉中注入。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输注较为常用,因为它可以更精确地控制静脉营养液的输注速度,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静脉营养的时间新生儿的静脉营养时间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如早产儿可能需要2-3周的时间接受静脉营养支持,因为这些孩子的消化系统仍未完全发育。
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婴儿,需要密切监测营养情况以及孩子的生长和发育状况,必要时可以调整静脉营养的方案。
新生儿静脉营养的优缺点新生儿静脉营养的优点新生儿静脉营养是一种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的方式,因为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递。
同时,由于新生儿在此期间可以避免进食带来的不适,可以很好地保障营养摄取。
新生儿静脉营养的缺点使用新生儿静脉营养也有其风险和不足。
静脉营养可以引起血糖和电解质的变化,需要密切监测。
同时,静脉营养需要使用导管进行输注,这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不能连续接受静脉营养的新生儿需要额外的检查和照顾。
新生儿静脉营养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适应症:1,全静脉营养(TPN):所有营养物质均从静脉输入,适用于严重胃肠道畸形、NEC、顽固性腹泻、另有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儿,胃肠功能不成熟,特别就是有RDS者,不能耐受肠道内喂养,开始需要全胃肠道外喂养。
2部分静脉营养(PPN):部分经口喂养不足部分经静脉给入,生后能口服者尽量口服喂养,因可刺激胃肠激素释放,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
相对禁忌症:黄疸、肝功能异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BUN>12、5mg/L)、高脂血症、血小板减少、出生三天内的极低体重儿。
输入途径: 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热卡与液量供给:热卡:热卡主要分维持基础需要与生长两部分。
环境温度对早产儿能量消耗影响较大。
正常新生儿所需热卡为110kcal/kg、d,其中用于基础代谢50kcal/kg、d。
静脉营养过程中,非蛋白热卡达70kcal/kg、d可使体重增长,而在非蛋白热卡中,脂肪供热不应超过60%。
静脉营养短期应用50-60kcal/Kg/d即可。
如超过一周以上静脉营养应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热卡,如需每天增长15g /kg,则需100-120kcal/Kg/d。
早产儿TPN90 kcal/Kg/d,相当于经口喂养的120kcal/kg,d、单独增加热卡至120kcal/kg,d以上并不能成比例的增加体重。
但在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均增加时,体重可成比例的增加,早产儿接受50kcal/Kg/d的非蛋白热卡(NPC),及2、5g/Kg/d的白蛋白,即可保持正氮平衡。
如非蛋白热卡(NPC)>70kcal/kg,d ,白蛋白2、7-3、5g/Kg/d早产儿生长可达宫内生长速度。
葡萄糖及脂肪为胃肠道外营养热能的来源。
热卡供给比例: 蛋白质20% ,碳水化合物35-50% ,脂肪40-50%。
液量与热卡供给之比值为1、5ml/1kcal1g。
脐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及护理脐静脉输液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在其脐静脉建立一条静脉通路以进行静脉给药或输液的方法。
脐静脉输液多用于早产儿。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各个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常因病情危重需要保持随时静脉通道的通畅,且出生后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支持,因此,开放静脉通道就成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治疗措施。
由于早产儿外周静脉非常表浅,血管壁薄,周围静脉留置针难以长期保留。
PICC可解决这一问题,但刚出生的患儿往往会出现皮肤水肿及周围循环差,易引起PICC留置针失败。
脐静脉置管技术中的静脉输液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其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可留置较长时间,避免了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疼痛刺激,保证了危重患儿的抢救,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并改善了预后。
(一)脐静脉插管的适应证(1)产房复苏或急症患儿,如周围静脉穿刺失败,可利用此途径给药和输液。
(2)休克需监测CVP者。
(3)交换输血。
(二)插管的方法(1)将新生儿置于辐射保温台的无菌区内,仰卧,消毒脐部及周围皮肤,剪断脐残端,暴露脐静脉,脐静脉位于脐带切面的“11:00”~“1:00”处,为脐血管中最大者,蓝色、扁形、壁薄、腔大。
(2)注射器连接三通管并接导管尾部,稀释肝素充满至导管前端,导管缓慢插入脐静脉,当导管插至脐轮部时,可将脐带提起,使脐静脉与新生儿皮肤成20°~30°夹角,左手拇指稍下压脐轮部皮肤,顺势将管插入。
作静脉给药或输液者,应将管前端插到膈肌下1cm处。
脐静脉插管的长度计算公式:插管长度(cm)=体重(kg)×3+9÷2+1。
(3)适当固定导管位置,摄X线片观察导管位置,要求位于第6~10胸椎;在插管位置未明确前,只能输入等渗液体,如已进入下腔静脉,可输入高渗液体。
(4)固定并保持插管通畅。
脐静脉插管在出生后一周内均可进行,其留置时间正常不超过24h,如有维持生命的适应证者,如持续静脉给药、持续静脉营养支持,脐静脉导管可留置1周或更长时间。
儿科静脉营养须知儿童,尤其是早产儿不能耐受肠道营养时,需要静脉途径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能量,满足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所需,即静脉营养(intravenous nutrition,IVN),又称为肠外营养(parenteal nutrition,PN)。
静脉营养营养素1. 蛋白质最好选用小儿专用氨基酸注射液。
新生儿24 小时内开始使用。
从 1.0~1.5 g/kg.d 开始,每天增加0.5~1.0 g/kg,直到该年龄蛋白质需要量,最大用量不超过 4 g/kg.d。
ELBW 3.5~4.0 g/kg.d>1000 g 的早产儿 3.0~3.5 g/kg.d 足月儿 2.0~3.0 g/kg.d1~3 岁2.0~3.5 g/kg.d4~12 岁2.0 g/kg.d>12 岁 1.0~1.5 g/kg.d2. 脂肪宜用中、长链脂肪乳制剂。
开始于生后24~48 小时,从0.5~1.0 g/kg.d 开始,每日增加0.25~0.5 g/kg.d(ELBW)或0.5~1.0 g/kg.d(婴儿),直到 3.0 g/kg.d。
3. 碳水化合物即葡萄糖。
输注速率开始4~8 mg/kg.min,以后可增加至13~17 mg/kg.min(有途径要求)。
ELBW 注意可能发生高血糖,可以降低输注速率,如果小于 4 mg/kg.min 时仍存在高血糖,可短期应用额外胰岛素(0.05U/kg.h)。
4. 电解质钠、钾、氯、钙、镁等。
Na+3~4 mmol/kg,K+2~3 mmol/kg,Cl-3~4 mmol/kg,Mg2+0.125~0.25 mmol/kg。
长期PN 患儿注意补充钙磷。
5. 微量元素采用微量元素静脉制剂,全静脉营养大于7 天应常规补充微量元素。
但阻塞性黄疸患儿禁用铜、锰;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铬硒钼。
6. 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B1、B2、B6、B12、C、烟酸、叶酸、泛酸和生物素)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
危重新生儿行周围静脉营养时并发症的护理吉林省磐石市胸外科,吉林磐石132300【摘要】目的:总结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营养并发症的护理经验,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
方法:32例危重新生儿经周围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对进行胃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结果:31例危重新生儿中除1例死于重症感染和呼吸心跳骤停外,30例顺利完成治疗,患儿每日体重增加15-20g。
治愈27例,好转4例。
结论: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重要治疗措施,良好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营养;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68-01critically ill neonatal peripheral intravenous nutrition complication nursingxiao chun-lingjilin province city of thoracic surgery 132300【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in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in peripheral intravenous nutrition complication nursing experience,reduce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children.methods:32cases of critically ill newborns through peripheral vein input parenteral nutrition,for parenteralnutri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results:31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in only 1 cases died of severe infection in respiratory and cardiac arrest,30 pati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reatment,children daily weight gain of 15-20g.27 cases were cured,4 cases improved.conclusion:peripheral vein parenteral nutrition is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rehabilitation are important therapeutic measures,good nursing care is the treatment of a guarantee of success.【key words】critically ill newborns; peripheral parenteral nutrition;complications;care随着现代临床肠外营养治疗学的不断发展和营养液配制水平的提高,周围静脉营养已成为全国主流医院提供肠外营养的主要方式。
早产儿的五关管理导读与思考:目前我国的早产儿数居全球第二位,护理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及超低体重儿极具挑战性,护士需清楚其特点而在临床中个体化地评估及实施护理措施。
思考:早产儿管理包括哪几个方面?附件(一)体温管理1.散热特点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为皮肤散热的四种方式。
当环境温度<体温时,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散热量占总量的70%;环境温度≥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1)辐射散热:辐射散热是胎龄>28周的早产儿和暖箱内裸体婴儿热量丢失的主要方式。
因此,早产儿出生后应注意产房及NICU房间的环境温度及暖箱或辐射保暖台的温度。
(2)传导散热:早产儿与一切低温物体接触时通过此种方式丢失热量,建议出生后包裹早产儿的襁褓、衣服和包被最好先使用温热器进行预热,防止传导散热。
(3)对流散热:常见于将早产儿从产床转移到辐射台的过程中,头罩吸氧时可通过头部丢失大量热量,因此建议在使用头罩吸氧时尽量给新生儿戴绒绒帽,以防散热过多。
(4)蒸发散热:蒸发散热是胎龄25周~27周早产儿生后最初10天处于干燥环境下热量丢失的主要形式,因此应注意患儿暖箱内湿度的调节。
2.早产儿暖箱温度调节参考范围见表10-33.低体温的预防(1)保暖措施:提供中性温度,包括出生时、转运过程中、入NICU后三个环节。
1)出生时:产房环境温度24℃~26℃、湿度50%,生后立即置于预热辐射保暖台上进行操作,小早产儿转入NICU前于塑料薄膜或保鲜袋包裹头身体,头戴毛绒帽保暖。
无异常的近足月儿转运至母亲身旁试行母婴同室。
评估环境温度,实施袋鼠式护理(与母亲皮肤与皮肤接触)等。
2)转运过程中:采用转运暖箱或加温转运床垫进行转运。
3)入NICU后:给予体温监测及保暖、控制感染、供给热量、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器官功能障碍等措施同时进行。
(2)体温监测:足月儿的正常腋温为36.5℃~37.5℃,早产儿正常腋温为36.3℃~36.9℃。
早产极低体重儿早期喂养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对疾病恢复的效果。
方法:对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27例,采用早期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21例,采用静脉高营养。
观察2组患儿体重增加及达全胃肠道喂养情况。
结果早期喂养患儿体重增加较明显,可缩短静脉营养时间,较快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
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安全有效,可大大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及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高营养;全胃肠道喂养;新生儿early feeding and nursing for premature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hao xianglan liufengli【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early feeding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methods forty-eight vlbw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groups.twenty-seven infants were provided with early feeding and intravenous nutri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wenty-one infants with intravenoushyperalimentation(ivh)in the control group.the body weight and full gastrointestinal feed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body weight of early feeding infants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urned to full gastrointestinal feeding rapidly.the time of intravenous nutrition and in hospital was shortened.conclusions early feeding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was safety and effective,which could significantly elevated the survival rate and life quality of vlbwi.it was worth to spread in clinical work..【keywords】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intravenous hyperalimentation;full gastrointestinal feeding;newborn infant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04-02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其中27例进行早期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早产儿周围静脉营养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153例早产儿经周围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
结果患儿每日体重增加10~15g,无一例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结论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基础,对早产儿可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婴儿早产胃肠外营养静脉母婴护理
随着临床营养治疗学的不断发展及肠外营养液配制水平的提高,胃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亦由20世纪70年代的以中心静脉为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以周围静脉为主[1]。
周围静脉营养是除中心静脉营养的另一种肠外营养补充形式,是通过外周静脉途径补充患儿所需的营养素的方法。
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优势。
我科于2008年6月~12月收治153例早产儿,均采用周围静脉营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53例中,男89例,女64例,胎龄在24+6~36周,体重在1300~2350g,诊断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
其中脑损伤64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8例,吸入性肺炎9例,单纯性早产儿72例。
除采用静脉营养,酌情再辅予口饲或鼻饲相应配方奶,每天总量不超过160ml。
使患儿体重增加,减少并发症,患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有所提高。
1.2 方法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留置针,3M敷贴。
取四肢静脉或头皮静脉为输液通道,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混合为一组溶液,用微量输液泵在24h内均匀输入。
2 护理
2.1 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输入,首选上下肢静脉和腋静脉,其次是头皮静脉,因早产儿头皮下脂肪少,血管虽然显露清楚,但大多是毛细血管,输入渗透性高、刺激性强的营养合剂时,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和液体渗出,引起皮肤浸润甚至坏死,对患儿造成伤害。
四肢静脉因位置表浅、显露清楚、弹性好、容易穿刺而被经常采用,但须妥善固定,防止针头移位、脱出,致使输液失败。
有资料表明[2],早产儿行腋下静脉穿刺留置针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留置比较,在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腋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达(112.7±2
3.27)h,经过实践,应首选腋静脉,腋下表浅静脉即为贵要静脉,因口径粗,弹性好、位置表浅、容易固定而被采用。
穿刺时动作要轻、慢、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穿刺次数,选择粗细适宜的留置针。
2.2 静脉营养液的配制采用全合一营养液,可减少营养液的污染机会,提高营养支持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简化护士操作,便于管理[3]。
在配制营养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在超净台内配制,并根据不同营养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溶器中稀释,保证其各种药物的相溶性,如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氨基酸或葡萄
糖中混合以后,确认没有沉淀再一边摇匀一边加入脂肪乳、脂溶性维生素。
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杂物。
静脉营养液最好现配现用,如暂时未用,应放置在4℃的冰箱保存。
使用前1~2h取出置于室温下[4],24h输完。
2.3 静脉营养液输注的护理
2.3.1 准确掌握输注总量静脉营养输注时必须采用具有输注总量准确、速度恒定的输液泵。
可有效避免由于输入速度的不稳定而造成的高血糖或低血糖。
将每天的总量均匀地在24h内输入。
2.3.2 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静脉营养液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保护血管,不要过分依赖输液泵的报警功能,因其对输液渗出、皮下肿胀无报警功能。
早产儿在暖箱内四肢活动度大,缺乏约束,再加上血管细小,治疗疗程持续时间长等原因,易引起留置针留置失败、液体渗出。
高浓度的营养液极具腐蚀性,浸润后会导致严重的组织损坏[2]。
应每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发红、肿、热、痛、渗血、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如有渗出、浸润时及时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
观察导管有无脱出,阻塞等。
周围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控制在72~96h,腋静脉留置可适当延长至120h,中途应更换无菌敷贴。
2.4 早期微量胃肠道营养早期微量喂养后可缩短胃管喂养到口喂养的时间,减少食物在肠道的排泄时间,体重增长快,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微量喂养方式包括经口喂养和经鼻导管喂养。
管饲时,每次给奶前均要抽吸胃内容物,了解胃储留的程度。
鼻饲给奶时,不
要用注射器推注,要借助重力作用自动给入。
防止推注压力过大,对早产儿的胃黏膜造成损害。
2.5 注意事项静脉营养液使用过程中应每天观察皮肤弹性,囟门状况,详细记录24h液体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
每日晨间测体重一次,观察体重增长情况,正常情况下应该匀速增长,每天增重约为20g左右。
每周还要监测血糖及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
3 体会
周围静脉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护理方便、安全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其提供的热卡和氮可满足大多数接受周围静脉营养患者的基本要求。
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肠外营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6):32-33.
[2]陈百合,谢巾英.最新儿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2.
[3]陈树宝.儿科手册[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
[4]丁小燕.42例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营养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6):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