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爬山虎的脚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课文爬山虎的脚原文《爬山虎的脚》原文如下:爬山虎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由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 本文详细描绘了作者对爬山虎如何一步步往上爬的连续仔细观察,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奥秘。
2. 文中对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包括它们的形状如同吸盘,颜色是深绿色,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粘附在墙壁上并逐步伸展来往上爬的。
3. 课文中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通过对它们的形状、颜色、作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这种植物的深深喜爱和关注。
4. 本文通过对爬山虎脚的生动描绘,进一步传达了“要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重要道理。
这一道理在作者对爬山虎脚的细致描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5. 本文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让人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这种生动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作用。
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课文《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
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下面是部编版爬山虎的脚课文,一起来看一下吧!爬山虎的脚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
一、课前观察,奠定基础小学部的办公楼和大学南区家属区楼边上都有爬山虎,为上好这一课,提供了实物观察的便利。
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在课上我们交流了观察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到爬山虎新长出的叶子和长成的叶子颜色不一样。
”有的说:“爬山虎的叶子真和课本上说的一样,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密的不留一点缝隙。
”有的说:“我发现爬山虎的的脚就和叶圣陶爷爷说的一样,牢牢的吸在墙上,不用劲真的拉不下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作者整理了5篇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1、猜谜语。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猜个谜语好不好。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哪个同学猜出来了。
(学生回答)提示:丝瓜师:他说的对吗?(学生答对)没错,这个谜语就是丝瓜。
教师出示丝瓜的图片:师:同学们再猜一个要不要?“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哪位同学猜出来了?(学生回答)提示:葡萄师:对了,这个谜语的答案是葡萄。
教师出示葡萄的图片: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种作物的图片,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呢?(学生回答)提示: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说明: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种植物——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爬山虎的脚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师:刚才我们说了,爬山虎可比葡萄和丝瓜都棒,它不需要搭架子就可以往高处爬,从课文的标题看,爬山虎为什么能往高处爬啊?学生:因为它有脚。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第二十五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爬山虎的脚》原文及教案《爬山虎的脚》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下面是《爬山虎的脚》的原文以及相应的教案。
原文:山虎,又叫冰糕藤,有一种叶子像掌,五个长脚,它可以吸附在高达五米的墙壁上。
它的嫩芽像小钩。
每到春天,它长出好多条小脚,蜿蜒曲折地向上生长。
在树干或墙壁上,它的脚分叉后再分叉,细得像锦线,像儿童的毛笔,又象墨汁染在墙壁上的痕迹。
曾有一个古代诗人,他看到山虎的脚,感叹道:“如何能有这样的奇事?”于是,他就在自己家的墙上埋下一些山虎的脚。
几年后,他的房子被攀附了一层绿色的篷布,像给墙上穿上了绿衣裳,春天来了一份初次开的书信,带来了花的季节。
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山虎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欣赏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爬山虎的脚》的课本、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呈现山虎的形状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讨论并引导学生猜想山虎的特殊能力。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爬山虎的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1. 山虎有几条腿?树干和墙壁上的山虎脚细如何?2. 为什么山虎被称为冰糕藤?为什么古代诗人会埋山虎的脚在自己家的墙上?3. 诗人看到从树干长出的山虎脚时,他有什么感想?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和总结,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山虎的叶子长什么样子?2. 山虎的脚能吸附在高处是因为什么?3. 山虎脚的特点有哪些?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山虎的信息,并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比较。
评价反思: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评价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需要进行巩固或拓展。
《爬山虎的脚》的主要内容《<爬山虎的脚>的主要内容》嗨,你知道爬山虎吗?那可是一种超级有趣的植物呢!今天我就来给你讲讲《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里说的那些事儿。
爬山虎呀,就像一个绿色的小魔法师,它能把一面普普通通的墙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把爬山虎写得可细致啦。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时候,叶子是嫩红的,嫩得就像小娃娃的脸蛋儿,让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
过不了多久呢,叶子就变成嫩绿的了,这时候的绿呀,就像春天里刚冒出头的小草的那种绿,充满了生机。
爬山虎的叶子可特别了,它们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一点儿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就像一群听话的小朋友,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一个挨着一个,既不挤来挤去,也不单独乱跑。
我就想啊,爬山虎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指挥家在指挥它们呢?如果我能跟爬山虎对话就好了,我肯定会问它:“爬山虎呀,你们是怎么做到排得这么整齐的呀?是不是有什么秘密呢?”不过呀,最神奇的还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呀,就像蜗牛的触角。
你看蜗牛的触角,软软的、细细的,爬山虎的脚就跟它差不多。
这些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啦。
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脚是嫩红色的,它们就像一个个小豆芽,娇娇嫩嫩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就好像一个人要是没有目标,整天无所事事,慢慢地就会变得没精打采,最后可能就消失在人群里,谁也不记得他了。
可是如果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了,那可就大不一样了。
细丝的头上就会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这巴得可紧了,就像小吸盘一样。
我想啊,爬山虎的脚肯定在想:“墙啊墙,我可抱住你了,我要在你这儿扎根啦。
”然后呢,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这就像我们拔河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把绳子往自己这边拉。
爬山虎的脚就这么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墙有多高,它就能爬多高。
我觉得爬山虎可真是一种有毅力的植物。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爬山虎的脚》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赏析:这篇文章出自于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作者叶圣陶先生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尤其是对其独特的攀缘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读者对爬山虎有了深入直观的认识。
文章首先通过对爬山虎叶子颜色变化的观察,展现出其生命力旺盛、自然生长的美丽景象,体现了大自然生命的韵律美。
接着,作者重点讲述了爬山虎“脚”的形态及其攀爬原理,形象地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触角,再通过“巴住墙”、“紧贴在墙上”等动作描写,生动揭示了爬山虎依靠特有的卷须结构向上生长的秘密。
此外,文中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爬山虎的生长依赖于脚与墙体的紧密接触,寓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而那些未触及墙的脚会很快枯萎,也警示我们要找准方向,找到支撑自己成长的基石。
章节测试题1.【答题】按要求写句子。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用加下划线词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叶子是嫩红的。
(2)要是你不好好学习,休想考上好大学。
(3)天晴了,太阳露出了笑脸。
【分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做题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改写后仍然是句子。
【解答】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
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
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2.【答题】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写句子)。
(1)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
(仿写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鱼儿快活地在水中游着。
(仿写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仔细观察怎么能对爬山虎有如此细致的了解?(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
(2)小鸟欢快地在树上歌唱。
(3)叶子漾起波纹。
(4)不仔细观察就不能对爬山虎有如此细致的了解。
【分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做题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改写后仍然是句子。
【解答】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
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
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3.【答题】句子训练营。
(1)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上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知识点1课文主题:本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课内问题: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第2自然段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叶子:颜色——嫩红一嫩绿长大的叶子:颜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第3自然段观察爬山虎的脚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嫩红◇第4自然段观察爬山虎怎样爬爬墙:“触”“变”“巴”“拉”“贴”变化:“细丝、直的”——“小圆片、弯曲”◇第5自然段总结爬山虎的脚对墙的依赖关系没触着墙:枯萎触着墙:牢固多音字:鲜:xiān鲜花xiǎn鲜为人知铺:pù床铺pū铺上空:kòng空闲kōng空洞曲:qū弯曲qǔ歌曲生字组词:虎:老虎猛虎虎牙虎口虎将爬山虎操:操劳操持操守操场重操旧业占:占有占领占用攻占占优势嫩:娇嫩柔嫩嫩芽嫩绿细皮嫩肉顺:顺利顺风顺序顺心一帆风顺均:平均均匀人均均衡势均力敌叠:重叠叠加堆叠折叠重峦叠嶂隙:间隙缝隙空隙嫌隙无隙可乘茎:根茎茎部茎叶块茎枯茎朽骨柄:叶柄把柄笑柄斧柄话柄萎:枯萎萎谢衰萎萎缩萎靡不振瞧:瞧见瞧病瞧不起固:牢固坚固固体固然固执己见反义词:注意——忽略新鲜——陈腐舒服——难受弯曲——笔直仔细——马虎牢固——松散近义词:舒服——舒适均匀——匀称空隙——间隙拂过——掠过好看——漂亮仔细——认真痕迹——印迹逐渐——渐渐相当——非常牢固——坚固形近字:操(操场)噪(噪音)占(占领)站(站立)舒(舒服)抒(抒发)茎(根茎)经(经过)萎(枯萎)委(委员)瞧(瞧见)憔(憔悴)词语解释: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1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学习“占、均、匀、拂、漾、茎、柄、蜗、触、蛟”十个生字,重点指导“漾”的书写并理解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能根据问题找出相关的句子。
3、读懂文章内容,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词句介绍。
4、从作者细密的观察,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中,感受爬山虎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植物。
2学情分析.本单元文章均为古今中外著名作家、诗人所作,创作时日虽离今有段时间,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有必要让他们走近名家,初步了解名家,增加文化积淀。
结合单元目标,继续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逐步提高默读能力。
继续巩固课前预习、圈划词句、边读边思、质疑问难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语言实践的机会,尝试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加以运用。
3重点难点.1、读懂作者的表达,知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一句中的“这”是指什么,以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一句中的“这样”是指怎样。
2、学习作者的表达,能用上所学的内容介绍下爬山虎,说说它的脚的特点,怎么往上爬的以及牢固的程度。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爬山虎。
.1、认识爬山虎。
(1)(板书:爬山虎)指导“爬”的书写。
(2)出示一组爬山虎的照片:这就是爬山虎,是在我们学校附近拍的;这是在高架柱子上的爬山虎;这是在同学家后院拍到的爬山虎。
2、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师:读读第一小节,你发现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多、普遍、生命力强)
3、揭题,认识作者。
师:这么普遍这么常见的植物,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更没有人注意到它是有脚的。
但有一个人注意,他还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他就是叶圣陶爷爷。
(出示叶圣陶的照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补充课题:的脚)。
4、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预习过课文了,打开语文书,开火车分节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课文哪几节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板书。
(板书:3—5节)。
3、除了写到爬山虎的脚,还写了什么?
(交流板书:叶子)。
活动3【讲授】三、学习第二小节,感受叶子的美。
.过渡:我们先来看爬山虎的叶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1、请两个同学分别读两部分句子,了解作者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方面来介绍的。
(板书:刚长出来的长大了的)
2、引读,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师:长大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叶子长大了——(生:绿得那么鲜艳),让人看着——(生:非常舒服)。
你看,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
长大的叶子是怎么排列的呢?(生齐读: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
3、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和长久的观察。
师:作者怎么会把叶子写得这么具体的呢?(观察仔细)引:长久观察。
这一节哪个词看出的?(不几天)
3、理解“漾”字,指导朗读。
(1)(板书:漾)“漾”就是——水面微微动荡。
文中指的是?(叶子微微波动)
(2)师范读、个别读、齐读。
师:爬山虎的叶子静有静的姿态,动有动的美感。
活动4【讲授】四、学习“脚”的内容,了解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描写的细致。
.(一)学习第三节,了解爬山虎的“脚”。
过渡:这么美的叶子,可究竟是怎么爬满整堵墙的呢?
1、出示第三节,“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中“这”是指什么?
(1)圈出“这”字。
(2)默读,把相关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指导:“这”字在这小节的最后,我们就可以在它的前文找。
)
2、理解句子的意思。
(1)校对预习题。
仔细阅读第3节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
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
形状和颜色,分别是“枝状”和“嫩红的”。
位置
师:(借助图片)师读,请一学生指。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很长,听老师往下读)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还没找到脚,再听师读下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现在找到了。
请第二个学生指位置。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3、个别读、齐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语言的精炼。
师:这细致的描写好像在引着我们一步步看到脚的位置。
4、感情朗读,感受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时的心情。
(二)学习第四小节,了解怎么爬的。
过渡:这些奇特的脚是怎么往上爬的呢?叶圣陶爷爷又进行了仔细地观察,然后告诉我们: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圈出“这样”。
2、默读,用曲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1)读正确,读通顺。
(2)指导用“什么干什么”概括句意
(3)图示演示:巴、拉
·教师演示
·生读师画
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越爬越高,密密麻麻,才有了满墙的绿叶,真好看!(板书:箭头)
3、读第四小节。
活动5【讲授】五、学习第五小节,感受爬山虎顽强的生命力。
.过渡:文章写到这里,爬山虎的各个部分都很清楚了。
作者又发现——不是所有的脚,都能巴住墙的。
1、引读: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的(板书:没触着的)——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板书: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师:真有力量啊!难怪会让作者联想到传说中非常厉害的蛟龙的爪子。
)
2、结合全文内容,完成练习。
那些________的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就相当牢固,
(怎么样)(怎么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牢固的程度)
活动6【讲授】六、小结全文,体会写法。
.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叶圣陶爷爷能把那么普通的事物观察非常细致,发现了爬山虎叶子的变化,发现了爬山虎是有“脚”的,而且把看到的事物,用清晰的语言写了下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
如果你也能经常观察,你就会发现普通的事物也有它观察的价值,到时你不妨也用笔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