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地为何能够囤到地老天荒
- 格式:pdf
- 大小:12.12 KB
- 文档页数:3
南平土地囤积情况汇报近年来,南平市土地囤积情况严重,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南平土地囤积的真实情况,特进行了相关调研和汇报,现将情况如实汇报如下:一、土地囤积现状。
据初步统计,南平市区域内存在大量土地被个人或企业囤积,其中包括农村宅基地、耕地、宜林地等。
土地囤积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和交通便利的地区,而农村地区也有不少土地被囤积的情况。
土地囤积的规模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南平市土地管理的一大难题。
二、土地囤积原因分析。
土地囤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土地资源紧缺导致土地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使得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吸引了一些投机者囤积土地。
其次,土地政策不够完善,存在漏洞和监管不严等问题,给土地囤积提供了空间。
再者,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谋取暴利,通过囤积土地来获取不正当利益。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管理不力,导致土地乱象严重。
三、土地囤积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土地囤积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土地囤积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影响了土地的合理利用,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其次,土地囤积使得土地价格飙升,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给农民和一般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再者,土地囤积也使得土地使用权不明晰,容易引发土地纠纷和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四、解决土地囤积问题的对策。
针对南平市土地囤积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强土地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土地囤积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监管土地使用,防止土地被囤积。
其次,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土地的产出。
再者,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引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遏制土地囤积现象。
最后,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地管理的重视和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土地囤积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南平市土地囤积问题是一个长期而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食品安全意识:"藏粮于地"战略是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回应。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确保粮食供应的安全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将粮食储备保存在地下或地底下,可以减少粮食供应链上的风险,确保在突发情况下的食物供应。
2.天灾人祸的应对能力:自然灾害、战争、冲突等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粮食供应中断。
在这些应急情况下,地下储粮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粮食储备,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粮食储存和保鲜效果:将粮食储藏在地下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降低粮食受潮、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储藏可以减少粮食贮存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保持粮食的新鲜度和质量。
4.节约资源和减少浪费:通过地下储藏粮食,可以减少粮食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
此外,地下储藏相对稳定的环境能够减少粮食贮藏过程中的虫害和霉变情况,减少粮食损失,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在一些地区,"藏粮于地"的做法是长期的农耕传统和文化,代表着人们对于粮食安全和供应的重视。
通过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不仅可以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还可以提高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总之,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是为了应对食品安全挑战,提高国家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粮食的损耗和浪费,保护和延续传统农耕文化,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一战略的目标是确保粮食供应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老一辈兵团人屯垦拓荒的典故
老一辈兵团人屯垦拓荒的典故,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为了响应党的号召,许多士兵和知青们离开家乡,前往北大荒进行开垦拓荒。
这片土地被视为中国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因为它大部分时间被冰雪覆盖,极端低温可达零下40℃,而且这里荒无人烟,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
老一辈兵团人屯垦拓荒的典故中,最著名的是关于梁晓声的故事。
梁晓声在北大荒度过了他的青春岁月,他回忆起那些艰难的日子,称那一望无际的麦子像海一般壮观的景象。
在最初的岁月里,北大荒人经历了许多困难。
他们面临的是沼泽满地的荒原,缺乏粮食和住所。
他们不得不从零开始,用拿枪的手拿起锄头,伐树搭床,建造住所。
在开垦的最初岁月里,他们甚至经历了在一块地上播下33斤种子,最后只收获26斤半小麦的酸楚。
然而,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老一辈兵团人并没有放弃。
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豪情满怀的信念,最终唤醒了沉睡的高山,将荒原变为一片片绿色的麦田。
他们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和生机,也塑造了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就是老一辈兵团人屯垦拓荒的典故,它展示了人类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储备用地防止乱垦荒的措施储备用地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城市或农村规划中预留出的,暂不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
储备用地的设立有多种目的,其中之一就是为了防止乱垦荒。
乱垦荒指的是非法、未经审批的耕地开垦行为,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有效防止乱垦荒,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下面将详细阐述。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储备用地的保护。
为了确保储备用地不被乱垦,政府需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储备用地的监管力度,定期组织对储备用地进行巡查和核查,及时发现和制止任何擅自开垦的行为。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储备用地管理制度,明确储备用地的范围和用途,加强对储备用地的规划和指导,以确保其按照规定的用途进行保护和管理。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乱垦荒的打击力度。
乱垦荒活动是违法行为,对其进行严厉打击是防止乱垦荒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乱垦荒现象的监测和调查,建立举报制度,鼓励公众积极举报乱垦荒行为。
同时,应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乱垦荒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法开垦者进行重罚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形成对乱垦荒行为的震慑效果。
第三,政府应加强储备用地的规划和利用。
储备用地的规划和利用是防止乱垦荒的关键措施之一。
政府应加强对储备用地的科学规划,合理划定储备用地的范围和用途,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确保储备用地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政府应积极推动储备用地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等项目,使储备用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切实提高其利用效益。
第四,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农民是乱垦荒的主要行为者,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是预防乱垦荒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耕地保护的意识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环境意识。
同时,政府应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向农民传授科学耕作技术和可持续农业的知识,为他们提供合法经营土地的途径和方法,以减少非法开垦的动机和行为。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乱垦荒行为的宣传和舆论引导。
2.1中国古代屯垦戍边历史经验一、“屯垦戍边”概念的由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中央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因为在谋生条件相对容易的地方,人们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去同大自然斗争,而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大自然会造就人们坚韧的性格而且在游牧地区,财富是牛羊而不是土地,掠夺要比生产容易得多,因而游牧民族往往能征善战,攻城略地是家常便饭,为了应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袭,应对西北边疆的安全威胁,屯垦新疆就成为历史的选择。
二、“屯垦戍边”历史起源新疆屯垦戍边事业源远流长,远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代2000余年,相袭至今。
早在汉代张骞“凿空”(《史记.大宛列传》)西域后,汉武帝元封6年(公元前105年),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猎骄靡时,在乌孙国的胘靁(今伊犁河谷)即开始了屯田,史称赤谷屯田,这是西汉在西域最早的屯田点。
三.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文化1.公元前101年至公元25年新疆屯垦公元前101年,汉驻军屯田于轮台、渠犁(今轮台和库尔勒)两地,并置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务。
公元前68年—公元前62年,西汉相继派兵车师交河,设置戊己校尉专司屯田。
公元前60年,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立都护府乌垒城(今轮台县境),总领天山南北两道,从此西域正式划入祖国版图。
当时,屯田遍及西域各地。
轮台、渠犁、焉耆、龟兹(库车)、车师前(吐鲁番西)、楼兰(今罗布泊周围)、伊循(今若羌县东米兰)、姑墨(阿克苏)、赤谷(乌孙国都,今伊塞克湖东南)等地都是重要屯田区。
西汉时期屯田近70年中逐渐形成都护、戍已校尉、曲侯和屯长四级管理体制,直属中央大司农管理,新疆屯田士卒达2万余人。
公元9年,王莽篡国建立新朝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西域大乱,屯垦事业中断。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再通西域,沿袭西汉成例,继续设置西域都护及戍已校尉管理西域,屯田区扩大到伊吾庐(今哈密)、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县)、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一带)、高昌壁、疏勒(今喀什疏勒县)等地。
开发商述囤地秘诀:有理有节与地方政府打交道今日不同往日,要能够把项目运作下来,就要舍得下本钱,学会‘有理有利有节’地与地方政府打交道。
”近日,一位常年在珠三角、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区从事房地产运作项目的投资商魏如杰向记者透露了“项目运作”囤地的个中奥秘。
囤地首先要有够硬的关系网,必须打通“天地线”。
政府投资项目很多也很大,没有够硬的关系网根本不可能拿下来。
现在中西部城市每年的城市建设项目,二三线的城市一年少说投入几十亿上百亿,多的甚至几百亿。
项目全部都是财政拨款,没有党委、政府的过硬关系,别说拿项目,就是参与招投标都不可能。
关系网不止是要有省级高官的关系,更要有各个城市投资集团、银行系统、国税地税、检察院法院的关系。
省级政府是投资者,市县政府是具体的实施者,银行系统则是“资金注入方”,国税地税是能帮忙把各种账目做到“天衣无缝”的裁缝,检察院法院更是出现纠纷“保驾护航”的关键环节。
关系网构建的原则是:高层领导点头,中下层办事人员落实,领导是“天线”,办事人员是“地线”,谁也得罪不起。
怎么说都是多个朋友多条路。
其次,囤地要学会“画大饼”,投地方政府所好,避免节外生枝。
现在要搞“项目运作”囤地,肯定要走程序,跟“一把手”关系再好,也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能通得过常委会、办公会,才能安安心心做下去。
这就要琢磨地方政府的喜好。
地方想发展汽车产业的,拿地的理由就要落到具体的汽车产业上,如汽车物流园区、汽车展览园区、汽车文化博物馆等;地方想发展建材行业的,就要搞建筑行业的高新技术,什么西南高新建材研发中心、抗震避灾建材检测中心……反正就是牛皮吹得越大越好,高新技术吹得越高越好。
第三,要学会依托地方政府的“投资建设集团”,不要想自己吃完所有的钱,一定要让政府财税有收入,政府面子上过得去才行。
我做的所有项目,都与地方政府的投资建设集团捆绑在一起。
政府的投资集团成立项目公司,投资集团占51%的股份,我们最多只占49%。
在房地产利益链条中,各主体各取所得。
地方政府拿走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交易环节的各项税费;而开发商主要从建房卖房过程中盈利;房虫们则通过炒房获取收益。
无论是地方政府、开发商还是投资客们,都通过房地产赚足了银子。
但上述利益各方并非最大受益者,
其“江湖老大”是那些手攥大量开发用地的“地主”们。
在房地产圈内流传这样一句话:当官最好做国土局的领导,做商人最好做开发商,搞开发的不如囤地炒地的。
由此可见,囤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其利润率要比开发商卖楼高得多。
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土地价格的涨幅使其坐收土地溢价,或者因提前购置土地,使土地成本与终端售价之间的利润急剧增厚,囤地成为理性选择。
融资渠道等因素加剧了囤地现象,原因是受到各种政策限制之后,房地产从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为主。
而投资者看房地产公司有没有价值,除了现金流、回款额等项目之外,土地储备成为最重要的指标。
一家上市公司股价高不高,就看其土地储备多不多。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便房地产商以高价拍得土地,也能从资本市场上得到源源不断近乎零成本的现金流,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互相助长,形成疯狂的土地情结。
2010年8月有媒体报道:北京某房地产公司通过捂地5年,土地增值额达到了200亿,这充分印证了盖楼不如囤地、盖楼不如炒地的中国式“奇迹”。
统计数据显示,这家公司最近3年利润总和约为20亿元左右,但其在北京朝阳区东风乡的一块土地捂地5年后,业内专业人士预计多赚的利润就超过200亿元。
在房地产圈内,大家都把捂地、囤地称为“土地银行”。
开发商存取的土地数量越多,期限越长,“地主”获取的利息就越大。
毫不夸张地讲,“土地银行”利息比贩卖毒品、鸦片的利润还要大。
在巨大利润诱惑下,囤地捂地现象在全国遍地开花。
据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6月,全国共闲置土地1457宗,而广东、海南、江苏和北京的闲置土地占据多数。
其中北京地区闲置土地共计160宗。
据国土部下发的《有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情况表》,北京160宗闲置土地中有125宗地块是由于政府原因造成的,有35宗是由企业原因造成。
这35宗闲置土地共计148万平方米,持有者是26家房地产企业和个人,其中不乏有国内知名的大型一线房地产公司。
囤
地
为
何
能
够
囤
到
地
老
天
荒徽
湖
35
除了开发商是囤地主体之外,实质上在地方政府也存在制度性囤地。
对于政府来说,土地资源仍然是必逐之鹿。
土地收入占到地方经济的半壁江山,国企改制、下岗职工安置等公共投入都指望着企业本身的土地拍卖收入,甚至在上海等地早期的大规模轨道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等,也靠土地获取巨额资金来源。
因此1996年始创于上海、深圳的土地储备中心制度迅速席卷至全国。
虽然国土资源部与地方政府一再声称:土地储备机构的定位不以盈利为目的,要积极服务于政府,是隶属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事业单位,但在GPD政绩观的引领下,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因此土地储备机构不参与房地产利益分配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
实质上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就是政府拥有的最大资产的管理者,也是土地市场的实际市场主体。
打个比方,如果在足球场上,裁判既是比赛的执法者,又充当运动员的角色,这样的比赛肯定有利于裁判充当运动员的这一方。
因此只要地方政府继续靠地生财的制度存在,地方政府储地的热情将有增无减。
而土地招拍挂的交易拍卖本质,所谓土地储备无非就是土地投资的代名词。
因此近年来,为了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和收益,各大中城市的土地储备中心也长期存在年度开发用地计划不能够按期完成。
经常有官员解释说因为拆迁难度大造成土地上市延期,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还在于利益在背后作梗。
由于存在严重的囤地现象,导致了商品房供应的稀缺,从而直接推动了全国房价在近年来的快速上涨。
而房价的上涨,使得土地成为最值钱的投资品种。
囤地推动房价,房价反过来推动地价上涨,地价上涨使得囤地更为疯狂。
在此“良性”循环下,囤地为利益各方带来了巨大收益。
按照当前的房地产管理制度,土地交易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排他性,开发土地只能在政府和开发商之间流转,土地价格实现关门定价,因此房地产的囤地者只有两位:一是土地储备中心;二是与之关系密切的开发商。
面对土地储备中心的囤地,按照目前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如今处于一个管理真空的状态。
这就好比在足球场上让身兼两职的裁判公平吹哨,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是因为执法的软弱,而深层的
原因,是行业管理机构在这场利益博弈中,屁股坐在了土地占有者一边,
这个土地占有者自己其实也是其中一分子。
36
要想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方式,就必须要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改变地方政府对GDP的盲目崇拜,官员升迁模式需要改变,同时地方政府为何严重依赖土地财政,也和目前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有关。
从此角度看,土地储备中心的囤地冲动并非仅仅是利益驱动,而是多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要想彻底改变,必须治根,很多制度性的问题不解决,地方政府制度性囤地根本无法遏制。
对于开发商囤地,其实在我国土地管理法中早有规定:对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照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
对因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行为造成的闲置土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尽快协调有关部门,拟订处置方案报政府批准;确因规划调整的,可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等途径及时处置。
惩治开发商囤地,可谓有法可依。
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少年以来,虽然开发商囤地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有关部门的“重拳”虽然经常高举,但面对开发商总是轻轻落下,多年以来,全国并未收回几宗土地。
很多敢于囤地的开发商都很有“背景”。
官商勾结下,地方土地执法部门即使有心“杀贼”,很多时候由于其他部门的不配合,经常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最后只能长叹“无力回天”。
即使到今天,在收回闲置用地的操作层面,并没有一个详细的技术细则,比如在时间认定方面缺乏标准,这也是国家法规沦为一纸空文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的城管队员能够在每一条大街上精确打击那些小商游贩,让他们无处可逃;当我们可以举办全世界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当我们的神5、神6能够遨游太空,宇航员能够出舱向全世界宣布我们也是太空大国时,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地球人,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是一个强国,我们的GDP 已经坐二望一。
但冷静下来,我们也发现自己有很多欠缺之处:比如城市的井盖问题、吐痰问题。
还有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问题,当然并非我们欠缺能力,也非坐视不管、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执法者和有关管理机构是否参与了背后的利益瓜分,是否存在私利或权力寻租的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此之多的闲置土地抛荒,明明手握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的“尚方宝剑”,何以宁肯容忍土地行情飞涨、开发商坐收渔翁之利,却不肯出手收回以压抑地价控制房价?显然,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是因为执法的软弱,而深层的原因,是行业管理机构在这场利益博弈中,屁股坐在了土地占有者一边,这个土地占有者自己其实也是其中一分子。
最终还是那句话,根本性的制度不改变,囤地还会囤到天荒地老。
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