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2018
- 格式:pptx
- 大小:134.03 KB
- 文档页数:29
⽂⾔虚词·⽤法辨析⽂⾔虚词·⽤法辨析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虚词和实词的分类⼤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般也归⼊虚词⼀类。
⼀、分清虚实⽂⾔虚词⼤多是从实词借⽤或实词虚化⽽来的,因⽽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词⼤多是从实词借⽤或实词虚化⽽来的,因⽽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六王毕,四海⼀动词统⼀黄鹤⼀去不复返副词⼀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夺取(动词)令壮者⽆取⽼妇通“娶”(动词)留取丹⼼照汗青助词⼆、明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法,⽽且在虚词范围内⼜⼤都有多种⽤法,这要根据它在句⼦⾥的作⽤来确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法,⽽且在虚词范围内⼜⼤都有多种⽤法,这要根据它在句⼦⾥的作⽤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代词,代上⽂的“君⼦”)智乃反不能及,其(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可怪也欤。
第⼀部分·代词包括⼈称代词、指⽰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1、⼈称代词:第⼀、第⼆、第三⼈称第⼀⼈称代词:我、吾、余、予、之、其,相当于“我”或“我的”,有时也可表⽰“我们”或“我们的”。
吾:吾从⽽师之余\其:⽽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之:不知将军宽之⾄此也此外:“⾂、愚、不肖、⼩⼈”等代替第⼀⼈称时是谦称。
⾂本布⾐愚有⽚⾔,望丞相察之。
“孤、寡⼈、朕”是古代帝王诸侯⾃称。
诸⼈持议,甚失孤望秦王以⼗五城请易寡⼈之璧,可予不第⼆⼈称代词:尔(⽽)、汝(⼥)、乃、若、⼦,相当于“你”、“你们”或“你的”、“你们的”。
汝:甚矣,汝之不惠!⼥:⼦⽈: 由!诲⼥知之乎?尔:尔其⽆忘乃⽗之志! ⽽:⽽母⽴于兹(⽽通尔)若:若肯发兵助我乎?乃:家祭⽏忘告乃翁*注:⽂⾔第⼆⼈称代词中的“尔”、“汝”具有感情⾊彩,它们是不拘礼节,很随便的称呼,⼀般只⽤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亲密者之间的称呼,否则就表⽰对对⽅的不尊重。
文言文易混虚词辨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自古以来一直被奉为经典文化的代表。
然而,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之一就是易混虚词的辨析。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虚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或修饰成分的作用,但很多虚词在使用中容易混淆,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首先,我们来看“乃”和“而”这两个虚词。
在文言文中,“乃”表示因果关系或推理关系,常用于表示前后事情的逻辑关系;而“而”表示转折或补充的关系,用于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或成分。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区分“乃”和“而”的不同用法,以免造成误解。
另一个常见的易混虚词是“之”和“者”。
在文言文中,“之”通常用作关系词,连接名词和宾语,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而“者”则表示近指,用于引导前面所说的人或事物。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区分“之”和“者”的不同含义,以确保理解准确。
此外,“何”和“若”也是易混虚词之一。
在文言文中,“何”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表示问候或疑问的语气;而“若”则表示假设或条件,用于引导条件句或假设句。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区分“何”和“若”的不同用法,以免造成歧义。
总的来说,文言文易混虚词的辨析需要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加练习和注意。
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逐渐掌握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希望大家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时,能够注意虚词的辨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典例略。
参考11月29日典例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愈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
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惟(唯、维)”的用法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
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
(《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
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
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文言虚词辨析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连接词句、表达语气、修辞等功能。
文言虚词的正确运用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中的一些常见词汇进行辨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一、兮与矣兮(xī)和矣(yǐ)是文言虚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词语。
兮多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感慨或补充说明,用于修辞加强。
例如:“明月兮,照沟渠。
”矣则常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断定或陈述的语气。
例如:“居民矣,口多。
”二、乎与哉乎(hū)和哉(zāi)也是常用的文言虚词。
乎多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疑问、疑惑或加强语气。
例如:“何乎哉,我之贵乎?”。
哉则多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人生何哉?富贵荣华,皆为一梦。
”三、而已与耳而已(ér yǐ)和耳(ěr)都表示“已经到此为止”,意思相近。
而已多用于句末,表示事情的结束或达到的限度,也可以表示“只是”、“不过”。
例如:“吾曰志于道,而已矣。
”耳则多用于句末,含有“就这样”、“已经够了”等语气。
例如:“亦可赏耳。
”四、乃与即乃(nǎi)和即(jí)都表示时间或逻辑上的紧接。
乃多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表示因果关系,也可以表示转折。
例如:“明德乃厚”,“是乃求祺。
”即则多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时间上的紧接或就是、就在的含义。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五、所以与以所以和以都是用于引出原因、目的或手段的虚词。
所以多用于句末,表示“因为……所以……”,引导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贞观之治,所以千载一时也。
”以则多用于句中,引导原因、目的或手段,并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治国安邦之道。
”六、庶几与惟庶几(shù jī)和惟(wéi)都表示希望或假设的语气。
庶几多用于句末,表示希望或期望的语气,表示非常希望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庶几民得安宁。
”惟则多用于句中,表示假设、设想或思索的语气,表示推测或思考。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然”的用法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
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例如:
輮使之然也。
(《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
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
(《谭嗣同》)
成然之。
(《促织》)。
【文言文】中学时期语文常见易混虚词辨析A•【按照·依照·遵照】“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或精神。
B•【本来·原来】二者都是副词。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必然·必定·一定】三者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偶尔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
•【毕竟·到底】“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不免·未免】二者都是副词,都作状语,都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
C•【曾经·已经】二者都是副词。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已经”强调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常常·往往·经常】三者都是副词,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
区别是:“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