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
- 格式:docx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古典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复习(适用课件)古典诗文10-30 1046高考古典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复习(适用课件)高考题型示例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全国新课标卷)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四川卷)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江西卷)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福建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上海卷)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鉴析。
(辽宁卷)一、题型阐释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二、设问方式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试比较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3、××句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例一】(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瞑,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璧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5分)答案抽样第一类:学生甲:写出了内心十分悲伤。
学生乙:这首词表现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悲寂的风声而引发了内心的悲伤,独自在黑暗中等待。
第二类:上阕中以雁传书,但“无雁影”表达了词人的凄凉心情,下阕中,词人独自一个人以酒消愁,但酒醒愁未消,愁更愁,表达了词人孤寂的心情。
怎么读?【译一译】秋天天气反复无常,时阴时晴,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满庭院一片冷清。
我一个人呆呆地立在秋风中,静静地听着带有凉爽的秋声。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归纳如下:
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爱慕和眷恋之情。
思乡:抒发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忧伤: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和痛苦。
欢乐: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欢乐和幸福。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伟大。
人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反思。
怀古:怀念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历史。
离别: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壮志: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和抱负。
闲适:描绘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意境,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所描写的景、物●思所叙述的事情●想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生活态度、理想志向、政治倾向、主张●容所阐释或蕴涵的哲理●所抒发的感情●主旨(主题)●观对事物人物的态度●点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度对人生感悟的倾诉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孤独惆怅忆友怀旧寂寞伤感闲适愉快遭贬激愤坚守节操感奋振作激励友人•所描写的景、物•思所叙述的事情•想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生活态度、理想志向、政治倾向、主张•容所阐释或蕴涵的哲理•所抒发的感情•主旨(主题)•观对事物、人物的态度•点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度对人生感悟的倾诉等等•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揽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盛今衰黍离之悲沧海桑田•各朝诗歌表现的思想内容•北朝:征战尚武•南朝:男女相思•希望建功立业•唐代反映边塞生活(题材丰富)求引荐•离别相思•悯农怜农•北宋:注重理议•南宋:抒发爱国情怀•明朝:注重忠义•各种题材•诗歌表现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常用句式•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的社会现实。
•表现……情趣。
•寄托了……的情怀(爱慕、愁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评价”是“评定作品价值高低”。
•包括两方面:•一、作品优劣•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有无局限性等。
•二、作品意义•指出其积极意义、社会意义、社会价值、现实意义等。
•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
三步法品析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摘要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要准确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三步法来分析,具体步骤是:一读题目,二看作者,三抓意象。
关键词古典诗歌;思想感情;题目;作者;意象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内容为: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为高考扫除一个障碍呢?可以用三步法来分析,具体步骤是:一读题目,二看作者,三抓意象。
第一步,读题目。
诗歌的题目不可忽视,它往往隐藏着大量的信息。
题目有时可能点出了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有可能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也有可能直接表明写作的目的或情感。
引导学生先读题目,对于读懂诗歌,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怎么读题目呢?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读。
一、看题眼题眼是指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能揭示诗歌的情感。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无一“喜”字,但题目一个“喜”字早已流露出对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的喜爱之情。
陆游的《书愤》,一个“愤”字,毫无保留地揭示了诗歌的情感:抒发报国无门、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
有的诗歌,要理解其思想情感,离不开对题目的分析。
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由诗中“荒居”、“业贫”、“白头”,可知诗人的悲苦心情,但这还不能完全揭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要理解其思想情感,还得联系标题,“外弟卢纶见宿”交代了人物和事件,“喜”字表达了诗人因表弟来访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因此,结合题目和内容,就可概括出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的感情。
二、辨题材不同的诗歌题材表达不一样的思想内容,因此,明确诗歌的题材对于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也是有帮助的。
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送”字表明了此诗是送别诗。
中学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思辨与情感思辨与情感任何文体的写作方法都不是单纯的。
记叙中可以争论,争论中可以抒情。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起先关注争论文的形象性语言和情景式构思,在争论文体的写作中运用一些抒情技巧,融入自己爱憎情感,增加一份思辨色调。
一、增加论证的思辨性。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相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洁化,说理论证要具有思辨性,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冲突,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回顾二十余年的高考作文题,始终强调了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实力,注意现实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看法,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与彼,由表与里地深化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
辩证地分析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1.相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
论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物必需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
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1)依存关系。
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连在一起。
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
(2)主次关系。
(3)取舍关系。
(4)条件关系。
2.详细问题详细分析问题。
只有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才能避开说理的片面性、肯定化。
从写作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对话题材料的多角度认知和对论据的剖析两个方面。
例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
抚节高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用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请文中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这则故事涉与的人物只有两个,情节简洁,主要是写薛谭接受教化接着深造的故事。
详细地分析材料(对故事多角度的思索),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就简洁写出新意。
这则故事材料的立意举例如下:(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说明他有自满心情,可立论为:学无止境,不行浅尝辄止;(2)“乃谢求反”,说明薛谭能够接受教化帮助,可立论为:知错就改,为时未晚;(3)“终身不敢言归”,这种看法不对,值得思索。
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大多都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1、忧国忧民①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②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④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⑥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反对残酷的战争:杜甫《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2、建功报国①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③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④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思乡怀人①天涯羁旅的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④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
当然,把握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准确分析字面信息、隐喻用典,还要把握字面背后隐含的信息,知人论世等。
一、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二、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三、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闺怨诗、羁旅诗等。
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
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的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四、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一、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等。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等。
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等。
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
如陆游《书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等。
如李白《独坐静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二、不同题材诗歌情感鉴赏要点(一)思乡怀人诗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示例: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二)边塞征战诗①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②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厌恶战争③风格——雄壮豪迈。
鉴赏古典诗词思想情感的方法《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其中的“志”主要就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古典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是丰富、深刻、复杂而又多变的。
那怎样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呢?一、类型辨析法分清诗歌的类型,根据不同诗歌类型的特点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古典诗词的取材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也是复杂丰富的,可按其题材及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的不同来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山水田园诗。
主要通过描写景物,展现自然之美,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或通过描写田园风光、劳动场景、生活场面等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或惬意之情。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二)咏物诗。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诗人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或某种志趣、情怀融于某种具体事物身上。
代表作品有虞世南的《蝉》、王安石的《梅花》。
(三)咏史诗。
诗人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感慨兴衰,古今对比,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多用典故,手法委婉,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忧虑,对个人遭遇的不平。
代表作品如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乌衣巷》。
(四)送别诗。
古代频繁的政治、军事斗争,落后的科技、交通等造成了许多无奈悲伤、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古代诗家的重要题材。
诗人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对友情的怀念,或对亲人、朋友的安慰、嘱咐、祝愿。
一般感情色彩较为惆怅、悲凉,但也有乐观、豁达的诗句。
代表作品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五)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或因仕途不畅贬谪外地,或因外出经商长期客居他乡,或因躲避战乱长期漂泊在外的寂寞孤独、悲凉艰辛的感受以及思乡思亲的痛苦等,大多采用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手法。
二、知人论诗法鉴赏诗词的思想情感要懂得知人论世,善于借助诗词的写作背景即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诗人创作时的身份、地位、处境、思想倾向和状态等综合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1、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析】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例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析】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例3:李清照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声声慢》)【析】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例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析】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总是离人泪”是点。
2、曲直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
“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白居易《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导入学习】——考情回顾诗歌情感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①这首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例】(2015·江苏卷)第10(3)题,(2015·全国卷Ⅰ)第9题,(2015·重庆卷)第11(1)题。
②该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例】(2015·山东卷)第14(2)题,(2015·全国卷Ⅱ)第9题,(2015·四川卷)第13(2)题。
③请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过程。
【例】(2014·江苏卷)第10(1)题。
④从这首诗中,有人读出了××,有人读出了××,请谈谈你的理解。
【例】(2014·辽宁卷)第9题。
①审清所给材料是局部的(某词、某句、某联、某片)还是全诗的。
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把握;如是全诗的,则要分成几个局部看。
②审清是要概括还是分析。
这两种问法同中有异,“分析”题不仅要概括出,还要结合词句分析。
情感概括题: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这里的“感情基调”多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惆怅、孤独、悲愤、闲适等)情感分析题:①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的依据和来由)②具体+概括(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的依据和来由,再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自主学习】——典题引路(2015·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自我评价与诊断:【合作学习】——寻找探究思想感情的依据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后游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从全诗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先读懂诗句意思,同时结合诗题和注释加以理解。
本诗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
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
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
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蕴意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①诗人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③诗人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诗人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注]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佳人:知心朋友。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
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借助……意象(或画面),表达了……感情。
如本诗颔联属于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景物的总体特征是明朗、明净的,说明诗人的心情也是愉悦的。
答案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
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
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
③归隐情怀。
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李之仪②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此诗。
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
③毵毵(sān sān):毛发纷披散乱状。
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由悲伤转为欣喜,又由喜悦回归悲伤。
首联作者为东坡先生遭遇党争打击、需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而悲伤;颔联、颈联为老师能够等来皇帝的赦免,重新返京而无限欣喜,自己想早日见到他,内心充满渴望;尾联作者想到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师生都已老迈,而感慨万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①从题材入手,把握诗歌基本的情感倾向。
某类题材,往往表达着类似的情感,如山水诗往往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有时隐含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羁旅思乡、咏史怀古、山水田园、赠友送别、咏物言志、思妇闺情、政治讽喻、边塞征战等)②从意象入手,领会情感内涵。
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意象来抒情言志,因此必须理解意象的情感内涵。
③从创作背景入手,结合诗(词)中描写的社会现实、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词)前的小序、诗(词)后的注释中交代的创作背景等,判断诗歌的时代内容。
④从注释入手,把握特殊的深层内涵。
注释往往提供必要的隐秘的信息,一般而言,介绍写作背景的注释,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⑤从诗中典故入手,领会典故的内涵。
⑥从作者人生经历入手。
应用学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注]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本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朋友。
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①因身体多病有了回归田园的愿望;②但想到自己管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因而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③此时正巧友人要来造访,尾联表达了诗人盼望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断客肠。
津桥捩柂[注]转牙樯。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
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捩柂:转动船舵。
这两首词都写到送别引起的“恨”。
请比较分析“恨”的差异。
答案:严词主要抒写离别之恨。
一曲哀弦,愁肠欲断。
扬帆转舵,蒲帆如心情般沉重。
离别在即,爱人伫立楼头,泪眼相送。
碧草黄柳更反衬出离别的忧伤,离愁别恨恰似流水般绵长。
辛词名为送人而作,亦有离别之恨,但更多的是身世浮沉、世道艰难之恨。
“功名馀事且加餐”是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激之辞。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既写行人前路茫茫,亦含小人当道蒙蔽世人之意。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用反问句表达“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之事”这层意思。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含蓄表达了“人世险恶、世道艰难更胜离别之恨、行旅之悲”这层意思。
(要分别写出两首词所抒发的“恨”的不同内涵。
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