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65.22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辨证施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良方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常伴有精神障碍,其发生率为25%~30%。
其中因分娩大出血引起者称席汉氏综合征,是指成人脑垂体前叶分泌的各种促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症候群。
临床表现与垂体前叶分泌催乳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不足而发生的性腺、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减退相对应,出现无乳、闭经、性欲减退、毛发及牙齿脱落、畏寒、皮肤干燥、疲倦乏力等症状。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这些神经症状可以是本病病程中的特征,也可以是垂体前叶分泌的各种促激素不足所致的代谢障碍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所引起的。
对于本病,中医并无相应病名。
从其病因及主要临床表现看,可将其归为“产后虚劳”、“产后血晕”、“虚劳”、“闭经”、“血枯经闭”和“劳瘠”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较复杂,可分虚实两种,但绝大部分属虚。
本病由精血耗失而得,脏腑虚弱,以虚为主,而实际上又虚中有实,血虚中有气虚,阴虚中有阳衰,阳虚中有阴失,互相掺杂,同时兼并。
由于产后大出血,气随血耗,血少而不能生精,至气耗津伤,血脱脉空,脏腑失却濡润,四肢百骸、皮毛筋骨失去润泽,致一派虚象。
血虚与肾阴不足,致肝失水涵血养,肝血虚极则生殖器萎缩,月事不下,性事减少,乳汁减少。
此外,产后血少气弱,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或脾肾阳虚寒凝经脉,或滥补致壅,致痰瘀互结胞脉瘀滞者亦非少见,可出现乳房胀痛、便秘、腰酸等。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垂体前叶激素功能的部分衰竭或全部衰竭,临床表现的轻重缓急,视垂体损伤的病因、程度和发展速度而定;大多系多种垂体激素缺乏所致的复合症候群,也可为单个激素缺乏的表现。
通常,垂体前叶组织毁坏在50%以上时,始出现临床症状;破坏在75%以上,症状明显;破坏达95%时,症状常较严重。
起病可隐匿和缓慢,症状有轻有重,病程可长至一二十年,轻者可不易引入注意,重者可出现昏迷、休克、死亡等。
(1)垂体前叶激素功能不足的表现:性腺功能减退症候群通常是本病最早最显著的表现;此时可有体力衰弱、易于疲乏、精神不振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中医是怎么治疗“甲亢”和“甲减”的?中医是怎么治疗“甲亢”和“甲减”的?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问题1:什么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虽无甲亢病名,但其发病特点、临床证候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
古人将甲状腺肿大类的疾病归为“瘿气”“瘿瘤”,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归属于“瘿气”范畴,定义为以颈前肿大、善饥消瘦、急躁心急、畏热多汗、手颤、眼突等为主要表现的瘿类疾病。
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甲亢的现代病名归类观点。
问题2:中医是如何认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关于甲亢的病因病机,虽各地医家各有偏重,但基本认可其病因与先天禀赋、情志内伤、饮食体质、水土环境等有关,病后失养、外感也可成为其发病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病因为体质与情志。
基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理论和临床探究,甲亢易发生于少阳及厥阴体质之人;甲亢发病与情志密切相关,属于七情致病范畴,而心烦、失眠、抑郁等七情所扰之症归因于肝,长期忧思郁虑,肝失条达致气机郁滞,气不布津,津液输布障碍,易凝聚成痰,痰气凝结于颈项,发为瘿病。
病机:甲亢的病机多以“气”“痰”“火”“瘀”为主,与“阴虚”关系密切。
在脏腑病机方面,多位医家认为肝气郁结为甲亢的主要病机,肝郁进一步造成其他脏器失调,以心、肝、脾尤甚。
由于“气郁”与肝的密切关系,许多学者都以肝为切入点研究本病。
有专家认为甲亢基本病机属阴虚阳亢,但肝失疏泄在本病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问题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特色治疗?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目前临床对于甲亢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
针对郁、热、痰、瘀、虚等将其分为以下5个证候:一是肝失疏泄,肝郁化热,治应疏肝解郁、清热消瘿;二是火炽风动,乘土侮心,治应清肝息风佐以消瘿;三是灼津伤气,阴虚风动,治应益气养阴、息风消瘿;四是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治应理气化痰、活血消瘿;五是气随液脱,真阳衰微,治应益气回阳固脱。
龙源期刊网 中医如何治疗亚临床甲减作者:唐洪莲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4期亚临床甲减,即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以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正常,而血清促甲状腺技术水平明显升高为主要特征。
亚临床甲减不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表现为轻微面色苍白、反应迟钝、声低懒言、乏力、怕冷等,严重者出现浮肿、脱发等。
亚临床甲减的确诊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生化检查。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改变,亚临床甲减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亚临床甲减发病率为4%--20%左右,高发于碘摄入不足的老年女性与群众。
亚临床甲减的主要病因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或者碘摄入过量,胺碘酮、锂等含碘食物的服用,在甲状腺切除以后,行甲亢治疗,如颈部放射治疗或者外照射治疗,除此之外还有产后甲状腺炎等。
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若亚临床甲减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床甲减,导致脂代谢异常,使得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增加心血干疾病发生概率,且亚临床甲减女性容易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若产妇在妊娠期发生亚临床甲减,对胎儿存活率、智力等均产生影响。
正是因为甲减的此特征,其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1、亚临床甲减的治疗临床甲减可根据 TSH 升高的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TSH伴有乏力、心跳减慢、畏寒等代谢不足的甲减症状者,需要补充 L-T4 治疗。
伴有血脂异常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TSH 通过与肝细胞表面的 TSH 受体结合,上调胆固醇合成代谢的限速酶β- 羟基 -β- 甲基 - 戊二酸单酰辅酶 A 还原酶的表达,以剂量、时间依赖方式增加胆固醇的合成。
长期的高脂血症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诱发或者加重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亚临床甲减会影响女性排卵功能,甲状腺受体存在于卵母细胞及卵泡细胞等相关部位。
亚甲减患者甲状腺素与卵母细胞上的甲状腺素受体结合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 GnRH 脉冲式分泌,使其减弱或消失,并且影响卵泡细胞对 FSH 反应性,导致卵泡生长发育受阻,同时也影响对 LH 的反应性及其分泌,最终导致排卵异常,影响性腺轴调节、性激素水平以及卵巢功能等,最终导致不孕。
探讨温阳益气活血法及中医辅助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价值目的:对温阳益气活血法及中医辅助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效果作探讨。
方法:研究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均分组为:对照组40例患者选择优甲乐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选择优甲乐+温阳益气活血法+中医辅助治疗。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接受温阳益气活血法与中医辅助治疗的效果更佳。
标签: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温阳益气活血法;中医辅助近年祖国医学飞速发展,多种中医药、处方、疗法被用来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本次研究将纳入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组后,予以不同方案治疗,基于此对温阳益气活血法及中医辅助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价值作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纳入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将其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组。
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为34~62岁、均值为(45.01±5.74)岁;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为32~65岁、均值为(46.38±5.13)岁。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中诊断标准: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反应迟钝、便秘、怕冷、腹胀、表情呆滞等;具有甲状腺手术与甲亢或者家族病史等;具有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状、早期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正常而晚期降低状。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诊断标准:主症见患者性欲减退、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以及面浮肢肿与纳呆腹胀;次症见患者夜尿频多、便秘、少气懒言、月经不调(女性)、阳痿(男性)。
·122·中医临床《人人健康》Health For Everyone 2016年18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由于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减少,生理效应不足等原因所引起的全身性的低代谢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伴随症也比较多,容易造成误诊。
而中医的治疗适用于病程比较长,影响范围比较广的疾病。
中医分析甲减病机阳虚为之本,痰浊淤血为之标。
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提供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院经过对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的患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观察后发现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
本文以我院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来对比,具体研究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6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80例,男性为40例,女性为40例;年龄在20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05±2.01)岁。
观察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80例,男性为30例,女性为50例;年龄在25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4±3.55)岁。
经过医学检验,患者全部符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
包括四肢浮肿、脸色苍白、畏寒、嗜睡等阳虚痰浊症状。
其中的女性患者可能伴有月经紊乱的现象。
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和性别以及病程、症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的单纯西药治疗方法:选用德国默克公司生产的优甲乐片,用维持剂量,温水吞服,四周为一个疗程。
每个疗程都要记录下来患者的变化情况[1]。
观察组的德国默克公司生产优甲乐片加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以温阳补气,化浊活血为目标,达到提高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效果。
根据中医辨证来拟定方子,基本的草药有,人参,制附子,川芎,炙甘草、白术、茯苓、当归。
按适量的剂量加入。
如果患者还伴有四肢浮肿,那么在方子中加入猪苓,益母草,冬瓜皮三种草药。
孩子的身高,是家长极其关注的一件事情。
有的孩子病态的“娇小”,让家长极其焦躁,最常见的起因为生长激素不足,其次是甲状腺激素不够,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
其中,甲减好治,关键在于能及早觉察,治疗后孩子还有长高的时机。
无论多大年纪,孩子身高明显矮于同龄人,这可能是甲减的出现,一定带孩子上中医内科察看。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血循环中缺乏甲状腺激素,体内代谢过程减低而引起的疾病。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随发病年龄之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如呆小症、幼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临床上称为甲减的一般多指后者。
据国外调查报告,男女的总体发病率分别占0.1%与1.9%,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甲减都有哪些症状表现1、肌肉与关节系统肌肉收缩,与松弛均缓慢延迟,常感肌肉疼痛、僵硬。
骨质代谢缓慢,骨形成与吸收均减少。
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有强直感,受冷后加重,有如慢性关节炎。
偶见关节腔积液。
2、一般表现怕冷,皮肤干燥少汗,泛黄、毛发稀疏、粗厚、干枯,发凉,指甲脆、有裂纹,嗜睡、疲劳、智力减退、记忆力差、轻度贫血,反应迟钝,体重增加。
3、特殊面容颜面苍白而蜡黄,目光呆滞,表情淡漠,眼睑松肿,面部浮肿,少言寡语,吐词含混,言则声嘶。
4、消化系统患者食欲减退,便秘腹胀,甚至出现麻痹肠梗阻。
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完全性胃酸缺乏。
5、心血管系统心率缓慢,心音低弱,心脏呈普遍性扩大,常伴有心包积液,也有久病后心肌纤维肿胀,粘液性糖蛋白沉积,以及间质纤维化,称甲减性心肌病变。
患者可出现明显脂代谢紊乱,呈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β-脂蛋白血症,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但因周围组织的低代谢率,心排血量减低,心肌氧耗减少,故很少发生心绞痛与心力衰竭。
基于甲减临床故多主张应归属于中医。
学“虚劳”的范畴。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甲减由甲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进行碘治疗后所导致者,当属于“虚损”之列。
阳和汤加味治疗甲减,效果明显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
在现代社会甲减是常见的一个病症,按现代医学原理来看,甲减无法完全治愈的,只能通过服用药物,以及饮食控制达到缓解的效果。
对于甲减,中医里是没有这个名称的,根据传统中医进行研究甲减应该归为中医里的“瘿”、“虚劳”、“水肿”、“胆病”等范畴。
中医认为该病症是因气滞、痰瘀、血瘀所致。
病程的关键在于阳气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阳之所在。
真阳虚弱,使形体寒冷疲倦,表现命门火衰现象。
阳虚现象是“无阴阳不能长”的病理表现。
甲减的症状包括面色苍白、眼睑和脸颊肿胀、神情淡漠、痴呆、全身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较多、非凹陷性水肿、脱发、手掌和脚掌发黄,少数患者指甲厚而脆。
根据中医的相关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徐书中医师,使用中医里的阳和汤治疗甲减疗效不错;另一位是国医大师段富津先生以补中益气、肾气丸、五苓散为常用方剂进行治疗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徐书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徐师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其主要表现为气短、心慌、怕冷、乏力、水肿,表情淡漠,闭经,阳痿。
徐师认为甲减属于中医的“虚劳”“水肿”等范畴。
本病病机为脾肾阳虚为本,水、痰、瘀血是标。
治疗时以阳和汤加味,收效较速。
【病案】张某,女,53岁。
2012-06-18初诊。
病史:患者得甲减2年多。
曾求治多家医院,一直服用甲状腺片同时也服用相关中药进行治疗。
但未来获明显效果,近日乏力明显来本处求治。
刻诊:形瘦,精神差,甲状腺II度肿大,畏寒,乏力,厌食,脉沉弱、大便干结,舌苔白腻。
甲状腺B超示:回声偏低,明显不均。
甲功检查:T3:14ng/dl,T4:1.0ug/dl,TSH:60uU/ml。
诊断:癭病。
辨证:脾肾阳虚。
方药:阳和汤加减。
熟地黄30g,淫羊藿30g,黄芪24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鹿角胶15g,白芥子10g,炮姜10g,甘草6g、黄附片5g,麻黄5g,肉桂3g。
甲减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何借助中医针灸等方法缓解症状甲减是一种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疲劳、体力下降、情绪波动等。
除了规范的西医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甲减的辅助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在甲减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疗效。
一、中医针灸的原理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甲减的辅助治疗中,中医针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调整甲状腺功能: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甲状腺的功能,改善甲状腺素的分泌和代谢,从而对甲减症状产生积极影响。
2. 提升免疫力:甲减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感染。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染的发生。
3. 缓解压力和疲劳:甲减患者常常伴随着疲劳和情绪不稳定。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调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缓解压力和疲劳,改善情绪状态。
二、甲减辅助治疗中的常用针灸方法在甲减的辅助治疗中,中医针灸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针灸方法:1. 额部针灸:额部是人体阳明经的主要分布区域,针刺额部的特定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和代谢功能,对甲减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2. 脾胃穴位针灸: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脏腑,与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有关。
通过针灸刺激脾胃穴位,可以调整消化功能,改善甲减患者的食欲和营养代谢。
3. 甲状腺穴位针灸:甲状腺是甲减的关键脏器,特定的甲状腺穴位针灸可以直接刺激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和代谢,缓解甲减症状。
4. 调理经络穴位针灸:针灸可以通过调理人体经络,改善气血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轻疲劳和体力下降等甲减症状。
三、中医针灸在甲减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中医针灸作为甲减的辅助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 缓解症状:中医针灸可以缓解甲减患者的疲劳、情绪波动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2. 改善甲状腺功能:针灸刺激甲状腺穴位,可以调节甲状腺的功能,提高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代谢,有助于改善甲减患者的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6-05-10T16:04:26.3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6期供稿作者:席长青
[导读]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随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治疗要求难得与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中医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席长青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河南巩义 451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将15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9例。
其中治疗组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自拟药方行中医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87%(71/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62%(55/79),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能够有效改善甲状腺的功能。
中医辨证疗法比单用一味中成药的疗效全面,且副作用小,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39-02
1.前言
随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治疗要求难得与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中医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中医临床治疗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提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的整体效果。
2.概述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甲状腺激素效应减退的综合征,可表现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及生物学效应不足。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影响范围较广,中医治疗的特点是多靶点作用,能够起到综合疗效,适用于病程长、影响范围广的疾病。
为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本院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中医治疗,并与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的疗效比较,分析治疗效果。
3.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58例,男性89例,女性69例;年龄19~80岁,平均37.3岁;病程0.5~7.5年,平均1.9年。
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79例患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自拟药方行中医治疗;对照组79例患者,采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治疗。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病程、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表情淡漠、四肢水肿、面色苍白、头昏、嗜睡、腹胀、贫血、形寒肢冷,女性患者有可能月经紊乱。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
3.3 中医病机分析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元阳元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养护不当,导致脾肾阳虚,破坏了体内的平衡,导致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
有些患者由于药物、手术等原因导致机体阳气受损,肾气虚亏影响到精元而发病。
中医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脾肾阳虚所致,病程较长,湿浊内生,瘀血内停。
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肾虚密切相关,表现为虚寒之象,畏冷惧寒,神疲乏力。
患者贫血、月经紊乱,常见心动过缓、脉象迟缓。
3.4 治疗方法
(1)中医治疗方法(治疗组)治法:扶阳升气,固本祛寒。
方剂:人参9g、附子6g、川芎12g、炙甘草3g。
水肿者加服猪苓、益母草、冬瓜皮;心悸胸闷者加服丹参、远志。
用水煎服,1次/d。
4周为1个疗程,在1个疗程结束后,根据病情恢复程度调整用药方案,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后统计治疗情况。
(2)中成药治疗(对照组)选用金匮肾气丸,本药物具有补足肾气亏虚的作用。
用法用量:以温水送服,1丸/次,2次/d。
4周为1个疗程,进行3个疗程治疗后统计治疗情况。
3.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的甲状腺T3、T4水平接近正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症状好转;有效:患者的甲状腺T3、T4水平有所提高,但还未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的甲状腺T3、T4水平未见提高,或有所降低。
总有效=显效+有效。
3.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机体代谢活动下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成人后发病的称为“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重者表现为黏液性水肿,故又称为“黏液性水肿”,昏迷者称为“黏液水肿性昏迷”;胚胎期或婴儿期发病者,严重影响大脑和身体生长发育,成为痴呆侏儒,称“呆小病”或“克汀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学症状患者呈阳虚气耗之象,多有非凹性水肿之症,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无力、表情淡漠、形寒肢冷、毛发脱落、水肿、头昏、嗜睡、纳差、腹胀等,部分患者有贫血,女性则月经紊乱,严重者出现危症黏液性水肿昏迷。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因比较复杂,由外力作用引起甲状腺受损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或由其他疾病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情况较为少见。
有部分患者有垂体性疾病,导致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不足,影响甲状腺激素的产生和释放。
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因为原发性,致病原因为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内分泌功能减退、四肢无力、眩晕、低血压、体型异常、肌性肌无力、呼吸异常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用西医疗法治疗,但需要长期用药,大量应用激素类似物会导致各种副作用。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中医属于肾气衰微,脾不统血,导致生理功能减退,其治疗方法以扶阳救逆,补足肾气为主。
解方:人参起滋补气血的功效,有助于肾藏精;附子,此物毒性较大,用量应准确,切勿超量服用,附子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可在短期内快速增强阳气;川芎,性
辛温,气味芳香发散,可以疏通气血,调节经络。
水肿者加服猪苓、益母草、冬瓜皮,其中猪苓和冬瓜皮利尿消肿,益母草则具有滋阴补肾补精的作用。
心悸胸闷者加服丹参、远志,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增强心脏的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应用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6.结束语
通过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临床治疗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临床治疗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关键环节与要素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放中.34例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肝阳虚辩证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4(11):273-275.
[2] 白鹤玲,胡伟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药治疗[J].光明中医.2014(96):15-16.
[3] 白平,陈萱林.3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不同治疗方案的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4(01):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