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60.78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纬线的特征及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学习有关纬线和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了解纬线和纬度的一般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纬线,初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教学难点:1、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的地球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大地球仪、南北半球分布图、尚未标明度数的经纬网练习纸、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如0°、20°N、45°S、38°N、90°S、66°N、82°S等),此外还有本节中各课时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仪的部分基础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在哪里?什么是纬线?什么是经线?学生回答教师承转并提出问题: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
纬线作为地球仪上重要的内容,具有很多特点。
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①纬线呈什么形状?是一个圆还是半圆?②地球仪上的所有纬线长度是否有变化?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③最长的纬线叫什么?最短的纬线分布在哪里?④纬线与经线有什么关系?纬线可以指示什么方向?学生观察地球仪思考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我们可知:所有的纬线都是一个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其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为一点;所有纬线都与经线相垂直,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纬线教师提问我们在地球仪上一共可以找到多少条纬线?人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区别这些纬线?学生思考并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在地球仪上能够可以找到无数条纬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掌握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基本用法。
此外,学生还需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以便能够正确使用地球仪。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能够正确使用地球仪,观察和描述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经纬线的识别和运用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线。
2.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地球的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地球形状的玩具等。
3.PPT:制作精美的PPT,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4.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如赤道、北极、南极、本初子午线等。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 2 课时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 .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 .什么是地球仪?4 .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1 .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一一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2. 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
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2 •经线(1)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 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O °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 °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
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 North ” 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 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 South ”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 N、30° 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
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
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 .纬度(I )0°纬线——赤道(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 °〜90°(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象)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 °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 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 EaSt ”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 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
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I .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 °、西经30 °、西经150 °、东经150 °这几条经线;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 °、西经90°和西经180 °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 °和西经150 °、西经30°和东经150 °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 °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2 .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学生回答)教师巩固总结此课。
(1) 0 °经线——本初子午线;(2)经线的范围(O °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3) 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 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有关经纬网概念的题目答题技巧头疼,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科目的进一步学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总结出希望能对老师和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
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例一:见右图。
1. 写出A B 、C 、D 的地理坐标:A :B: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C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2. A 点位于 C 点的 _________________方向; B 点位于 C 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向。
[来源:]3. A 、B 、C 、D 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位于南半球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东半球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西半球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填代号)4. A 、B 、C 、D 四点中,有 阳光直射现 象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季分 明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题说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
(1)第一步(题):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 ),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 W ,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 ,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 )O板书:2 •经度前言:关于经纬度问题,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做起来感觉最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些答题技巧,现结合例题总结如下,如图:XW !⅛哪做法:箭头指示法图示说明:向东变太为东经向-.西变大为西经120αE1400E IdQ e X 1 沖160C W 140o∖7n 8O0N600N40βN20σNI0* 20Q S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
A 140° E、80° N B:140° W 40° N C: 140° E、20° N D: 140° W 20第二步(题):判断方向120 140方法:要判断A 点位于C 点的什么方向,则在 C 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 A 点界于两个方向 之间,那么A 点就在C 点的什么方向。
如图可以看出,A 点在C 点的N 坐标方向,即A 点在C 点的正北方向。
B 点在C 点的东 北方向。
第三步(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20° W 和160 ° E O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在北 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答案:A 、B 、C D 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A 、B C ,位于南半球的是 D,位于东半球 的是A C,位于西半球的是 BB (填代号)第五步(题):关于五带的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 极夜现象。
判断依据:根据纬度判断五带:0-23.5度为热带,23.5-66.5度为温带,66.5-9。
度为寒带。
答案:A 、B C D 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C D,四季分明的是 B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O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 例二: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