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优秀11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
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
导语: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生:(略)(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生:(略)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1.听录音朗读。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 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
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生述。
(可合作交流)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事件背景《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
其中,共工造反是其中之一。
传说中,共工为尧时的大臣,担任水害的审判官,负责调控洪水。
然而,由于共工对自己的权力滥用,造成了无数百姓的困扰和灾害。
被尧贬为黎民时,共工不甘心,一怒之下震怒天地,并冲向不周山。
二、共工的怒触在《山海经》中,共工以其愤怒的态度冲入了不周山。
不周山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它是禁止常人进入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天之柱。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可以理解为他对尧的不满与愤怒的表达。
在神话传说中,共工的怒触被认为是对尧治理和权威的挑战。
三、不周山的意义不周山作为尧时的极北之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被视为天之柱,受到了崇拜和敬畏的态度。
不周山象征着尧的统治和治理,是天地间纽带的象征。
同时,不周山也是神圣的禁地,不普通人可以进入其中。
共工的怒触不周山,也表达了他对尧治理的不满和挑战。
四、共工与尧的矛盾在神话传说中,共工与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
共工作为尧的大臣,负责掌管水害,但他的权力滥用,给人间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尧多次指责共工,并试图削弱他的权力。
作为回应,共工向尧示威,最终怒触不周山,这被视为他对尧权威的挑战。
五、共工怒触的意义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仅仅是他个人对尧的不满,更体现出对尧时代的不满和对权威的怀疑。
在古代社会中,尧被视为仁德之君,但共工的造反却揭示出尧时代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个神话传说中的事件,反映了人们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权威的质疑,对当时社会政治氛围的一种批判。
六、共工的下场在神话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被视为对尧的挑战,尧为了维护权威和统治秩序,派遣了帝辛前去平息共工之乱。
帝辛最终成功平定了共工,将其斩杀。
共工的下场无疑是对反叛者的警示,并且彰显了尧对权威的维护和保卫。
七、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的启示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事件,但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权威与反叛的矛盾,统治者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而被统治者也应当保持警醒并合理表达不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3、了解神话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重难点】4、教学重点: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5、教学难点:了解神话难以完全超离现实的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国古典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许多神话故事伴随我们长大。
天地如何分离?(盘古开天辟地)人是怎么来的?(女娲造人)那么,日月星辰是如何变换,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河水为什么自西向东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里,去看看智慧的远古人们为我们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简介神话。
复习其它文学体裁。
二、解题《淮南子》作品介绍。
“共工”“不周山”介绍。
三、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结合注释,仔仔细细地把课文读上两遍,圈画有疑难的字音和停顿,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指名朗读,并点评。
点评指导:可以从字音和停顿上去指导。
1、读准字音颛顼水潦尘埃2、读出停顿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第二声)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齐读课文。
3、读通意思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把这则神话读懂,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
重点词:绝:地位绝(断;断绝)焉:故日月星辰移焉(于此,于是)以为妙绝(达到极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群响毕绝(停止,消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心不在焉(?)余音绕梁,三日未绝(?)那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了吗?这讲了个什么故事呢?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案标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阅读和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等。
2. 呈现:给学生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1. 回顾: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比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读和理解,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含义。
3. 创作:让学生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3. 个人创作作品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物和艺术品。
教学资源: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本和插图。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材料。
4. 个人创作的指导材料。
5. 学生展示作品的展板或投影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并能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
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活动形式:以学生自学为主
活动步骤:
一、朗读课文
二、初步明白得
学生对比注释,初步明白得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内交流。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奇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奇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奇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因此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因此”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因此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那个地点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那个地点指泥沙。
归:归向,那个地点指流向)。
三、把握内容:
请学生概括内容。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谈谈你所明白的古代神话或传奇故事,在班内交流。
教学反思:
这两篇短文相比较,学生更喜爱学习第一篇,专门是对“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这一环节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发言都专门杰出。
而关于第二篇,学生翻译之后没有喜爱的地点,因此在后面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自己所明白的古代神话或传奇故事,在班内交流。
给学生补充了拓展阅读。
初一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2.2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结果。
1.2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背景。
1.2提问: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共工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2.熟读课文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
3.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4.分析课文4.1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4.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4.3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5.课堂活动5.1分组讨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象征意义。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读后感。
6.2查阅资料,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古代神话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体现“一读为本”的理念,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教师适当点拨辅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但要读懂内容,更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
3.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喜爱文言文。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2.理解重点句,领悟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教具准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与学生探讨关于女娲的故事;(请学生们畅所欲言)2.老师以故事的形式的形势导入:(故事今说)据传说,颛顼是皇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他是人首蛇神,长者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的部落在现在的河南北部。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的很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利是至关重要的。
共工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
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
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共工氏制定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地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他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实行他的计划。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学习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内涵,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知识链接】《淮南子》简介: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着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课前自学熟读课文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淮( huai )颛顼( zhuan )( xu )折( she )倾( qing )潦( lao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着作。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结果是:“ 天柱折,地维绝”(用原文的句子填空)对照课文注释和《词语手册》,解释下面划线字词,用红笔在书中圈画出来。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做)帝,怒而触(碰撞)不周之山,天柱折(断),地维(绳子)绝(断)。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行剖析和分析。
一、故事情节回顾《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了共工技艺精湛、势力强大,意图挑战天帝地位,结果与天帝大战三日三夜,最终被天帝击败,跳进辽阔的海洋中。
共工得不到胜利,便气愤难平,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他,结果却被共工发现,共工又气急败坏,拿起一块巨大的玉石朝周公砸去,周公非常生气,将不周山从山脚处割下一块,放在公元之巅,终于将山压稳了。
二、对山神形象的探究《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五座山,其中“不周山”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一座山,而不周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山神的象征。
1.不周山的命名从不周山的命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有特殊寓意的。
传说中,这座山的地势险峻,山势奇特,峻峭而不可以攀登,因此被命名为“不周山”。
不周一词,“周”原指完美、圆满之意,而“不周”则表明不够完美、有缺陷。
因此,不周山的命名反映出它在隐晦地表达着“超越完美”的意味。
这也为我们解读山神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线索——山神不必完美,却可以超越完美。
2.不周山的形象特征同时,不周山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
故事中提到,共工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后,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共工。
神话中穿山而过被认为是神通广大的表现,因此,不周山具有超凡脱俗的特性,或者说它不仅是一个山神,还有着类似神话传说中的神明的特点。
在故事中,不周山还被描述为高大壮丽。
这种高大和苍劲显然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因此,不周山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纯粹、高深莫测的性格特征。
3.不周山作为山神的意义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不周山代表了一种超越完美的精神。
而这也是山神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神秘、超凡、高深的象征。
山神不同于其他神明,它们的形象符号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表现出山神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它是朴实、原始栖息地的象征,代表了人类对于山林、大自然的尊敬和敬畏。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一、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神农氏,一怒之下触山重归海中,引起了大自然的变化,人类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情节紧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阅读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能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内容,学会分析故事的结构、特点和背景,培养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阅读和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人的责任与担当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做些介绍。
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朗读一下文章,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2、启发思考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互相听取,然后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回答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共工为什么会愤怒吗? 他和神农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
3、导读分析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导读分析,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阅读在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语的注释、段落的重点理解和人物的性格描写等等。
5、情感交流在学生阅读理解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可以以“我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鼓励学生发言,加深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
6、思考回顾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思路、体验感和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体现本节课的效果和作用。
惠州市演达中学
七年级 温则泽
考核课教学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案
学科:语文授课老师:温则泽授课班级:七(4)班
教材、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神话话故事,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课文比较简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但是本班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相对不足,必须着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更需要老师及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而且要力求形象生动。
教学目标:
1.疏通文言大意,积累“触、潦、尘埃、归、维、绝”等文言词语;
2.通过多种方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3.理解神话的内涵,正确认识共工,学习古人坚强勇敢、敢于挑战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的内涵,正确认识共工,学习古人坚强勇敢、敢于挑战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复习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你们知道太阳和月亮为什么要东升西落吗?你们知道为什么长江、黄河自西向东流吗?请用你学过的地理知识告诉我们。
然而,我们的祖先没学过地理,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逐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就知道了。
二、预习反馈
1.资料小卡,我能填
2.经典神话,我会读
(1)请一个学生朗读一遍,其他学生和老师点评,检查其预习效果。
(2)结合多媒体,提醒要注意的字音和停顿,听师范读。
(3)男女生分别朗读,老师点评。
三、神话大意,我知晓(此过程要板书)
(1)借助多媒体,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2)两分钟同桌互译互评。
(3)请一学生尝试翻译。
(4)课件展示参考译文,学生齐读一遍。
四、共工之心,我理解
思考讨论:共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结合课文具体文句和神话背景,从多角度分析。
)相关背景资料:
颛顼者,黄帝之后也,治国,政严民怨。
共工者,炎帝之后也,力大无穷,善治水利,发明筑堤蓄水法,为民谋利……颛顼不满共工之所为,恐摇其位,遂与共工战。
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原文具体文句:(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明确: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复习《论语》中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五、反复诵读,我能背
1.注意句式整齐:(1分钟自由朗读,再分两组诵读)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______。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意文章思路: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3.全班背诵全文,老师结合板书引导。
六、老师寄语,深化主题
神州地域西北高、东南低居然是共工一头撞成的?这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未免可笑,但对并不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对宏观现象作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解释,体现了先民对揭示宇宙奥秘的强烈欲望和求索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借助图片增强效果)
神话主题:反映了古代人民敢于探索和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
七、巩固练习,我会做
1.解释下列句子中涂红的字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地不满东南水潦尘埃归焉水潦尘埃归焉
2.下面涂红的字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曰:教学相长也
B.群响毕绝/地维绝
C.昔者/今非昔比
D.化为邓林/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E.以为妙绝/地维绝
八、拓展迁移,我充实(教学时间有余的情况下使用)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
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 )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爁焱:火焰焚烧,颛民:善良的百姓,鸷鸟:凶猛的鸟)
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时间:昔者
经过:怒触
结果:天柱折,地维绝
影响: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