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联西部学术基地年会暨“加快西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论坛举行
- 格式:pdf
- 大小:342.79 KB
- 文档页数:1
2021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2021年11月16日,一场以”全媒体时代的科技传播”为主题的中国科技论坛在京召开。
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来自各新闻单位、科研院校、有关部门的200余人参加了大会开幕式。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贵阳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孙志明出席大会并致辞。
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斯塔万格大学终身教授容淳铭,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人民网董事会秘书李奇出席大会并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主持论坛开幕式。
徐延豪表示,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早已成为科技传播界的学界盛会。
它已经成为了科技传播研究者、实践者和管理者之间交流的平台,加强了政府、学界和业界的联动协作,对广大科技传播从业者提高理论水平、提升队伍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与广大媒体朋友,始终关注前沿科技的报道,发挥媒体资源优势,采编优质内容,推动了中国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徐延豪鼓励大家继续加强内容创新、平台搭建,进一步完善全媒体时代的科技传播体系,推动科技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推出一批欣赏性高、科技含量高的新时代精品力作。
孙志明说,近年来,贵阳市抢抓时代机遇、纵深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不仅建设了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还探索了地方大数据立法,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举办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数博会”。
未来,贵阳市将坚定不移地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处理好大数据发展在法律、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坚定不移办好“数博会”,打造“中国数谷”。
挪威科学院院士、IEEE云计算协会主席,欧盟研究署大数据首席科学家容淳铭作了《基于区块链的未来互联网》的主题报告。
容淳铭认为,基于区块链,我们可以重新设计未来互联网+服务,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AI等其他技术,广泛应用于未来数字社会与各类新型服务模式。
“共创共聚共融共享”,网络视听赋能广电新媒体作者:杜迈南来源:《综艺报》2024年第07期3月29日,以“共创共聚共融共享”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网络视听赋能广播电视新媒体创新传播论坛在成都举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李忠志,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任道远,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袁敏,机关服务局局长刘颖,四川广播电视台台长刘成安,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长张连业等嘉宾出席论坛,各省区市广播电视主管部门、播出机构、视听平台、品牌企业等相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学者等120余人齐聚,共议广电视听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论坛现场,“共建视听评价新体系引领融媒业态新升级”共同行动启动暨中国视听大数据传播价值洞察引擎上线仪式启动。
媒体融合壮大传播声量本次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媒体融合司共同指导,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中国联合展台在线平台、四川广播电视台共同承办。
李忠志在致辞中表示,加强广播电视新媒体建设,推动广播电视主力军挺进主战场,要做强视听特色,以视听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要善于借势而为,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大力开辟新阵地;要坚持向新而行,推动技术、内容、生产、传播、思路举措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要始终坚守初心,以正能量充沛的优质视听内容,在网络空间奏响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要推动整合聚合,更好激发广播电视新媒体整体发展潜能和活力。
袁敏在致辞中表示,规划院和信息网络中心牢固树立科技引领的发展思路,努力培育以数据聚合、先进技术为关键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推进超高清、收视大数据、节目内容云审核、未来电视、大模型行业应用研究,承担广电总局“十四五”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视听融媒“跨屏、跨域、跨端”融合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打造广电视听融合传播基础信息服务能力。
刘颖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论坛共同探讨加强内容创新与优化,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管理创新与机制建设,机关服务局将在各司局指导下,进一步聚合和运营好平台和资源,更有力服务保障广电总局中心工作,为网络视听赋能广播电视新媒体创新传播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4)二、理论基础与重要概念 (5)1. 媒体融合的定义与特征 (6)2. 媒体融合的理论框架 (7)3. 关键词 (9)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策略与路径 (10)1. 内容创新与质量提升 (11)内容生产的多样化 (12)内容质量的提升策略 (14)2. 技术应用与创新 (15)新兴技术的应用 (16)技术平台建设与优化 (16)3. 市场拓展与商业模式创新 (18)市场细分与精准定位 (19)商业模式的创新实践 (20)4. 体制机制与管理创新 (21)组织结构的调整 (21)运营机制的优化 (23)四、典型案例分析 (23)1. 国内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 (25)2. 国际媒体融合的经验借鉴 (26)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28)1. 技术更新换代的挑战 (28)2. 内容创新的难度 (29)3. 变革中的利益调整问题 (31)4.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32)六、未来展望与建议 (33)1. 媒体融合的长远目标 (34)2. 政策建议与发展规划 (35)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6)七、结语 (38)1. 总结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8)2. 强调持续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 (39)一、内容简述媒体深度融合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媒体深度融合的内涵,阐述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媒体深度融合的现状与挑战:通过对国内外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等。
媒体深度融合的战略布局与路径选择:从国家层面出发,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战略布局,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责任和角色;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媒体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建议。
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借鉴:通过分析国内外成功的媒体深度融合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突围前行融合创新——广播电视如何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作者:刘琼来源:《声屏世界》 2014年第12期刘琼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大数据时代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路决定出路,要用互联网思维谋划融合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很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传统媒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和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
随着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媒体原有的传播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原有广电行业规则正在被颠覆,为此,必须加快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
一、从服务听众观众向服务用户转型,明确服务对象的定位。
互联网强调“用户中心”,传播的基础是用户。
媒体发展要赢得未来,必须强化用户意识,把占有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重要抓手,贯穿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过去是稀缺的信息资源面对无数的公众,现在则是公众要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过去是卖方市场,现在则是买方市场。
所以,要大力投入、开发、应用新媒体,形成全媒体格局,打造“一云多屏、多屏开花”的新传播生态,实现产品的多样化、渠道的多元化、平台的规模化,最终实现从服务听众观众向服务用户转型。
听众观众在哪里,用户在哪里,我们的产品就延伸到哪里。
18《有线电视技术》 2019年第11期 总第359期融合引领发展,迎接智慧全媒体时代——第二十七届媒体融合技术研讨会(ICTC2019)隆重举办李玉薇 本刊记者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10月23日~25日,第二十七届媒体融合技术研讨会(ICTC2019)在杭州黄龙饭店盛大召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总工程师王效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陶世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领导钱岳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主任杨一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主题报告会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会长王联和华数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唐雨共同主持。
作为广电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研讨会之一,ICTC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六届。
本届研讨会以“融合引领发展,迎接智慧全媒体时代”为主题,围绕5G、智慧广电、媒体融合、超高清、县级融媒体、广电宽带、集客业务等行业热点,举办了10场精彩纷呈的专题研讨,充分展现了广电领域最新的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态势。
推进媒体融合 强化技术引领开幕式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总工程师王效杰为大会致辞。
她指出,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综合运用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全媒体制播格局,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当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广播电视行业正在锐意推进媒体融合,强化技术引领,推动广播电视一体化、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协同社会各方面力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合力攻关。
第一,要以媒体深度融合促进全媒体建设,推进一体化发展;第二,要以技术引领促进做强做优,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守正创新,推动广播电视创新性发展。
王效杰在致辞中强调,促进全媒体建设有两个工作重点,一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二是“全国一张网”。
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博弈与升华———2012·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综述李欣2012年11月20-23日,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于闻名全国的“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四川自贡市隆重举行。
作为我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自贡市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时值川南宜人的初冬时节,全国50多家城市台媒体与140多位嘉宾济济一堂共聚自贡,就城市广播电视发展诸多问题,展开热烈、全面、深入的探讨,睿智与激情炫彩,观点与策略共鸣。
本次会议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共自贡市委宣传部主办,自贡市广播电视台承办。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际,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与新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全国范围内召开的专门针对中国城市广电理论与实践发展问题的第一个传媒盛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张聪主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长李丹以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教授和自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华全等嘉宾致辞并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与国内知名学者周鸿铎教授、欧阳宏生教授、王甫教授、陆地教授,以及中广电协会城市台工作委员会会长丁邦英、学术部主任张君昌等嘉宾做专题演讲。
这是一个高端展示中国城市广电发展研究成果的权威主流平台,研讨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融合转型:地方播出机构向多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主体转型国家政策推动与传媒技术创新加速“媒介融合”,成为城市广播电视不可逆转的汹涌潮流,城市广电传媒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革。
结合国际国内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发展潮流,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认为,目前广播电视的内涵外延正在向现代视听传媒转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发展视听化:超越传统广播电视范畴,打造全方位的音频、视频媒介消费内容,参与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二、视听融合化:体现传播技术渗透融合,不同媒体之间的延伸融合,媒体内部各要素的重组融合;三、视听社会化:逐步由传统内容供应商角色向传受角色一体化与各项媒体服务社会化的角色转变;四、视听无处不在:随时随地提供内容消费的瓶颈仍然受制于互联网带宽、较高受众付费标准的等因素。
推进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廖望劭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自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
时隔六年之后,中央对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实践出真知。
经过这六年来的探索实践,媒体融合已经进入到向纵深发展的阶段,各地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如坚持内容是根本,进行跨界传播;明确核心用户,了解用户需求;用技术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支撑等。
这些被在实践中摸索出来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未来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最终是要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
要按照《意见》中提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要求,用互联网思维优化媒体资源配置,把广电业内分散的、优质的资源要素向互联网主阵地聚合,向移动端倾斜;强化需求导向、服务实效;精办频率频道,优化节目栏目,形成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整体合力。
其次要大力建设新型传播平台。
广电媒体应发挥整体优势和视听特长,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打造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用户众多、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增强平台信息服务聚合与精准分发能力,提供专业性、针对性、亲民性强的媒体服务,拓展广电+政用、民用、商用服务,提高平台价值和用户活跃度。
第三要协同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
加快省级、地市级广电融媒体建设,健全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行业优势,与传输网络深度协作,做省级技术平台和地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头兵,提高省级、地市级广电机构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培养、技术支撑、内容供给能力;地市广电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强化本地服务和社交互动,建成本地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