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家选讲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34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绪,不练自黑”, “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
中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
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
他承认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提出学习必须靠耳、目感觉器官获得,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
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
主要著作:《论衡》、《讥俗》、《政务》、《养性》等。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的思想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
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50年。
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
他的学生将其读书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
奠定理学基础的著作有《西铭解义》、《论语集注》等。
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学家、杰出诗人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1、苏格拉底(古希腊)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一起雄辩和青年智者问答法著名。
2、柏拉图是欧洲(古希腊)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论演说家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5、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6、捷克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代表作《大教学论》,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7、卢梭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8、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9、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普通教育学》规范教学的形成,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教育体系,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10、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儿童中心主义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12、1903年前苏联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13、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14、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15、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四大名师,他们分别是:孔子、陶行知、苏格拉底和蒙台梭利。
这四位教育家,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教育思想,他们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接下来,我将从他们的教育理念出发,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的演讲。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至今仍为我国教育界所推崇。
1. 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教育。
这一理念体现了孔子的平等思想,为我们树立了公平教育的典范。
2. 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为我们提供了个性化教育的启示。
3. 温故而知新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回顾所学知识,以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只有不断回顾,才能不断进步。
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原名陶知行,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他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等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生活教育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实践性,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教育的思路。
2.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我们提供了师生互动的范例。
3. 创造教育陶行知提倡“创造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这种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我们提供了创新教育的启示。
三、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中外名人谈早期教育更多请点左下文章分类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巴甫洛夫人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人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至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大,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儿童是人生的另一极。
——蒙台梭利一想到大量的语法形态给幼小的婴儿大脑带来沉重的负担就感到可怕,然而孩子却总是满不在乎地在这混沌的状态中看清方向,将听到的杂乱无章的语言要素一项一项加以分类,而且自己并不以为那是多么繁重的工作。
假如大人必须在同样短的时间内掌握两岁孩子不费任何气力便可掌握的语法形态的话,那么,大人的头脑恐怕是会破裂的。
在这期间,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惊叹的,但更值得惊叹的是,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这项工作做得十分出色。
的确,孩子才是世间无与伦比的脑力劳动者,好在孩子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丘科夫斯基每一个能学会说话的孩子都不是笨孩子,只要给予他学说话那样的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他就能学到人类可能掌握的一切知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来。
——铃木镇一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爱尔维修孩子和母亲一样的五音不全,这孩子的听力一定比别人强,因为他能听得很准,学得很像,一丝不差地继承父母的错误音调。
为此,我敢说,如果贝多芬和莫扎特处于这种环境,一定会出众地五音不全。
人的能力和特性不是天生的,完全是后天某一时期形成的。
我们不否认人有遗传素质的优势,但在人类巨大潜能的最佳期开发面前,遗传素质的高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井深大不要看不起小孩。
我认为人的智力发展所能达到的可能性,远比已经达到的要强得多……如果在生理上保养得好,在心理上又教育得法,许多小孩都可能达到像宁铂那样的智力水平。
早期教育是人类自身进步的大事。
——于光远早期教育导致一场史无前例的,最雄伟壮丽而又最文质彬彬的革命……一场带来壮丽变化,而又不用流血,没有痛苦折磨,不用挨饿受冻,没有仇恨,没有破坏,又无须死亡的革命。
中外著名教育家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教育改革发起人,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
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回到教育原点》、《走近最理想的教育》等。
名言: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叶圣陶(1894-1988),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卓越的教育家、文学家,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他认为,中国现代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并且适应社会变化,自学一辈子。
他提出了一个以自学为基础、以讨论为深化、以应用为发展的基本教学模式。
阐述了“引导自学”的八条教学原则以及相应的一整套方法。
《叶圣陶教育名篇》收录了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名言: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等。
名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徐特立(1877—1968),湖南善化人。
他创立了“群众本位”教育科学发展,通过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实践,首倡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他的新道德教育和创造教育学说,为当代中国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主张教育“重在育”,教学“学为主”。
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等。
名言: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中外教育名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
他认为一个"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教育思想(1)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他以撞钟为例,说:"扣则鸣,不扣亦鸣"。
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亦鸣"。
(3)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 有教无类 "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 有教无类 " 的理论基础,是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更可贵的是他的 " 庶、富、教 "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
后人就简称为 " 因材施教 "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 行" ,提倡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 过则勿惮改 "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 磨而不磷 " , " 涅而不缁 " ,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 宁死善道 " ,在必要时宁愿 " 杀身以成仁 "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封建教育的奠基人,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至深。
孔子30岁开始收徒讲学,先后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了《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对中国、东南亚及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礼记)2、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和改革活动家,被誉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
他一生经历了民族压迫、宗教迫害和三十年战争的磨难。
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工作岗位。
《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泛智学校》、《论天赋才能的培养》等理论著作使他享誉世界。
特别是《大教学论》严谨而系统地论述了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卢梭(1721-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战士,也是划时代的教育家。
卢梭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涵盖哲学、文学、政论等多个方面。
他在教育史上的重要著作是《爱弥儿──论教育》。
该书以动人的文学风格,虚构了一个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儿”和他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主张,这部教育论著中的所有教育思想都是以自然教育的原则为中心展开的,贯穿《爱弥儿》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理想社会的新人。
由于卢梭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活动,为后世资产阶级的“儿童中心论”和“自由教育”所利用。
4、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1896年在芝加哥开办“杜威学校”,研究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从那时才开始被承认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家。
他积极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等一系列思想和主张。
杜威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教育论著有《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多部。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二、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三、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
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
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三、纪律教育。
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五、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
"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七、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主张(一)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课程论:“美德即知识”。
2、苏格拉底方法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德、智、美和谐发展:首先训练其身体,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音乐教育是和谐发展的核心。
三、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约公元35年-100年)是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著有《雄辩术原理》。
重视幼儿教育。
强调保姆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说话准确的人,因为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
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
在他看来,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冷淡、自夸和羞怯的习性。
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倡导因材施教,主张按照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坚决反对体罚。
四、蒙田的教育思想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是《散文集》。
培养判断力是教学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
蒙田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1、不要死记硬背。
“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
“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不到什么东西。
”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
“把世界作为书房。
”4、要因材施教。
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6、多练习。
“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
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
”7、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国外教育大师第一位: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前 399)1.“美德即知识”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中外著名教育家有哪些,他们的著作分别有什么?1.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
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
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也许纯属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
苏格拉底算是子承母业,母子俩共同做着助产的工作而乐此不疲。
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2.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7岁前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地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各种活动。
儿童自幼养成耐寒的习性,很有必要;儿童习惯于寒冷,不仅可以促进其体格健壮,而且可为其长大成人后的从军入伍作准备。
至于儿童的啼哭,则不必禁止,啼哭时扩张肺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
5岁前不可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5岁前的儿童主要活动是游戏和听故事。
“儿童游戏要既不流于卑鄙,又不致劳累,也不内涵柔靡的情调”。
故事应由负责儿童教育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
游戏和所讲的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相联系,是将来应从事的工作的简单模仿。
儿童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使儿童听狠亵的语言,更木能让他们讲狠亵的语言,一旦轻率地口出恶言,离恶行也就不远了。
同样,也不要允许他们看狠亵的图画或戏剧表演。
人们对最初接触的事物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在幼时,务使其隔离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念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儒目染。
”从5岁到7岁这个年龄时期,儿童可以旁观人们正在从事的他们将来将要从事的工作。
根据亚里土多德的学制,要使儿童从7岁起便就学于“体育教师和竞技教师”。
教育名家故事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教育名家更是这个事业中的闪亮明星。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世界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不断前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教育名家的故事吧。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美国教育家温德尔·霍尔。
他是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也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霍尔提出了“个别差异”教育理论,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
他的理论对于当今的个性化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中国教育家严复。
严复是清朝末年的教育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
严复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位教育名家杜威,他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和教育哲学家。
杜威提出了“体验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亲身参与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让我们来认识一位教育名家玛丽亚·蒙台梭利。
她是20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主张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她的教育理念对于全世界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名家们的故事,是教育事业中闪耀的明星。
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
让我们铭记教育名家的故事,传承他们的教育精神,共同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