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教师如何实现与教材编者对话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纪素芳所谓与编者对话,就是充分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
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教师与编者对话是所有对话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没有这一对话坐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可能跑偏,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就没有头绪。
换句话说,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充分考虑编者所设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甚至教学策略(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针对性),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具体备课时,面对一册教材、一篇课文,需要从哪些方面与编者进行对话?又在何处与编者展开对话呢?一、抓住导语进行对话与人教版教材比,统编教材中的导语有两点明显的变化:一是单元导语板块化,更简洁;二是在阅读策略单元,所有的课文前面都出现了导语。
这样,再加上略读课文前面的导语,统编教材中有三个地方出现了导语。
这些导语,无论是针对一组课文还是一篇课文,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这些学习要求就是教师与编者对话的关键点所在。
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把这些学习要求带到文本解读中认真研读,再细化成具体的教学目标。
1.与单元导语对话单元导语最能集中反映编者意图。
统编教材中的单元导语从三年级开始以单元页的形式安排,分成两个部分呈现:处在上半部分的是单元主题,一般以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也有的是以一句名人名言(名句)体现;处在下半部分的是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一般两到三条,前面的是关于阅读的语文要素目标,最后一条是关于写作的语文要素目标。
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页有关单元主题的文字是:“看,花儿在悄悄绽放。
听,蜜蜂在窃窃私语……自然界如此奇妙,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
”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花儿、蜜蜂、自然界属于一种对象,看、听等就是观察,而对象和观察之间,还有决定一切的态度——留心。
因此,“留心观察”就是关键词,也就是本单元的主题。
下面两条语文要素目标很清楚,前一条是关于阅读的,后一条是关于习作的。
教材研究关注教师教学中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为例摘 要:本文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为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在准确理解、把握教科书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关注教材提示,激发兴趣,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统编语文 教科书编者 《花钟》教学 单元页 语文要素*徐承芸,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教研员,江西省特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统编语文教材集结了全国学科专家、作家、教研员、骨干教师和编辑等各方智慧,体现了教科书编写的较高水平。
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意图,以及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均以教科书为依托传递给承担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
可见,现阶段语文教师读懂教科书,理解编者意图,是用好统编教材、落实语文教学要求的必然条件。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花钟》,主要写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的现象,并探究和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花朵不同时间开放的奥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即课标版教材)中也有这篇课文,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在课标版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本篇课文的内容。
下面笔者以《花钟》一课为例,谈谈如何从教●徐承芸*材中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有效利用统编教科书上的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一、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页”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每个单元起始处安排了一个“单元页”。
“单元页”呈现的信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插图、导语和语文要素。
“单元页”图片颜色鲜亮,形象逼真;“导语”语言生动,妙趣横生;“语文要素”揭示明确,分点表述。
“单元页”的作用是明确单元主题、明晰语文要素。
如《花钟》所在单元主题为“观察与发现”。
浅谈《课标》中“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一、为何要加入“教科书编者”(一)社会对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批判与质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中提出,现有语文教材中文章存在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收获》杂志副主编叶开在博客中,写了《上海小学语文教材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等多篇博文,以此来炮轰语文教材事实的缺失。
还有民间研究团体认为:“翻阅小学语文教材,有赞美母亲的、有提倡发明的、有呼吁环保的、有歌颂伟人的……但大部分是在说教,极少有真正的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
”以此来质疑教材儿童视角的缺失。
还有其他社会人士也对教材经典课文的缺失和儿童快乐的缺失等提出了质疑。
有研究人员认为,出现这些原因,主要是教材编写者想借“名篇名著”,把编写意图加进去,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领会,至于原文是否有这种观点、想法,并没考虑。
此看法将教材编写者推到了课程改革的风头浪尖。
(二)语文教学的需求十年前的“实验版课标”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对话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摆脱传统的“满堂问”、“满堂灌”等弊端。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有些教师已经学会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也会及时发现和纠正在具体的阅读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会出现无所适从,误解对话的情况;会有实施过程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会出现“空对话”“伪对话”“泛对话”等)。
但还是会有教师在教学时出现越位或不到位,备课时解读文本过深,讲解过度,拓展过宽,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是缺少与教科书编者的真正对话。
二、为何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语文教课书的选文跟普通读物不同,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教科书的编写者要依据选文的标准和要求对文章精心挑选、恰当加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自己撰写文章;要依据有关作品和资料改编文学作品;还要约请一些作家根据教科书的要求来创作新文等。
浅谈教师与教材编者对话的重要性作者:苏娟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4年第12期【关键词】教材编者对话课后练习【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0079-012011年,国家课程改革委会员推出《课程标准》的“修改稿”。
比较之前的实验稿,修改稿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增加了一个维度,即增加了“编者”这一角色,将阅读教学定位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教学中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和突破点。
一、与编者对话——让教学定位更明确除了《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发展需求,编者的意图也应成为教学定位的凭借依据。
面对课文,教师应该思考以下问题:这样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个年级学习?为什么要将这几篇课文放到一起学习?编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必须教给学生什么?可以教什么?可能教什么?苏教版第十二册里《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讲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在泗水河边“赏春”“论水”“言志”等事,塑造了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形象。
教师在教学时通常带领学生全面感知和剖析“赏春”“论水”“言志”三件事,然而当教师站在编者的角度思考以后就会发现,“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件事有明显的轻重之分:原题是《泗水观澜》,是编者从《孔子传》中的相关章节摘选而来,内容侧重于“观水”,侧重于孔子由“水”而产生的著名论段。
通过与编者对话,教师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定位。
二、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准确语文课本里常常有“选入课文时文字有改动”的字样。
改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篇幅太长,有的是因为字句繁拗,也有的是因为价值取向等问题。
编者为何改动文字呢?通过熟读原著,其后与编者对话,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内容增减背后的意义,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在《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论水”环节中,编者选取了水有德形、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四个特点,而在《孔子传》原文中,关于水的特点却有十来个,如“千支万流汇入汪汪,茫茫荡荡不见涯际,水好像有道,道浩烟海;再者,安放必平,无高低上下,水似守法;量见多少,勿需削刮,水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通过追溯原著,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视角不会只局限于“四个特点”,而是会将学生带入到更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教师能从中拿捏文本增减所秉持的尺度——在如此众多的特点,编者为何只取其中的四点?细细辨析,会发现“德形、志向、情义、善施教化”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较能理解与接受的,而其它的特点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
教师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谈话记录内容时间:20XX年XX月XX日地点:XX学校参加人员:XX学科组长、XX老师(受谈话人)谈话主题:关于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问题谈话记录:学科组长:XX老师,我们今天找您来主要是想和您聊一下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方面的一些问题。
您觉得这个话题怎么样?XX老师:好的,没问题。
学科组长:嗯,那我们来说说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方面您觉得有哪些困难或者问题?XX老师:我觉得可能是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太容易让学生理解。
然后我又觉得这个教材与之前的课本有些不同,上课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学科组长:嗯,我知道这个教材确实和之前的课本有很大的不同,但这正是我们使用它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我觉得,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我们才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使用它。
XX老师:嗯,我理解。
我也在尽可能地让自己适应这个教材,并且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学科组长:很好,我希望您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态度,并且对于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XX老师:好的,我会努力做到的。
学科组长:嗯,最后再强调一下,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我们的教学大方向,我们要尽可能地适应这个变化,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做出贡献。
XX老师:好的,谢谢组长的指导。
谈话记录到此结束。
注意事项:谈话记录的模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记录应当详细、准确,可以记录下具体的建议、要求等内容,以便各方面进行查阅。
教师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与同事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与教科书里的人对话作文Hello! How are you today? 你好!你今天好吗?I must admit, it is quite fascinating to be able to converse with someone from a textbook. 我必须承认,能够与教科书里的人进行对话是相当迷人的。
I have always wondered what it would be like if the characters from my textbooks could come to life. 我一直很想知道,如果我的教科书中的人物能够活过来,那会是什么样子。
It is almost surreal to imagine having a conversation with figures that I have only read about in textbooks. 想象与我在教科书中只读过的人物进行对话几乎是不真实的。
I cannot help but wonder how differently they would perceive the world compared to us. 我不禁要想,他们会如何不同地看待世界与我们。
What insights and wisdom would they impart upon us if given the chance to speak? 如果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见解和智慧?It is intriguing to think about the potenti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they could share with us. 想想他们可能与我们分享的知识和经验是令人着迷的。
Sometimes, I wish I could step into the pages of my textbooks and engage in conversations with these characters. 有时,我希望可以走进我的教科书页,与这些人物交谈。
教师怎样与“编者”和“文本”对话作者:孙建锋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年第03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这一对话过程的旨意是将“学生的心、教师的心、编者的心、文本的心”四心合一。
欲达“四心合一”,须先“三心合一”,即“教师的心、编者的心、文本的心”合一。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与“编者”和“文本”对话前,自己要先期学会与“编者”和“文本”对话。
教师怎样与“编者”和“文本”对话呢?一般而言,教师与“编者”和“文本”对话,就是根据“编者”的向导,先走进文本,再跳出文本。
所谓“走进文本”,即意味着教师与“文本”对话,重点抓两条: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所谓“跳出文本”,即意味着教师与“编者”对话,重点抓住“为什么”。
下面以《詹天佑》一文为例,谈谈“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的对话实际操作。
一、写什么从题目看,《詹天佑》是属于写人物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如何概括主要内容呢?1.特殊情况下,即文章有中心句,就可以抓中心句概括。
如,“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一般情况下,可以概括为:“什么人怎么样”或者“什么人是什么”。
(解读:教学时如是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既给学生“兔子”,又给学生“猎枪”,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二、怎么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关键词是什么?(“杰出”“爱国”)(解读:通过抓关键词,准确定位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位工程师。
)1.“杰出”体现在哪几方面?(概括成四字词语)(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解读: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品读这三方面的每句话,以精炼的文字批注他的“杰出”有哪些内涵?批注举例:(1)勘测线路。
①“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意志顽强、雷厉风行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实事求是、科学严谨③“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与编者对话一、教师如何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基于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赖于认真钻研教材,始于和教科书编者的真正对话。
本是一篇一篇零散各处的文章,到了教科书上,就有了新的承载,这就是编者的作用所致。
就一篇课文的价值而言,有其原生价值,也有其教学价值。
就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而言,也有许多。
那么面对一篇课文,我们究竟用哪一点教学价值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站在课程的角度思考:为什么编者把这篇课文编在这里,这一课必须教什么,能够教什么。
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精读课文《纪昌学射》,课前从三个层面与教科书编者进行了对话。
1.宏观对话首先,与全套书、全册书对话。
思考:教科书的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和整体安排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明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体现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侧重通过关键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
2.中观对话其次,与单元对话。
思考:这组课文有什么特点?导语告诉我们什么?“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渗透的是什么?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语言训练点是什么?明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是“中外故事”。
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练习复述故事。
3.微观对话然后,与课文对话。
思考: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什么?把它放在这册书、这个单元的意图是什么?课后题库的设计又体现了编者什么用意?明确:《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其特点就是通过简单的故事体现深刻的道理。
具体的阅读要求是通过关键词句读懂故事,懂得道理,学会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课后题库2“: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提示了怎么教寓言故事,怎么教“这个年段”的“这篇”寓言故事。
有了如此丰厚的对话基础,教师的阅读教学对话简单而高效。
浅谈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浅谈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江苏泰州市兴化合陈中心小学(225300)王翠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这么阐述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11年版的新课标这样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比照实验版,2011年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说。
经过几年课改的实践与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话”:一是人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二是人人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细读新课标,结合教学实践,我这样解读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一、语文教师为什么要与编者对话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与凭借,它是教科书编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大体合适的普通文本,精心加工成合适的课文。
在“对话”中增加“教科书编者”一说,目的是强调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尊重编者意图,增强“标准”意识,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更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从而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提升对话的质量。
二、语文教师如何与编者对话
就语文课来说,编者的意图、课文传达出来的情感、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思想等都是为培养儿童的价值观。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第一要做的工作就是解读文本。
但如何做到正确、准确地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定位教学目标、选择
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里,教科书编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编写教科书时,文本的第一任细读者就是他们。
正是他们细读了,才有可能编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
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
(一)与编者对话,理清编写体例
首先,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认真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教师要与全套书、全册教材对话,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和整体安排;要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理清编者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这样就可以确定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了。
再者,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会将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育实践成果,接受对象的知识能力、情感需要以及获取信息的过程、方法等相关知识和因素渗透到教科书中。
因此,教师与编者对话更要弄清编者意图,从而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与编者对话,透彻理解教材
1.关注单元主题
苏教版语文教材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的,如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主题为“心中有祖国”,第二单元主题为“人间真情”,第三单元主题为“奋斗与生存”……我们正确理解编者意图,充分利用这一单元教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保障。
2.关注训练重点
教材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
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
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中生
字教学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要求写的150个生字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一列出,54个只要求认识的字排在课文后面的绿线格里,而读音比较特殊的字则在课文里随文注音……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点编排的系统性,就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抓住了训练的重点,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哪些知识应拓展,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
3.关注文本课题
聚焦课文题目,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编写意图,从而准确把握课型特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解读文题就是在我们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只要看文章的题目或开头部分,就能揣测整篇文章的概要。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中的《学和问》,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就能想到这一定是讲有关学习方法的文章。
这一说理文也正体现了这一单元的编写意图:“读书有方”。
4.关注文后资料
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比如文化常识、背景知识、作家卡片等去解读文本。
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材中好几篇课文后都有作家卡片,如《船长》《小草和大树》《草原》《给家乡孩子的信》等。
我们在学习《小草和大树》时,关注“作家卡片”,细读其中简·爱的“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
这些话,就更能理解夏洛蒂三姐妹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同时也更理解了这一单元的编排主题:“奋斗与生存”。
5.关注文后习题
苏教版小语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思考练习题,一般有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
词语的训练……课后习题都是因课设练,没有采取按单元设置重点训练的做法。
因此,我们应充分了解这些习题的特点,研究编者意图,围绕习题进行教学与训练。
总之,教材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训练等,无不体现着教科书编写者的眼力与智慧。
我们作为教师要细心揣摩编者意图,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与学生对话的有效性,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