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 格式:pdf
- 大小:129.16 KB
- 文档页数:4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攻略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考研笔记战后国际关系史部分七十年代国际关系一、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1. 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上台后,内忧外患。
提出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
其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它们共同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其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同北约成员国和日本的伙伴关系;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缓和政策,改善同苏联和中国的关系;退出越战。
尼克松推行现实主义外交,并且取得一定成效。
这是美国战后外交的一次重大调整,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明显加强。
在外交上采取进攻态势,展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角逐。
勃列日涅夫执政以来,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国内局势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局势力量发展,尤其是核武;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勃列日涅夫主义。
苏联把缓和当作外交政策的战略,在缓和的掩护下积极推行进攻战略,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
同美国进行缓和,谋求大国地位;施行南下战略,同美国争夺第三世界,加强同古巴联系,在美国后院培植反美势力。
加强对南亚地区的渗透与扩张,支持印度支那的存在。
积极介入非洲内部争端,查收安哥拉内战和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之间的冲突,在南部非洲扩大了影响,1979年出兵阿富汗。
2.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苏及北约和华约进入缓和时期。
欧洲处于缓和状态。
西德推行“新东方政策”以西方合作为基础,积极发展同东欧国家关系;承认战后边界现状,承认两个德国存在的现实;发展同苏东各国关系,解决战后遗留问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复习指导真题讲解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考试内容备注:1、总成绩计算: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2、专业一(政治学概论)为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统考科目。
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专业一:政治学概论参考书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理论部分的核心参考书目,要重点掌握和记忆其中的政治学名词)2.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用作补充政治学十五讲,尤其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等章节内容)3.海伍德《政治学》(主要在于辅助理解,外专业跨考的推荐先看本书打好基础)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准备政治学概论大题非常重要,重点把握书中)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与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合使用,重点掌握各种..)6.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其中内容重在理解和记忆作者的.......)7.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概论部分重要基础书目,推荐先看......)8.陈岳《国际政治概论》(要重点记忆其中提到的国际政治学名词......)9.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与前两本书配合使用,重在补充前两本书的内容)10.宋伟《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掌握其中涉及到的......)11.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非常重要,比较全面的各流派国际关系理论讲解)1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本书基本上囊括了世界民族部分试题的大部分重点)13.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常考内容,重点掌握政治伊斯兰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专业二:国际关系史参考书1.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用于整理国际关系史方面所涉及到的......)2.袁明《国际关系史》(用于宏观把握国际关系史发展的脉络) 专业名称 初试内容复试面试 复试听力 国际关系 ①政治(100分)②英语(100分) ③政治学概论(150分) ④国际关系史(150分)①进行自我介绍及相关问答②抽取专业试题,进行专业、学术相关问题问答(无准备时间) 全校统考 (3分制计入总分)3.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4.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学习分析国际问题时采用的方法...)5.主要出题老师的论文6.《现代国际关系》期刊、《世界知识》期刊备注: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攻略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考研笔记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形势①法国经济得到发展,发展海外贸易,为对付西班牙的反法政策,法国和新教国家英、荷以及德国新教诸侯结成反哈布斯堡同盟②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海上力量受到削弱,尼德兰等省份的独立,使其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打击③英国资本主义相当发达,积极干预欧洲大陆政治。
三十年战争期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④荷兰站在法国一遍,反对天主教同盟国家;瑞典与德国北部诸侯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也站在法国一边;俄国忙于对波兰的战争,无意干预三十年战争。
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①、欧洲大陆的疆界变更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
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王绳祖先生与十卷本《国际关系史》作者:陆一歌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31期摘要:王绳祖先生(1905-1990)是我国著名的世界史学家,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奠基人。
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不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他撰写的《欧洲近代史》打破了中国高等院校世界史教学由外国课本垄断大学讲坛的情况。
先生晚年主持编写的十卷本《国际关系史》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一套最为完备的国际关系史学术著作,它标志着我国学者在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术思想体系。
关键词:王绳祖;历史学家;《国际关系史》一、王绳祖先生的求学之路王绳祖先生1905年12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城焦家巷的一个书香门第。
高邮王氏世家人才辈出,祖父王铭卿在福建任知事,伯父王荫之、叔父王陶民均为清末民初书画家。
他五岁入私塾,七岁入高邮县立第一小学,成绩优异。
1919年,他考入省城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金大附中是一所美国教会所办学校,对英文教学非常重视。
世界历史、地理等课程都用外国课本。
在金大附中的四年学习,给他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1923年,王绳祖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金陵大学。
不过,受当时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先生最初选读的是化学专业。
不料入学以后染病休学,回家乡修养了一年后于次年9月转入金陵大学历史系。
他以历史为主系、政治为辅系。
主系课有欧洲近代史、断代史、国别史等,辅修政治学通论、法学通论。
国际法和宪法学。
有两门课使他受益最大,一是世界历史综合课,课本为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它以总的人类发展为内容,把低年级所学的东西综合提炼,使学生对世界史有个明确的总构想,并明了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另一门课是史学方法,课本为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塞努博斯的《史学原理》,主讲人是美国人贝德士(M·S·Bates)教授。
这门课使王绳祖初步掌握了历史研究方法。
因所学原本是自己兴趣所在,他很快显露出历史研究方面的天赋,尤其得到时任系主任的美国教授贝德士的欣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攻略北京大学国关院考研基本情况北大国关院国际关系考研参考书目统考科目:政治学概论(加粗为重点)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海伍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三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9、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0、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或者陈岳版1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关键资料:许振洲《政治学原理》潘维《世界政治经济体制比较》宋伟(王联)《国际政治学概论》补充书籍: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1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考博用书)育明教育建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燕继荣老师的《政治学十五讲》编写的非常的系统,建议在复习的时候以此为主线。
国际关系史1、《国际关系史》上册王绳祖武汉大学出版社(可参考法律版)2、《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3、《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4、《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主编5、《国际关系史》袁明北京大学出版社6、《国际关系史纲》何春超、张志、张季良编著法律出版社7、《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细则(2013年3月2日)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关于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经本院党政办公会讨论决定,特制定本细则如下。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第一篇:《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阅读书目[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0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2].(英)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求实出版社,1998[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0].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1].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12].(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13].(美)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美)罗伯特·吉尔平.杨宇光等译.全球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美)托马斯·弗里德曼.黄其祥等译.直面全球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16].(美)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全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72年[19].列宁.列宁选集(1-2).人民出版社,1972年[20].胡莹.地理空间与全球霸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1].(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22].(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阅读期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欧洲研究》、《日本学刊》、《德国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学习网站第二篇:国际关系史专题国际关系史专题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古希腊(公元前一千年——公元元年)绪论:古风时代,古希腊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除王权的运动。
之后由贵族组成的长老会议掌握国家大权。
并选任执政官(国家最高领导人)。
之后的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渐减小贵族执政的权利,真正使得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推行直接民主。
一、 雅典民主政治的三次改革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解负令”与取消债务奴隶制。
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
设立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
首创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设立十个区域性部落,取代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
吸收全体公民参政议政。
“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
雅典民主政治由此进入成熟阶段。
3、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一年召开十次。
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通过抽签方法产生。
颁发观剧津贴二、雅典民主政治本质 1、主权在民2、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抽签决定官职)3、法律至上(坚决否定人治,崇尚法治)三、3次重要战争希波战争(公元前492-449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324年)Figure 1伯里克利时期第二节古罗马(公元前753年到公元476年)一、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实施王政二、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开始贵族共和(执政官、军事紧急独裁官、元老院共同统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产物:保民官(否决权,否定执政官和元老院的决议)《十二铜表法》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原因:1、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尤其是不能担任高级官职和进入元老院。
2、无权参与公地的分配和使用。
3、债务奴役的威胁。
三、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过渡的历史进程,包括以下环节:苏拉的个人独裁→前三头同盟即庞培、恺撒、克拉苏的权力分割→恺撒的个人独裁→后三头同盟即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权力分割→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1945-2002)重点总结关键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命题规律:看了一个关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关史命题规律的总结。
我在这里也将外交学院的总结一下。
欢迎补充和批评,权当抛砖引玉。
绝大多数未考过,但随着时间推移,重点可能要再考,所以历年试题也要看。
毕竟重点有限。
1.空间均衡:即美欧苏(俄)日、第三世界几乎均有涉及。
这与北大重欧轻亚不同。
2.时间均衡:即在考查时间范围内(1945-2002),冷战形成阶段、美攻苏守阶段、苏攻美守阶段、缓和阶段、二次冷战阶段、冷战结束前、冷战结束后几乎均有涉及,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虽然时间上只有十年,但分数占很多。
3.内容均衡:即条约协议、组织、政策(主义)、人物、战争、集团、军控、事件等力图都涉及到。
(题目及分数设置依2007年试题为准,以下内容是用新教材以来均未考过的,仅供参考,欢迎批评!)第一套一. 名词解释(7分*5)1.《巴黎协定》2.戴高乐3.里约集团4. 8·19事件5.第二代维和行动二. 简答题(25分*3)1. 1959年美苏戴维营首脑会谈的背景。
2. 十月战争及其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3. 简述尼克松主义及其三大支柱。
三. 论述(40分)试述冷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第二套一. 名词解释(7分*5)1.《巴黎条约》2. 亚非会议3. 孔塔多拉集团4.叶利钦5. 《欧洲经济区协定》二.简答题(25分*3)1. 蒙巴顿分治方案及其造成的影响。
2. 艾森豪威尔主义及其出台的背景和影响。
3.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苏联扩张浪潮的背景和表现。
三.论述(40分)试述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第三套一. 名词解释(7分*5)1."三和"路线2.西欧联盟3. 纳赛尔4.《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5. 9·11事件二.简答题(25分*3)1.戴高乐主义及其对FaGuo外交政策的影响。
2.里根新遏制政策及其出台的背景。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资料国际关系史真题一、2012-2014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年考研招生录取数据统计年份招生方式及实际人数统考报考人数报录比2012年招生人总数:62人推免生人数:33人统考生人数:29人423人14:12013年招生人总数:62人推免生人数:33人统考生人数:29人393人13:12014年招生总人数:72人推免生人数:49人统考生人数:25人379人15:1二、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二“国际关系史”真题2015年北京大学国家关系专业考研国际关系史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1.“英国治下的和平”2.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4.第二次柏林危机5.TPP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民族国家的形成原因2.二战前日苏关系的演变3.伊朗伊斯兰革命对各国关系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1.试论述俄奥矛盾的根源、1871~1914年俄奥关系的演变历史以及俄奥矛盾对于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2.试论述20世纪孤立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2014年北京大学国家关系专业考研国际关系史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1.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2.泰奥菲勒•德尔卡塞3.租借法案4.《苏日中立条约》5.达尔富尔问题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争取安全的外交努力3.简述冷战后核不扩散体制所面临的的挑战三、论述题1.试述从拿破仑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俄矛盾的演变及其原因2.请分析冷战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2013年北京大学国家关系专业考研国际关系史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1.赫尔辛基进程2.克里米亚战争3.英德海军协定4.旧金山和约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9•11”事件以后美国主导下的反恐历程。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标志。
基础:欧洲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商品货币关系得到普遍的加强,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扩展。
资产阶级通过工商业渠道,加速了资本的积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的乏味不断扩大,工商业利润击虚增长,导致了欧洲国家以及后来的美国、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
由于列强的海外斗争的激化和亚非拉美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加强,各州之间,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和复杂,改变了古代、中世纪那种地区性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三十年战争为契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是国际关系转入近代。
既其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其形成的标志是相对模糊的,因为没有历史上的那一个点和事件能够准确地标志其产生,。
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确定一个起点又是必要的,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中所形成的一些国际关系惯例、原则对后世影响甚大,有的至今仍然在沿用。
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原则。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体系特征:【1】国际关系的行为体由宗教国家转变为民族君主国尽管这只是发展到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个过渡形态,但毕竟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主权成为了是人所认可的最高国家权力。
【2】欧洲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
甚至这个中心位置,在此后的三百年间没有转移过。
或许有人说威体系只是欧洲的国际关系体系,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战争不尽在欧洲本土展开,而且还在海上进行,这正说明了资本扩张性所带来的对海外贸易的需求和国际关系全球化时期的真正到来。
【3】国家权力和财富成为战争的。
这证明了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
【4】大国对均势格局的追求和维护。
【5】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6】民族君主国以及后来的民族国家相继登上了国际舞台。
威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欧洲各国的均势和平。
从国际关系稳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将威体系作为一段时期的静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第四节北方大战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第一节维也纳会议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第四节东方问题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第四节北方大战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第一节维也纳会议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第四节东方问题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第四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争危机的加深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三编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第一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苏联建国的对外关系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章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形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四章1924-1929年的国际斗争第五章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六章侵略绥靖集体安全第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反法西斯联明的形成第九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王绳祖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史的最为权威的专家,其著作被认为是最为经典的;基本上北大老师都学过这本书,都深受此书的影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
第一节维也纳会议
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
第四节东方问题
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
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
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
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
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
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
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
第一节维也纳会议
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
第四节东方问题
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
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
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
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
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
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
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
第四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争危机的加深
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三编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
第一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苏联建国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三章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形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1924-1929年的国际斗争
第五章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六章侵略绥靖集体安全
第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反法西斯联明的形成
第九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王绳祖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史的最为权威的专家,其著作被认为是最为经典的;基本上北大老师都学过这本书,都深受此书的影响。
因此虽然此书写作于几十年前,但是其重要性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