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DEA方法评测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_吴延兵

用DEA方法评测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_吴延兵

用DEA方法评测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_吴延兵
用DEA方法评测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_吴延兵

用DEA方法评测知识生产中的

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

吴延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1996~2003年我国29个省区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技术将知识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并检验

了各省份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收敛情况。研究发现,1996~2003年

期间我国工业企业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有所提高、技术进步出现下降,知识生产

率下降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下降。研究还表明,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

存在着条件收敛,但不存在绝对收敛。

关键词知识生产技术效率技术进步DEA

中图分类号F42416文献标识码A

Evaluating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by Using DEA

Abstract:Based o n the panel data o f industrial sector across regions o 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1996~2003,the paper decom po ses know ledge production eff-i

ciency into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 e and technical progr ess by using data envelop-

m ent analy sis(DEA)1T he paper finds that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know ledg e pr o-

ductio n has improv ed and technical progr ess has declined since19961Co nditional

convergenc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pro gress of know ledge production

is also found in this paper1

Key words:Kno w ledge Pro duction;Technical Efficiency;Technical Pr o-

g ress;DEA

引言

对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文献中称之为知识生产函数,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生产的动力、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对知识函数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Scherer,1965;Comanor,1965)。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在考虑了创新投入产出间的时滞关系和创新产出的数据性质后,对知识函数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Pa-kes和Griliches,1984;H ausman、H all和Griliches,1984、1986;Cr pon和Dug uet, 1997;Blundell、Gr iffith和Van Reenen,1995、1999)。这些研究尽管分析方法、数据来

源、变量设定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研究均表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

关于中国的知识生产函数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Jeffer son等(2004)利用中国1997~1999年大中型制造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线性形式知识生产函数模型研究发现,研发支出强度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份额有显著正效应。Zhang等(2003)利用1995年中国工业普查数据中的834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截面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发现, R&D支出和R&D人员均对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显著正影响。吴延兵(2006)利用中国1993~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研究发现, R&D人员比R&D资本对知识生产做出了更大贡献,且知识生产过程具有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特征。

上述关于知识函数的研究都采用了参数化的生产函数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设定特定的生产函数形式,然后通过回归分析估计出创新投入的弹性系数,从而判断各项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还可以分析知识生产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参数化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明确得出各种创新投入的参数估计值,进而判断知识生产的主导因素和性质。但是参数化方法需要设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并进行相关的行为假设;而且参数化方法只能局限于考察知识生产中的静态效率问题,无法考察效率的动态变化。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DEA)对知识生产函数进行研究。数据包络分析法不需要设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可以规避参数方法的多种限制,而且能够将生产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相对于参数化方法而言,用非参数DEA方法分解出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发展状况。

运用DEA对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进行分解是以有效地衡量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为前提的。相对于已有文献而言,本文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采用了更为合理的衡量指标。在创新产出方面,鉴于专利统计中存在的诸多缺陷,本文采用了一种更为直接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所包含的创新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克服以专利数量作为创新产出指标时存在的某些缺陷。在创新投入方面,把投入要素细分为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两因素;而且考虑到研发支出对创新的滞后效应,首先测算了研发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再运用DEA对知识生产函数进行研究。

本文以1996~2003年我国29个省区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方法对知识生产函数的研究表明,1996~2003年期间我国工业企业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有所提高、技术进步出现下降;各省区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研究还表明,我国工业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条件收敛,但不存在绝对收敛。这说明我国各省份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在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近,但各省份之间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最终不会达到相同的稳态水平。

一、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面向数据的评测方法,用于测评一组具有多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决策单元的绩效和相对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确定每一时期各决策单元的最佳生产前沿,再用每一决策单元的实际生产同最佳生产前沿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测算出每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构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运用DEA测算生产率可以基于投入或基于产出两种不同的

角度。本文采用基于产出的DEA 方法来评测我国工业企业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问题。

设在每一个时期t =1,,,T ,第k =1,,,K 个决策单元使用n =1,,,N 种投入x t k,n ,得到m =1,,,M 种产出y t k,m 。在固定规模报酬(简记为C )、投入要素强可处置(简记为S)条件下,产出可行集(参考技术)定义为: P t

(x t

|C,S)={(y t

1,,,y t

m ):

E K

k=1z t

k y t

k,m \y t

m ;

E

K k=1

z t k x t k,n [x t n ;z t

k \0}

(1)

式中,z 表示每一个决策单元观察值的权重。在定义好参考技术后,第k c 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定义为:

F t o (x t k ,y t k c |C,S)=max H k c

s 1t 1 H k c y t k c ,m [

E

K k=1

z t k y t k,m

(2)

E

K k=1

z t

k x t

k,n [x t

k c ,n

z t

k \0

为了便于分析,在计算技术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产出距离函数(Output Distance Function)。根据Fare 等(1994),距离函数是技术效率的倒数1,即

D t o (x t ,y t )=1/F t o (x t ,y t |C,S )

(3)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就是以某一时期的生产前沿为参照技术,用两个不同时期的距离

函数的比值来表示。分别以t 时期和(t +1)时期的生产前沿为参照技术,则从t 到(t +1)时期的Malm quist 生产率指数可以分别表示为:

M t

o =D t

o (x t +1

,y

t +1

)/D t

o (x t

,y t

)

M

t +1o =D

t +1o

(x t +1

,y t +1

)/D

t +1o

(x t

,y t

)

(4)

为了避免在选择t 还是(t +1)时期的生产前沿为参照技术时的随意性,通常用两个不同时期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计算生产率变化,即

TFP =(M t o

M

t +1o

)12

=

D t o (x t +1,y t +1)

D t o (x t ,y t )D t +1o (x t +1,y t +1)

D t +1o (x t ,y t )

1=

D t +1o (x t +1,y t +1)D t o (x t ,y t )D t o (x t +1,y t +1)D t +1o (x t +1,y t +1)D t o (x t ,y t )D t +1o (x t ,y t )1

2

=EC (x t +1,y t +1;x t ,y t )#T C(x t +1,y t +1;x t ,y t )

(5)

在(5)式中,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要求计算四个距离函数:D t o (x t ,y t ),D t +1o (x t ,y t

),D t

o (x t +1

,y t +1

),D t +1

o (x t +1

,y t +1

)。其中,D t

o (x t

,y t

)由(2)式和(3)式解出。其他三个距离函数也可以用类似的线性规划问题解出。

由(5)式可知,生产率指数T FP 被分解为EC 和T C 两项的乘积。EC (Efficiency Change)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它表示从t 时期到(t +1)时期每个观测对象对生产前沿的追赶程度。T C (Technical chang e)是技术进步指数,它测度了从t 时期到(t +1)时期生产前沿的移动。因而,生产率变化就被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如果EC 、TC 大

1

为简便起见,以下公式均省略了下标k 。

于1意味着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小于1意味着技术效率恶化和技术退步,等于1意味着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无变化。相应地,生产率指数大于1、小于1、等于1分别意味着生产率增长、下降和无变化。

为了进一步明确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含义,下面用图解方法对此进行说明。

图1 Malm quist 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如图1所示,假设一种投入生产一种产出。x 为投入,y 为产出。从原点出发的两条射线表示t 和(t +1)时刻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前沿,与它们对应的生产可能性集合分别以S t 和S t +1表示。技术效率定义为在给定投入情况下实际产出与生产前沿上的产出之比,那么在t 时刻观测到的投入产出点(x t ,y t ),相对t 时刻的生产前沿的技术效率为0a/0b 。同理,在t +1时刻观测到的投入产出点(x t +1,y t +1),相对t 时刻的生产前沿的技术效率为0d/0c 。生产率变化定义为(t +1)时刻的技术效率和t 时刻的技术效率的比值,即M t =0d/0c

0a/0b

。另外,当以(t +1)时刻的生产前沿为参照技术时,(x t ,y t )和(x t +1,y t +1)这两个观测点的生产率变化可写成M

t +1

=

0d/0e

0a/0c

。为了避免在选择t 还是(t +1)时刻的生产前沿为参照时的随意性,通常取两个时期生产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生产率变化。这样,生产率指数可以表示为:

T FP =(M t

#M

t +1

)12

=

0d/0c 0a/0b 0d/0e 0a/0c

12

=

0d/0e 0a/0b 0e 0c #0c 0b

12

(6)

因此,生产率指数被分解为两项的乘积。第一项的分子(0d/0e)为给定(t +1)时刻的投入水平x

t +1

,(t +1)时刻的实际产出与(t +1)时刻生产前沿上的产出之比(即(t +

1)时刻的技术效率),分母(0a/0b)为给定t 时刻的投入水平x t

,t 时刻的实际产出与t 时刻生产前沿上的产出之比(即t 时刻的技术效率)。这两个技术效率的比值即是从t 到(t +1)时刻技术效率的变化。第二项的第一个比值(0e/0c)为给定(t +1)时刻的投入水平x t +1,(t +1)时刻生产前沿上的产出对t 时刻生产前沿上的产出之比;第二个比值(0c/0b)

为给定t时刻的投入水平x t,(t+1)时刻生产前沿上的产出对t时刻生产前沿上的产出之比。这两个比值均为在给定投入水平的情况下生产前沿在产出增加方向上的移动。这两个比值的几何平均值即为技术进步。这样,生产率变化在几何意义上被拆分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

由上述数学表达式及图解形式,当把M 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应用在对知识生产函数的研究上时,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变化是指不同时期之间技术效率的比值,该比值大于1则表明知识生产中存在着技术效率改进。知识生产中的技术进步是指在给定创新投入的情况下,不同时期生产前沿上的创新产出之比,该比值大于1则表明知识生产中存在着技术进步。下面运用上述的DEA方法测算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变化及其构成。但知识生产毕竟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生产,因而需要对知识生产中的产出和投入的衡量指标作出说明。

二、知识生产中的产出和投入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6,以1996~2003年中国各省区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在中国31个省区市中,因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值太多,从样本中剔除。重庆市于1997年从四川省中分离,成为直辖市。为了保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将重庆市数据合并到四川省中。这样,每年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进入样本,8年共计232个观测值。下面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指标进行说明。

11知识生产中的产出

在工业企业创新产出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从创新产出的形式很多,比如降低生产成本的工艺创新、新方法和新产品的创新、产品设计和质量的改善等诸多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学者们普遍认为专利数量能够较好地反映创新产出,而且专利数据相对容易获得,统计也较方便。但是,专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中间产品,它反映了新技术知识,却没有反映新知识是否有经济价值,也许只有那些成功商业化的发明创造才可称得上创新。许多学者指出了专利在衡量创新产出时的诸多缺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将取决于机会、申请专利的难度、决策者对专利申请好处的判断(Scher er,1983);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注册为专利,不同专利在经济价值上也有很大差别(Pakes和Griliches,1980)。申请专利的倾向也因企业规模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大企业通常依靠市场和技术上的垄断地位来保护创新,而小企业更愿意申请专利以免其创新成果被拥有更多资源的大企业侵犯(Com anor和Scherer, 1969)。Griliches指出:/我们希望专利统计是一种理想的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寻求一种有效的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是创新经济学研究中强有力的激励力量之一。0(1990)

在本文所采用的地区工业数据中,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差别很大,导致各地区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价值存在很大差异。鉴于专利数量在衡量创新产出方面的缺陷,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使用更为直接的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6上提供了中国各省市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根据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6上的定义,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既包括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一年之内的新产品,它用来反映科技产出及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0。按照上述定义,新

产品既包括由于新工艺和新方法而产生的全新产品,也包括对原有产品设计和质量的改善而产生的改进新产品;既包括那些已经申请专利的新产品,也包括那些尚未申请专利的新产品。显然,新产品所包含的创新范围比专利数量广泛得多;而且新产品中包括了那些尚未申请专利的新产品,可以克服各地区因专利申请趋向差异而导致的估计偏差。当然,新产品也像专利一样无法鉴别每个创新的质量,但新产品可以避免专利申请和专利统计中存在的诸多扭曲因素。所以,在知识生产函数研究中,我们将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

21知识生产中的投入

相对于创新产出的衡量而言,创新投入的衡量相对比较容易。文献中通常以研究开发经费(简称R&D支出)或研发人员数量(简称R&D人数)来表示创新投入。但是,西方绝大多数实证文献在研究知识生产函数时,仅仅用R&D支出或R&D人数作为创新投入变量,很少有研究将R&D支出和R&D人数同时纳入知识生产函数分析中。这种方法由于仅仅考虑了单一投入要素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对知识生产性质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产生偏差。而且,由于R&D对知识生产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当期,对以后若干时期的知识生产也有重要影响,所以应该在核算R&D存量的基础上研究知识生产函数。在本文中,我们将R&D支出1和R&D人数视为知识生产中的要素投入。R&D人数以技术开发人员数量表示。下面重点说明R&D存量的核算。

R&D存量一般用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 ethod,PIM)来测算(Gr iliches, 1980;H all和Mairesse,1995;Cr pon和Duguet,1997)。测算公式为:

K it=E it+(1-S)K i,t-1(7)

式中,K表示R&D存量,E表示R&D支出。S为折旧率。在估算R&D存量时,关键是要构造R&D支出价格指数、确定折旧率S和基期R&D资本存量。下面对其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要将R&D支出平减成实际值。关键是要设定R&D支出价格指数。有些文献以消费物价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来表示R&D价格指数(朱平芳、徐伟民,2003)。有幸的是,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6提供了R&D支出细目,即R&D支出由技术开发人员劳务费、固定资产购建费、原材料费和其他费用四部分构成。由于本文的创新投入包括了R&D支出和R&D人员两部分,如果在核算R&D存量时还包括R&D人员劳务费,那么R&D人员投入就会被重复计算。为了避免重复计算,从R&D支出总额中扣除了R&D人员劳务费,这样R&D支出中只剩下了固定资产购建费、原材料费和其他费用三部分。根据这些数据,构造R&D价格指数如下:R&D价格指数=(固定资产购建费/R&D 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原材料费/R&D支出)@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其他费用/R&D支出)@其他费用价格指数。5中国统计年鉴6提供了29个省区市1996~ 2003年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o,但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只有年度数据而没有分省数据。由于其他费用的含义并不明确,我们用各省区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原材料购进

1o根据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6的定义,本文的R&D支出是指技术开发经费内部支出,是年度内企业用于科技活动

的实际支出,包括劳务费、科研业务费、科研管理费、非基建投资购建的固定资产、科研基建支出以及其他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活动支出、归还贷款支出及转拨外单位支出。

广东省在1996~2000年期间、海南省在1996~1999年期间缺少/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0,我们用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0来代替。

价格指数的平均值来表示其他费用价格指数。上述三类指数分别折算成以1996年价格表示的不变价。用计算出的R&D价格指数对R&D支出数据平减,从而得到各省市区1996~ 2003年各年的R&D支出实际值。

关于折旧率S,文献中通常将之设定为15%(Gr iliches和Lichtenberg,1984;H all和Mairesse,1995;Cr po n和Duguet,1997;H u等,2005)。本文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对于基期R&D存量,按照H all和Mairesse(1995)的方法,设样本前所有时期的R&D支出呈几何级数衰减,并设样本前所有时期的R&D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为g,则基期R&D存量可以表示为K1=E1/(g+S)。假定过去所有时期中R&D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为5%1(H all和M airesse,1995),则当折旧率S=15%时,K1=E1/(0105+0115)=5E1,即基期R&D存量是基期R&D支出的5倍。核算出基期R&D存量后,就可以利用永续盘存法(6)式计算出各省市区1997~2003年历年的R&D存量。

关于本文所使用的知识生产中的产出与投入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变量描述性统计

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新产品数量(个)19581664193114421337100090341000221000

R&D存量(亿元)841500951379511344480100901898

R&D人员(万人)41795318873169416184901042

三、测算结果

根据上述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说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我们测算了我国省区工业企业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表2给出了29个省区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o。

由表2各省区市1996~2003年期间生产率指数的均值来看,青海、内蒙古、海南、四川、广西、安徽、广东、吉林等省份的生产率指数大于1,表明这些省份的知识生产中出现了生产率增长。然而绝大多数省份的生产率指数位于019~1之间,表明这些省份的知识生产中出现了生产率下降。从各省份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均值来看,除湖南、宁夏、新疆、贵州、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以外,其他省区市的技术效率指数都大于1,表明绝大多数省区的知识生产中存在着技术效率的改进。从各省份技术进步指数的均值来看,29个省份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小于1,表明我国各省份知识生产中普遍出现了技术进步率的下降。因为生产率指数是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乘积,由此可见,某些省份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增长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绝大多数省份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下降来源于技术进步的下降。

中国各地区差别很大,特别是东中西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差异。为了检验区域差异对知识生产的影响,按照各省份的地理位置把29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

1o相对于折旧率S而言,R&D支出平均增长率g的假定并不重要,因为g仅仅影响基期R&D存量,并不对以后

时期R&D存量测算产生影响。由该式也可见,当g与S之和作为分母时,S的取值可以抵消g的作用。因此,S是R&D 存量核算中的关键参数,这也是大量文献特别关注S的原因。

因篇幅所限,我们只列出了29个省份知识生产中的T FP、E C、TC的均值。

部三大地区1后可以发现,西部地区知识生产中出现了生产率增长,平均增长率为012%,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知识生产中均出现了生产率下降。从生产率指数的分解来看,三大区域的技术效率指数均大于1,而技术进步指数均小于1,表明技术效率得以改进,而技术进步出现下降。因此,西部地区知识生产中生产率增长的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由于技术进步的下降,生产率也出现下降趋势。

从全国平均的测算结果来看,1996~2003年期间在我国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6%,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率为-5%,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2%,即在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逐步提高,技术进步呈现下降,生产率也出现下降趋势。

总结上述测算结果可以发现,1996~2003年期间在我国地区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得以改进、技术进步呈现下降。关于我国工业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不断提高是容易理解的。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技术效率改善主要源于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企业产权结构更为明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明晰化的产权结构激励企业从事更多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断提高效率以赢得竞争优势。所以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的提高是产权改革深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但是,关于知识生产中技术进步呈现下降趋势似乎不容易理解,这主要源于知识生产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生产的特性。

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技术进步的含义可见,所谓知识生产中的技术进步下降,就是指给定某一创新投入水平,t+1期生产前沿上的创新产出小于t期生产前沿上的创新产出。或者说,t+1期需要更多的创新投入才能得到与t期相同的创新产出。知识生产中的技术进步下降来源于知识生产的特有性质。从创新产出的角度来看,本文知识生产中创新产出以新产品数量来衡量,因此知识生产规模的扩大体现为新产品数量的增加。在创新的早期阶段,由于产品种类较少,一定的创新投入就能获得较大的创新产出。但随着新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基础科学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创新难度将不断增加、创新空间将逐渐减小,这时需要更多的创新投入才能获得与原来相同的创新产出,从而导致知识生产前沿的下移,也就是知识生产中出现技术进步下降。从创新投入的角度来看,由于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取代以及知识的迅速扩散所造成的知识专用性的下降,创新投入比一般物质资本投入有更高的折旧率;而且创新有极大的风险性,创新投入不一定转化为相应的创新产出,因而,要得到与原来相同的创新产出需要更多的创新投入。

当然也存在着抑制知识生产中技术进步下降的因素。基础科学的突破和广泛应用能为应用性创新开辟新的渠道,从而可以促进新产品种类的大幅增长,导致应用性创新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另外,知识还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不仅能给从事知识生产的企业带来收益,而且能为其他企业带来正外部性。因此,如果知识能够充分溢出,将能够减少知识生产中的创新投入数量、增加创新产出数量,知识生产中可能并不会出现技术退步的情况。所以,知识生产中存在着促进和抑制技术进步的两种力量。我国知识生产中的技术进步下降可能反映了我

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

国基础科学较为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知识溢出机制受阻这样一些事实。

表2各省区市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指数

四、收敛分析

上述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市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着较大差异。那么,在我国各省区市知识生产中是否存在着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收敛趋势呢?如果存在着收敛趋势,意味着各省区的知识生产将逐渐趋同、省区市差别将逐渐缩小。下面通过收敛检验对此做出回答。

收敛文献中一般有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两种概念。绝对收敛是指每一个经济体都会达到完全相同的稳态增长速度和增长水平。条件收敛是在考虑了经济体各自不同的特征和条件后,每个经济体都在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近。由于稳态水平依赖于经济体自身的特征,因此即使存在条件收敛也不意味着经济体之间的绝对水平会趋同。简言之,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都是向稳态水平的趋近,只不过绝对收敛中所有经济体的稳态水平都是相同的,而条件收敛中经济体具有不同的稳态水平。

绝对收敛检验通常用增长率对常数项和初始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式为:

g i=A+B Y i0+E i(8)

式中,g i分别代表1996~2003年期间第i个省份的TFP、EC、TC的平均增长率,Y io则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TFP、EC、TC的初始水平。如果系数估计值B显著为负,则表示存在绝对收敛。

条件收敛检验的一个简洁方法是,运用Panel Data固定效应估计法(M iller和U padhy ay, 2002)。这种方法能够设定截面和时间固定效应,因此考虑了不同个体有不同的稳态值,也考虑了个体自身稳态值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进行条件收敛检验的固定效应模型为:

g it=c+B Y it-1+u i+u t+E it(9)

式中,g i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TF P、EC、T C的增长率。Y it-1则分别表示TF P、E C、T C的滞后一期值。u i、u t分别表示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系数估计值B显著为负时,则表示存在条件收敛。

在收敛检验中,根据M ankiw、Ro mer和W eil(1992),收敛速度K可以用如下等式计算。

B=-(1-e-K n)(10)式中,B为式(8)和式(9)中的系数估计值,n表示年数。绝对收敛速度是指落后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追赶的速度,条件收敛是指经济体趋近自身稳态水平的速度。

根据绝对收敛检验式(8)和相对收敛检验式(9),所得估计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根据表3的估计结果,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来看,技术效率和生产率的回归系数虽然为负,但均不显著,表明我国各省份工业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均不存在绝对收敛,即各省份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最终不会达到相同的稳态水平。技术进步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我国各省份工业知识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存在发散趋势,发散速度为每年116%。

表3绝对收敛检验

(续)

T FP EC T C 观测数292929 K010*********-010160注:括号中为t检验值。*、**、***分别代表参数估计值在1%、5%、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4条件收敛检验

T FP EC T C 全国

常数项014591(6117)*015503(6137)*014522(6183)* B-014557(-6101)*-014292(-5144)*-015230(-7136)*

F值2148766137062412304

A dj1R2012262015135018203

观测数174174174 K010869010801011057东部地区

常数项015396(4103)*015919(4100)*014631(4114)* B-015252(-3191)*-014782(-3151)*-015457(-4151)*

F值0196052153511914333

A dj1R2-010098012742018194

观测数666666 K011064010929011127中部地区

常数项012573(1172)***014739(2184)*010928(0160) B-013019(-1189)***-013910(-2147)**-011257(-0177)

F值112132211543315919339

A dj1R2010557018503019778

观测数484848 K010513010708010192西部地区

常数项015220(4102)*016253(4129)*012492(1189)*** B-014853(-3180)*-014598(-3158)*-013026(-2113)**

F值1109863134733010304

A dj1R2010245013737018807

观测数606060 K010949010880010515注:同表3。

根据表4的条件收敛检验结果,在控制了截面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滞后一期的TF P、E C和T C的系数估计值均达到了1%以上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我国工业知识生产中的TF P、EC和TC都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即我国各省份知识生产中的TF P、EC和T C 都在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近。从收敛速度上来看,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收敛速度分别为每年8101%、10157%、8169%。

为了判别区域差异对知识生产收敛速度的影响,我们又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知识生产中的TF P、E C和T C作了条件收敛检验。估计结果一同列在表4中。由此可见,除中部地区

知识生产中的技术进步不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外,其他所有情况下的T FP、EC和T C都存在条件收敛,表明三大地区内部各省份的知识生产也都在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近。从收敛速度上看,东部地区的T FP、E C和T C的收敛速度最快,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慢。

总体而言,上述估计结果表明,在我国工业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但不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说明我国各省份的技术效率都在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近,但各省份之间最终不会达到相同的稳态水平。技术进步既存在条件收敛,也存在着绝对发散,这说明我国各省份的技术进步都在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近,但各省份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会持久存在且不断扩大。由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条件收敛,我国各省份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也存在条件收敛,但是又因为技术进步的绝对发散性,我国各省份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将不能实现最终趋同。

五、结论

虽然对知识生产函数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已有研究重点关注了各种创新投入要素对知识生产的影响以及知识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知识生产中存在着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本文基于1996~2003年中国各省区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首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技术对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作了分析,并检验了各省份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收敛情况。

本文研究表明,1996~2003年期间在我国地区工业企业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得以改进、技术进步呈现下降;知识生产中的生产率下降来源于技术进步的下降。这些研究结论表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促使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不断提高。但又由于我国基础科学薄弱、知识流动机制不畅通等因素导致知识生产中的技术进步下降。因此,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和完善知识流动机制,是提高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

研究还表明,我国各省份工业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不存在绝对收敛,只存在条件收敛,表明我国各省份都在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近,但各省份之间最终不会达到相同的稳态水平。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研发能力和创新基础也有较大差别,这决定了各地区工业知识生产中有不同的稳态水平。各地区知识生产差距的不断扩大,必将加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破除市场垄断、加强各省区之间的知识流动,有利于提高各地区的创新能力、缩小地区间的巨大差距。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运用新的分析方法拓展了知识生产函数研究,从而识别了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在创新产出方面,虽然我们用相对更为合理的创新产出指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取代了专利数量,但创新产出并不仅限于新产品。知识生产中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指标的不同选择可能影响到结论。所以,在数据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多产出的创新指标也许更为合理。但不管怎样,本文采用新方法拓展了知识生产函数研究范围,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延兵:5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6[J],5经济学(季刊)62006年第5卷第4期。

[2]朱平芳、徐伟民:5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6[J],5经济研究62003年第6期。

[3]Blundell,R1,Gr iffith,R1,and V an R eenen,J1,Dy namic Count D ata Mod els of T echno logical

I nnovation[J],Economic Jo ur nal,1995,105,429,333~3441

[4]Blundell,R1,Gr iffith,R1,and Van Reenen,J1,M ar ket S har e,M ar ket V al ue and I nnovatio n in a Panel of B r itis h M anuf actur ing Fir ms[J],R 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9,66,3,529~5541

[5]Co mano r,W1S1,Resear ch and T echnical Change in the Phar maceutical I ndustr y[J],Rev iew of Eco no mics and Statistics,1965,47(2),182~1901

[6]Comanor,W1S1and Scherer,F1M1,P atent Statis tics as a M easur e of T echnical Change[J], Jo ur na l of P olitical Eco no my,1969,77,392~3981

[7]Cr po n,B1and Dug uet,E1,E stimating the I nnov ation Function f ro m P atent N umbers:GMM on Count Panel D ata[J],Jour nal of A pplied Eco no met rics,1997,12(3),243~2631

[8]Far e,R1,Gr ossko pf,S1and L ovell,C1A1K1,P ro duction Fr ontier s[M],Cambr idg e:Cam-br idg e U niver sity P ress,19941

[9]G riliches,Z1,R&D and P r oductiv ity S low dow n[J],A mer ican Economic Rev iew,1980,70, 343~3481

[10]Gr iliches,Z1,Pater t S tatistics as Econo mic I nd icator s:A S ur vey[J],Jo urnal of Economic L it-er ature,1990,28(4),1661~17071

[11]G riliches,Z1,and L ichtenbeg r,F1,I nter industry Technology Flows and P r oductiv ity Gr ow th:

A Reex amina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 ics,1984,66(2),324~3291

[12]H all,B1H1,M airesse,J1,Ex p 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and Pr oductivity in Fr ench M anuf actur ing F irms[J],Journal o f Eco no metrics,1995,65(1),263~2931

[13]H ausman,J1,H all,B1H1,and G riliches,Z1,Econometr ic M odels f or Count D ata w ith an A p-p lication to the Patents-R&D Relatio nship[J],Econometr ica,1984,52,909~9381

[14]H ausman,J1,Hall,B1H1,and G riliches,Z1,Patents and R&D:I s T her e a Lag?[J],Inter-natio nal Economic Rev iew,1986,27,265~2831

[15]H u,A lbert,G1Z1,Jeffer son,G1H1and Q ian Jinchang,R&D and Technology Tr ansf er:Fir m-L ev el E vidence f r om Chinese I nd us tr y[J],Rev 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4),780~7861

[16]Jefferson,G1H1,Bai H uamao,G uan X iaojing,Y u X iaoy un,R and D Per f or mance in Chinese

I ndus try[J],Economics of I nnov ation and N ew T echnolog y,2004,13(1/2)1

[17]M ankiw,G1,Ro mer,D and W eil,D1,A Contr ibution to the Emp ir ics of Economic Gr ow th [J],Q uarter ly Jo ur al lf Eco no mics,1992,107(2),407~4381

[18]M iller,S and U padhyay,M,T otal Facto r P rod uctivity and the Conver gence H y p o thesis[J], Jo ur na l of M acr oeconomics,2002,24,267~2861

[19]Pakes,A1and Gr iliches,Z1,P atents and R&D at the Firm L evel:A Fir st L ook,in Z1Griliches (ed1),R&D,Pat ents and P roductivity[M],Chicago:U niversity o f Chicag o P ress119841

[20]Scher er,F1M1,F irm S iz es,M ar ket S tr uctur e,O p p or tunity and the Outp ut of Patented I nno-vations[J],A merican Eco no mic Review,1965,55,1097~11251

[21]Scher er,F1M1,T he Pr op ens ity to P atent[J],Internatio nal Jour nal o f Industr ial Or ganizatio n, 1983,1,107~1281

[22]Zhang,A nm ing,Zhang,Y imin and Zhao,Ro na ld,A Study of the R&D Ef f iciency and P ro-ductivi ty of Chinese Fir ms[J],Jo urnal of Co mpar ative Economics,2003,31,444~4641

(责任编辑:朱长虹;校对:吕小玲)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百度讲解

天津财经大学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DEA方法的省级数据的研究 论文作者:罗艳孙淑英吕鹏浩 指导教师:曹景林 二○○九年九月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DEA方法的省级数据的研究 TheEvalua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EfficiencyofChina'sHigh-techIndustryand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 ——BasedontheProvincialDatabyDEAApproach 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方法的省级数据的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2003~2007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用TOBIT模型分别分析全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区域间的差异也比较大。TOBIT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比重与我国整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东部、中部地区的创新扩散与创新效率也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仅西部地区的科技活动中的企业投入资金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要加大企业自有资金的科技投入但要严防固定资产投资和效率相背离的现象。

关键词:技术创新效率;数据包络分析;TOBIT模型 2 3 4 大,带有一定的原创性,最能够代表我国技术创新整体水平。本文根据国家2002年颁布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利用2003-200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年鉴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方法,考察全国范围内各省、市、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而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 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与分析方法 (一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方法 DEA(数据包络分析是由Farrell于1957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单一投入和单一产出的技术效率分析,后来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于1978年将其扩展为CCR 模型。这是一种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及评估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特点的相同类型决策单元(DMU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它直接利用线性优化给出边界生产函数与距离函数的估算,通过界定各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来比较各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并显示最优值(投影值。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所需投入、产出的指标数量少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可靠性,可以直接使用无法价格化以及难以确定权重的指标进行分析,在保证了原始信息的完整同时也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时的主观作用。DEA方法无需对生产函数的形式和分布做出假设,从而避免较强的理论约束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本文用的是CCR模型,该模型由最有效率的决策单元构成生产前沿面,将其效率定义为1,而在其前沿边界之内的决策单元视为相对无效,其效率值定义在0和1之间,并假设其规模报酬不变。当有n个决策单元(DUM,m种投入要素(X,s种产出(Y时,该模型可表示如下: [ij X]表示 j

人才测评复习题(附答案 by RXL)

人才测评期末复习题(附答案by:RXL) 一、填空题 1.素质是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 2.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1918年,桑代克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指出: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能测量。 3.在素质测评中: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效度指测验的有效性。 4.测评标志的形式有:评语短句式、设问提示式、方向指示式。 5.知识考试简称考试,主要指通过纸笔测验的形式对被试者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 识结构进行了解的一种方法。 6.专业知识考试又称深度考试,主要考试内容是指和应聘岗位有直接关系的专业知识。 相关知识考试又称结构考试,主要是了解应聘者对应聘岗位有关知识的考试。 7.面试是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试者有关 素质的一种方式。 8.所谓情景模拟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 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9.测量的基本要素中,测量的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与相对参照点。 10.测评内容由测评目的与所测客体的特点决定。 11.素质测评四要素:行为样本、标准化、难度或应答率、信度和效度。 12.人格的特性:整体性、独特性、对行为的调节性、相对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 社会性的统一) 13.知识考试的考察层次有:记忆、理解、应用。 14.情景模拟的特点是:针对性、动态性、行为性、互动性。 15.胜任特征中,知识技能是表层特征,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是深层特征。 16.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17.测评指标是对测评对象特征状态的一种表征形式,由反映测评对象各个方面特征状态 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或集合,就是测评指标体系。 18.百科知识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被试者对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他掌握知识的水 平。 19.面试的特点有:对象的单一性、内容的灵活性、信息的复合性、交流的直接互动性、判 断的直觉性。 20.情景模拟的特点是:针对性、动态性、行为性、互动性。 21.测量的基本要素中,测量的单位要做到:有确定的意义、有相等的价值。 22.胜任特征中,知识技能是表层特征,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是深层特征。 二、简答题 1.测评与考评的区别是什么? 答:(1)测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前条件的分析与确定;考评主要是对主体工作后结果的分析与审定。 (2)测评为考评提供起点与背景;考评为测评提供实证与补充。 (3)测评是对人与条件的测评,以任职资格为标准;考评是对事与结果的考查,主要以职责任务为标准。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班级:2010年硕士5班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0 曹刚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8 李如萍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3 孙营营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8 温文 学号及姓名:2010209471 张丽媛 提交日期:2010年11月11日

目录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3) 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5) (一)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 (6)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 (6) (三)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过程 (11) (四)知识管理模型 (11) 1 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 (12) 2 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TBM) (17) 3 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PKM) (22) 三关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内容的综述 (25) 四关于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9) (一)国外研究状况 (29) (二)国内研究状况 (30) 参考文献 (34)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产品或工艺首次引进市场或被社会使用。曼斯菲尔德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 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在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信息安全服务资质申请指南(安全工程类三级) ?版权2015—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2016年10月1 日

一、认定依据 (4) 二、级别划分 (4) 三、三级资质要求 (4) 3.1 基本资格要求 (5) 3.2 基本能力要求 (5) 3.3 质量管理要求 (6) 3.4安全工程过程能力要求 (6) 四、资质认定 (7) 4.1认定流程图 (7) 4.2申请阶段 (8) 4.3资格审查阶段 (8) 4.4能力测评阶段 (8) 4.4.1静态评估 (8) 4.4.2现场审核 (9) 4.4.3综合评定 (9) 4.4.4资质审定 (9) 4.5证书发放阶段 (9) 五、监督、维持和升级 (10) 六、处置 (10) 七、争议、投诉与申诉 (10) 八、获证组织档案 (11) 九、费用及周期 (11)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以下简称CNITSEC)是经中央批准成立、代表国家开展信息安全测评的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产品质量认证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和运行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体系。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的主要职能是: 1.对国内外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技术进行测评; 2.对国内信息系统和工程进行安全性评估; 3.对提供信息系统安全服务的组织和单位进行评估; 4.对信息安全专业人员的资质进行评估。 “信息安全服务资质认定”是对信息安全服务的提供者的技术、资源、法律、管理等方面的资质、能力和稳定性、可靠性进行评估,依据公开的标准和程序,对其安全服务保障能力进行评定和确认。为我国信息安全服务行业的发展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以及全社会选择信息安全服务提供一种独立、公正的评判依据。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向CNITSEC提出信息安全工程服务三级资质申请的境内外组织。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论文

目录 ABSTRACT.................................................................................................................IV 前言 (1) 第1章中国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现状 (3) 1.1中国企业技术引进的现状 (3) 1.1.1技术引进的概念及意义 (3) 1.1.2技术引进现状 (3) 1.1.3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6) 1.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7) 1.2.1 自主创新的概念及意义 (7) 1.2.2自主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1.3中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矛盾 (9) 第2章“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的分析 (11) 2.1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的企业文化根源 (11) 2.2“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产生的其它原因 (12) 第3章中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案例分析 (14) 3.1华为公司简介 (14) 3.2华为公司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14) 3.3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成功的策略分析 (16) 3.4华为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9) 第4章中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策略分析 (22) 4.1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 (22) 4.1.1技术引进方面 (22) 4.1.2自主创新方面 (23) 4.2从政府角度分析 (23) 4.2.1技术引进方面 (23) 4.2.2自主创新方面 (24) 结论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毕业论文小结 (30)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引用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功不可没。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迫近,参与经济全球化、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选择。要想在这场挑战中获胜,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交流是必然的,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是构筑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因此本文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以我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工作成败得失为参照,以切实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增长为目标,参考相关文献以华为自主创新成功为案例分析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华为是通过自主创新,逐渐在国际电信产业分工中占据研发、品牌等高端位置,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典范。对华为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中国企业过去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新对策对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腾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影响,策略

人才测评方案(经典)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员素质测评与员工招聘》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XXX有限公司地区销售经理招聘测评方案姓名: 系科: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法政系

目录 1.企业简介 (3) 2.岗位说明 (3) 3. 测评目的 (5) 4.测评内容与方法 (5) 5. 测评结果应用 (5) 6.附件一:纸笔考试题 (6) 7.附件二:心里测试:问卷法题目 (7) 8.附件三:面谈:深度访谈方法题目 (15) 9.附件四:无领导小组讨论法问题 (16)

一、公司简介 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隶属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注册资金2000万元,拥有总资产5亿多元,其中流动资金2亿多元。公司前身为山东帝苑置业有限公司泰安分公司,先后在济南、泰安、潍坊等地参与开发了多个楼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司机构设置为“六部一室”,即开发部、工程部、成本控制部、物业部、营销策划部、财务部和办公室,另拥有全资子公司—山东泰山帝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共有职工39人,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80%以上,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高度专业化的项目开发管理能力,是山东省房地产届的一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引领房地产业科技创新的国有地产新军。 二、岗位说明

三、测评目的 人才素质测评要通过知识考试、面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评价技术中心等一系列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不仅可以通过简历等掌握应聘人员的表面信息,而且可以通过交谈、测试等了解隐藏信息,更加全面的获取应聘人员功能信息。招聘两名合格的符合公司要求的地区销售经理 四、测评内容与方法 1. 履历分析 个人履历档案分析是根据履历或档案中记载的事实,了解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工作业绩,从而对其人格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近年来这一方式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被广泛地用于人员选拔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使用个人履历资料,既可以用于初审个人简历,迅速排除明显不合格的人员,也可以根据与工作要求相关性的高低,事先确定履历中各项内容的权重,把申请人各项得分相加得总分,根据总分确定选择决策。 2.纸笔考试 纸笔考试主要用于测量人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要素。 3. 心里测试:问卷法 心理测量是通过观察人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心理测验是对胜任职务所需要的个性特点能够最好地描述并测量的工具,被广泛用于人事测评工作中。 4.面谈:深度访谈方法 面试是通过测试者与被试者双方面对面的观察、交谈,收集有关信息,从而了解被试者的素质状况、能力特征以及动机的一种人事测量方法。 5.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被试者参与其中,按测试者提出的要求,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测试者根据被试者的表现或通过模拟提交的报告、总结材料为其打分,以此来预测被试者在拟聘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 五、测评结果应用

创新与知识管理

创新与知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源泉,尤其是在高速变化的动态市场和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创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同时,在物质型经济向信息知识型经济的深刻转变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动的价值增值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组织效率更多建立在知识整合的弹性能力上。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结合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必然路径。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被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尝试,并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战略和日常管理职能。这表明现代管理学已经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社会的核心概念,人们也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溶入创新变革之中。最重要的进步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相应的对创新定义转变为:创新是将发明商品化的过程;是组织变革的过程;是有目的地引入和应用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反复性、迭代性的复杂过程;是在隐性知识作用下,包含一定反复性的线性的过程。透过定义,可看出创新不是简单的知识发现或知识创造,而是将企业资源整合的复杂过程,源自机遇发现或知识创造,经过技术开发、市场匹配、生产开发、市场开发得以实现,并通过评估反馈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创新的周期性过程。 把企业的商业创新分为选择新技术、商业匹配、创新实施和顾客价值评估四个阶段。相应于这四个阶段,创新过程中有四种能力,即选择能力、匹配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他们会影响到企业的动态创新能力。其中,各个阶段能力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能力,同时各阶段的反馈,又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前阶段的能力。选择、匹配、执行和评估能力的高低和各能力间的协调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随着人类在生产等活动中投入的智力不断增加,由智力活动创造的价值不断提升,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是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授权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授权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二〇一七年一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2003]27号文件中关于“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的精神,加强对授权培训机构的管理,规范授权培训机构的职能,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以下简称CNITSEC)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CNITSEC为授权委托方,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为授权运营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授权运营方),授权培训机构为CNITSEC授权的培训机构方。 第三条CNITSEC、授权运营方、授权培训机构关系如下: 1、CNITSEC及授权培训机构均为独立的法人单位,但两两之间不具有行政隶属及产权归属关系,各自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2、授权运营方作为CNITSEC与授权培训机构之间的接口机构,按照授权委托方的要求对授权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授权运营方统一受理对授权培训机构的投诉,根据调查结果出具处理意见。 3、CNITSEC对授权运营方及授权培训机构具有监督管理的权利; 4、授权培训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开展双方协议规定的培训业务,按时向CNITSEC缴纳管理费。 第四条本办法由授权运营方具体执行。 第二章授权业务类型 授权培训机构应与CNITSEC及授权运营方签订授权协议书,明确

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依法开展培训业务。 第五条授权培训机构可以以“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授权培训机构”的名义,根据授权协议中授权内容从事以下培训业务: 1、注册信息安全员(Certif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Member 简称CISM)培训; 2、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Certif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简称CISP)培训,根据工作领域和实际岗位工作的需要,CISP培训分为四类: ●注册信息安全工程师(Certif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Engineer简称CISE)培训; ●注册信息安全管理员(Certif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Officer简称CISO)培训; ●注册信息安全审计师(Certif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Auditor简称CISP-A)培训; ●注册信息安全开发人员(Certif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Developer 简称CISD)培训。 3、其他培训业务以双方协议具体规定为准。 第三章授权培训机构的管理 第六条授权培训机构必须遵守如下管理规定: 1、日常工作管理 (1)按CNITSEC统一规定的教材、教学大纲开展培训业务,并执行授权运营方制定的统一培训标准;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一)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学术界则有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斯内茨(SimonKuznets)的研究,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一般是国家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但是人均的产量不增加,人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改善。现代经济增长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产量也增长,每个人可以享用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工业革命以后变得越来越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就只有在技术创新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更快,才有可能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但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经济学界和科技界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经济学界所谓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在科技界里则习惯地把创新(innovation)和发明(invention)等同起来。发明是从无到有,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有知识存量的一个增量贡献。但在经济学里则把发明和创新分开,创新侧重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是

和一个生产者现在实际采用的技术比较,而不是和世界总体的技术水平做比较。 最发达国家各个产业所采用技术在世界各国的相同产业中通产处于最先进的水平,既然如此,发达国家在下一期生产时要采用比现在更好的技术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新发明。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传统的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在这两种可能方式当中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应该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关于发明,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上的发明,投入非常巨大。像IBM每年的研发投入是五十多亿美元,摩托罗拉四十多亿美元,因特尔三十多亿美元,朗讯四十多亿美元。而且风险非常高:一般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一百个立项,到最后大约只有五个取得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在十个申请专利的技术中,大约只有一、二个具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在一百个研发项目中,最后只有一、二个项目,对企业的投入有了回报,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如果只看这个最后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研发项目,它有专利的保护,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如果其它国家的企业要用这项新技术必须付专利费,这项技术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会相当高。但是如果把那99项失败也算是取得这一项成功的必要成本,那幺,在最前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所谓技术创新,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从技术来源来看,它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而技术进步除包括科技活动外,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改进、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等非技术因素。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而技术进化则是对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不断改革创新。在技术革命中,所谓技术跳跃,就是使原技术原理产生了革命性变革或突变,则使劳动工具、生产工艺和方法及其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使新产业得到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故此,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内涵上既有着重叠又有所区分,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为补充。突出表现在: 1、从发展生产力来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具有相似之处,其结果均是导致生产函数的改变,技术进步中技术进化与技术创新中的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相对应,而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管理系统变革及技术模式的变更也是彼此对应的,其内在联系一脉相通。 从生产全过程来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则有所区别。在生产全过程中,或迟或早进入应用基础研究,广泛吸收科学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多种潜在用途,进一步对某一专门技术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进行市场调研与预测,建立新的生产模式,促进新产业的建立与发展。这一全过程的后半部分属于技术进步的范畴。同技术进步的综合性标志相比,技术创新虽体现在生产全过程中,但仅处于“微观”基础地位。所以说,技术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宏观经济,而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技术要素的微观经济,其内涵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知识管理系统:目标与策略

知识管理:目标与策略 摘要: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界定知识经济的概念,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

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

技术创新,提升效率

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效率 在世界经济回暖缓慢且竞争不断增强的今天,企业如何利用专业技术实现节能增效,保持在市场中的不败地位,也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当今五金行业里,竞争相当激烈,企业若要提高竞争力,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善于利用专业技术,优化的现有的生产资源。 专业的技术必须靠专业的人才来推动,笔者今天要表扬的是我们信发的一名员工,他的工作就是对本厂的制造工艺、工装夹具进行评估、改良,以确定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从而设计相关的夹具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生产科PE技术员——吕朝文先生。 吕朝文先生,2008年考取了高级钳工证书,自从由精密钣金部调到生产科PE工作岗位,主要工作是解决生产车间现场生产技术问题,对现有的生产夹具进行调查和评价,从而优化工序提升产能,确保工作精度,降低生产成本及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使工作效率更上一个台阶;经吕朝文先生改良后的夹具,都能实质性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例如:改进综合车间GETCH15-2549-01不良碰焊尺寸,改进后保证尺寸的同时提高了产值,由55PCS/H 提升到90PCS/H;焊接车间的GE产品,重新设计了烧焊夹具,在保证尺寸的前提下,生产由2人改为1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吕朝文先生充分发挥了信发的“创新精神”,不断在技术上推陈出新、改善生产效率。 面对欧美次贷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向什么要效率,要效益?有人说向技术创新要效益;有人说向质量创新要效益,也有人说向体制创新要效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说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唯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其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才能为公司创造出更好的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谋得发展,才能减少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才能降低劳动力成本,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所以,我们相信,只要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严格执行“作业流程化、流程合理化、工作标准化、标准表单化、技术创新化”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不断发挥我们现有的工作潜能和现有设备,都能主动上前一小步,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提升一大步,我们效益也一定会提升一大步,员工福利也会跟着“水涨船高”,何乐而不为呢!

抓好技术创新与进步

伴随着祖国建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交四航院走过了年的历程从单一的水运工程设计室发展成 # # %$ 航道船厂道路桥梁市政建筑等行业的咨询设计和勘察监理总承包于一体的综 为集港口 $ $ $ $ $ $ $ $ $ 合甲级设计院年获得了项目管理全国排名第九总承包业务全国排名第三十八的好成绩我们致 # $ % #$$! 力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勘察咨询设计监理总承包五大业务均通过了质量 # $ $ $ $ 9:;<$$=>#$$$ 体系认证 在技术上我院一直奉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技术路线我们深感技术进步与创% & # # # 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未来院的发展也必须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年的历程 ! "# # % $ # 在设计手段上我院保持与全国同行同步水平从年代前传统手工计算铅笔制图发展到今天 ?$ % # # 的计算机计算和绘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我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了水运工程设计所需 =$$@ ( ) 的各种软件购置了国际石油公司公认的油轮缆绳分析计算软件 ;A(8B)* -.867 C6)*4D8D EBAF(2. 购置了建筑路桥工艺给排水电气设计所需的各种软件购置了国际通用大型空间分析*# $ $ $ $ # /.7.)B 软件绘图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等特别是院局域网的开通和系统投入使用实 # # % # C+C:G CF(ECH /! ;C 现了全院办公无纸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院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 # % 在勘察方面勘察行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到今天的技术密集型水上钻探已从# % $ "$ I$ 年代人工冲击钻发展到今天机钻并配置了多功能地质检测仪管线探测仪物探设备和三轴

人才测评方案设计说明

目录 1 测评背景 (1) 2 测评目的 (1) 3 岗位的素质特征分析 (1) 3.1 具有战略眼光 (4) 3.2 具备极强的洞察、分析能力 (4) 3.3组织领导能力 (4) 3.4 良好的沟通能力 (5) 3.深入了解公司经营状况 (5) 3.6 拥有扎实的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 (5) 3.7 个人诚信………………………………………………………………………… 6 4 测评方法体系…………………………………………………………………… 6 5 组织实施的程序 (7) 5.1 实施测评前的准备工作 (7) 5.2确定测评小组成员 (7) 5.3 培训测评人员 (7) 5.4 测评时间及地点安排 (8) 5.5 必要的后勤保障 (8) 5.6 实施环节的说明 (8)

5.7 测评指标体系 (11) 6 费用预算……………………………………………………………………… 15 7 预期效果 (15) 万科地产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人员测评可行性方案设计 1 测评背景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2011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490.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36.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金额634.2亿元,营业收入488.8亿元,净利润53.37亿元。万科认为,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最受合作伙伴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七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 现该公司招聘天津部人力资源部经理一名。我们采用外部招聘的形式,择优录取。采用常用的配置性测评方式,首先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任职资格要求,分析任职资格要求制定录用标准,包括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然后选取适当方法测评每个求职者在每个指标上的取值,按测评结果筛选合格者,最后采用选拔性测评选择最为合适的人员。 此次招聘目的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填补职位空缺。现天津部发展规模逐步扩大,需要一名人力资源经理进行协调与沟通,完善公司绩效考核系统,建立独有的薪酬体系,特制订本计划。 2 测评目的

浅谈我国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 指导老师: 学院:机械工程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 姓名: 学号:

浅谈我国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引用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功不可没。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迫近,参与经济全球化、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选择。要想在这场挑战中获胜,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交流是必然的,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是构筑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本文以我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工作成败得失为参照,以华为自主创新成功为案例分析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华为是通过自主创新,逐渐在国际电信产业分工中占据研发、品牌等高端位置,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典范。中国企业必须总结过去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新对策,这样才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走出中国,进而走向国际市场。 2.中国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现状 2.1中国企业技术引进的现状 2.1.1技术引进的概念及意义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科学知识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产操作方法、技能、工具和手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有物质技术,还有非物质生产技术。 技术引进是指通过贸易途径,以各种合作方式,从国外获得发展本国国民经济和提高本国科学水平所需要的技术和技术装备。技术引进内容包括:购买专利使用权、购买专有技术、进口技术装备、聘请技术专家、搜集技术资料、派人出国考察学习等。 技术引进有利于为企业赢得时间,较快地填补我国技术空白,实现对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的技术改造,从而缩短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有利于节省研究试制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在国外科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内产品的质量与档次;有利于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 2.1.2技术引进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技术引进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同时,产生了引进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企业重“引进”、轻“消化”,研究开发人才不足等问题。下面指出了目前我国技术引进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技术引进规模与引进质量 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保持了较快增长,引进质量稳步提高。据国家商务部统计,与20 世纪 90 年代相比,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007 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 9773 份,超过 1991 年到 1995 年五年间技术进口合同数量的总和,合同总金额达 254.2 亿美元;2008 年上半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 4955 份,合同总金额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 21.1%,技术引进 金额创同期历史最好水平。2008 年上半年,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中,技术费达111.1 亿美元,占合同总金额的 88.2%,比去年同期增长 32.8%。技术费占合同总金额的比重连续六个月超过85%,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近 8 个百分点,技术引进质量稳步提高。 2.引进技术的内容 1)从国外引进工艺、制造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材料配方、制造图纸、工艺检测方法和维修保养等技术知识和资料,以及聘请专家指导、委托培训人员等技术服务; 2)引进技术的同时,进口必要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检测手段等;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授权培训机构申请书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授权培训机构申请书 申请单位(公章): 填表日期: ?版权2020—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2020年2月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CNITSEC) 授权培训机构资质申请书 目录 一、申请单位基本情况 (5) 二、申请单位概况 (6) 三、申请单位资产运营情况 (7) 四、申请单位人员情况 (9) 五、培训场所及设备设施情况 (14) 六、质量保证 (16) 七、信息安全及相关培训情况 (18) 八、信息安全培训宣传推广 (19)

填表须知 用户在正式填写本申请书前,须认真阅读并理解以下内容:授权培训机构申请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在正式填写本申请书前,须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1.申请单位应仔细阅读《授权培训机构申请指南》及《授权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并按要求认真、如实、详细地填写本申请书。 2.申请单位应按照申请书的原有格式进行填写,所有填报项目(含表格)页面不足 时,可另加附页。 3.填写本表时要求字迹清晰,请用签字笔正楷填写或计算机输入。 4.提交申请书之前,请仔细查验申请书填写是否有误,须提供的附件以及证明材 料是否完整。 5.申请单位须提交本申请书(含附件及证明材料)纸版一份,要求盖章的地方, 必须加盖公章,同时提交一份对应的电子文档(电子文档刻盘与纸板申请书一起邮寄)。 6.本申请书要求提供的附件及证明材料须单独装订成册并编目。 7.如有疑问,请与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联系。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西路8号院1号楼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341571或82341576 传真:82341100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5b11274861.html, 电子邮箱:zhangxy@https://www.doczj.com/doc/5b11274861.html,

人才测评()复习题选择填空答案解读电子教案

一、填空题 1、面试分为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情境面试、行为描述面试、压力面试。 2、常用的情景模拟测试方法包括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模 拟面试、管理游戏、案例分析等。 3、评价中心技术的主要工具有心理测验、情境模拟、面试等。 4、模拟会议是一种有利于在人际互动中考察个人的社会技能,把握变化的能力,以及主动性、坚持性、坚定性和决断性等重要的特性。 5、一般情况下,测评报告包含以下内容:基本信息、被测试者的表现及结果、被测试者 关键的维度表现、胜任特征定量评价、主要优缺点概括、考官建议。 基本信息、被测试者的表现及结果、被试者关键的维度表现、胜任特征定量评价、主要优缺 点概括、考官建议 6、心理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品德、智能、其他个性(性格,气质等。 7、开发性测评是利用素质具有可塑性与潜在性的特点,以开发人员素质为目的的测评。 8、人才测评的质量控制体系由测评指标体系与测评方法质量体系共同构成。 9、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10、情境模拟测试具有四个特点:针对性、动态性、行为性、互动性。 11、人事测量方法主要有面试、推荐信、申请信、能力测验、个性测验、评价中心。 12、关联效度指测评结果与某种标准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13、素质(心理学上的)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 14、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1918年,桑代克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指出:凡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能测量。 15、素质测评四要素:行为样本、标准化、难度或应答率、信度和效度。 16、测评标志的形式有:评语短句式、设问提示式、方向指示式。 18、人格的特性:整体性、独特性、对行为的调节性、相对稳定性。 19、专业知识考试,又称深度考试,主要考试内容是指和应聘岗位有直接关系的专业 知识。相关知识考试,又称结构考试,主要是了解应聘者对应聘岗位有关知识的考试。 20、知识考试的考察层次有:记忆、理解、应用。 21、所谓情景模拟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 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22、情景模拟的特点是:针对性、动态性、行为性、互动性。 23、测评内容由测评目的与所测客体的特点决定。 24、胜任特征中,知识技能是表层特征,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是深层特征。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面试形式包括一对一面试、小组面试、多轮面试和(C) A.一对多面试 B.群体面试 C.远程面试 D.压力面试 2、面试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CE) (1、对象的单一性;2、内容的灵活性:岗位不同/对象不同/答案不同;3、信息的复合性 4、交流的直接互动性; 5、判断的直觉性) A.对象的单一性 B.信息的复合性 C.交流的直接互动性 D.人员的随意性E判断的直接性 3、以下选项是情景模拟测试特点的是(ACDE) A.针对性 B.随意性 C.动态性 D.行为性 E.互动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