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3183-83船体结构 型材端部形状
- 格式:pdf
- 大小:298.82 KB
- 文档页数:6
第1章 船体制图的有关规定与船体制图直接有关的标准主要有GB4476‐84 金属船体制图CB*3243‐95 船舶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管理CB5740‐95 金属船体构件理论线CB*860‐95 船舶焊缝代号CB*3183‐82 船体结构相贯切口与补板CB*3183‐83 船体结构型材端部形状CB*3184‐2008 船体结构流水孔、透气孔、通焊孔1.1图纸幅面和图样比例1.1.1基本幅面GB4476‐2008 规定了五种幅面,见表 1-1。
其中A0号幅面的面积为1m2,B:L=1:√2表 1-1 基本幅面1.1.2幅面的延伸必要时可加长表 1-1中基本幅面的尺寸,其加长量按所选基本幅面短边的整数倍沿短边增加,见图 1‐1。
所有幅面的宽度不得超过A0幅面的宽度。
图 1‐1 图纸幅面加长示意图1.1.3图纸边框格式图纸边框格式见图 1‐2,边框线用粗实线绘制,a、c尺寸见表 1-1规定。
标题栏和反向图号栏的尺寸、格式、及内容见《船舶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管理》第3分册:基本格式。
图 1‐2 图纸边框格式1.1.4图纸的文字1)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
字体高度即号数,一般采用10mm、7mm、5mm、3.5mm、2.5mm、1.8mm七种,根据幅面内容和书写位置等情况选用。
2)用作指数、脚注等得数字或字母,一般采用小一号字体。
3)在文字叙述中列出同一计量单位的一系列数值时,可仅在最末一个数字后面列出计量单位符号。
示例:5.0、7.5、10.0、12.5cm。
1.2 图线1.2.1图线的名称、形式及应用范围国标《金属船体制图》中规定船体图样应采用的图线型式及其应用范围见表 1‐2。
表 1‐2 图线应用表表1‐2 续跳转至“简化画法”。
1.2.2图线画法和要求1)对于表 1‐2中序号为1、3、6、8的粗线线型的宽度,一般根据图样性质及图纸幅面的情况分为0.35,0.5,0.7,1.4mm五种形式,图形大而简单的,图线可选粗些。
船体强力构件开孔及补强前言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船体强力构件上的区域分类,开孔及补强。
本标准适用于管系、电缆穿过船体强力构件时的开孔及补强。
22船体强力构件上的区域分类2.1 船体强力构件上的区域分类见表1表1 区域分类2.2 横向构件上的区域划分按图1a. 强横梁b. 横梁穿过纵桁图1 横向构件上的区域划分2.2.1 决定B区域方法见图2。
a).定O、A点;b). ∠OAB不大于45度时取C点,∠OAB 大于45度时取B点;c). 按∠OBE或∠OCE’等于45度来定E或E’。
图2 决定B区域方法2.3 纵强度构件的区域划分见图3。
a. 纵骨b. 纵通制水板c. 纵通桁材图3 纵强度构件的区域划分2.4 平板龙骨上部肋板的区域划分见图4,α取值按2.2.1。
图4 平板龙骨上部肋板的区域划分2.5 支柱端部构件的区域划分见图5。
肘板图5 支柱端部构件的区域划分2.6 防挠材、肘板构件的区域划分见图6。
a. 防挠材b. 肘板a. 圆弧连接b. 肘板连接图7 肋板端部的区域划分2.8 隔离舱内腹板的区域划分见图8。
图8 隔离舱内腹板的区域划分2.9 中心线桁材端部的区域划分见图9。
图9 中心线桁材端部的区域划分3. 开孔3.1 开孔一般要求3.1.1 C区域应避免开孔,如必须开孔时,应对材料性质、周围状况、负荷大小作充分考虑,以决定开孔位置、尺寸和补强方法。
3.1.2 A区域及B区域开孔允许值按表1,表1中开孔尺寸符号见图10。
表1 开孔允许值孔高b/型材高hA区域 B区域构件名称及部位不补强 补强 不补强 补强货油舱 a)0.2 >0.2b)≤0.5a)0.1>0.1 b)≤0.25货物舱、机舱、除货油舱以外的其他舱 0.25>0.25≤0.50.125>0.125≤0.25桁材居住区、露天甲板 0.33 >0.33≤0.50.165>0.165≤0.25船中0.75L外,中纵桁材 0.4 >0.4≤0.50.2>0.2≤0.25实肋板、 双层底内旁桁材、 各种隔板 0.5>0.5≤0.66___ ___a) b≤300;b) b≤600。
基本结构图设绘通则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基本结构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 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的“基本结构图”设绘。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2.1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GB4476-84 金属船体制图;b)CB261-62 圆形钢支柱型式及基本尺寸;c)CB*3181.1-83 船体结构节点、零部件;d)CB*3181.2-86 船体结构节点、零部件(船长小于90 m);e)CB*3182-83 船体结构相贯切口与补板;f)CB*3183-83 船体结构型材端部形状;g)CB*3184-83 船体结构流水孔、透气孔、通焊孔;h)CB*140-88 内河船舱口角隅;2.2 设绘依据图纸a)总布置图;b)型线图;c)船体构件规范计算书;d)横剖面图;e)机舱布置图;f)金属门、窗、盖布置图;g)扶梯、栏杆布置图;h)舵系布置图;i)锚系泊设备布置;j)起重设备布置图;k)轴系布置图;l)集装箱布置图。
3 基本要求“基本结构图”是全面地反映船体主要纵向、横向构件尺寸及其沿船长的布置情况。
各层甲板平面图上的所有开孔应表达清楚。
在中纵剖面图中要表达出主要纵向构件的连接形式, 船底、舱壁、甲板、首尾结构、上层建筑的构件应上下呼应。
本图应满足送审图纸要求以及作为生产设计的依据。
4 内容要点本图样一般应由中纵剖面图、各层甲板图、平台甲板图和舱底图组成。
4.1 中纵剖面图是船中纵向剖切后所得到的纵向剖面图。
在不妨碍中剖面构件表达的情况下,对于不在中纵剖面内的某些重要构件(如甲板纵桁、支柱、纵舱壁、舱口围板、主机座等)也应用重叠投影法以细双点划线表示出来,以进一步表明船舶的结构情况。
CB* 3183—83 船体结构型材端部形状
组别:17
代替CB 479—66 本标准适用钢质船体结构。
1型材端部覆板和面板都切斜,型式和尺寸按表1。
表1
4型材端部不切斜,型式和尺寸按表4。
表4
5使用本标准时,应在产品图纸附注中写明:“型材端部形状按CB*3183—83”。
6使用本标准时,除了如表1~表4,在产品图纸平面图型材的两端直接注出型材端部形状的代号外,也可在型材的剖面图(即型材的正视图)上型材的两端注出表示型材端部形状的代号(尺寸可省略)。
7本标准中出现WC为通焊孔符号,祥见CB*3184—83《船体结构流水孔、透气孔、通焊孔》标准。
8油船中特殊的端部形状另列标准。
船体工作图上的代号和构件编号1.图形符号1.1 ¢——中心线;BL——基线;WL——水线;KL——折线;ML——理论线;○——船中;(P),(C),(S)——分别为左、中、右;F——肋位,如#20=20F;FR——肋距;~——工艺口接缝线。
2.节点及型材端部形状代号2.1 型材端部型式:2.1.1 SS——角钢,折边,T型材立板,折边,翼板,腹板,面板均削斜,详见CB*3183-83;2.1.2 F——角钢,折边,T型材,折边,翼板,面板削斜,立板,腹板固定,详见CB*3185-83;2.1.3 FS——T型材,面板削斜,腹板顶焊,详见CB*3183-83;2.1.4 S——扁钢端部以及球扁钢,角钢,折边材,T型材端部立板,腹板削斜,详见CB*3183-83;2.1.5 W——完全顶焊,详见CB*3183-83 ,要求工作图上绘出详图以便施工。
2.2 节点符号:2.2.1 B——肘板连接2.2.2 D——搭接2.2.3 L2——偏心丁字()2.2.4 L3——扁钢扶强(L)3.构件代号3.1 B——肘板(折边为BJ,T型为BS);F——肋位上的型材结构;E——船台装结构;A——大组装或A(P),A(C),A(S);An——中间大组装,n=1,2,3……或A(P),A(C),A(S);Pn——平面工位,或P(p),P(C),P(S);n=1,2,3……;Wn——围壁工位或W(P),W(C),W(S),n=1,2,3……;Zn——组合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小组装组合在一起)n=1,2,3……;Jn——需弯曲加工的结构,n=1,2,3……;主材代号:1,2,3……19且数字加括号,例〈1〉,〈2〉……;从材代号:21,22,23……∞注:在代号前可加肋位号或序号,在其后可加序号。
4.加荒加焊接收缩量符号:4.1 ∠——下实料;4.2 ∠S——小组装加荒;4.3 ∠J——加工工位加荒;4.4 ∠P——平面工位加荒;107A-107------底部分段(大组装)。
船体结构 相贯切口与补板
本标准适用于船长大于和等于90 m 的货船船体结构,其它船舶可参照使用。
1 直通型切口形式和代号按图1~6及表1。
h
r
< 100 15 ≥ 100
25
CB* 3182—83
组别:17
2腹板焊接型切口形式和代号按图7~12及表2。
表2
h R r
<100 —15 100 ≤h <150 25 25
150 ≤h <250 35 25 ≥250 50 25 注:h <100时。
R用CB*3184—83《船体结构流水孔、透气孔、通焊孔》的通焊孔WC代替。
3非水密补板型切口与补板形式和代号按图13~21及表3。
表3
h R r a e
<100 —15 0.2 h —100 ≤25 25 0.2 h R 150 ≤h <250 35 25 0.2 h R ≥250 50 25 0.2 h R 注:h <100时,R用CB*3184—83的通焊孔WC代替。
4水密补板型切口与补板形式和代号按图22~30。
注:WC为CB*3184—83的通焊孔代号。
5镶嵌型缺口形式和代号按图31~34。
其中CS—2 ~ CS—4仅适用于上层建筑结构。
6标记示例
直通型切口、腹板焊接型切口、非水密补板型切口、水密补板型切口与补板、镶嵌型切口在船体结构图中的标记。
7说明
水密与非水密补板的厚度t等于该切口处被穿过的腹板或壁板厚度。
船舶行业各类给力标准CB/Z41—1998舰船船体放样要求CB/Z51—1981船舶纵向滑行下水工艺CB/Z54—1981电解镀锌CB/Z66—1987铜板的焊接CB/Z67—1973碳弧气刨使用技术条件CB/Z69—1986铸钢艉柱手工焊接工艺CB/Z71—19803~22mm钢板无坡口双面自动对接焊CB/Z89—1988电线电缆冷压连接技术条件CB/Z92—1981铝合金阳极氧化处理CB/Z94—1968黑色金属磷化技术条件CB/Z95—1967柴油机管子化学清洗方法CB/Z106—1968铝合金船体结构铆接分类及质量检验要求CB/Z107—1981尾轴包覆玻璃钢CB/Z107—1968CB/Z120—1986 604、607钢铸件缺陷补焊技术条件CB/Z121—1998舰艇用921A等钢板缺陷补焊技术要求CB/Z124—1998潜艇921A等钢结构焊接技术要求CB/Z125—1998潜艇船体结构焊接质量检验规则CB/Z126—1998潜艇耐压船体可拆板切割、装配和焊接技术要求CB/Z127—1974潜艇电气设备安装工艺CB/Z128—1998舰船电气设备保养工艺CB/Z130—1997舰船电缆密封工艺CB/Z132—1998舰船电气设备和电缆屏蔽接地工艺CB/Z133—1974船体零件加工技术要求CB/Z134—1998潜艇耐压船体结构件加工技术要求CB/Z181—19989 21A球扁钢中频弯曲和热处理技术条件CB/Z184—1982指挥仪电气安装技术条件CB/Z209—1984潜艇轴系安装技术要求CB/Z210—1984潜艇管路制造、安装和试验技术要求CB/Z211—1984船用金属复合材料超声波探伤工艺规程CB/Z212.1—1986低频环形变压器、阻流圈典型工艺铁芯制造CB/Z212.2—1986低频环形变压器、阻流圈典型工艺绕线CB/Z212.3—1986低频环形变压器、阻流圈典型工艺浸漆和裹覆CB/Z230—1986船舶上层建筑整体吊装技术要求CB/Z235—1987船舶涂装设计技术要求CB/Z258—1989铝合金船体氩弧焊接工艺规程CB/Z321—1981尾轴管及尾轴承环氧树脂定位CB/Z339—1984船用球铁、碳素钢阀门铸件缺陷补焊技术条件CB/Z342—1984船用配电控制设备制造工艺CB/Z343—1984热浸锌通用工艺CB/Z345—1985船舶管系布置和安装通用技术条件CB955—1980潜艇远航食品外包装CB993—1981船用橡胶减震器保管与使用期的规定CB891—1978潜艇卫生标准CB3381—1991船舶涂装作业安全规程CB3515—1993船舶建造安全管理CB3660—1997船厂起重作业安全规程565—1997CB/T3745—1995职业危害程度综合评价分级CB3769—1996船舶工业劳动卫生管理规程CB3771—1996铸锻作业安全规程CB3785—1997船厂高处作业安全规程CB3786—1997船厂电气作业安全规程CB3787—1996船厂厂内运输作业安全规程舰船总体CB/T3035—1996船舶倾斜试验CB3085—1980沿海小型钢丝网水泥货轮系列CB/T3373—1991油舱蒸汽加热系统计算方法CB/T3472—1992船舶总体自由振动计算方法CB/T3484—1992民用船舶修正总吨系数CB/T3655—1994机舱集控室设计规则CB/T3767—1996海船测速试验方法CB/Z32—1977受风面积计算CB/Z110—1987船舶破舱浸水后的浮态及剩余稳性高度计算CB/Z301—1980船舶风压计算CB/Z302—1979船舶稳性报告书CB/Z319—1982运输船重量分类及重心计算CB/Z330—1983船舶空调系统设计方法CB/Z332—1983船舶总纵弯曲力矩和切力计算方法CB/T346—1997螺旋桨模型敞水试验方法CB/T347—1997一般排水型船船模单桨自航试验方法CB1200.1—1988玻璃钢构件的强度计算单层结构CB1200.2—1988玻璃钢构件的强度计算夹层板CB/T3471—1992风、浪、流联合作用下浮式系统模型试验规程CB/T3674—1995水声材料驻波管测量方法CB/T3675—1995水面船模耐波性试验规程CB/Z195—1982高速水面舰艇耐波性设计估算方法CB/Z196—1982潜艇耐波性设计估算方法CB/Z215—1987空泡水筒均流中螺旋桨模型试验规程CB/Z216—1987潜艇船模水下阻力、自航试验规程CB/Z217—1987潜艇裸体深水阻力估算方法CB/Z218—1987潜艇组合舵系列图谱及计算方法(1)CB/Z220—1987滑行艇静水阻力估算方法CB/Z239—1987一般排水量船模双桨自航试验方法CB/Z240—1987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CB/Z241—1987可调螺距螺旋桨桨叶图谱设计计算方法CB/Z244—1988滑行艇船模阻力测试方法CB/Z245—1988单桨潜艇伴流与推力减额分数的估算CB/Z246—1988自稳式水翼艇模型阻力试验规程CB/Z247—1988圆舭艇线型设计与有效功率估算CB/Z248—1988水面舰船船模波浪载荷测试规程CB/Z250—1988潜艇操纵性设计计算方法CB/Z251—1988实船激振试验规程CB/Z252—1988潜艇自航模操纵性试验规程CB/Z257—1990空化螺旋桨的设计计算方法CB/Z326—1982一般排水量船模阻力试验规程及结果的标准表达形式CB/Z327—1982水面自航船模操纵性试验规程及其结果的标准表达形式CB/Z341—1984登陆舰艇耐波性估算方法CB140—1988内河船舱口角隅CB261—1962圆形钢支柱型式及基本尺寸CB676—1978压载铁CB908—1996舷侧附件安装用螺柱和螺母规范CB997—1982可拆板及附件CB/T1256—1994水面舰艇钢质船体结构节点CB3181.1—1983船体结构节点、零部件CB3181.2—1986船体结构节点、零部件(船长小于90m)CB3182—1983船体结构相贯切口与补板CB481—1966CB3183—1983船体结构型材端部形状CB479—1966CB3184—1983船体结构流水孔、透气孔、通焊孔CB480—1966CB3185.1—1983船体结构舷墙CB3185.2—1984船体结构舷墙(船长小于90m)CB3186.1—1983船体结构舭龙骨CB3186.2—1984船体结构舭龙骨(船长小于90m)CB3187—1983船体结构圆弧形舷缘泄水沟CB3227—1984铆接铝质型材和铝质船体结构的切口CB3277—1985船体结构钢质护舷材CB3296—1986铝质铆接船节点简化画法CB/T3368—1991船体防火分隔典型耐火结构形式CB3370—1991箱形船船体结构节点CB3371—1991油船货油舱区域船体节点结构CB/Z149—1980带翼板的单头球扁钢剖面要素曲线CB257—1988钢质海船船体密性试验方法CB257—1979CB3097—1981远洋运输船无线电通讯设备、助航设备及航海仪器配备定额CB3166—1983海洋货船舱面属具备品及供应品定额CB/T3649—1994海船食品、饮水、淡水及人员和行李重量计算定额CB/T3650—1994油船透气系统设计规则CB/T3772—1996柴油机船舶机舱通风设计条件和计算基准CB/T3773—1996船舶机舱集控室的空气调节与通风设计条件和计算基准CB/T3774—1996船舶驾驶室的空气调节与通风设计条件和计算基准CB/T3817—1998船舶干粮库的空气调节与通风设计条件和计算基准CB/T3886—1999海洋运输船舶主要性能水平评级CB/T3911—1999海船系泊设备配置设计通则CB/Z303—1978长江客货船船模系列试验图谱CB/Z308—1979长江船舶回航中横倾角计算CB/Z314—1980内河船船体振动衡准CB3036—1978渔船观通、航海及助渔仪器配备定额CB3049—1978渔船系泊航行捕捞试验通则CB976.1—1987机动工作艇技术条件CB976.2—1987通用型玻璃钢机动工作艇型式和主要尺寸CB976.3—1987拖带型机动工作艇型式和主要尺寸CB3180—1983船用离心式泥泵型式与基本参数CB3205—1983船用离心式泥泵制造质量验收要求CB3206—1983船用离心式泥泵装置试车验收要求CB3207—1983耙吸式挖泥船专用设备试车验收要求CB3208—1983绞吸式挖泥船专用设备试车验收要求CB3271—1987链斗式挖泥船系泊及挖泥试验大纲CB3272—1987抓斗式挖泥船系泊及挖泥试验大纲CB/T3430—1992海洋及港作拖船系柱拖力试验方法CB/T3469—1994海洋调查船生活舱室及其设施设置要求CB/T3470—1994海洋调查船专用舱室及其设施的设置要求CB/T3526—1994海洋调查船特殊抗风力要求CB/T3527—1993海洋调查船实验室及调查作业甲板振动、噪声一般要求CB/T3651—1994挖泥船输泥管球形接头CB/T3874—1999港作及海洋拖船性能质量分级指标CB/T3912—1999海洋调查船系泊及海上试验通则CB/T3913—1999A型框架系列参数CB/T3654—1994游艇操舵装置钢索滑轮系统CB/T3700—1995增强合成橡胶或增强塑料充气艇CB/T3884—1999小艇厕所污水的处理集存和再循环系统CB/Z329—1983气垫船静水阻力估算方法CB746—1992水面舰船紧密性试验CB1108—1984水面舰艇舱室照度标准CB1112—1984常规动力潜艇工厂供应品标准CB1147—1986水面舰艇1211灭火系统技术要求CB/T1217—1992潜艇载荷分项与重量重心计算CB/T1243—1994空蚀试验规程CB1253—1994潜艇重量重心控制要求CB1254—1994潜艇船体结构的压力和密性试验方法CB1255—1995潜艇深潜试验应变测试规程CB1329—1997潜艇救生平台规范CB/Z35—1986水面舰艇系泊装置及拖曳装置设计规则CB/Z146—1978潜艇燃油系统设计规则CB/Z147—1978潜艇供水系统设计规则CB/Z150—1980潜艇试潜定重试验方法CB/Z152—1977潜艇进出坞技术条令CB/Z155—1978潜艇液舱容积测量及刻度技术条令CB/Z159—1979艇用带翼板单头球扁钢剖面要素图谱CB/Z168—1980潜艇蓄电池蒸馏水冷却和搅拌系统设计规则CB/Z169—1980常规潜艇锚装置设计规则CB/Z170—1980潜艇液压系统设计规则CB/Z171—1980潜艇下潜系统设计规则CB/Z172—1997潜艇舷侧附件安装技术条件CB/Z174—1980潜艇减震接管配置与安装技术条件CB/Z175—1980潜艇机电设备典型安装图册CB/Z176—1980潜艇消防系统设计规则CB/Z189—1996水面舰艇实船快速性试验方法CB/Z190—1996潜艇实艇快速性试验方法CB/Z191—1996水面舰艇实艇操纵性试验方法CB/Z192—1996潜艇实艇操纵性试验方法CB/Z193—1996水面舰艇实艇耐波性试验方法CB/Z194—1996潜艇实艇耐波性试验方法CB/Z197—1982潜艇艇体三元锌阳极安装技术要求CB/Z198—1982潜艇疏水系统设计计算方法CB/Z200—1982水面舰艇水消防系统设计方法CB/Z201—1982水面舰艇舱底和压载水系统设计方法CB/Z202—1982常规潜艇舵设备设计方法CB/Z204—1982潜艇柴油机动力装置进、排气系统设计方法CB/Z205—1990水面舰艇重量分项CB/Z219—1987水面舰艇螺旋桨设计计算方法CB/Z221—1998舰艇电缆选择规CB/Z222—1987潜艇浮性和初稳性计算方法CB/Z223—1987潜艇潜浮初稳性计算方法CB/Z224—1987潜艇大倾角稳性计算方法CB/Z225—1987潜艇造成大纵倾计算方法CB/Z229—1987水面舰船消磁系统试验方法CB/Z232—1986水面舰艇空气调节系统设计计算方法CB/Z234—1987常规潜艇低压气吹除系统设计规则CB/Z237—1987水滴型潜艇线型设计和水下阻力估算方法CB/Z259—1996潜艇空间机动控制规律CB/Z260—1996舰船抗水下爆炸压力测量方法CB/Z261—1997潜艇适航性预报方法CB/Z263—1997潜艇蓄电池装载舱口设计计算方法CB/Z265—1998水面舰船不沉性计算方法CB/Z266—1998水面舰艇风浪稳性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