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655.65 KB
- 文档页数:10
嫩,可在苗床上方覆盖遮阳网进行遮阴,避免灼伤,遮阳网遮阳率以70%为宜。
在此期间观察苗床湿度水平,当湿度低于50%时,及时补水,浇水时注重力度,切忌将幼苗冲走。
幼苗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随着幼苗的生长,可于每日早晚将遮阳网逐步去除,仅遮盖午间的强光照,避免晒伤。
当马铃薯实生苗生长至3~4片叶阶段,可将苗床上方的遮阳网全部去除,使其充分吸收光照,提升长势。
为提升幼苗长势,每间隔20天喷施1次尿素800倍液、磷酸二氢钾500倍液,以促进苗壮苗齐。
实生苗在管理期间,易出现感染猝倒病、晚疫病、蚜虫等病虫害。
防治时可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2500倍液、98%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预防猝倒病;可使用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预防晚疫病;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500倍液防治蚜虫。
3实生苗移栽管理3.1移栽马铃薯实生籽出苗后30天左右即可对其进行移栽定植管理,移栽时间通常为每年的4~5月期间。
实生苗移栽定植是可选用直径为15~20厘米、高度20~25厘米、容积1.5~2.5升的塑料营养钵,当实生苗生长至6~7片叶时即可进行移栽。
塑料营养钵内装入配制好的基质,基质可使用细碎土壤∶充分腐熟农家肥∶钙镁磷肥=100∶10∶1,均匀混合拌匀,装入后压实待用。
取实生幼苗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实生苗根系。
移栽时使用农具在营养钵中心位置挖出深度为8~10厘米、直径为5厘米左右的定植穴,每个营养钵内定植1株马铃薯实生苗。
定植结束后使用周边基质回填定植穴且压紧实,及时浇灌定根水,提升马铃薯实生苗移栽成活率。
定植结束后将营养钵以25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摆放整齐,便于后续的统一管理。
3.2移栽后管理移栽后至马铃薯实生苗缓苗前使用遮阳网覆盖,避免阳光直射造成幼苗晒伤,待植株完全缓苗返青后即可逐渐移去遮阳网,转为常规管理。
马铃薯新品种展示试验初报马铃薯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而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更是农业领域的重要内容。
近日,XX省农业科研院所联合农业部门进行了一次马铃薯新品种展示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试验的情况和结果。
一、试验背景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马铃薯的品种改良也成为了当前农业科研的重要方向。
为此,XX省农业科研院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马铃薯新品种展示试验。
二、试验内容这次试验主要展示了包括马铃薯在内的数种新品种,涉及到了不同的生长周期、产量和抗性等特征。
试验地点选在了当地的示范基地,以充足的阳光和水源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试验过程试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对每种新品种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并进行了适时的管理和保护。
他们还对每种品种进行了病虫害的观察和防治,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试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观察,试验初步结果显示,这次试验展示的马铃薯新品种在总体上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部分新品种在产量和抗性方面表现突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有望为当地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展望与建议基于这次试验的初步结果,科研人员和农业部门将继续加强对这些新品种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它们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他们也将加大对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促进其在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种植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次马铃薯新品种展示试验初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为农业科研和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品种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马铃薯最新种植管理技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分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一二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
近三年来,我国马铃薯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左右。
为科学指导今年马铃薯生产,现将主要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北方一作区该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7%左右,细分为东北、华北和西北3个一季作区,东北一季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北部,华北一季作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西北一季作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全部及陕西北部。
(一)东北一季作区1.选用优良新品种。
适合种植早熟和中晚熟、抗晚疫病的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搭配早熟品种和加工型品种。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选择抗病、高产和优质品种。
2.种薯选择与处理。
选用符合 GB18133-2012国家标准的一、二级大田用脱毒种薯。
播种前15-20天出窖(库),在室温15-18℃下催芽,芽长0.5-1厘米,散射光下壮芽。
切种应切成立体形状,切忌切成片状,切刀用75%的酒精或0.3%-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
每个切块重25-35克为宜,保留1-2个完整芽眼。
切块用杀真菌剂和杀细菌剂拌种。
种薯生产提倡35-50克重小整薯播种。
3.选地及整地。
地块要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好、排水保水性能好、通气性好,且轮作倒茬三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前茬未使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
推荐进行秋耕整地,整平耙细,耕深35-4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随耕翻整地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3吨或适量商品有机肥作基肥,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
4.适期播种。
土壤10厘米地温稳定(连续三天)在7-10℃时播种。
黑龙江省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其中南部地区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北部地区一般5月初至5月中旬播种。
5.合理密植。
采用垄宽80-90厘米的垄作方式,根据品种、土壤肥沃程度和产品用途确定密度。
一般早熟品种每亩4000-4500株、晚熟品种3000-3500株为宜,肥沃土壤种植密度适当小一些,贫瘠土壤适当增加密度。
2023年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新品种区域试验报告第一篇范文:2023年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新品种区域试验报告2023年,贵州西部地区的马铃薯种植户们迎来了一次新的希望。
在这一地区,马铃薯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马铃薯种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病虫害严重、品种单一、产量不稳定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贵州西部地区的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引进了新品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域试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这次试验的结果。
一、试验背景马铃薯作为贵州西部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然而,由于该地区的高海拔和多雨气候,马铃薯的生长周期较长,而且容易受到晚疫病和病毒病的侵扰。
此外,现有的马铃薯品种单一,产量和品质都有待提高。
因此,为了改善马铃薯的生产状况,贵州西部地区的农业科研人员决定引进新的马铃薯品种,并进行区域试验,以筛选出更适合该地区种植的新品种。
二、试验设计本试验在贵州西部地区的三个不同地点进行,分别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和遵义市汇川区。
每个地点选取了两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共六个试验点。
试验品种包括当地的传统品种和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
每个试验点设置三个重复,每个重复种植一亩。
三、试验结果经过一年的生长周期,试验结果如下:1. 产量方面:引进的新品种在所有试验点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产量,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了1500公斤以上,而传统品种的平均产量仅为1200公斤左右。
2. 抗病性方面:新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尤其是对晚疫病的抵抗力明显高于传统品种。
在六枝特区的试验点,新品种的病害发生率仅为5%,而传统品种的病害发生率达到了25%。
3. 品质方面:新品种的马铃薯口感和品质也得到了种植户的认可。
在七星关区的试验点,新品种的马铃薯口感更佳,且淀粉含量更高。
四、结论与建议1. 引进的新品种在贵州西部地区的适应性较强,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抗病性。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及繁殖方法。
2. 掌握马铃薯的离体培养技术。
3. 观察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块茎、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刀片、移液枪、培养皿、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氯化钙、葡萄糖、琼脂、氢氧化钠、硫酸铜、硝酸钾等。
三、实验方法1. 马铃薯块茎表面消毒:将马铃薯块茎洗净,用无菌刀片切去表面1-2cm,用无菌水清洗3-5次,再用70%酒精浸泡1分钟,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2. 马铃薯芽尖剥离:用无菌刀片将消毒后的马铃薯块茎切成3cm×3cm的小块,确保芽尖位于小块中央。
3. 培养基制备:按照以下配方制备培养基:- 营养基:马铃薯浸出粉20g,葡萄糖20g,氯化钠1g,氯化钙0.5g,硝酸钾0.5g,硫酸铜0.01g,琼脂10g。
- pH值调至6.0-6.5。
4. 培养基灭菌: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于无菌培养皿中,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灭菌时间为20分钟。
5. 马铃薯芽尖接种:将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将马铃薯芽尖接种于培养基上,每皿接种3个芽尖。
6.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光照强度为2000-3000勒克斯,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
7.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观察马铃薯芽尖的生长情况,记录芽尖的生长高度、叶色、叶形等形态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芽尖生长情况:接种后第5天,芽尖开始生长,表现为芽尖变绿,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第10天,芽尖高度可达1cm左右,叶片开始展开,颜色鲜绿。
第15天,芽尖高度可达2cm左右,叶片数量增多,颜色更加鲜绿。
2. 马铃薯芽尖形态变化:接种后第5天,芽尖开始分化出茎和叶,茎逐渐变粗,叶片逐渐展开。
第10天,茎粗约1mm,叶片数量约4片,颜色鲜绿。
第15天,茎粗约2mm,叶片数量约6片,颜色更加鲜绿。
马铃薯育种的方式马铃薯是一种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而马铃薯育种则是为了改进其产量、耐逆性和抗病能力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介绍几种马铃薯育种的方式。
1.人工杂交人工杂交是通过植物育种学知识,选取优良品种进行人工授粉配对,来获得更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
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马铃薯育种中。
在人工杂交过程中,首先选择出若干个基础品种后,在控制传粉的情况下进行杂交,然后收集结果进行筛选。
与其他方法相比,人工杂交的成本相对较低,可操作性也很简单。
2.质量选择质量选择是以选择优质种子的方式进行“有机育种”,即以小育大,只保留生长中充满活力的种子,以培养长势更健康的苗。
它也被看作是马铃薯育种领域的一项主要成果之一。
另外,利用多目标反向选择,同样可以快速且有效地选出表现优异的种子。
3.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新兴的育种领域。
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CRISPR-Cas9)直接对马铃薯底层遗传信息进行编辑和精细调整,实现性状特异性定向选育,同时也利用可编篡纸基因警醒马铃薯抵御入侵的病菌、病毒等生物的能力的提升,如此在保证中高产镰刀菌素食味道的前提下,大幅降低防治成本及食品处理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数量.4.分子标记分子标记法是要选择某些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区段,来筛选更优品种。
这个技术模式相对于人工杂交来说,筛选出重要性状的时间更加简短。
然而,在将该方法集成到更为复杂的育种工作链之中会变得困难,因此还需要不断地针对研究结果作出不断更新的反思,从而不断完善建立于分子标记基础上的马铃薯育种方法。
总之,以上这些方式是目前马铃薯育种中比较常见的技术。
马铃薯所在行业正以显着的速度发展,因此也需要持续不断地研究更好的育种方法,以应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等因素。
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相信未来可以将马铃薯品种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峰。
我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的现状及前景分析摘要:分析我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研究现状和具备的优势,系统地阐述了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在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并预测和展望了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应用前景马铃薯是一种粮、菜、饲、工业原料兼用型经济作物,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性强、分布广。
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年种植面积49多万hm2,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5 %,占亚洲种植面积的60 %,在世界上举足轻重。
但中国马铃薯平均单产16 t/ hm2,比世界平均水平少2t/ hm2 [1]。
伴随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单产、总产的快速提高,其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
但是我国马铃薯种植依然靠人畜力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完全不能满足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需求,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实现马铃薯种植的机械化。
机械化生产是世界发达国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1 我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的现状和主要研究内容1.1 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机的研究现状国内马铃薯种植机械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几种种植机械概况如下:2CML-2型全自动马铃薯种植机与带有动力输出的小型拖拉机配套,可一次自动完成施肥播种的全部作业[2]。
1220双行和1240四行马铃薯种植机可适合不同的农艺要求。
2BSMX-2型双行马铃薯种植机,有利于在小地块实施作业。
2004年生产的2CM-2型马铃薯铺膜种植机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可一次性完成马铃薯种植、施肥、铺膜等项作业[3]。
哈尔滨生产的2CMF系列多功能马铃薯种植机有2CMF-2、2CMF-4、2CMF-6共3种型号,可一次完成马铃薯种植的多道工序[4]。
马铃薯种植机械按作业方式不同分为垄作、平作及垄作与平作可调3种形式,按开沟器形式可分为靴式开沟器和铧式开沟器2种。
目前,现有的各种型号马铃薯种植机械,其排种系统主要有勺链式和辐板穴碗式2种。
马铃薯茎尖组织脱毒培养及植物激素在培养中的作用摘要:马铃薯茎尖组织脱毒培养,愈伤组织解除分化形成新个体时,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异染色质延迟复制行为较正常活体植株更严重,后代变异较自然群体变异高出500倍,若在培养过程添加辐射和化学诱变试剂变异率会更高。
因此,组织培养环境不只是现代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的一个重要条件,更是诱变育种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以营养体繁殖的马铃薯作物效果更好。
本文介绍了马铃薯茎尖培养的意义和方法,综述了植物激素在马铃薯生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茎尖体细胞组织培养变异植物激素Abstract: Potato virus-free cultivation of the tip meristem, callus formation of new individual remove differentiation, somatic cell mitosis heterochromatin delay of normal living plant copy behavior more serious than natural group, variation and variation of 500 times higher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if add radiation and chemical mutagenesis reagent mutation rate is higher. Therefore, tissue culture of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upplementary conditions, is an efficient way of mutation breeding for excessive n-redistribution breeding, potato crop effect is better.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potato meristem-tip culture were reviewed, and the method of plant hormone role in growth of potatoes.Key words: Stem cells; Tissue culture; variation; Plant hormones1马铃薯生态习性和种类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但对气候要求凉、冷、燥,在湿热地区虽然也能生长,不过一代以后品种就会演化,需要经常从寒冷地区引进新的种。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0.005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管理技术要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根据山西省右玉县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信息着手,对该地区马铃薯的种植及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特产为玉米、羊肉和马铃薯等。
右玉县四面环山,南高北低,苍头河纵贯南北,东西宽45.7km,南北长67.7km,总面积1964km2,属于黄土丘陵的缓坡区域。
右玉县曾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和“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等多个荣誉称号。
朔州市的河流占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适宜,平均在420mm,较适宜马铃薯的种植。
一、马铃薯种植步骤及技术要领1、选地及处理马铃薯的可食用部分为地下块茎,所以马铃薯的生长对土壤环境有较高要求。
马铃薯是喜低温作物,块茎的形成需要凉爽湿润且蓬松的弱酸性土壤环境,pH值在5.0—5.5之间最为适宜,在pH值偏高的碱性土壤中,马铃薯的产量会大幅度下降,而在pH值更低的酸性土壤中,马铃薯会出现叶片干枯或变为深绿色,也会导致马铃薯的早衰减产。
马铃薯的根系并不发达,对营养成分和水分的需求较高。
因此,在选择播种地点时要注重土壤的肥沃度。
马铃薯是不耐连作的作物,连续种植会导致马铃薯的病虫害发生率增加,影响马铃薯块茎质量。
在选择耕种土地时要选择3年内没有种植过马铃薯或番茄等其他茄科植物的土地。
播种前要对所选择的土地进行施肥,杀菌和耕地,让土地变得蓬松多孔且富有营养,有助于马铃薯根系发育,吸收更多营养成分,提高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
2、选种及催芽马铃薯种植中,种薯是马铃薯质量的根本影响因素,种薯的质量会直接影响马铃薯的收获质量。
在选择种薯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选择最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马铃薯品种。
山西省右玉县北邻内蒙古,气候较为干旱,马铃薯在该地区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
因此,在选择种植品种时,要选择耐旱的中晚期品种。
第1篇一、引言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马铃薯育种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
我有幸参加了马铃薯育种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马铃薯育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马铃薯育种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课程内容马铃薯育种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铃薯生物学基础:介绍了马铃薯的植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繁殖方式等基础知识。
2. 马铃薯育种目标:分析了我国马铃薯育种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明确了育种目标。
3. 马铃薯育种方法:介绍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技术,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
4. 马铃薯育种实践: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对育种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
5. 马铃薯育种法规与知识产权:讲解了育种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
三、心得体会1. 马铃薯育种的重要性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高产、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等特点。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马铃薯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因此,开展马铃薯育种研究,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马铃薯新品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育种方法的多样性马铃薯育种方法包括传统的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技术。
传统的育种方法主要包括杂交育种、系统选育等,而现代育种技术则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等。
这些育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
3. 育种实践的重要性马铃薯育种课程中的实验和实习环节,使我深刻体会到育种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亲自参与育种过程,我学会了如何观察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状况、如何进行杂交、如何进行田间调查等,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团队合作与交流马铃薯育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人才共同参与。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依托虚拟仿真平台作物育种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以马铃薯育种技术为例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构建出仿真的实验场景,突破原有实验条件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1-2]而进行实验。
教育部非常重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开发与建设,2017 年7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17—2020 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提出:以完整的实验教学项目为基础,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项目示范新体系,支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3]。
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载体,加快虚拟工厂、智能实验室等的建设,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实验教学,能够以实验教学的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4-6]。
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包括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现代农业将以全新的方式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与升级[4-5]。
作物学作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农学专业培养体系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使学生掌握农业生产的技能与方法,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作用[6-7]。
需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融合,着力提升农学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8-10]。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卓越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立足服务垦区和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作物栽培和育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
拔尖创新型人才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注重综合应用技能培养[11-13]。
马铃薯的种植技术,附组织培养步骤选择种薯:要选择品种优良的种薯,一般选择表皮鲜艳且健康无畸形的马铃薯。
催芽处理:将选取的种子放在湿润且厚度在10cm左右的沙土中,平放种子,在上面覆盖一层5cm厚度的过筛沙土,浇水,保持土壤潮湿。
整地需求:栽种前消毒土壤,再浇入有机肥后进行松土。
入栽定植:栽种前在土表埋入少量稀薄的有机肥颗粒。
一、马铃薯的种植技术1、选择种薯种植马铃薯时,要挑选品种优良的种薯,一般选择表皮鲜艳且健康无畸形的马铃薯,再对其进行催芽处理。
2、催芽处理催芽处理是马铃薯种植技术中的关键,主要将选取的种子放在湿润且厚度在10cm左右的沙土中,将种子平放在里面,在上面覆盖一层5cm厚度的过筛沙土,用喷水壶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状态,温度保持在20°C左右即可。
3、科学整地(1)栽种前需要将土壤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为喷洒稀薄的硫酸铜或者草木灰溶液,以防止病菌的滋生。
(2)基质应以疏松肥力足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主,马铃薯不适合连作,易发生病害,可在浇入有机肥后进行松土。
4、入栽定植(1)栽种前需要在土表埋入少量稀薄的有机肥肥粒,以加快根系的生长。
(2)一般早熟的种苗间距需保持在20公分左右,中熟品种的则在25公分左右,栽后覆盖一层6-10cm左右的细土,浇入水分后保湿,进行深耕处理。
5、栽后管理(1)如气温较低,需要在土壤上覆盖一层地膜,以免植株冻伤。
(2)在生长期间需控制温度在16°C-20°C左右,3月时可以打开地膜,利于通风,长势好的时候可追施1-2次的磷酸二氢钾,保持土壤湿润。
二、马铃薯的组织培养步骤1、什么是马铃薯的组织培养(1)马铃薯的组织培养是指,通过无菌操作分离马铃薯体的一部分(外植体explant),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包括营养、激素、温度、光照、湿度)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
(2)主要有原生质体(Protoplast),悬浮细胞,组织(愈伤组织Callus、茎尖分生组织),器官(胚,花药,子房,根和茎的培养)。
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除杂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魏忠彩;王业炜;苏国粱;张祥彩;王宪良;程修沛;李学强;金诚谦【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年(卷),期】2024(40)10【摘要】高效低损除杂是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马铃薯的收获效率与收获品质,是助推马铃薯收获模式制定与收获装备研发与产业化进程的关键。
由于不同马铃薯种植地区的自然环境等区域差异性较大,各地区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模式复杂多变,因此对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除杂技术、装置结构和作业原理的需求各不相同。
机械化收获除杂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该研究基于国内马铃薯种植农艺,分析了国内外典型的马铃薯收获机基本结构和技术特点,对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秧膜杂处理技术进行归纳总结,阐述薯土分离、薯秧分离、残膜回收及杂质清选等环节的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对比分析不同除杂装置的特点与技术指标。
针对国内覆膜种植、丘陵地区土壤粘重等特点,指出制约国内马铃薯除杂机械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规范种植体系,研制适用机型与专用装备,农机农艺农信相融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等建议,以期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除杂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奠定基础。
【总页数】13页(P1-13)【作者】魏忠彩;王业炜;苏国粱;张祥彩;王宪良;程修沛;李学强;金诚谦【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山东思代尔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山东省马铃薯生产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25.7【相关文献】1.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2.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3.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春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产业是新世纪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马铃薯生产发展相对落后,平均单产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
马铃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农作物,即可作为粮食作物,又可作为蔬菜作物,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
作为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具有重要地位。
加入wto后,马铃薯是中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作物之一。
由于马铃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而且是关系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世界范围都予以高度重视,在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列在第二、第三位的重要农作物,在食物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荷兰、波兰、俄罗斯等国家更是首要的农作物,并广泛加工为各种食品和工业品。
长期以来,由于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一直不高。
虽然近年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但仍然较低。
现在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单产难度越来越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较低。
相反,马铃薯的价格不断升高,使种植马铃薯的效益不断提高。
尽管近几年全国的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不断下降趋势,但马铃薯种植面积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马铃薯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其单位面积上的干物质产量是粮食作物的2-3倍,单位面积产值是农作物中最高的,是玉米、大豆单位面积效益的2倍,小麦单位面积效益的4倍。
传统的种植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种植不规范,科技和集约化水平不高,耕作管理上处于一种广种薄收的状态。
这就迫切需要对现有耕地进行内涵挖潜,实现耕地优化利用,提高生产率。
加之长期以来重育种,轻栽培观念浓重,对马铃薯栽培技术重视不够,田间管理简单粗放,影响了马铃薯产量的提高,使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受到影响,降低了马铃薯生产的效益。
针对马铃薯单产水平低,需要探索适合的高效栽培模式,提高种植技术,建立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加强配套技术研究,制定与品种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优质化生产标准,使优质品种尽快应用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