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23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4. 中国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观念5.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教材、图片、视频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物品,如传统节日的食品、艺术品等。
3. 准备教学场地的布置和安排。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来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来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安排1. 第一个教学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个教学周: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第三个教学周:探索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4. 第四个教学周:了解中国的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5. 第五个教学周:探究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七、教学活动1. 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体验。
3. 制作手工艺品,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道德观念。
5. 制作传统节日的食品,让学生品尝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饮食文化。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避免误解和片面认识。
2. 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汉字、成语、古诗词、传统节日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基本笔画。
学习一些常见的汉字,如“人、山、水、日、月”等。
2. 第二课: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由来和含义,如“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
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赋等。
学习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4. 第四课:传统节日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5. 第五课:民间故事讲解民间故事的起源和特点,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材《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3. 故事音频:或录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音频,方便学生听故事。
4. 图片素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素材,如节日图片、汉字演变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课时)2. 第二课:成语故事(2课时)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2课时)4. 第四课:传统节日(2课时)5. 第五课:民间故事(2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汉字起源与发展:通过展示汉字演变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创新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经典著作。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代表作品和经典著作。
2. 演示法: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练习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和经典著作,让学生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3. 展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其美丽和魅力。
4. 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3. 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创新和表达的能力。
4. 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喜爱和参与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材。
2. 课件: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材料:书法用品、绘画用品、音乐乐器等。
4.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和资料。
七、教学进度安排:每周一节课堂教学,共计10周。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
3.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演出,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
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优质传统文化教案讲座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山东教育出版社发展了一套优质的传统文化课程,旨在激发一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为您展示来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案,以及一些讲座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1. 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 了解一些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词汇。
3.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中文阅读和听力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教案第一课:祖先的足迹1. 通过图画、歌曲,了解祖先的足迹。
2. 研究相关词汇:祖先、足迹、祭祖。
3. 用激发兴趣的方法,鼓励学生描述自己家中的传统文化活动,并与家长沟通交流。
第二课:传统节日1. 研究传统节日的一些基本知识。
2. 研究相关词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3. 通过游戏、歌曲、手工制作等方式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文化内涵。
讲座教学设计讲座一:中国的四大发明1. 通过图画、歌曲等切入,引出四大发明的概念。
2. 讲解四大发明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
3. 通过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的研究成果。
讲座二:中国的龙文化1. 借助形象图画,介绍中国龙文化的概念。
2. 通过古老故事、文化传说等方式探究这一文化的起源历史。
3. 让学生进行诗朗诵等方式,感受龙文化的神秘气息。
四、教学工具及评估方法教学工具1. 图画、歌曲、手工制作等。
2. PPT、音响等。
评估方法1. 教案中,通过口头提问等方式检测学生的研究情况。
2. 讲座教学设计中,通过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山东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弟子规》节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四、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五、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出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2、解字:弟子(学生)圣人(孔子)孝(孝顺父母)弟(友爱兄弟弟姐妹)谨(小心谨慎)信(讲信用)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3、讲宴殊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古文2、小组读古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六、教后反思:通过跟着视频唱读,教好的完成了任务。
《小儿语》节选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一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一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报告: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安排: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六、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1.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影响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如绘画、书法、戏曲、民间艺术等)和特点,强调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如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七、第四章:中国传统习俗1. 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传统礼仪等)和特点,强调其反映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第二课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如分析传统节日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和作用。
小学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山东教育出版社拓展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2.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课题。
2.通过展示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1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
2.通过故事、诗词、歌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步:讨论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2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例如它对道德观念、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影响。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组的意见并展示给全班。
第四步: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通过介绍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
第五步:小组合作活动(25分钟)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民间艺术等。
2.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并准备小组报告。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所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六步: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
2.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第1课:《狐假虎威》第2课:《刻舟求剑》2. 第二单元:古代诗词第3课:《静夜思》第4课:《悯农》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第5课:《春节》第6课:《端午节》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第7课:《牛郎织女》第8课:《孟姜女哭长城》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知识第9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第10课: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故事、古代诗词、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经典诗词、故事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绘画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成语、诗词、节日、民间故事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启蒙教程》2. 辅助教材:《成语故事汇编》、《古诗词鉴赏》等。
3. 网络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成语大全等。
4. 实物资源:剪纸、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用品。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2周)第1周:学习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刻舟求剑》第2周:复习成语故事,进行相关练习2. 第二单元:古代诗词(3周)第3周:学习诗词《静夜思》和《悯农》第4周:诗词默写、赏析和相关的文学活动第5周:复习古代诗词,进行相关练习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2周)第6周:学习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第7周:制作相关的手工艺品,举办节日主题班会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2周)第8周: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和《孟姜女哭长城》第9周:举办故事分享会,学生表演故事情节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知识(3周)第10周:学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第11周:学习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第12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进行相关实践活动七、教学进度: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2周)第1周:讲解成语故事,理解成语含义,进行小组讨论第2周:复习成语故事,完成课后练习,准备单元测试2. 第二单元:古代诗词(3周)第3周:学习诗词,理解诗词意境,进行诗词默写练习第4周:赏析诗词,学习诗词背景,进行文学活动第5周:复习古代诗词,进行单元测试,准备诗词表演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2周)第6周:学习传统节日,了解节日习俗,制作手工艺品第7周:举办节日主题班会,学生分享节日知识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2周)第8周:讲解民间故事,理解故事寓意,进行小组讨论第9周:分享故事,学生表演故事情节,进行单元测试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知识(3周)第10周:学习汉字起源,了解汉字发展,进行课后练习第11周:学习礼仪习俗,了解传统文化,进行小组讨论第12周:举办知识竞赛,进行实践活动,准备期末总结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文化一年级教案全册教材分析:《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
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全册教材重难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全册进度安排:第一、二周:《题画》第三、四周:《池上》第五、六周:《关山月》第七、八周:《棉花》第九、十周:《小松》第十一、十二周:《神童诗》(一)第十三、十四周:《神童诗》(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一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3、讲帝舜。
舜:是中国历史中的著名人物,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而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
《史记》中说他姓姚,名重华,生于姚墟(今属山东菏泽);建都于先秦的蒲阪(今山西永济)。
舜为四方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号令天下。
其尊号有: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
是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
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
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女英和娥皇都嫁给了舜。
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和风俗。
3.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
4. 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如孝道、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传统节日、习俗和风俗,解读传统艺术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传统文化》一年级教材。
2. 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3. 教具:如灯笼、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业和练习: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和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30课时,每周一课时,共计15周。
2. 教学进度安排:按照教材内容,每周安排一个主题,进行系统的教学。
3. 教学实践活动:计划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观看视频:播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剪纸、书法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全册备课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所以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按照“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的总体思路,遵循“由浅人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知行合-”的教学理念,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
每册分为“尚德修身”“砥砺品学”“孝慈齐家”“1爱乐群”“公忠报国”五个单元,课文总数32课,涵括尚德、修身、明理、自然、审美、励志尊师、劝学、惜时、自强、孝慈、齐家、勤俭、睦邻、仁爱、诚信、友善、处世、奉公、廉洁、爱国21个子目主题。
课目板块设计兼顾诵读、理解和实践,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传承。
每篇课文的设计,包括主题句、出处、古语今说、明道喻理、知行合一、拓展诵读等部分。
一、二年级学生识字程度低,因此第一、二册课本采用全拼音方式,没有“拓展诵读”;第三、四、五、六册不注拼音,增加“拓展诵读"。
主题句为每课主旨思想,多是出自传统经典的名言警句;“古语今说”对其进行翻译解读;“明道喻理”以人物故事等方式,对主题句进行具体形象化的阐释,以弥补小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
“泡泡语”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明道喻理”故事的寓意。
“知行合”将课本所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个单元最后设置一-篇“文化传承”,每册共有五篇“文化传承”。
每册“文化传承”都有一个共同主题,第-一册是节日与节气,第二册是齐鲁文化名人,第三册是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册是山东历史名胜,第五册是山东地域文化艺术,第六册是红色文化与革命遗址。
文化传承突出山东地域特点,涵盖齐鲁文化、地理和人文景观等方面,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目标1.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名言警句,初步了解文化典籍;2.认识身边的文化现象,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3.了解传统节日习俗等,增强对中华民俗文化的了解;4.以健全的人格养成为重心,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磨练意志、坚定信念、注重养成等方面入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诗词、成语、传统文化节日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材、故事书等。
2. 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趣味游戏,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传统文化节日等。
3. 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 第一节:诗词欣赏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诗词欣赏,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
教学重点: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①导入:教师通过朗读一首优美的诗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新课教学: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节奏、韵律等。
③实例分析:分析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意境。
④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及原因。
⑤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7. 第二节:成语学习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成语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
教学重点: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难点:成语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①导入: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一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怎样注重修养自己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1、复习:集体朗读1、《厚德载物》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1)练习朗读课文(2)熟练朗读课文(3)学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4)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修之于身,其德乃真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6、小组合作学习古语今说7、学生自由读。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读明道喻理:贤哉回也想一想颜回有哪些品德(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思考:你会怎样做?4 三字经节选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三字经。
2、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二、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领悟三字经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读诗歌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诗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1、检查识字情况。
2、自由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
(检查读的情况。
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你的理解来给我们讲讲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理解,把讲给你们小组的人员听。
2、指名说意思。
(四)再读理解:古语今说1、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A 指名读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说说。
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2、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D指名读。
3、教师:谁能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五)明道喻理环境的影响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影响(六)、拓展延伸。
知行合一读一读。
想一想你是怎样做的?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意思。
2、正确熟练背诵句子二、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句子,领悟句子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认读句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练习朗读句子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1、简明了解句子出处诗经.小雅.鹤鸣2、总体把握句子的古语今说3、明道喻理蔡邕顿悟书“飞白”蔡邕如何成功的?三、拓展延伸:读知行合一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6三字经节选一、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1、简明了解出处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四季的变化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你最喜欢什么季节?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
2、边读边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古语今说。
三)、明道喻理。
1、自由读。
2、美丽的桃花,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拓展活动知行合一:说一说春天开的花文化传承节气节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第二单元砥砺品学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2、以先贤为师,虚心好学,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重点难点: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8 志当存高远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初读:志当存高远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讨论意思二、了解句子出处三、古语今说理解意思四、明道喻理长风破浪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活动知行合一画一画9 为学莫重于尊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尊师习惯。
二、重点难点: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尊师习惯。
三、课前准备:自己是怎样尊师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你是怎样尊师的?二)、学习新课1、范读。
为学莫重于尊师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程门立雪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四)、知行合一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做到的10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以师为榜样学习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你见到的老师是怎样为人处世的?二)、学习新课1、范读。
师者,人之模范也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理解道理四)、知行合一读后填写我知道11三字经节选一、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简明了解出处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牛角挂书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读长歌行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学习新课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不懂装懂”理解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不懂的东西。
四)、知行合一说一说他该怎么做?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二)、学习新课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临渴掘井”理解鲁国国君无人帮助的原因。
四)、知行合一说一说如何安排时间?14 一寸光阴一寸金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一寸光阴一寸金。
二)、学习新课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何妨一下楼的由来”理解时间的宝贵。
四)、知行合一读一读关于时间的警句,达到背诵。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学习新课1、范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
理解句意三)、明道喻理读“自强的孙膑”理解是怎样自强不息的。
四)、知行合一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面对困难该怎样做?文化传承春春雨惊春清谷天二十四节气歌第一句第三单元孝慈齐家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2、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知道孝慈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思想感情。
16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二)、学习新课1、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