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
- 格式:pdf
- 大小:629.16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发展历史,并对中国历代著名藏书楼的建立、藏书情况及建筑结构和现状进行了论述。
同时论述了古代藏书楼和现代图书馆的继承关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藏书楼藏书体制藏书楼发展史如果把中国古代的藏书楼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始端,那我国的图书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研究中国藏书楼的发展史,对研究我国的文化史、教育史、图书馆史都有非常大的意义。
现谈一下中国藏书楼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图书馆文化的传承。
从周朝到汉朝是个很重视文献收集和整理的时期,周朝的王室文库到秦汉时期的石室、金匮、石渠阁、天禄阁、兰台、东观等等,都可以称作是国家级的藏书楼。
史书有记载的最早的藏书楼是建于西汉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的石渠阁,其位于未央宫殿北(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
据《史记》中记载“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以充汉代宫廷藏书。
石渠阁底下以石砌成渠沟,用以盛水导水,有利于防火与保卫,故而得名。
《太平御览》也有相关的记载“未央宫有石渠阁,萧何所造,其下砻石为渠,若今御沟,因为阁名,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
除秦代档案、图书之外,汉成帝时石渠阁也贮藏汉代形成的档案,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
阁库毁于西汉末,遗址现仍可见。
另外还有天禄阁。
《太平御览》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天禄阁,藏典籍之所,萧何所造”。
《后汉书》也记载“天禄、兽名。
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
天禄阁位于未央宫内,汉代多以石雕其形以为饰。
成帝、哀帝及王莽时,著名文献学家刘向、刘歆父子曾在阁中校雠和整理所藏图籍,写成记载皇家藏书的总目录《别录》、《七略》。
这项工作的完成是对古代文献做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六分法”,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此外还有麒麟阁。
《三辅黄图?阁》中记载“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其也应是珍藏皇家重要典籍之所。
秦始皇时期曾经有过“焚书坑儒”,但“焚书”的另一面必然是“藏书”繁荣。
第二节近代图书馆的形成一、相关法规条例的颁布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晚清和国民政府关于图书馆的一系列法规条例的颁布,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维新派人士梁启超和清朝皖省的何熙年、浙江的张亨嘉、杭州的徐树兰等开明绅士创办了近代藏书楼公开藏书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其他一些省份的官员也很快意识到,创办公开的近代图书馆是造福民众的好事。
他们纷纷奏请朝廷,批准他们筹建公共图书馆的要求。
自1904年我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创立之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形势十分喜人。
据《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记载,1901—1911年间,正在和已经开办的各类图书馆有40多所,包括公共图书馆的国家图书馆l所、省级图书馆17所、市县级图书馆4所。
为了让中国近代图书馆这一新生机构有规可依、有序发展,清政府学部于宣统二年(1910年)奏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
该奏折指出:京师图书馆业经臣部奏明开办,各省图书馆亦须依限于宣统二年(1910年)一律设立。
臣等伏查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
创办伊始,头绪纷繁,非有整齐划一之规,末由植韧基而裨文治。
臣等悉心斟酌,拟订章程二十条。
该章程对图书馆宗旨、建制、设置、名称、管理规范、藏书结构、服务内容和方式、经费来源等作了全面而明确的规定,是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图书馆的法规。
从此,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有了法律的指导与保障。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后,确定由当时的教育部门主管全国的图书馆事业,颁布了图书馆的法规。
当时的教育部门于1915年先后颁布了《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
《图书馆规程》规定:各省、各特别区域应设立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阅读。
《通俗图书馆规程》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阅览。
在两个《规程》的指导下,公共图书馆、通俗图书馆、巡回文库有了长足的发展。
据当时相关资料统计,1930年,全国有图书馆1 468所,1931年有1 620所。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21世纪中国图书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并由现代化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繁荣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图书馆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走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此时此刻,了解中国图书馆的现状,从而根据中国国情牢牢把握好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走向是极为重要的。
21世纪中国图书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并由现代化带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繁荣,这个目标实际上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就开始了。
2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使中国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图书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自身面临的种种问题。
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是中国图书馆历史演进中的第一次转型,那么,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则是中国图书馆有史以来的第二次转型。
这次转型较之第一次转型,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都更为艰巨和复杂。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我们完成这一转型的逻辑过程。
中国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无法依靠别人也不可能依靠别人来完成,只有靠我们自己认真透彻地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动向,通过百折不扰的努力逐步地解决它、完成它。
我们坚信,进入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新世纪,人们将更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对信息的需求。
图书馆在未来社会仍然拥有自己的地位,中国图书馆在新世纪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1 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在我们将视线投向中国图书馆未来时,我们必须首先审视一下当前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因为新世纪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决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它必须以现实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为基础,从全面意义上了解和认识当今中国图书馆,将是奠定中国图书馆新世纪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中国图书馆现状反映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业务基础工作、图书馆体制改革与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论述并提供大量的实证材料是有困难的,笔者只能就以下关系到未来图书馆走向的几个关键问题展现并认识中国图书馆的现状。
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图书馆这一传统的知识场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传统的纸质图书馆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变革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图书馆,是指以纸质书籍为主要载体,借阅和咨询流程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和纸质档案管理的图书馆。
这种图书馆在过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它们以其宽阔的阅览室和馆藏丰富的书籍而备受推崇。
在传统图书馆中,借书需要填写借书卡,然后由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和借阅手续,返回时再进行归还登记。
而且由于馆藏的限制,某些书籍不一定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读者进行在多个图书馆之间借阅的操作,很不方便。
而现代图书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现代图书馆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点,馆藏以纸质书籍和电子资源为主,同时增加了多媒体设备和在线平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在现代图书馆中,读者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进行借阅和咨询,同时也可以在线阅读电子书籍和期刊,这大大地提高了借阅效率和便捷性。
而且现代图书馆还推出了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如图书推荐、学科咨询等。
现代图书馆还开展了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知识培训,鼓励读者参与为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使命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服务读者。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现代图书馆,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使命进行发展的。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和服务,使得图书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实际上,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互补发展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纸质图书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而数字化资源的增加则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全面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