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学实践教程(3).ppt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37
在高中生到农村社会实践课上的上课课件导言: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农村社会实践的课程教学。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发展。
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民的需求、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农村社会概述1.定义:农村社会是指农民在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社会组织和关系网络。
2.特点:a)农业经济为主导: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
b)社会关系简单:农村社会相对城市社会更为简单,在社会交往中更注重彼此间的互助和信任。
c)传统文化保留: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二、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1.人口老龄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工作,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教育水平低: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农村学生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导致知识结构落后。
3.农产品销路不畅: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往往面临销路不畅的问题,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业发展受阻。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农村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1.拓宽视野:农村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真实的农村社会,拓宽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2.提高社会责任感:通过与农民的互动和接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农民的艰辛和困难,培养社会责任感。
3.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发现并了解农村社会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农村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农村社会实践的活动和方法1.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走入农村实地进行调研,了解农民的生活、工作、教育等情况。
2.社会实践项目:开展志愿者活动、扶贫助困等社会实践项目,为农民提供实际的帮助。
3.农田劳动:让学生体验农田劳动,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农业生产的困难与挑战。
五、农村社会实践的案例分析以某高中生2019年暑假到江西农村实践为例:1.实地调研:通过与农民的交流,了解到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田劳作和务工。
收稿日期:2001-01-16!本文为北京市教委 适应京郊农业发展,加强《农事实践基础》教学改革"及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与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292B0132"项目的一部分文章编号:1002-3186(2001)01-0094-05实践性课程《农事学》教学内容及其特点!白宝良金文林赵波陈学珍谢皓(北京农学院作物生产技术教研室,北京102206)中图分类号:G424。
1文献标识码:A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之间的差距,1984年,北京农学院开设了原《农事实践课》,旨在直观的了解大田生产实际。
经过几年教学,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
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永久主题,由于受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变化的影响,该课题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我们在《农事实践课》的基础上,于1997年进一步修订了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作了较大调整,形成了《农事学》课程。
!《农事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农事学》课程在种植类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农事学》是为进一步学习作物种植类专业课程而独立开设的偏重实践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它既是农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为学习后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基础。
又兼有作物生产的专业课性质。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本课程主要传授农事基础知识,扩大感性认识,提高实践技能,树立劳动观念和生产观念,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
学习必要的与农事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作物试验技能,培养在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作物生产中必备的农事基础理论,了解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简史知识;重点掌握小麦、玉米等主要大田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生产过程中主要农事操作环节和技能,以及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田间试验方法;基本掌握一些典型蔬菜、花卉、中草药和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并参加主要生产过程,了解生产技术;熟悉保护地的类型、结构、性能和生产应用;完成指定的大田作物、蔬菜、花卉产前、产中、产后的成本核算和销售经营。
实践教学课程《农事学》的设立与思考实践教学课程《农事学》的设立与思考1. 为何需要设立实践教学课程《农事学》•回归农业本质:如今农业产业链日益复杂,加强基础农事知识教育对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引导农民科学种植: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向农民传授正确的农事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推动农业创新: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鼓励他们提出创新农事方法,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实践教学课程《农事学》的内容•农事基础知识:播种、施肥、灌溉、防病虫害等基本农事技术的讲解与实践操作。
•农事案例研究:分析真实的农事案例,探讨因素及解决方法,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
•农事实验设计:学生设计自己的农事实验,通过实践验证农事理论。
•农业技术交流:邀请行业专家、成功农民等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
3. 设立实践教学课程《农事学》的意义•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农事工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农业产出:教授正确的农事技术,使农民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提高产量与品质。
•推动农业创新: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人才。
•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平衡,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 实践教学课程《农事学》的开展方式•田间实习:学生在田间地头进行实际的农事操作,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施肥、浇水等技术方法。
•农场暑期实践:安排学生到农场进行暑期实践,与农民一起参与生产工作,深入了解农业现状和难题。
•产学合作:与农业企业、合作社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实践机会,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 实践教学课程《农事学》的评估与改进•设立有效评估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
•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不断更新内容:结合农业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