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 格式:docx
- 大小:49.28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大体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都感到难以把握。
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的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依照典型实例,我们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例①中的“而”表修饰关系;例②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例③中的而”表承接关系。
二、词语结构确定法文言虚词一旦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依附的实词,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通过判断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结合情况,也可以确定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
同时,“所”还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依据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①②③中的“所”为代词;例句④中的“所”为助词。
三、语法功能分析法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虚词·⽤法辨析⽂⾔虚词·⽤法辨析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虚词和实词的分类⼤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般也归⼊虚词⼀类。
⼀、分清虚实⽂⾔虚词⼤多是从实词借⽤或实词虚化⽽来的,因⽽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词⼤多是从实词借⽤或实词虚化⽽来的,因⽽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六王毕,四海⼀动词统⼀黄鹤⼀去不复返副词⼀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夺取(动词)令壮者⽆取⽼妇通“娶”(动词)留取丹⼼照汗青助词⼆、明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法,⽽且在虚词范围内⼜⼤都有多种⽤法,这要根据它在句⼦⾥的作⽤来确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法,⽽且在虚词范围内⼜⼤都有多种⽤法,这要根据它在句⼦⾥的作⽤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代词,代上⽂的“君⼦”)智乃反不能及,其(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可怪也欤。
第⼀部分·代词包括⼈称代词、指⽰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1、⼈称代词:第⼀、第⼆、第三⼈称第⼀⼈称代词:我、吾、余、予、之、其,相当于“我”或“我的”,有时也可表⽰“我们”或“我们的”。
吾:吾从⽽师之余\其:⽽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之:不知将军宽之⾄此也此外:“⾂、愚、不肖、⼩⼈”等代替第⼀⼈称时是谦称。
⾂本布⾐愚有⽚⾔,望丞相察之。
“孤、寡⼈、朕”是古代帝王诸侯⾃称。
诸⼈持议,甚失孤望秦王以⼗五城请易寡⼈之璧,可予不第⼆⼈称代词:尔(⽽)、汝(⼥)、乃、若、⼦,相当于“你”、“你们”或“你的”、“你们的”。
汝:甚矣,汝之不惠!⼥:⼦⽈: 由!诲⼥知之乎?尔:尔其⽆忘乃⽗之志! ⽽:⽽母⽴于兹(⽽通尔)若:若肯发兵助我乎?乃:家祭⽏忘告乃翁*注:⽂⾔第⼆⼈称代词中的“尔”、“汝”具有感情⾊彩,它们是不拘礼节,很随便的称呼,⼀般只⽤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亲密者之间的称呼,否则就表⽰对对⽅的不尊重。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六法一、语境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例①“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一句里有两个“之”:前一个“之”用作“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
例⑵“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例③“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更要仔细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的意思;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的意思;而在“适大病,不能行”中,作副词,“恰好”的意思。
二、全句关照法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
仅以“也”为例: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
例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
例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
例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
例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
例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
例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三、代入检验法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如果语意通畅,就是准确的。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推断六法一、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确认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吗?①如此,则诸侯其.至乎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如此,则诸侯其至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相同。
①表示推测,也许,大概;②代词,他们。
(2)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二、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如[例2]“庶其”“不亦……乎”等固定结构。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1)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各题型实用高分解题方法、技巧一、推断文言虚词、实词含义六法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充分利用句中加横线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
(2)则思慎始而敬.终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又是否正确。
“妒”是“嫉妒(或妒贤嫉能)”,“残”是“凶残(残暴)”,“佞”是“献媚(讨好)”,那么可推知“谲”,应该是形容词“诡诈(奸诈)”的意思。
(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
如2015年山东卷第9题C选项“军皆定次,将乃就合”,极据“将乃就舍”能推断“次”应解释为“驻扎”,而不是“次序”。
(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释为“诡诈”。
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做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深: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C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味”的后面搭配的是“求贤之意”,前用“深”来修饰,如把“昧”释为“冒犯”,根本讲不通,应理解为动词”违背”。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文言虚词用法怎样辨析本文是关于文言虚词用法怎样辨析,感谢您的阅读!文言虚词由于其意义的不确定性,一般都有多种用法,在考试或课外阅读中,经常需要分析虚词在具体句中的用法或意义。
我们常常无法下手,导致句意的不明了。
其实,确定虚词的用法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声明:本文由“华语网――传播语文知识,弘扬中华文明”文言专题频道编辑整理,如有谬误请留言指出。
你可以点此查看更多文言字词知识1、语境推断。
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
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又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其李广将军之谓乎”,中“其”就是这一用法;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
譬如:有虚词“”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常用文言文虚词辨析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学语言,精练、深邃、优美。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虚词的使用,这些虚词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然而,虚词之间的差异却常常令人困惑。
本文将从常见的虚词入手,进行辨析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思维方式。
一、则、乃则和乃都是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但用法有所不同。
则一般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一致的情况,表示逻辑上的推理和结果。
例如:“人唯性使然,何得逃于此乎,则亦无可奈何也。
”乃则常用于连接前后句的主语不一致的情况,表示结果或推论。
例如:“文始皇帝怒,乃诛儒术之士。
”此外,乃还可以表示强调,表示事情的确实性。
例如:“彼贤者乃至于黄帝,至于禹、汤,皆不以身作勇耳。
”二、乎、焉乎和焉都是疑问助词,用于疑问句中,但语义和用法略有不同。
乎多用于实词之后,表示询问、疑惑、感叹等情绪,常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人乎,吾道一以贯之。
”焉则多用于疑问词之前,表示询问具体的地点、时间、方式等,常用于疑问句和疑问代词中。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美,芳年秋月之景焉!”需要注意的是,焉还可以用于代词后,表示指代或连接关系。
例如:“何谓渊行?所以懈怠焉。
”其中的焉指代前面的渊行。
三、者、也者和也都是表示动作的助词,但用法有所区别。
者多用于名词或句子最后,表示把前述内容指为所陈述的对象。
例如:“夫人之相与者,取与之道也。
”也多用于句中,并且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肯定或加强说话人的立场。
例如:“天地之谓大也,其德至真也。
”四、兮、哉兮和哉一般用于句中或句末,是表示语气、加强语气等的助词。
兮多用于疑问词之后,表示疑问、感叹、思考等情绪,常用于句首或句中。
例如:“人兮,各有一死,或轻于重,或重于轻。
”哉多用于名词、动词前,表示强调或肯定意味,常用于句末。
例如:“大喜临门哉,礼义廉耻之苗乎?”需要注意的是,哉还可以用于句子中,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情绪。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
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可见“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