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赏析语言两方面七角度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6.语言运用角度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富有方言色彩等附:结构安排(材料安排+布局谋篇)材料安排——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⑥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布局谋篇——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详略、衔接、主次、线索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一)记叙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注意】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叙述视角(作者的叙述视角;人物的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2、叙述方式顺叙:①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气势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增强文章感染力: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增强文章生动性:③富于变化,避免平淡。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小说阅读专题第六讲赏析小说语言【知识精讲】高考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层级,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评价层级,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这两方面在高考小说命题中,呈现为两大题型:一是理解语句的含意,二是品味语言艺术。
[考向1] 分析理解小说人物重要话语的含意1.方法赏析某句话的妙处(含意、意蕴),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这句话所在的语境,包括上下文、描述(说话、评论)的对象、小说的主旨等;②分解要赏析的语句,看看能分解成几部分,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分析这句话有没有蕴含什么深刻含意(字面意义、语境含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等),对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主旨表达、情节发展等的作用;③分析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人称、结构等),分析语句表现出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总之,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2.步骤第一步:明确话语所在语境,确定话语的针对性。
第二步:结合故事情节及人物特点,分析话中含意。
3.答题规范:按照合理顺序,直接分点作答。
[考向2] 分析鉴赏语言的艺术特色1.方法(1)抓住小说的语言特点:小说中人物语言特点、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2)分析鉴赏语言的艺术特色要注意从以下四个角度思考:①角度一:从丰富内涵的角度品味。
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描摹人物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艺术魅力。
②角度二:从个性化的角度品味。
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③角度三:从表达形式的角度品味。
答题要点:赏析语言使用的修饰手法,其中词语的使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使用等)、句式特点(如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人称变换、语体(书面语与口语)等都要注意。
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专题:小说的语言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包括词语锤炼、修辞、句式、地方(时代、生活)色彩、语言风格、语体色彩。
做题前先辨明题目要求鉴赏的是文本的语言还是文本中人物的语言。
一、高考真题类别篇名题目2021·浙江卷红柯《麦子》1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12.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2020·浙江卷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10.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019·浙江卷萧红《呼兰河传》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分)2018·全国II卷老舍《有声电影》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16·新课标Ⅰ卷李锐《锄》(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二、小说语言的鉴赏角度(一)用词之美1.叠字叠词作用:①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②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2.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作用:凝练、细腻、形象、逼真,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3.贬义词、褒义词作用:态度鲜明,更能表达感情倾向。
4.文言词作用:用语考究,古朴典雅。
(二)句式之美1.长句、短句作用:①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②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文学作品赏析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作品中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语言角度分析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关注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叙事技巧等方面。
背景介绍部分是引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研究的背景信息,使他们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部分,会介绍文学作品赏析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对作者、作品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对文学作品赏析的背景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接下来对语言角度分析的讨论,为后续的研究铺垫基础。
1.2 研究意义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承载着作品的情感、思想和意义,是作者表达自我、展现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也会对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角度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还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研究内容,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在当今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跨学科的背景下,语言角度分析的研究意义更加突出,对于丰富文学研究的内涵和拓展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探讨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对整体作品的影响及作品表达的效果。
通过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叙事技巧、人物形象描写以及情节设置,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语言角度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的体验与品味。
研究语言角度也有助于揭示作家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小说的表达技巧【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1.叙事视角(即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
(亲切抒情)(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
(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2、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①全知视角: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第三人称大多是全知视角。
②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受限视角(没有写人物心理等)。
比如:《尘埃落定》《爸爸爸》(傻子视角),《红高粱》《呼兰河传》(儿童视角),2017全国1《天嚣》(成人受限视角)3.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
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插叙有情节;补叙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性的话。
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二小说的语言赏析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
小说之叙述特色赏析叙述特色:1、叙述视角、人称、速度2、对话形式:叙事集中3、语言:简洁含蓄(句式、修饰语)4、腔调:冷静客观5、话题引出故事6、历史、现实7、情景描写、叙述(诗意美)例一海明威《印第安营寨》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叙述特色。
(1)小说以对话形式推动叙述,在对话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2)叙述语简洁含蓄,电报式的短句,少用修饰语,句子凝练而意味深长。
(3)叙述语调冷静客观,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避免作者主观情感和倾向的渗入,使小说具有冷峻意味。
例二叶紫《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例三《赵一曼》1、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2、.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例四《六指猴》1、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4分)情节方面,玉蟠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鲜明。
侯六为盗玉蟠螭业为东家赶车,结尾又为东家盗回玉蟠螭,玉蟠螭贯穿了全文,突出了侯六侠义的性格;东家以玉蟠螭为宝,但关键时刻却用玉蟠螭救回了侯六,表现出东家善良仁义的品格;讽刺了吴知府贪赃枉法的丑恶嘴脸。
分析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朱峰(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沈阳 110000)摘 要:一篇文章主要由文字、词语、句子等组成,好的文章必然离不开恰当的用词、优美的句式以及合适的修辞手法等等。
纵观那些被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会发现它们在语言描写上都有各自的特色,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不被人们所遗忘。
本文将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进行一系列分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角度一、从语言特点角度赏析1.修辞手法在文章中,语言的描述技巧通常由各种修辞手法所体现。
修辞是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使文章情感更加丰富细腻,画面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往往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达到自己的写作效果。
例如: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
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1]这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有才学的女人比作像白菜番薯一样斤两的花。
花朵本是高贵美好的,但是将它与天平上廉价的白菜番薯相提并论,就让花朵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
喻指有才学的女人犹如白菜和番薯一般廉价,不如巧妙偷懒的女人更加有价值,将作者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又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
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
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都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了影响。
文中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全文处处可见青春的活力与生气,将作者当时内心的喜悦之情表现的十分到位[2]。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里将小草拟人化,一个“钻”字展现了小草的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犹如一个青春活泼的小孩,让人顿时觉得活力满满。
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高考小说阅读之鉴赏语言特色作者:李霞来源:《高中生学习》2023年第12期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主题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去实现的。
因此,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语言的鉴赏,要深入挖掘其艺术魅力。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人物语言,如文中人物的独白、对话等。
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是叙述人语言,如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有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的描写技巧,有遣词造句的技巧,还有修辞方面的技巧等。
在复习备考时,学生要多关注课本中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通过落实单元学习任务把相关知识点转化到写作实践中去,从而在赏析之余体会语言运用之奇妙。
把脉考情近年来,高考信息类文本逐渐开始考查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相关内容,2023年尤为明显。
比如,今年高考“甲卷”“乙卷”和“新课标Ⅱ卷”专设客观题,考查考生对原文论证方法的分析,选项内容涉及文章谋篇布局的整体思路和论证的具体方法。
此外,命题开始关注信息类文本的语言特色。
高考新课标Ⅱ卷就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一文设置简答题,请学生分析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其学术语言的生动形象和通俗易懂。
这些带有赏析语言色彩的命题拓宽了信息类文本的考查范围,对我们复习关于文学类文本“鉴赏语言特色”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取《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给儿子》(陈村)和《社戏(节选)》(沈从文)等作为材料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文风朴实、语言各具特色,为审美鉴赏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说,高考对小说语言鉴赏的考查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特点与风格(考点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考点探究】一、“语言特点”典型角度1.用词——叠词、文言词(文白相间)、拟声词、动词、形容词2.句式——整散结合(反复句、排比句、对偶句),长短结合,肯定与否定(不是……而是)3.标点(句类)——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4.修辞手法——引用、双关、反语、比喻、拟人、夸张5.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6.语言风格——豪放、柔婉、质朴、华丽、诙谐、简洁、细腻7.语体角度——书面语与口语结合,褒贬色彩8.音韵角度——抑扬顿挫,节奏感,旋律美,音韵和谐,一唱三叹9.地方色彩——方言(京味京韵……)10.表现手法——想象与联想11.艺术效果——暗示性,形象性(诗化,诗情画意)……12.语气——口气,态度,节奏13.文体角度——小说(对话描写,个性化语言)14.文字排列的特殊形式二、语言与小说三要素1.以语言(对话)描写为主,叙述很少——作用:通过对话反映生括,揭示人物性格。
2.个性化语言——作用:三言两语,凸现人物个性、身份喝地位。
3.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与情节(场景)三、小说语言特点的高频考点1.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
2.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
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
3.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4.小说的语言风格,诸如平实、雅丽、幽默、含蓄、活泼、冷竣等。
四、语言表达艺术(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基础语文手册》P409)“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
考试要求能够分析这类句子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多角度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方法如下。
1.看词语的运用注意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文言词等的使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可以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叠词、拟声词富有韵律美,起强调作用;恰当使用文言词语,使语言典雅、端庄。
小说赏析语言两方面七角度
•鉴赏小说语言分两方面:
•一、小说中人物的语言
•二、小说作者的语言
一、人物的语言风格
•三特色:时代地域语体
•豪放-----柔婉
•直露-----含蓄
•质朴-----华丽
•庄重-----诙谐
作者的语言特点七角度
• 1、语体特色
• 2 、口语---充满生活气息
•3、书面语---典雅庄重
•4、修辞格
•夸张比喻反语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引用对偶用典(象征)
•5、句式
•长短句整散句
•6、用词
•动词----有力度
•形容词副词----色彩鲜明
•关联词---完整准确
•量词叠词叠字(叠词三性:形象性—确切性---音乐性)
• 7.整体风格:
•平实朴素--- 华丽
•冷峻--- 热烈
•简洁明快晓畅---含蓄
•典雅---清丽
•幽默---辛辣
选用文章
•以下文章各有侧重:
•《骆驼祥子.刘四爷》---京味,口语
•《朱先生退兵》-----文言,诗词,书面化
•《我们的裁缝铺》---方言,口语,生活化
•《平凡的世界》---通俗质朴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阅读答案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
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
敢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
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
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
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
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
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
•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
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
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
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1、文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答案:①语体、地域: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耍骨头”“迷迷糊糊”等。
②风格:语言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先生退兵陈忠实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差官只好等
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
•督的亲笔手谕。
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
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
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
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
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
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
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
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
•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
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
那人说:“我找张总督。
”
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
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
”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
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
”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
”朱先生笑说
•:“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
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
”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
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
”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
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
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
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
•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
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
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
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
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
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
”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
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
”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
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
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
•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 D. 主人公朱先生形象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小说刻画了他爱读诗书、不畏权贵、低调淡泊、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
•E.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人物放和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8.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4分)
•9.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
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案:7.CD(A“爱好和平、一心为民”不准确,B“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不妥,E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方式。
每项2分)•8. ①语体: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
②风格: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
③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每点1分,3点4分)
•9. ①读者: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人物: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
③主旨: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