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声乐作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8.21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陆在易声乐作品《桥》音乐学专业学生李国迎指导老师岳雷摘要: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陆在易作品《桥》,创作于1981年。
《桥》《家》《盼》三首艺术歌曲在2001年获得第一届金钟奖。
陆在易在中国艺术歌曲方面的贡献卓著。
《桥》这部作品情感真挚、词曲结合完美,旋律优美流畅,浓郁的乡土特色使这部作品美感丰盈。
本文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歌曲的二元化特征等方面浅析此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于歌曲的处理和演唱体会。
关键词:陆在易《桥》;艺术歌曲;处理和演唱体会Lu Zai Yi of work in "bridge"Student majoring in Musicology Li GuoyingTutor YueLeiAbstract: The well-known composers of contemporary works in vulnerable land "bridge", created in 1981. "The Bridge", "home ", "hope" three art songs in 2001 for the first annual Golden Bell Awards. Lu Yi in China in terms of art songs and well. "The Bridge" sincere emotion this work,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lyrics, smooth melodies, strong loc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undance of this work. This paper from the works of creative background, tuning tone, musical structure, the song features the dual aspect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is work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songs and singingexperienceKey words: land in the easy "bridge"; art song; processing and concert experience引言: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由于陆在易所取得的卓越的艺术成就,1993年曾由多家单位联合,为他举办了“上海之春”音乐节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作品音乐会,被誉为“国内最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之一”。
黄河之声Y LLOW RIV R OF T SONG 年期音乐论坛近年来,合唱作品《雨后彩虹》传唱于祖国大江南北。
无论是在第十三、十四届北京青歌赛的合唱比赛现场,还是在2009年重庆中国金钟奖合唱比赛舞台,抑或是在2010年绍兴的国际合唱节上,这首作品受到众多参赛团队的传唱。
该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征服了评委和观众,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并深受到他们的喜爱。
合唱《雨后彩虹》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先生1982年为上海电视台国庆晚会而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
陆在易,又名梓钧,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
长期以来,他笔耕不辍,创作的音乐作品涉及多种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而且取得丰硕成果。
特别是他在创作中对音乐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艺术歌曲近乎痴情的执著追求更是在音乐界广为传颂。
在他创作的众多优秀声乐作品中,混声合唱《雨后彩虹》更是被评选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也早已蜚声海内外,并被各音乐专业院校选入高校声乐教材;陆在易还出版有《陆在易音乐作品选》专辑唱片及《陆在易艺术歌曲选》、《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上、下册)等。
合唱作品《雨后彩虹》首播于1982年10月1日国庆之夜,舞台首演于1984年第十一届“上海之春”(司徒汉指挥)。
该作品以优美的旋律,迷人的和声,丰富的多声织体,多变的节拍节奏,富有特征的民族调式等艺术手法描绘了清新的雨后景象,通过对雨后彩虹描绘和歌颂,抒发了作曲家心中的美好理想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从中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美丽的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盎然景象。
纵观全曲,我们发现作品的调性布局、织体安排、色调处理、速度变化等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都受到曲式结构整体表现的影响,作曲家巧妙地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内容置于西方传统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中,真正做到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整体结构分析合唱作品《雨后彩虹》采用了具有器乐作品规模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并附加前奏、间奏和尾声。
混声合唱《雨后彩虹》探析——兼评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特色中文摘要: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及合唱音乐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
混声合唱《雨后彩虹》为他的合唱作品的成功范例,该作品以质朴的旋律、清新的和声、丰富的合唱手法以及精致的伴奏深得人们得喜爱,已成为国内许多合唱团的保留曲目。
本文旨在通过对《雨后彩虹》的细致分析,来窥见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陆在易,合唱音乐,《雨后彩虹》,艺术特色一、前言我国合唱艺术的兴起,始自学堂乐歌运动之后,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出现了不少成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体裁、技法等方面所进行的大胆尝试,推动着我国合唱艺术在中西合璧的道路上稳步而快速地发展。
学堂乐歌时期,李叔同的同声三部合唱《春游》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合唱作品的开山之作。
“五四”时期,赵元任的混声合唱《海韵》成为我国艺术合唱歌曲创作的起点。
到抗战时期,出现了从黄自的混声合唱《旗正飘飘》到冼星海的不朽巨制《黄河大合唱》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合唱作品,谱写出合唱音乐的辉煌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合唱音乐唱响了人们歌唱新生活、歌颂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主旋律,出现了以刘炽的交响合唱《祖国颂》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尽管由于十年动乱,合唱音乐的创作几乎停顿,但在经过漫长的厚积薄发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一批合唱音乐作品的横空出世,表明我国的合唱音乐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后继有人,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就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
陆在易于1955年至1967年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2年的专业研修为他今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厚富的基础①。
大学毕业后,他调至上海乐团专司创作,使得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实践他的艺术志趣,在经过10余年的积累之后,他的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渐入佳境。
探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陆在易,是一位来自台湾高雄的独立音乐人,以其独特的嗓音和创作风格,备受乐迷喜爱。
尤其是他的艺术歌曲更是广受好评,那么,到底什么是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这里我们进行一番探析。
楚楚动人的嗓音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陆在易的独特嗓音。
他的声线清亮但有些许沙哑,唱起歌来能够感受到他情感的表达与质感。
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嗓音往往是最为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他的声音,能够让人完全沉浸在歌曲的情感中。
前卫的独立音乐风格陆在易的音乐风格非常独特,大多数人都无法将其归类为传统的流行音乐。
他的音乐可以被称作是一种前卫的独立音乐,经常加入一些奇怪的音效和音色,每首歌曲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这些元素的结合赋予了他的音乐一种特别的流行性。
深情而具有启迪性歌词歌词是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陆在易的歌词总是悲情的,但同时还透出了一股深刻的启迪性。
他的歌词中经常出现探索人性、爱情、挫折和困难等主题,而这些主题常常通过象征性的语言进行表现,牢牢地打动了听众的心。
多样化的节奏和编曲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中,不同的节奏和编曲风格混入了很多不同的元素,时而朴素时而复杂。
有些歌曲中还添加了钢琴、小提琴、电吉他等乐器,虽然每种乐器都可能只是短暂地出现,但它们的出现都能够很好地衬托歌曲的主旋律,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总结以上就是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几个主要创作特征。
总体而言,陆在易的音乐创作非常独特,难以归类为传统的流行音乐。
但正是这种独特性,让他的音乐在众多乐迷中收获了欢迎和赞誉。
如果你还没听过他的音乐,不妨花些时间品味一下,或许你也会被他的独特音乐世界所吸引。
陆在易三首女歌高音艺术歌曲作品分析及艺术特色陆在易是我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代表之一,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
特别是在合唱创作和艺术歌曲创作领域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现出版有《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上、下册)及《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附CD)等。
《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共收录了《祖国,
慈祥的母亲》《桥》《家》《盼》《彩云与鲜花》《最后一个梦》《我爱这土地》《望乡词》8首作品,这8首作品在他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都是表现真挚情感的优秀作品。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陆在易的认识与了解,对《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的三首女高音艺术歌曲《彩云与鲜花》《最后一个梦》《我爱这土地》从作品的风格及音乐创作特点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自身在声乐学习实践中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演唱作品。
第一章艺术歌曲的概念界定与主要特征声乐属于音乐范畴,艺术歌曲是声乐作品的一种。
在人类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时候音乐的代名词就是声乐,由此可见艺术歌曲比其他任何音乐形式(如室内乐、钢琴曲等)的存在都要早好几个世纪。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二十世纪和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我们当今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形成的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其代表人物有舒伯特、舒曼、沃尔夫、勃拉姆斯等等,其中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成就最高,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对于这种音乐体裁形式,中外许多音乐类刊物上都有明确的界定,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这样定义艺术歌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
”①《音乐百科词典》中这样写道:“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的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
”②《牛经简明音乐词典》对艺术歌曲的界定是:“它们产生乃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运动的成果。
”③《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这样表述:“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
”④艺术歌曲能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而存在,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
其主要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歌词大多选自著名作家所作的的诗词,这些诗词一般文学性强且富有音乐感,诗词内容丰富、抒情性强(个人情感的抒发)、富有诗情画意、思想深邃等等。
2.其篇幅比较短小,且结构精致。
作曲家在创作时音乐的写作和表达都非常细腻,因此,演唱时要特别注意细节,表达要到位。
3.往往为指定声部而作,因为每个声部的声音线条与色彩所能表现的艺术形象和情感是不一样的。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4月, 第210页。
②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第706页。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
陆在易艺术歌曲,作为独立音乐人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歌词内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其歌曲中,真挚的情感与细腻的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
首先,陆在易的歌曲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内省与人情味。
在他的音乐中,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与感性的氛围,这种氛围主要来自于他对生命、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例如其代表作《我的秘密》,歌曲以平缓的旋律和柔情的嗓音唱出了对生命与爱情的深深迷茫,表达出了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引人深思。
其次,陆在易的音乐中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文艺气息。
他对于音乐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旋律和节奏上,更关注歌曲的艺术性与诗意。
比如在歌曲《迷盏》中,他巧妙地将人生之河比作一盏明灭不定的灯,颇有一种诗意的味道。
同时,他的歌曲中也布满了大量的文学影射和隐喻,这不仅丰富了歌曲内涵,也为听众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与联想。
最后,陆在易的音乐亦体现了一种抒情与自由的美学。
在他的歌曲中,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自由与解放的氛围,这种氛围主要来自于他对音乐的理解与追求。
比如在一些抒情的歌曲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反感,让听众感受到了一种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奔放。
综上所述,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内省与人情味、浓郁的文艺气息以及抒情与自由的美学,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陆在易的音乐中呈现出一种别具特色的美学意境。
探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摘要:陆在易是当代的一位资深的作曲家他借鉴传统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享有盛誉。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歌词平实,涵蓄深刻,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性质。
他的艺术歌曲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伴奏特点一、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陆在易,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县(今属慈溪市)的一个水乡小村。
艺术歌曲三首《桥》《家》《盼》《我爱这土地》《望乡词》及艺术化通俗歌曲《故乡雨》在20XX年、20XX年与20XX年分别获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在新时期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持之以恒的深情关注和哲理审视,成为他为之不倦歌唱的主题。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尤其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更具特色。
他深刻理解艺术歌曲体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深刻研究中国语言的特征,在借鉴前辈们创作艺术歌曲的宝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具有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的艺术歌曲。
陆在易从小喜欢粤剧,学习民族乐器,有着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底蕴。
他创作艺术歌曲,首先建立在对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深刻研究基础上,其次是对祖国语言的悉心研究。
他努力研究“腔”与“词”的关系,即曲调与词的关系,对汉字的四声走向与音乐旋律声腔的紧密结合有较细致的研究。
他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及吸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前辈们的宝贵经验进行创作。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用他本人的话说是深刻认识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创作技术的积累。
他热爱大自然,是大自然美丽的风景赐予了创作的灵感。
社会中人与人的真诚相待,人们纯真而朴实的情感是他歌颂的主题。
陆在易忠实于现实人生,努力挖掘和表现人性,把自己要宣泄的真情实感,要表达的哲理思考,用所掌握的各种音乐技法真诚地袒露给听众。
2023年 第11期- 65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一、赤子之心——《我爱这土地》的时代背景现代诗《我爱这土地》创作于1938年。
在抗战时期,艾青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拥有一双翅膀,能够在祖国大地上自由地翱翔,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以“嘶哑的喉咙”比喻顽强的生命力与坚忍的意志,即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也要奋力歌唱;即使“土地”被“暴风雨”不停地击打,即使面对着“悲愤的河流”与“激怒的风”,诗人也能看到“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即使面对着苦难的土地,也要无条件地去热爱、去拥护。
诗的下篇与开头的“鸟”相呼应,“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即使是死,连羽毛也要葬在这片土地,体现了艾青对祖国深刻、悲壮的爱恋。
艾青所创作的这首诗深深打动了陆在易先生,陆先生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历史的使命感对这首诗进行谱曲。
他借鉴了歌剧咏叹调的创作结构,将歌唱性与宣叙性结合,丰富了原诗的情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大爱”,符合他当时的创作理念。
[1]二、深入人心——《我爱这土地》的艺术特点(一)曲式结构与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复二部的艺术歌曲,作品可分为两个唱段,都为结构相同的单二部曲式。
该作品速度为中速,调性为降G大调,旋律与歌词相互映衬,将作者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前奏(1-9小节)为9个小节的一个不可分乐句,在主调降G大调上陈述,节拍从四四拍转为四五拍后又回到四四拍。
第一小节由力度较强的高声部和弦进入,节奏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随后高声部为四拍的和弦持续,左手以十六分音符、六连音节奏不断发展,节奏较为密集,音乐如浪潮般涌来,右手以八度和弦不断下行,力度逐渐变强,在主和弦上达到Sf,以颤音和弦的演奏手法逐渐结束。
前奏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伴奏音型以及情感基调,华丽的伴奏为歌曲增加了艺术色彩。
第一唱段由A、B两个乐段与补充乐句组成。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陆在易是我国当代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其相关作品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发展路向和基本风格。
本文旨在针对《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收录的七首艺术歌曲之一《桥》这首作品,通过对其曲式结构、和声功能、钢琴伴奏部分的初步分析,来观察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歌曲陆在易和声功能曲式结构钢琴伴奏中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也由此诞生,从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到黄自的《玫瑰三愿》、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再到当代陆在易的《家》《盼》《桥》等作品,都能看出艺术作品在我国的兴起与繁荣。
陆在易是当代我国乐坛著名作曲家,其中《桥》这首声乐作品,是陆在易1981年创作的艺术歌曲,是一首男高音独唱曲,作品由于独特的风格,更为侨居海外的华人所喜爱,歌词带有非常浓厚的思乡之情。
本文作者尝试对艺术歌曲《桥》进行简单分析,来初步窥探陆在易声乐作品的创作特色。
一、曲式结构分析《桥》的曲式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用钢琴伴奏和独唱部分相互连接。
1、引子部分音乐一开始,有流畅的琶音节奏性奏出自由、抒情的主题,把听者带到无限遐想的空间,立体地展现出对故乡桥的思念和游子迫切心情的形象描绘。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第一段属于起承转合的四句式写成,一共有14小节,其特点为旋律自由化给人以舒展之感觉,在拍子的运用上更好地突出了“自由”二字,前5小节处于“起”句式,在二四拍上,后2小节处于“承”句式,在三四拍上,再后4小节处于“转”句式,在三四拍上,主体部分第一段最后5小节处于“合”句式,反而吧、又回到二四拍上,充分说明了在主题一部分的拍子是非常自由的,句法也是不平衡的。
Northern Music 35musical skill 音乐技术合唱作品的音色与表现——以陆在易《雨后彩虹》为例白雨千(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摘要】合唱艺术也是一门声乐艺术,美妙的声音状态是合唱艺术的需要,更是合唱基础训练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合唱的气息训练问题,发声训练问题,音准、节奏训练问题等方面,需要合唱队员通过系统的合唱训练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利用各声部的特点来协调创造,以提高合唱的整体效果。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合唱过程中的音色谐和与情感表现,使合唱的内在关系达到协调。
笔者将以陆在易先生作曲的《雨后彩虹》这首作品为例,针对合唱艺术中音色处理和情感表达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合唱音色;情感表现;雨后彩虹【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一、合唱中对音色表现得基本要求合唱是一门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但并不等同于独唱的集合,而是一种寻求共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共性要求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获得。
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合唱有众多人员参与,能够将作品蕴含的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当然这需要指挥与合唱队之间、合唱队员之间与各声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来共同完成,以此来塑造出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
因此,在合唱训练中,要格外注重对于合唱中共性因素的训练,例如音色、音量、速度、音准等,都要均衡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要想取得较完美的合唱音响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强调共性特征同时,同样要注意合唱过程中的音色谐和和情感表现,使合唱的内在关系达到协调,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一个完美的音响效果。
合唱团最基本的单位是声乐部分。
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合唱表演的基本要求是平衡音量、统一的音色和完美的音高。
音色,是指音色的特点,由于音色结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音色合唱是由许多合唱成员通过巧妙的配合和条件以及整体的音色组成的。
不同的作品,不同于音色的要求,很可能是明亮的,也可能是低沉的,但一般来说,一定要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以优美、统一的艺术表现力来进行合唱表演。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与演唱处理》一、引言陆在易,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演唱处理方式赢得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详细探讨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以及相应的演唱处理方式。
二、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1.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他的作品以民族音乐为基调,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得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这种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在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2. 丰富的情感表达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情感表达上非常丰富。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对生活、自然、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将情感深层次地呈现出来。
在音乐上,他善于运用音域的宽窄、音色的变化、节奏的张弛等手法,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变化。
3. 精炼的歌词与音乐结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歌词与音乐的结合上非常精炼。
他的歌词往往富有诗意,与音乐相互呼应,形成了完美的整体。
在演唱时,歌手需要准确把握歌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才能将作品完美呈现。
三、演唱处理方式1. 音色与音域的把握演唱陆在易的艺术歌曲,首先要把握好音域和音色。
他的作品音域较宽,要求歌手具备较好的音准和音色控制能力。
在演唱时,要根据作品的需要调整音色,使声音更加优美动听。
2. 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情感是演唱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关键。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通过音色的变化、节奏的掌握、气息的运用等方式,将作品中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传递给观众。
同时,要深入理解歌词的含义,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使演唱更加生动传神。
3. 与乐队的配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往往需要与乐队进行配合。
在演唱时,歌手需要与乐队保持良好的默契,准确把握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使演唱与乐队演奏形成完美的整体。
这需要歌手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舞台表现力。
四、结论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和精湛的演唱处理方式赢得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风格探究及演唱分析陆在易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知名作曲家,尤其是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他创作的作品代表了改革开放后声乐创作的基本风格,为我国之后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艺术歌曲《桥》作品概述艺术歌曲《桥》创作于1981年11月,此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曾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第十届“上海之春”优秀作品奖,由于之作词,陆在易谱曲。
这首思想深刻且饱含深情的杰作,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二、艺术歌曲《桥》风格特点(一)结构特点《桥》这首歌曲是一首二段体的抒情性艺术歌曲。
前奏部分,由流畅的琶音节奏型走出了自由、抒情的主题,把听者带到了无尽遐想的自由空间。
第一段被作曲家一气呵成,自由的旋律非常舒展,在拍子上也突出了“自由”二字,以四二拍和四三拍的形式交替出现,充分地说明了第一段的音乐是很自由的。
第二段的节拍非常规整,均为2/4拍,由27个小节构成。
第5、6乐句是对第3、4乐句的变化重复,在情感和表达上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最后的尾声采用了与前奏相呼应的结构,既可以作为主体部分的尾奏,又可以作为全曲的尾声。
描绘了江南水景不仅清新秀美,而且温馨舒适。
(二)旋律特点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
陆在易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旋律朴素、优美,以地方民间歌曲为基础,根据歌词的意境创作出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旋律。
1、民族韵味浓厚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旋律大多来自于民间素材,具有强烈的民族魅力,但又不失新颖。
《桥》的旋律舒缓流畅,以级进为主,结合三度音程和四度音程的上下行波浪式起伏发展,具有南方民间歌曲温婉细腻的音乐魅力,如民歌《茉莉花》,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泽国(水乡)风景画,同时可见江南民歌细腻、精致委婉的风格特点。
2、灵活运用装饰音----依字行腔作品中大量的使用了倚音等装饰音,且恰到好处。
依据字的声调进行创作,可以帮助加强语言音调,纠正倒字,提升旋律韵味。
如“态”字是第四声,如果没有装饰音,听起来像是平平的第一声,所以作者在“态”字上用了级进下行的复倚音装饰,从而避免了去声“态”字的倒字,让字音更加的清晰,音乐也更加的婉转。
浅谈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特征及演唱风格内容摘要:陆在易是我国当今乐坛知名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海内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文章从陆在易作品的题材、旋律、歌词三方面阐述了其艺术歌曲的特征,并对陆在易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做了粗浅讨论,阐明了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影响力。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特征演唱风格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卓有建树的作曲家之一的陆在易,其作品大爱情怀的题材选择、独具特色的旋律风格、简约和美的和声与曲式结构、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对国内艺术歌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音乐学界对陆在易艺术歌曲特色的探讨已渐成热点。
陆在易的作品总是挖掘人性,力图表现人文思想和对祖国的深沉爱恋。
可以说,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极好典范,其艺术歌曲的特色也是尤为突出的。
一、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特征1.题材的特征陆在易的艺术歌曲题材运用的最大特征,即从“小我”出发,几乎在他的艺术歌曲中看不到中国歌曲中一惯使用的情感宣泄或者口号式的爱国呐喊的方式。
他的作品始终表现主人翁般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力图唤起听众对祖国的大爱情怀。
他用那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我们展现了多个内涵丰富、色彩斑斓的“大爱”主题。
比如,其作品《家》《盼》《我爱这土地》等,都取材于民间。
《家》是一首带有浓浓忧愁的思乡曲,用艺术歌曲这种形式打动了海峡两岸的听众;《盼》描写了作者盼望感情回归和亲人团聚的焦灼心情。
此外,陆在易花费很长时间创作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更是人们公认的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
在这部代表作品中,陆在易始终表现着这样一种情怀:即使遇到再大困难也要竭尽全力为祖国歌唱,充分体现出作者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2.旋律的特征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旋律简洁流畅,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民族化节奏型的贯穿是陆在易艺术歌曲素有的特点。
总体来说,陆在易的艺术歌曲除了具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外,还借鉴中国传统作曲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