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尝试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即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归纳从而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法操作简便,适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实践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疑导读如何创造一个合理、有效的问题情景,是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
让学生在解决每一个问题后,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并养成积极思维的好习惯。
如在总复习中让学生掌握三基知识始终是复习之根本。
在复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若只是简单重复和归纳,学生听之无味,像背书一样去死记它;学生原来的错误和漏洞并没得到弥补和改正,对学生能力提高带来了较多的障碍,在同类问题中多次犯错。
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根据该知识的关键点,易错、易漏点设计好系列问题(或小题题组)的方法,让学生先尝试解决,然后让学生提出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予的积极性,又达到对基础知识重新思索、整理、归纳、掌握的目的。
如复习《椭圆及其方程》(1)我首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先尝试回答。
问题①:椭圆如何定义?(第一定义:|PF1|+|PF2|=2a;第二定义:到一定点和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常数的点的轨迹);问题②:|F1F2|>2a,|F1F2|=2a其轨迹是什么?(无,线段F1F2);问题③:为得椭圆标准方程,如何建标?b2的引入解决了什么问题?a,b,c,e的关系在椭圆图中如何体现?(两定点对称置于某一坐标轴上;b2=a2-c2;特征△);问题④:确定一个椭圆方程需要什么条件?(定位,定量(两个))……(根据学生回答,做适当阐述与小结)。
教案题目:初中物理《光的传播》问题式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特点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3. 光的传播实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可以穿越哪些物质呢?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 课堂讲解讲解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问题讨论提出问题: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光如何应对这些障碍?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5.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光的传播实例,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7.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现象。
3.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4. 注重课堂练习,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传播特点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2. 网络资源、图片素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了解光的其他传播现象。
2. 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通过本节课的问题式教学,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特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
(一)定义: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过程。
(二)
理论依据:
1.问题教学理论(马赫穆托夫)
2.提问式教育理论(弗莱雷)
(三)
基本步骤:
1.学生自学或教师讲授
2.创设问题情境
3.提出问题
4.回答问题
5.总结
(四)
优点: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3.能够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4.学生能牢固地掌握问题教学中的知识点5.有助于学生养成问题探究的学习习惯(五)缺点:
1.问题设计较为困难
2.教学中不确定性较强
3.教师所需的教学技巧较高
4.学生获取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5.问题序列型较难保证。
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教案的设计教案主题:数学问题式教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进行数学学习;2. 学生能够通过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材料:1. 教科书和相关课本;2. 题库和习题集。
课前准备:1. 整理问题式教学案例,包括各种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和策略;2. 安排教室座位,确保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和讨论。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生活实例或者常见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步骤二:问题探究(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具体问题,如:“小明买了一些苹果和橙子,总共花了50元,苹果每个2元,橙子每个3元,小明买了多少个苹果和橙子?”2. 学生个体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解决思路和策略。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解决方法,并讲解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如列方程或建立数学模型。
步骤三:知识拓展(15分钟)1.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如代数方程、线性方程等。
2. 教师提供一些示例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步骤四:问题应用(30分钟)1. 教师提供一系列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际应用。
2. 学生个体或小组合作解答问题,并记录解题过程和思路。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进行讨论和交流。
步骤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问题式教学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3. 学生提出问题或反馈,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扩展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写下解题过程和心得体会。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问题探究和问题应用环节中的表现,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摘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改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导向,局限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累积。
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清晰地聚焦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反思改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单元、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改进方面应紧紧围绕预期学习成果达成,构建课程教学设计的闭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反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综述(一)问题式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法(theProblem-BasedLearning,PBL)产生于Weed(1968)提出的以问题为基础的临床病案记录(ProblemOrientedSystem,POS),Bouchard(1977)将POS引用到医学基础课教学中。
问题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根据课程目标,按逻辑思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和提高。
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在进行教学前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问题,问题应尽量具体,能引起思维活动,且与课程目标实现密切相关。
高京生(1985)认为:“问题式教学法采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习者主动思维,通过问题的解答,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掌握思维方法,增加感性知识”[1]。
问题式教学法在我国的提法很多,也称为问题启发、导向、引导、向导、牵引、导学、导入等,虽然名称、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及要素是相同的,应用范围较广。
(二)项目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法(theProject-BasedTeaching,PBT)是由美国儿童教育家凯兹博士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教学单元,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
课程篇在“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创造力”课程理念的倡导下,笔者结合蔡林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经过反复思考与实践,采用了一种较为满意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把教学内容的讲解寓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之中,逐步引导学生得出讲解的内容。
奥苏伯尔在阐述学习迁移理论时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高中物理尤为注重知识的衔接性、层次性,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案例通过“思考与讨论”环节学习“科学思想—微分思想”。
思考与讨论一次课上,教师拿来了一位往届学生所做的“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见下表),表中“速度v”一行是这位学生用某种方法(方法不详)得到的物体在0、1、2……5几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原始的纸带没有保存。
位置编号012345时间(s)00.10.20.30.40.5速度(m/s)0.380.630.88 1.11 1.38 1.62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教师:能不能根据表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实验中小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学生A:能。
可以用下面的办法估算:S=0.38×0.1+0.63×0.1+0.88×0.1+1.11×0.1+1.38×0.1=…学生B:这个办法不好。
从表中看出,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加,0.38m/s只是0时刻的瞬时速度,以后的速度比这个数值大。
用这个数值乘以0.1s,得到的位移比实际位移要小,后面的几项也有同样的问题。
学生A:老师要求的是“估算”,这样做是可以的。
教师:你们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
这样做的确会带来一定误差,但在时间间隔比较小、精确程度要求比较低的时候,可以这样估算。
问题式教学的教案设计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制定合适的教案,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问题式教学的教案设计,并提供一个具体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问题式教学教案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通过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学习重点,以及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要明确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或能力。
2.可行可测:教学目标要能够通过实际行为来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与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问题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
教学内容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有针对性:教学内容应该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回答教学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有趣味性:教学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相对完整性: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框架。
三、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问题式教学的核心,通过学习任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情境,其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任务的明确性:学习任务应该明确描述学生应该完成的目标和内容。
2.任务的学习负荷合适:学习任务的难易度应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又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3.任务的趣味性:学习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2020年31期┆269课堂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王晓巍摘 要:问题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已经逐渐开始得到普及,这种方法不仅改善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环境的发展,还可以在一个答案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语文教师使用这一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体会,提高教学效率。
本篇文章简要分析了小学语言教学战略的执行情况,供其他同事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实施 与其他学科不同,小学的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本学科,学习好这一们科目对学生的后续进步十分关键。
低年龄段的语文教师必须合理利用教学材料的多样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适当地选择合适的语文上课形式,让孩子在上课过程中寻找所出现的矛盾并能够消除问题。
在语文学习的系统当中,使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诱惑力的课堂环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言教学的成果和意义。
一、小学阶段语文问题式教学法进行的作用 (一)创造有力的语文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加入问题式语文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在一个无限的语文学习空间中,好的问题不单单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
作为最根本的和多方向学科,语文对学生的未来有很大影响。
由于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刚接触语文,拥有极高的语文热情和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一内心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这使他们能够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唤起对学习的兴趣,更积极地与教师合作,并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有效地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
(二)带领学生接受语文的意义小学的语文教学是在教授问题和环境的框架内进行的,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问题来指导学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领悟到课文的主旨。
比如在上到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描写景色的方法体现出景色的什么特点。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以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为分析对象,探讨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和应用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法的第一步。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个银行家,你如何计算每天的利息和累计利息?如果你是一个运动员,你如何计算每天的训练量和累计训练量?”这些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例如,在讲解“不等式”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不等式问题,让学生分组解决。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最终得出结论。
总结评价与反思是问题教学法的最后一步。
在问题解决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评价自己在解决三角函数问题中的表现,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当,进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下面以一个高中数学“函数单调性”的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函数图像和表格,让学生观察图像和表格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然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何定义函数单调性?”,“如何判断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单调性与生活有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教学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了适应社会的形式,在社会上立足,木里图学校这样一所有着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底蕴的学校也不甘落后,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主要体现在问题教学法、晚读课和课前四分钟三大模块。
(一)问题教学法一、问题教学法的提出积极而稳妥地实施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落发展目标的要求,更是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
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则进,不改革则退。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崛起并蓬勃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
教育在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办?勇敢改革,大胆创新,走自己的路。
问题教学法就是我们深思熟虑后提出并将实施的课程改革方案。
问题教学法即由问题而引发并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师生共同达成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由五个教学环节构成即:1.问题引入。
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2.问题导学。
目的是确立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3.问题探究。
目的是通过对问题成因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深入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应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问题解读。
目的是答疑解惑,实现达成教学目标并形成技能技艺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力争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问题创新。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理论解读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的精神实质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教学法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首先,要确立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学生自主学习天经地义,教师的教只能服务于学生的学。
其次,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学习方法的改革,核心理念是教法服务学法。
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发布时间:2021-03-15T14:35:53.710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作者:谢仕纯[导读] 素质教育理念与新课改广泛实施视域下的语文教育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谢仕纯南漳县武安镇双柏中心小学441511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与新课改广泛实施视域下的语文教育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秉承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理念展开有效教育,同时对他们进行能力提升与思维培养,旨在于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以及教学模式传统刻板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无法得到全面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引言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将问题作为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前置,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部分内容,然后在课堂中通过部分释疑的方式展开教学,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下面,笔者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目标层次不够明确,未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素质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这需要教师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这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性,还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然而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常常应用统一无差别式教学来追赶教学进度,忽略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久而久之,班级内部差距日益明显,这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稳固提升。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解读,难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见闻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奠定自身语言基础,可见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基础语言的掌握程度有着较大影响。
一、背景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问题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目标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实施步骤1. 问题设计(1)确定问题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一个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作为主题。
(2)问题分解: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学生逐步探究。
(3)问题难度分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将问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难度级别。
2. 教学实施(1)导入阶段: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2)探究阶段: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展示阶段: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拓展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2)结果评价: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创新性。
四、问题设计方案举例主题:光的传播问题分解:1. 光是如何传播的?2. 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3. 光的折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4. 如何解释光的全反射现象?问题难度分级:初级:光是如何传播的?中级: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高级:光的折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释光的全反射现象?教学实施:1. 导入阶段: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光的传播现象。
2. 探究阶段: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3. 展示阶段: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4. 拓展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摘要: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将问题作为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前置,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部分内容,然后在课堂中通过部分释疑的方式展开教学,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实施引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发受到重视。
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早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师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的讲解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让他们失去学习动力,效果适得其反。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好的问题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问题情境中,帮助他们理解课程的重难点。
倘若教师精心设问,合理引导,还能用它来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赋予课堂充分的活力。
一、前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很多的语文问题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找到答案的。
这时候教师要适当地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完成自主的预习和对知识的学习,进而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个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在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课前完成部分内容的预习,通过预习完成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时,教师鼓励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并且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自行总结不同花开放的时间。
学生完全可以在课文中自己找出答案,提升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艺术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能否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否带动课堂气氛,是决定课堂效率很重要的因素。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作为知识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思维很容易受教师的带动,而教师也会在不自觉中成为课堂的主要控制者。
问题式教学设计案例Problem-Based Learning Lesson Plan Case.Introduction: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is a teaching method that challenges students to learn by solving real-world problems. It is a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that emphasizes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nd collaboration. PBL has been shown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enga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outcomes.Learning Objectives:After completing this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Identify and analyze a real-world problem.Develop and implement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Communicate their findings effectively.Materials:Real-world problem scenario.Whiteboard or flip chart.Markers.Sticky notes.Computer with internet access.Procedure:1. Introduction (5 minutes)。
Begin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PBL to students.Explain that PBL is a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to learning that emphasizes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and collaboration.Tell students that they will be working in groups to solve a real-world problem.2. Define the Problem (10 minutes)。
第一组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景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 4 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彩的火烧云。
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
如,“资料袋”中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不过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让学生熟读成诵。
另外,还能够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相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教时安排(合计11课时)
语文园地 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