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24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证明,科学和创新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知识源泉。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
欧洲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
第二次工业革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兴工业产生。
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科学技术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与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的现代化启动,美欧开始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移。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含义(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
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
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
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
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
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含义: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前提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三、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问世2、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工业革命的拓展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主要发明:领域发明国别发明人新兴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英国哈格里夫斯动力革新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交通运输工具汽船美国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四、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注意: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指从手工工具到珍妮机再到蒸汽机。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1)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制度出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3)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发展。
(4)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①新的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总体概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到19世纪上半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简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前两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认识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概括知识,并能够对所提供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教兴国思想,能够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中考热点链接: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中考经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也有大题出现。
常结合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三次科技革命)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还可以中外历史的联系。
总之,因为本单元内容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的影响非常重大,在考试中考察它的影响的可能较大。
在今后的复习中可以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复习:四、中考试题回放:(2005年河北中考文综样卷)世界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据此回答31--32题。
3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是A、瓦特改进蒸汽机B、火车、轮船的出现C、电话、电报的发明D、飞机的出现32、第二次工业革命A、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B、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C、促进大机器生产完全代替工场手工业D、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解析:从题型上看,属于“一拖N型”的选择题。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比较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下半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领先国家英国美、德动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煤炭电力、石油社会转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成果蒸汽机、火车、汽船等电灯、汽车、飞机等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3.促进英、法、美等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世界,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对中国的影响(拓展点)1.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3.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如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经济上殖民者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拓展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 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
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 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不同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 主要发明者是工匠,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 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3.劳动力-圈地运动;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5.市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3.劳动力——具备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4.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5.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
工业革命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不同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
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问题归纳】★1、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2)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8、【两次工业革命启示与思考】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负面影响。
2、如何应对科技革命①我国应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我们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③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艰苦奋斗,立志报国,为实现民族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12讲工业革命的开启与扩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线索·明]1.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在科技发明带动下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图示·解]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线索·明]1.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法国和德国分别确立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君主立宪政体。
2.马克思主义诞生与拓展: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诞生,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尝试。
[图示·解]三、近代世界科技、思想和文学艺术[线索·明]1.近现代科技发展: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达尔文的进化论挑战了封建神学的创世说,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思想和文学艺术: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要形式;音乐、美术佳作不断;电影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提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2.在德意志,代表民意的议会即帝国议会作用很小。
实权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
(√)3.美国两党对峙交替执政,在国会中激烈角逐,是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这体现了不同阶级参政的强烈意愿。
(×)提示:美国的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部编版:九下历史《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网络】【阶段特征】总述: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特征:两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西方逐步确立了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为了扩大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列强陆续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活动。
【考点精析】考点1 第一次工业革命(九上第20课)一、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
二、最先开始的国家:英国。
三、首先开始的部门:棉纺织业。
四、重大发明(一)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二)蒸汽机的改进:1.时间、人物:18世纪中期,_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2.应用: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后来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3.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_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4.影响:瓦特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使早期以_水作动力的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
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_大工厂代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三)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五、实质: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六、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七、工业革命的扩展: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知识拓展】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1)政治前提: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
(2)市场: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最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多种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2、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社会面貌发生变化——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逐渐确立,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经济上,科技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突飞猛进,但各国发展不平衡;②政治上,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③外交(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或者知识经济时代,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繁荣。
之后出现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四、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如新思潮萌芽、洋务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如国家实施863计划。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术。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第17讲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诠释思维发散1.前提和条件:18世纪,英国①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发展;②圈地运动使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随着海外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手工工场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
2.主要成就(1)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出现了③珍妮机,并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2)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制成④改良蒸汽机并投入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交通方面:发明蒸汽机车与⑤轮船。
3.影响(1)工厂的出现和城市化的加快:随着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⑥工厂出现了,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加快。
(2)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社会分化成⑦工业资产阶级和⑧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巩固。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进一步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自由主义开始兴起。
【易错扫描】(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2)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原因:英国的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法国、美国等国,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要求有更广泛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2.过程: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到19世纪中期,一个以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易错扫描】(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于新航路开辟时期,基本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
九年级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工业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在九年级的历史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点,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对世界造成的巨大影响。
本文将围绕两次工业革命的起因、影响和重要人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末,主要发生在英国。
以下为该时期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农业革命: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民们的努力,英国农业生产大幅增长。
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纺织工业:最具代表性的发展领域之一是纺织工业。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斯皮宾机”,使纺纱速度大大提高,为纺织业的机械化铺平了道路。
3. 蒸汽机:由詹姆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和纺织工厂,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加速奠定了基础。
4. 铁路建设:英国在此期间迅速建立了铁路网,使得商品可以更快速地运输到各地,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象征着工业生产方式的彻底转变。
以下是该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汽车工业: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使汽车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使得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工具。
2. 电力与照明:托马斯·爱迪生的发明,如电灯和电力输送系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工厂的生产效率。
3. 钢铁工业:贝尔纳·克鲁格曼将贝塞麦尔法公司发展成钢铁巨头,使得钢铁在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4. 化学工业:弗里德里希·伏尔泰的发明和进一步的化学研究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这些都是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要知识点,它们对世界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总结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工业和蒸汽机的进步,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汽车工业、电力与照明、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都是工业革命中的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