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5
念珠菌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念珠菌病概述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可侵犯皮肤、黏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各异,轻重不一。
近年来念珠菌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
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则预后不佳。
英文名称:candidiasi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感染性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皮疹、黏膜糜烂、发热、咳嗽、咳痰、腹泻、腹胀、尿频、尿急、头痛、谵妄主要病因:各种致病性念珠菌感染所致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直接镜检、培养检查、念珠菌抗原检测、念珠菌特异抗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查、病理检查、X 线、B 超、CT、MRI重要提醒:念珠感染科引起机体多个组织、器官、系统病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临床分类:根据侵犯部位分类:1、皮肤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念珠菌性间擦疹、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念珠菌性肉芽肿、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2、黏膜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包皮炎。
3、系统性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呼吸系念珠菌病、消化系念珠菌病、泌尿系念珠菌病、中枢神经系念珠菌病、念珠菌菌血症、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念珠菌所致变态反应等。
二、念珠菌病的发病特点三、念珠菌病的病因病因总述: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医院环境、各种用品表面及水果、乳制品等食品上,同时也是人体的正常菌群,通常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胃肠道及阴道等部位黏膜上。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念珠菌有完善的防御系统,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引起菌群失调和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念珠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扩散,并通过血液循环进一步播散至全身各器官,从而致病。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类感染病,其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规范成人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念珠菌病主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化疗、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各地区的发病率存在差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影响发病率的因素包括气候、环境、医疗水平和免疫强度等。
二、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念珠菌病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包括白色念珠样斑点、阴道炎、口腔炎、皮肤病变等。
严重感染时也可引发内脏器官损害,如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三、念珠菌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专家共识,诊断念珠菌病应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结果。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真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基因检测和生物碱检测等。
组织病理学对于确定病变属于念珠菌感染还是其他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四、念珠菌病的治疗原则治疗念珠菌病的原则包括抗真菌治疗和免疫修复治疗。
对于念珠菌病的抗真菌药物,常用的有两类,包括多唑类和三唑类药物。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五、念珠菌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与控制念珠菌病的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感染风险,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等。
此外,切实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如严格消毒、手卫生和装备管理,也是防控念珠菌病的重要环节。
六、念珠菌病的随访和复查对于念珠菌病患者,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和复查,确保病情稳定和病原菌的根除。
在随访期间,定期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及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总之,通过制定《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规范成人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3版:中国成人真菌感染病诊断与治
疗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本专家共识旨在提供中国成人真菌感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并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通过综合整理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本文整理出了以下原则和建议。
诊断
-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鉴别真菌感染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 在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组织或体液标本的真菌检测。
- 对于部分常见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肺曲霉菌病等,可以采用特异性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治疗
- 对于非常轻微的真菌感染,可以采取观察和观察性治疗。
- 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应积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广谱抗真菌药和特异性抗真菌药。
-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免疫
状态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调整和监测。
预防
- 对于具有潜在真菌感染风险的患者,应根据其免疫状态和接
触史等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
-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定期检查设备和环境的
清洁卫生,并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结论
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成人真菌感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由于不断发展
的研究和实践,本共识仍需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住院患者痰标本念珠菌培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患者痰标本念珠菌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有效防治念珠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对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患者痰标本分离的169株念珠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69株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药敏结果显示痰标本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最低,而对制霉菌素耐药率最高。
结论:了解呼吸道念珠菌菌株分布,加强耐药检测,对有效防治呼吸道念珠菌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念珠菌耐药性呼吸道感染念珠菌广泛分布于人体和环境中,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激素类、放化疗及抗肿瘤药物广泛应用,器官移植、侵入性诊疗技术的不断开展等因素,念珠菌感染日益增长,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而基层医院很少开展真菌鉴定,临床医师只能经验用药,因缺乏相应实验指导导致疗效欠佳,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医疗费用。
为此了解本院住院患者念珠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对有效抗生素,提高治愈率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对2011年1月至12月间,本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到的169株念珠菌的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做了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有效防治念珠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169株念珠菌来自2011年1月至12月期间,某院住院患者痰标本。
1.2 标本检查取肉眼观察合格标本涂片镜检,其中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上皮细胞<10/低倍视野者为合格标本。
1.3 分离与鉴定取革兰染色阳性标本做半定量培养,严格按照《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操作。
取优势菌做进一步培养,并经珠海市丽拓发展有限公司的真菌培养、分离检测试剂盒进行鉴定。
1.4 药敏实验使用珠海市丽拓发展有限公司的真菌培养、分离检测试剂盒做七种药物的体外药物敏感实验。
2 结果2.1 169株念珠菌菌种分布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念珠菌属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分布于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其所致疾病在侵袭性真菌病中占首位[1]。
念珠菌血症诊断标准
念珠菌血症也被称为真菌血症,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它生长在人体内和周围环境中。
虽然在普通人身上发现的念珠菌通常不会引起问题,但它们在免疫系统受损或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易导致感染。
念珠菌血症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如接受化疗、器官移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的患者。
念珠菌血症的诊断非常关键,因为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避免其恶化和威胁生命。
下面是念珠菌血症的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皮肤瘙痒等。
2. 患者的免疫状态:念珠菌血症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如接受化疗、器官移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的患者。
3. 念珠菌血症的病原学诊断:通过血液培养检查,定期采集患者的血液,一般要连续多次检测才能确定真正的结果。
建议每天采样至少两次,最少采集3–4
个瓶子的血液样品(每个瓶子中至少5ml),一共8-10 ml/次。
血液要立即加入血液培养瓶中。
4. 临床影像学诊断:X射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念珠菌血症的病变范围及程度。
5. 肠道念珠菌菌落:检查患者的胃肠道,发现肠内念珠菌数量增加也可作为诊断的标准。
总之,念珠菌血症的诊断标准是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免疫状态检查,血液、影像学和肠道菌落等多种检查方式综合判断。
如果疑似患有该疾病,及时寻求医疗处理,治疗方法一般为使用抗真菌药物。
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念珠菌病诊治策略高峰论坛”专家组关键词:侵袭性念珠菌病;皮肤黏膜念珠菌病;诊断;抗真菌治疗中图分类号:R379.4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9—7708(2011102—0081—15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Candidiasis:theexpertconsensusDraftedby口scientificworkinggroup.中华医学会第二届感染与抗微生物治疗论坛:念珠菌病诊治策略高峰论坛于2010年9月26日在上海举行。
5()余位来自血液病、重症医学、感染、呼吸、肾病、普外、烧伤、眼科、皮肤、妇科、儿科等各临床学科以及从事医学真菌实验研究的资深专家就如何规范念珠菌病的诊断和合理进行抗真菌治疗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拟定了“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内容纲要,并通过了由全体专家起草“念珠菌病诊治专家共识”总则,由各学科专家分别负责撰写本学科涉及的念珠菌病诊治细则的建议。
经数月的稿件交流、意见反馈和相互审阅形成了本文,供各科医师临床实践中参照。
一、背景念珠菌属(Candidaspecies)是机会真菌或条件致病真菌中最常见者,其所致疾病在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中占首位…。
念珠菌病可累及人体皮肤、黏膜及各内脏器官。
侵袭性念珠菌病更可危及生命,其中念珠菌血流感染(BSI)占医院获得BSI中的第4位,其粗病死率可高达39.2%(ICU47.1%)[2]。
念珠菌病,尤其是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常很困难,导致延误抗真菌治疗,并影响患者预后。
念珠菌属是人体内最大的真菌正常菌群,在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器官中广泛存在,采自这些部位的标本极易检出念珠菌,而临床上往往将痰液、尿液、粪便等临床标本中仅培养出念珠菌属作为诊断念珠菌病的依据,导致抗真菌药不合理的过度应用,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念珠菌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
念珠菌病的病原治疗、经验治疗、预防性治疗的规范化则是目前面临的又一重要议题。
近年来国内血液病科、重通信作者:张婴元,E-mail:yyzhan939@hotmail.corn;汪复,E-mail:fuwan931@hotmail.corn。
・专家论坛・症医学科、呼吸病科、器官移植科JL科、妇科等陆续制定了各科侵袭性真菌病治疗或诊治指南,但涉及多学科的念珠菌病的规范化诊治的建议目前尚属缺如,这也是本届论坛提出“念珠菌病诊治策略”议题的主要原因。
鉴于念珠菌病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参与“论坛”的各学科专家一致认为,在当前国内有关念珠菌病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大系列临床资料很少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国际上有大量循证医学临床证据的念珠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抗真菌治疗建议供各科医师参照,以期提高念珠菌病的诊治和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水平。
二、流行病学念珠菌属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中,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定植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各个器官,包括口咽部、鼻咽部、胃肠道、前尿道和阴道等。
在念珠菌属中引起人类感染者主要为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10余种。
内源性感染是其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可以引起皮肤黏膜感染或涉及某些脏器的侵袭性念珠菌病。
在IFD中念珠菌是最常见的机会真菌。
在ICU患者、实体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的IFD中念珠菌属所致者占42%[3],在医院获得性BSI中念珠菌占病原菌的9%C2。
侵袭性念珠菌病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显著。
美国报道其所致年死亡率为0.4/10万[1],也有报道其归因病死率成人为15%~25%,新生儿和儿童为10%~15%“]。
侵袭性念珠菌病可使人住ICU和住院时间分别延长12.7d和15.5d,并增加医疗费用b]。
发生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念珠菌定植、接受广谱抗菌药治疗、使用中央静脉导管、全胃肠外营养、胃肠道或心脏外科手术、住院时以及关注新生儿的神经发育状况。
(二)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皮肤念珠菌病包括念珠菌间擦症、尿布皮炎、甲沟炎和甲真菌病、毛囊炎、龟头炎、念珠菌性肉芽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念珠菌病的治疗以局部外用抗真菌药为主,常用咪唑类药物,包括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联苯苄唑、舍他康唑等;其他包括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制霉菌素等,每天外用1"--2次,疗程2~4周,少数患者皮损广泛,或损害波及毛发及甲板,单用外用药难以控制者也可选用三唑类抗真菌药全身应用。
对播散性新生儿皮肤念珠菌病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有高度危险进展为播散念珠菌病者推荐应用AmB-D每日0.5~1mg/kg,总剂量为10---25mg/kg,氟康唑为备选药物【31|。
2.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该病较为罕见,是一组发生于不同组织的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可累及皮肤、黏膜、毛发和甲,病程长而持续。
该病常在婴儿期发病,先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鹅口疮),其后感染至甲,再侵及皮肤,其严重程度不等,自单一感染至严重毁容的念珠菌肉芽肿病变。
患者常伴有先天性免疫缺陷,部分与自身免疫调节基因异常有关。
对皮肤黏膜病变的局部抗真菌药应用仅有轻度改善作用,需全身抗真菌治疗。
治疗药物主要为唑类抗真菌药¨“,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2009年念珠菌病治疗指南将氟康唑列为首选药物【j引,治疗疗程需数月至数年,以减少复发,并需密切注意真菌耐药性发生的可能。
3.口咽部念珠菌病对轻症患者推荐口咽部10万u/mL)或制霉菌素锭剂(1~2片,每日4次,20万u/片),或克霉唑锭剂(每次10mg,每日5次),中、重度感染者推荐首选氟康唑口服(每Et100~200mg,3mg/kg)。
备选方案为:对氟康唑难以控制者推荐伊曲康唑口服液每日200mg或泊沙康唑混悬液口服(400mg,每日2次×3d,继以每日400mg×28d)。
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推荐使用伏立康唑(200mg每日2次)或AmB-D口服混悬液。
对难治病例也可静脉用棘白菌素类或AraB-D(每日0.3mg/kg)。
4.食管念珠菌病需进行全身性抗真菌治疗,推荐氟康唑为首选药物。
口服氟康唑每日200~400mg(3~6mg/kg),疗程14"-21d,不能耐受口服治疗者可静脉应用氟康唑每日400mg(6rag/kg),也可给予AmB-D(每日0.3---0.7mg/kg)或棘白菌素类。
对氟康唑难以控制感染的患者,推荐备选药伊曲康唑口服液(每日200rag),或泊沙康唑混悬液(400mg,每日2次),或伏立康唑静脉/口服制剂(200mg,每日2次),疗程均为14~21d。
上述备选治疗药物以及AmB-D、棘白菌素类宜选用于顽固性难治病例。
5.胃肠道念珠菌病抗真菌治疗建议参照食管念珠菌病。
6.VVC单纯性VVC予抗真菌药局部应用,各种局部用抗真菌药疗效相仿。
单纯性VVC亦可单剂口服氟康唑150mg治疗。
对于复发性VVC(定义为1年内发作≥4次),推荐先予以局部外用或口服唑类药物治疗10~14d,继以口服氟康唑局部用制霉菌素混悬液(4~6mL,每日4次,浓度150mg,每周1次,治疗6个月m’47]。
附表1侵袭性真菌病确诊(proven)病例的诊断标准“。
本表摘译自DePauwB,WalshTJ。
DonnellyJP,eta1.ClinInfectDis2008.46;1816(见参考文献13)。
该诊断标准不包括地方性真菌病,侵袭性念珠菌病确诊标准参见本表“酵母(yeasts)”部分。
b如培养阳性应鉴定至菌种或属。
r组织或细胞检查应作Grocott—Gomorri乌洛托品银染色,或过碘酸希夫(PAS)染色,以便于观察真菌结构。
如可能,局部湿片标本应作荧光增白剂染科(卡尔科弗卢尔或勃兰克福,ealcofluororblankophor)染色。
d血培养曲霉阳性一律视为污染。
r念珠菌属、毛孢子菌、酵母样地霉和头状地霉亦可形成假菌丝或真菌丝。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年3月20日第11卷第2期ChinJInfectChemother・Mar・2011・Vol・11,No.291中性粒细胞棘白菌素类6.或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氟康唑[首剂800mg(12mg/kg),以后减少患者(每日3~5mg/kg)(A-11),不同菌属每日400mg(6mg/kg)];或伏立康唑的治疗推荐见正文[首日2次。
每次400rag(6mg/kg),以后每日2次。
每次200mg(3mg/kg))(B-Ⅲ)疑似念珠菌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非中性粒细胞治疗同念珠菌血症。
推荐使用棘白菌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每日3~5mg/减少患者素类或氟康唑(&flI)。
kg)或两性霉索B去氧胆酸盐(每日0.5~1.0rag/kg)(8-m)中性粒细胞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每日3~5rag/氟康唑[首剂800rag(12mg/kg),以后减少患者kg),卡泊芬净(首日70mg,以后每日每日400rag(6mg/kg)];或伊曲康唑50rag)(A—I),或伏立康唑[首日2[每日2次,每次200mg(3mg/kg)]次。
每次400mg(6mg/kg),以后每日(B-I)2次,每次200rag(3mg/kg)](BI)尿路感染无症状性膀胱炎有症状的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真菌球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通常不需要治疗,除非高危患者(如新生儿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成人患者)或进行泌尿系操作(A一Ⅲ)氟康唑,每日200mg(3mg/kg),疗程2周(A一Ⅲ)氟康唑每日200~400mg(3~6mg/kg),疗程2周(13-m)强烈推荐手术切除(B-Ⅲ);氟康唑每日200~400mg(3~6mg/kg)(13-Ⅲ);或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每日0.5~0.7mg/kg.联合或不联合氟胞嘧啶(每日4次,每次25rag/kg)(13-III)单纯性阴道炎予以局部用药,或单剂氟康唑150mg(A-I)对于病情稳定者,予以氟康唑每日400mg(6mg/kg)(A-Ⅲ);对于重症患者,予以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每日3~5mg/kg,或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每日0.5~0.7mg/kg(AⅧ);病情稳定后可换用氟康唑(13-Ⅲ)棘白菌素类或两性霉索B含脂制剂是绝大部分患者的首选药物。
对于近期未使用唑类且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推荐使用氟康唑。
若需要覆盖霉菌,推荐伏立康唑。
建议拔除血管内导管,但尚存争议对于中重度感染和(或)近期使用过唑类的患者,首选棘白菌素类。
恰当的治疗选择应基于临床危险因素、血清学检查和培养结果。
疗程尚未确定,一旦培养和(或)血清学检查结果转阴即应停止治疗对于大多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若抗生素治疗4d后仍持续发热则可开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