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 格式:docx
- 大小:11.3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括文言句式〕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①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注】①御,迎接。
②《九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1)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案:(1)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2)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主观臆断,千篇一律。
【参考译文】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1.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翻译考查有什么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绝大部分地区高考卷采用的是主观题的形式,包含2~3个小题;仅有个别地区高考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给出四个句子及各句的翻译,要求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2)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2.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上的失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低分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采分点意识,即翻译语句的时候忽略了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从而丧失了本该得到的分数;二是忽略对相关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没有对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进行调整等。
3.针对失分情况,应该如何复习文言文翻译?(1)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意,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江苏省华冲中学苦丁茶2007-1-8一、考点预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已成为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
2003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一改多年来的客观试题模式而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二卷,分值也相应地由3分增至5分,2004年增至8分,2005年增至10分,2006年依然保持这种比重。
2007年是新课程标准高考的第一年,相信以考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点上会保持这种高赋分。
二、方法探究在具体翻译时,我们必须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
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
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
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
反之,就会丢分。
抓特殊句特殊句(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
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句子。
(三)经典例析文言文翻译是综合性考查,文言文翻译复习的备考原则就是: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例一将下面文言文段中的画线句子用“/”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①断句②翻译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的断句与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
准确断句是做好本题的前提,在断句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者”“若“苟”“然后”“也”这几个句子常用于句首,有的常用于句尾,只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留心这几个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结合对本段文意的理解,就可以准确进行句读。
要准确翻译本段文言文,须注意“惟”“则”“陷”“焉”“罔”等重点词语。
1
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8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
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
……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
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
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⑤。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
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
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
④馀:同“余”。
⑤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皆.
数百年物也( ) ②藤今犹.
在( ) ③始.
能支拄( ) ④其蔓旁引.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
的一项是( )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B .其真无马邪
(《马说》) C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幼时记趣》) D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
朗读停顿。
次 则 余 家 之 青
桐
4.翻译下列句子。
(1)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岳阳楼记》)。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王昆绳书①[清]方苞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
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
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
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暇。
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
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
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
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四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
这一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即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特别是文言实词、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等,根据具体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二是“翻译句子”,即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力求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这一考点的设题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由客观选择题变换成了主观表述题,自2002年一直沿用至今,一般设2-3个小题,分值多达10分,既考查了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又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那幺,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呢?
【技法讲解】
一、注重文言知识积累及理解翻译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实词、虚词、句式、修辞乃至断句的正确理解为前提的,因此应有相当的知识贮备,并善于运用。
1.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运用
除识记“考纲”规定的120个常用识实词和经典课文中出现的实词外,还要掌握实词翻译的几种方法。
(1)借助字形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义联系密切,可根据其义符推断词义。
例:冀得一归觐。
“觐”跟形旁“见”有关,据上下文,推断为“拜见父母”之意。
(2)语法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言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及语法成分,进而推断其意思。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该句为对仗,“以”与“用”相对,“用”为动词,所以“以”应译为“重用、任用”。
(3)联想分析法: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教材中的相关语句或成语中有关词语的用法,巧妙地移用到这些文言实词的理解中。
例:不以外夷见忽。
“见”字,可联想到课文中“府吏见叮呤”一句,“见”译为“我”,句子翻译为“不因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4)活用推断法:文言中某一实词,按一般义项翻译不通,应
马上想到词类活用,继而运用相关知识,作出正确翻译。
例: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走”是动词使动
用法,译为“使…逃跑”。
(5)语境分析法:语境对词义具有制约、提示作用。
例: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
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人。
“责备”理解为“批评、指责”不妥,连几个英明的君王都有缺点,因此对于一个人,不应要求完美,故“责备”应译为“要求完美”。
2.文言虚词的积累和运用
首先,要记住《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其次,要活学活用,借助一些技巧来推断它的含义和用法。
方法如下:
(1)语法分析法:借助虚词所处位置,推断意义和用法。
例:先妣抚之甚厚。
“抚之”属动宾短语,“之”代“老妪”。
(2)语境分析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综
合运用文意理解和句法分析,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例: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所”用在动词前,作助词,
理解为“表示……的情况”。
(3)句式分析法:根据常见特殊句式的特点,推断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4)语气表达法:有些虚词,可根据语句所表达语气,推断其
用法。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前者表反语语气,可
译为“难道”;后者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大概”。
3.文言句式的积累和运用
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四种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的搭配。
针对句式特点,分类记忆,理解作用,对文言翻译大有帮助。
(1)判断句式
常见形式有“……者,……也”“…者……”“……,……也”,另外还用“乃”“则”“为”“皆”“耳”等词表判断,翻译时加判断动词“是”。
(2)被动句式
常见形式有“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为……所”式,“见…于…”式,翻译时加介词“被”。
(3)倒装句式
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做出语序调整。
(4)省略句式
省略是文言文中普遍现象,各种词性的词都有被省略的可能,
翻译时要完整地补出省略内容。
4.修辞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文言中常见修辞有比喻、排比、借代等,翻译时,比喻、借代
须还原为本体;互文,则应前后意思合并;排比句,可逐句译出,
也可浓缩为一句。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互文,译为:不因外物和个人心境
的好坏而悲喜。
5.了解一点断句方法
正确的断句是准确理解、翻译文言的基础,应注意文中的一些
标志性词语。
常用方法如下:
(1)抓虚词。
发现虚词,确定位置,然后做出判断。
“夫、盖、若夫、至若”等词常在句首,其前停顿;“者、也、矣、哉、耶、耳、焉”等常用句末,其后停顿。
(2)察对话。
文言中“曰、云、问”等词作为对话标志,也是断
句处。
(3)明关系。
总句、分句间有停顿,分句间同样有停顿。
(4)看句式。
根据特定的、固有的句式,能轻易做出断句。
(5)通文意。
了解文体以及主要内容,是断句的前提条件。
二、翻译句子的8种方法
1.添。
翻译时,在原单音节词前或后,添加语素,使之成为符
合现代汉语特点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1:齐人和的附于秦。
“附”译为“归附”。
2.换。
一些单音节词,无法添加语素,则用一个现代汉语中与
之意思相近的词去替换它。
例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
3.拆。
文言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恰好是今天的一个双
音词,但意思与今天常见的这个词相去甚远,往往需将它拆开翻译。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其实”,应拆开译为“他/实际上”。
4.留。
凡古今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保留下来,不必翻译。
5.补。
增补句子中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的新增内容。
6.删。
文中一些虚词无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
或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去,不必硬译。
7.调。
翻译时把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倒装句语序调整过来,使其通顺、畅达。
8.合。
拼合文言中那些运用互文的句子或故意用繁笔的句子,
使之简明。
(三)文言翻译应具有3个意识
1.通读全文,上下联系,应具整体意识。
不能局限于某一两句,应研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意。
2.审视句子,勾画关键,应具采点意识。
翻译前分清文句中重
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紧扣采分点,不能轻易放过。
3.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应具规范意识。
翻译时,力求逐字逐
句翻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涉及到典故、修辞,难以直译时,可
灵活变通,采用意译;语言表达,力求“信、达、雅”,忠实原文,
表达通畅,准确规范。
【原题展示】
1.(2008年高考语文四川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
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
行所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