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雨巷》的意象特征[摘要]创造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过程。
《雨巷》的意象特征是朦胧而又透明的。
本文从意象的内涵以及诗的节奏来论述这一特征。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意象特征《雨巷》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他认为诗歌应该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
意象朦胧而又透明,是《雨巷》成功的主要原因。
这首诗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
诗中的雨巷是一个母级意象。
相对而言,子级意象共有八个,依次是油纸伞、我、丁香、姑娘、雨、眼光、梦以及篱墙。
这些多层次的意象错落有致、相互包容,朦胧又透明,构成了一幅写意的江南水墨画。
下面从内涵和节奏两个方面论述。
一、意象的内涵朦胧而又透明,对于诗人来说,一方面他的一部分心灵得以酣畅淋漓地展示,情绪得以肆无忌惮地流淌;另一方面,又使诗人的语言更加委婉含蓄。
而对读者来说,既能得以一窥诗人的灵魂而自娱自乐,又能留下狭长的想象空间。
我每读一遍《雨巷》都有一些新鲜的体会。
这是《雨巷》在意象的朦胧与透明的关系上处理得恰到好处的缘故。
朦胧的极处生出透明来,这是《雨巷》的妙处之一。
1.透明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
“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文学上所讲的意象应该是朱光潜所讲的审美意象。
它是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
或者如韦勒克所说,意象就是在一瞬间里呈现的一个理性与感情的复合体。
从人文角度来看,《雨巷》的意象,许多取自中国古典诗歌。
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姑娘”、“雨”以及“梦”等等都是普通的意象。
《诗经》中的“淑女”,《离骚》中的“香草美人”,《红楼梦》中的“梦”,还有杜甫诗中“好雨知时节”中的“雨”等等意象。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望舒作《雨巷》融化了这两句词的意境。
李商隐诗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连在一起了。
在古代文人的心中,“丁香”与“愁”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雨巷》艺术手法的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巷》艺术手法的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雨巷》艺术手法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代表作,它使之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叶圣陶曾给予这首诗高度的评价,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其中,朦胧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朦胧美,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率直明快地抒发、宣示出来,而是通过创造出具有象征色彩与迷离惝恍的气氛的抒情意境来表达,因而既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得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读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产生一种既确定又飘忽、似明朗又迷离、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快感。
”《雨巷》的朦胧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段营造出了那种如梦如幻的朦胧氛围?一、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其中之一为“设想的未来之境”,“即还没有发生或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是诗人自己设想出来的情景”。
《雨巷》中,一个踽踽独行的年轻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位姑娘,然而这姑娘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是作者设想之境,是为虚。
作者为了说明这种情景,又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因为要唤起这种境界的艺术美,必须俟诸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审美想象又是通过意象运动来达成的”。
宗白华先生说“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这就是虚实相生。
戴望舒正是通过以下几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所想之景:1.油纸伞。
这是诗中“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
翻阅古,油纸伞总是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置于暮春之季,雨巷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出撑一伞于风雨中独立黯然销魂的形象。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作文诗歌赏析:戴望舒《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①着,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③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④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④。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选自《我的记忆》,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4月版)注释①彳亍(hì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②惆怅(hóuhànɡ):伤感,失意。
③太息:出声叹息。
④颓圮(tuípǐ):倒塌。
赏析写作背景《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诗人时年22岁。
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雨巷》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颇具影响力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多雨的静谧巷子,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如梦如幻般的诗意境地。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象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从意象方面来看,《雨巷》中运用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诗中的“雨巷”意象展现了无尽的孤寂与希望,是诗人内心挣扎的象征。
此外,“丁香般的姑娘”意象也具有丰富的意涵:一方面,它传达了美丽、纯洁与希望的美好形象;另一方面,它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
同时,“泥泞的地”、“漫无边际的雨”等意象都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助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愈发深邃。
从艺术特点来看,《雨巷》在辞藻和修辞方面展现了独特之处。
首先,诗的辞藻优美清新,诸如“深深的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等描绘都显得极具诗意。
词汇的选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同时又形成了恰如其分的对仗,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诗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也堪称惊艳。
仿佛通过拟人手法,诗人把“雨”视作生活中的敌人,寓意着生活的不易。
同时,“顺着泥泞的地,再走五步,和寄一封信”是一种夸张的比喻,强调了雨对生活带来的困扰和压抑。
这样的技巧使得诗中的情感愈发饱满与立体。
此外,句式和语法的特点也为这首诗增色不少。
诗中采用了一种简洁明快的句式,如增强了对意境的表达。
而整首诗的叙述和抒情紧密相联,使得作品在既描绘了静谧雨巷的景象,又表达出诗人自我情感的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启示意味,展现了生活在压抑和困境中仍需要勇敢面对与突破的觉悟。
这都使得这首诗逐渐成为现代诗坛一颗耀眼的明珠。
总之,《雨巷》的意象及艺术特点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寓意性、深入人心的情感抒发和易于引发读者共鸣的诗意美。
它既展示了戴望舒对生活现实和理想的深刻体悟,又通过诗歌修辞的巧妙运用,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精神世界。
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雨巷》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
戴望舒的艺术成就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谈谈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
第二、诗人吸收了中国古典的各种艺术技巧,又运用了新的手法,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
的抒情诗人。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始于二十年代初期,他是带着中国古典诗歌温庭筠、李商隐那一派诗风的影响进入诗坛的,三十年代则成为“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作为现代派的代表,他主要有三部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其中一九二八年八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诗作《雨巷》出自诗集《我的记忆》,《雨巷》称为“现代诗派诞生的先声”。
《雨巷》不仅是中国现代诗
歌史上的杰作,也是代表戴望舒前期诗风并名震诗坛的作品,作家由此获得“雨巷
诗人”的桂冠。
打开诗篇《雨巷》,首先看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作品展示出“梦一样的凄婉迷茫”的意境,描绘了一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
形象,通过细腻地描绘,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典型情绪,此诗深受读者的青睐。
《雨巷》作为戴望舒早期的代表作品风靡一时,必然有其独特地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在我看来,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诗
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抒发了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
我想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第一、诗人不满反动派恐怖统治,想通过《雨巷》排遣郁闷、孤独的情绪。
戴望舒诗歌艺术特色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
同样,在《乐园鸟》中,作者的矛盾的、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怀疑和追问,也是通过“乐园鸟”等意象来表现的。
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寻梦者》和《乐园鸟》两首诗,语言是明白如话的,但显然同民歌不同,表达的思想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
现代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绪的表达是清楚的,但追求中的疲倦和感伤又是迷惘的、朦胧的、含蓄的,这种既明朗又迷惘的风格,正适合于表现现代人矛盾的心绪。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借用法国象征派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蒙胧的意向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
戴望舒创作与接受的审美标准正是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即诗歌的蒙胧美。
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
诗歌《雨巷》摘要:一、诗歌《雨巷》的创作背景1.作者戴望舒2.创作时间3.时代背景二、诗歌内容概述1.雨巷的描绘2.丁香姑娘的形象3.诗歌情感表达三、诗歌的艺术特点1.象征手法2.音乐性3.留白艺术四、诗歌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2.文学价值3.社会评价正文:《雨巷》是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象征手法,通过描绘雨巷中丁香姑娘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期待和憧憬。
一、诗歌《雨巷》的创作背景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
他生于1905年,于1948年去世,正值我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雨巷》创作于这个动荡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诗歌内容概述《雨巷》以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描述了一个雨夜里静谧而又神秘的巷子。
在这条雨巷中,诗人邂逅了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她如同巷子里的丁香花一样,给人以美好的憧憬。
然而,姑娘如同梦幻般地消失在雨巷的深处,留给诗人无尽的遐想和期待。
三、诗歌的艺术特点《雨巷》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雨巷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在音乐性方面,诗歌通过押韵、节奏等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诗歌还采用了留白艺术,使读者在品味诗歌时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感悟。
四、诗歌的影响和意义《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中独特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为许多诗人所借鉴,推动了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雨巷》的艺术特色《雨巷》的艺术特色《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的艺术特色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他译过这一派的诗。
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2)《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一外在叙述结构的圆点式马先生在《圆点哲学》中以圆与点来论述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这里的圆与点是一切事物极致的理性概括,圆与点是互相对立又彼此联系的两个哲学概念,他认为一切给人以审美感受的事物都可以化解为无数的圆与点。
而《雨巷》唯美的忧愁之所以在我们心中汩汩地涌动,从其叙述结构上讲也正体现了圆点哲学的审美理念。
如果我们反复阅读这首诗歌的话,我们会发现,整首诗从行为动作上就有一个圆点式的轨迹,诗歌一开始,主人公彷徨于悠长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悠长既是时间空间上的上的概念,又具有情感含义,从空间上讲,悠长显见的是雨巷的不见尽头。
从时间上讲,悠长指向了时间的无限延长,从情感体验上讲,悠长这个词语的意境指向是一种慢节奏的、舒缓的基调,诗人好像在期待美好东西的产生。
而这种等待搀杂在这样无尽空间和无限时间的雨巷意象中,让人产生的是圆式的意境氛围,在这个意境氛围中,作者的情感集中在动作——彷徨上,彷徨是一个在来回往返中具有延续性动作,在审美意念里具有曲线性的拓展,所以这里由于其动作的无限性,又在这样背景的衬托中,绝对的动处于了相对的静止,它与悠长的雨巷背景构建的是一个圆式的意境场。
而彷徨之后的“我”希望“逢着”丁香似结愁的姑娘,“逢着”是一个瞬间性动作,具有点式的停顿,它与前面的悠长的雨巷与雨巷中的彷徨是相对的一种审美符号,逢着的短暂性瞬时性构成了静止圆式中的灵动的状态,从而也构成了圆与点审美结构中动态与静态两种极至。
在“逢着”之后又有姑娘的“彷徨”,诗中主人公由彷徨到“逢着”愁怨的姑娘,再由哀怨的姑娘“彷徨”于主人公的雨巷,这里彷徨→逢着→彷徨,构成了一个圆点式的回旋变化,这个主体动作在诗歌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可以轮回,重复到新一轮中展开。
诗中接下去还有一个圆点式的叙述结构,它体现在飘过→走尽→消散→飘过。
这里飘过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恰好构成了一个圆形结构的两端,而走尽与消散这两个慢镜头式的动作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动作与情感圆弧线。
论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征
作者:邹奋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10期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戴望舒不仅深受古典诗歌的余泽,同时又受到西方诗歌的熏染,并且在新诗的发展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最少的作品成功领导了一个艺术流派。
而《雨巷》一诗正是戴望舒在探索道路上绽放的一朵奇葩。
《雨巷》不仅是诗人的成名之作,其更是“替中国新诗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其给现代诗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雨巷》介绍
《雨巷》写于一九二七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极其黑暗的年代。
当时,蒋介石及其中国国民党政府正在制造震惊中外的白色恐怖,并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他们当时在全国各地大肆屠杀共产党。
这使得当时原本拥护革命的热情有志青年的理想破灭了,他们对革命的前途开始感到迷茫,在痛苦和失望中他们开始渴求新的希望。
而戴望舒就是这些有志青年其中的一员,当时的他正因曾参加了进步活动而被国民党追杀,因此不得不寄居在施蛰存的家中。
这使得原本心情就哀怨、忧伤、苦闷的戴望舒更加感到孤独和失望,于是心情更加地彷徨与无奈。
《雨巷》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诞生了,因此其诗也近乎带着“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雨巷》全诗共七节,按脉络可分为三部分。
开头第一节为第一部分,诗人通过雨中彷徨忧郁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希望,来写明自己渴望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
因此,开头阴冷的色调使诗中的人物笼罩着一种悲凉的色彩。
第二节至第六节为诗歌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丁香般的姑娘的描述,写出了姑娘的幽怨特点和淡淡的忧伤。
最后一节为第三部分,诗人再次抒写了“我”的希望,即希望再一次逢上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同时首尾呼应结束全诗。
二、《雨巷》的艺术特征
(一)《雨巷》的象征美
19世纪法国象征派的创作理念对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诗人魏尔伦对他的影响可谓是深刻的。
《雨巷》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西方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
象征主义手法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来揭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正是受这种象征主义艺术流派的影响,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开始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因此诗歌呈现出一种象征美。
《雨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意境。
如诗中寂寞又悠长的雨巷就象征着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在这条雨巷中既没有声音,也没有阳光,更没有欢乐可言。
抒情主人公在这样一个寂寥的雨巷中行走,他心怀一个最美好的希望,即希望自己逢着一个有“丁香一样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好姑娘,这个丁香般的姑娘正是诗人最美好理想的化身。
同时,诗人自己也明白这个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个姑娘最终像梦一样地从他身边飘过,显得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戴望舒的诗歌里,这些意象都极富象征美,同时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心态和情绪,还蕴含着他的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甚至折射了当时某种社会意义。
正是因为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才使得他的诗歌具有耐人品味的魅力。
(二)《雨巷》的意象美
在《雨巷》中,全诗出现了多个意象,但主要以“雨巷”、“丁香姑娘”和“我”这三个意象最为突出。
1.雨巷
《雨巷》中的“雨巷”意象,是诗歌中的中心意象,其看似写实,其实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在全诗中,“雨巷”一共出现四次,这里的雨巷是江南的小巷,悠长悠长,弯弯窄窄是它的特点。
诗人对“雨巷”这一意象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的,这与诗人童年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诗人自小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的童年时代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因此这种经历也影响到他的创作。
小巷本是幽深寂静的,尤其是江南的雨巷总给人一种意境美,如果其置身雨中,就会更增一种朦胧美。
因此,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即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也可虚指当时作者所处的一种阴暗的社会环境。
《雨巷》一开篇就展现了一幅梅雨季节时分的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天下着雨,因此显得阴沉沉的,这时的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这里的雨巷让诗人的步伐显得彷徨不定,同时也表明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忧郁。
联系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社会生活环境,我们就会发现诗人笔下的“雨巷”正是代表着诗人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缩影——黑暗、令人窒息。
“雨巷”的泥泞阴暗,潮湿狭窄,悠长寂寥,正是当时令人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写照,同时也寓意着诗人理想失落的忧伤。
因此,诗人借用“雨巷”这一中心意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孤独忧郁的心理感受。
2.丁香姑娘
丁香姑娘可以说是《雨巷》中的核心意象。
“丁香一样的姑娘”不仅是作者理想中的恋人,情人;也是作者一种美好希望和寄托,又是作者对美好未来的理想想象。
戴望舒用“丁香一样”来比喻“姑娘”,这里的“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有比较固定的寓意。
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
丁香开花时呈白色或紫色,色香而不轻佻,但易凋谢,既突出表现追寻目标美丽、高洁的本质也显现了其脆弱、难把握的结果。
因此诗人用丁香来比喻姑娘,是有着深刻寓意的。
诗人希望自己在下着雨的雨巷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秋怨的姑娘”,并且希望“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的特点。
在这里,“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化身。
诗人还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但是最终丁香姑娘在诗人的笔下却转瞬即逝、如梦如幻,因此这个意象显得神秘莫测,从而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可以说,丁香姑娘身上的这些特点与诗人在当时的社会中的理想和追求是吻合的。
这个丁香姑娘不仅富有典雅高洁的品质和迷人的本性,她还和诗人一样厌世嫉俗,同悲共愁,并不畏艰辛地寻找着人生出路,这正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尽管最终她走向残垣,“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她的消失正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爱情的失意与政治的挫折双重打击下的深沉的忧郁。
在这里,丁香姑娘这一美得如梦般的意象正体现了戴望舒对美的事物的一种珍视和追求。
(三)《雨巷》的音乐美
朱湘曾赞美《雨巷》“兼采有西诗行断意不断的长处,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不逊色”,可以说,《雨巷》是戴望舒追求新诗音乐性的高峰。
在这首诗里,诗人将难以把握又抽象的情感拟人具体化,他借助日常生活的物象,并将其赋予丰富的象征内涵,从而使诗歌呈现出象征美、意象美。
尤其是其语言尽管纯朴简练、清新隽永,但是读来极富音乐美。
《雨巷》的音乐美首先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构成的。
如该诗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中的词句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是将“逢着”一词改为了“飘过”,因此在首尾呼应的同时,也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并且,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形容雨巷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等。
正是这些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和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
同时,《雨巷》的音乐美与其韵脚的有规律反复运用是分不开的。
如每节中的押韵都是二字音组,每节大体在一定的间隔反复一定的韵,这使全诗产生出具有旋律美的诗歌音乐,从而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
结论
戴望舒是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杰出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内涵含蓄而丰富,穿越时空仍能激发读者共鸣,反复咀嚼却愈久犹新,尤其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雨巷》
更是这样一首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的好诗。
它不仅具有象征美,而且诗人选取的意象也很美,同时其诗歌音韵和谐,极富音乐美。
因此戴望舒的诗歌艺术成就是极高的,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孔波.《雨巷》艺术手法探寻[J].中学语文,2012(10).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3]苏小董.《雨巷》的象征意蕴[J].教育论文,2012(1).
邹奋,教师,现居湖北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