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消失了的恐龙》
- 格式:ppt
- 大小:12.39 MB
- 文档页数:69
3.1消失了的恐龙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2、能根据不同的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他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恐龙的图片,收集、整理恐龙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其中隐含着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从而了解化石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1、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开研讨活动,知道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相关的资料。
2、了解化石和活化石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化石的成因
教法:启发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恐龙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庞大身躯,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一提起它就产生敬畏和神秘感,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无尽的谜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消失的恐龙。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齐读)
1、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2、能根据不同的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他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要想达到目标,得靠大家的自学。
你们有信心学好么?
三、出示观察指导。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消失了的恐龙》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通过探究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分类、特征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过程,知道恐龙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过程,恐龙的主要特征。
2.难点: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恐龙图片、视频等。
2.道具:恐龙模型、化石等。
3.资料:关于恐龙的起源、繁盛、灭绝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恐龙特征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恐龙的特征和灭绝原因。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及其意义。
消失了的恐龙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常见的恐龙种类、灭绝等相关知识;2、了解恐龙化石发掘与还原过程。
3、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网络学习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恐龙与化石的基本常识三、教学难点:恐龙与化石的知识点繁多四、教学准备:专题学习网站、教师课件、网络教室、恐龙模型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堆恐龙的模型。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这里放的什么吗?(恐龙)都是恐龙,他们却不一样,谁又能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恐龙?那个又是什么恐龙?看样子,恐龙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期待哦。
想不想一起来更深刻的了解他们、?那你有没有在动物园里看见过真正的恐龙?他们去哪了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第三单元第1课《消失了的恐龙》。
(3分钟)(二)组织探究活动:1、谈话:关于恐龙,大家有哪些非常想研究的问题?期待了解哪些恐龙的知识?2、学生汇报。
3、师生共同总结出如下问题:(1)恐龙生活在什么时候,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2)世界上有多少种恐龙?(3)各种各样的恐龙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4)恐龙为什么消失了?灭绝了?还是……(5)恐龙的化石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形成的?(6)恐龙都吃些什么?(7)恐龙是怎样繁殖后代的?(8)恐龙属于哪一类动物?(9)既然恐龙消失了,那恐龙的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做出来的?(10)现在有没有一些动物是恐龙的“亲戚”?4、谈话:上面大家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但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研究到所有问题,我们今天研究的重点问题是:(3)、(4)、(5)、(9)5、恐龙有这么多的学问,老师讲一节课也讲不完,不如同学们自己去上网学习,到网上全面的了解恐龙的世界吧。
但在上网之前,我们先提几个小要求:(1)自主学习,有问题请举手。
(2)把已解决了的问题写在留言板上。
(3)时间十五分钟。
6、教师演示使用专题学习网站和留言板。
(7分钟)(指导学生点击桌面上“恐龙”图标,打开专题学习网站,浏览网页,并把解决的问题写到留言板上,准备交流。
3.1消失了的恐龙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探索与发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消失了的恐龙”。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恐龙的分类、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灭绝原因以及恐龙化石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培养学生的生物知识。
2. 通过学习恐龙化石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起源、生活习性、化石研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恐龙模型、化石标本。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消失原因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1)恐龙的起源:介绍恐龙的祖先及其演变过程。
(2)恐龙的分类:按照食性、体型、生活习性等分类方法,介绍各类恐龙的特点。
(3)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恐龙的捕食、繁殖、迁徙等生活习性。
(4)恐龙的灭绝原因:分析环境变化、天体撞击、火山爆发等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
2. 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环境变化、天体撞击、火山爆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物灭绝的看法。
答案示例:恐龙灭绝原因有多种,如环境变化、天体撞击、火山爆发等。
生物灭绝是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课后拓展: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恐龙文化,如恐龙电影、恐龙书籍等。
2024年3.1消失了的恐龙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探索生命的奥秘》教材第四章“生命的演变”第三节“消失了的恐龙”。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及其灭绝原因,重点探讨恐龙在地球生命史上的地位和灭绝之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认识到恐龙在地球生命史上的重要作用。
2. 掌握恐龙灭绝的原因,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在地球生命史上的地位及其灭绝之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曾经统治地球的生物为什么消失了呢?2. 新课:讲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恐龙在地球生命史上的地位。
(1)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恐龙的起源、分类。
(2)引导学生讨论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等。
3. 探讨恐龙灭绝原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灭绝原因的观点。
(1)引导学生从地质、气候变化、生物竞争等方面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制作恐龙模型,加深对恐龙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
2. 恐龙灭绝的原因。
3. 恐龙在地球生命史上的地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探讨恐龙灭绝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恐龙灭绝后,地球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哺乳动物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 课后拓展: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及研究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消失了的恐龙》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消失了的恐龙》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的教材重点是从介绍生物进化的原因(适者生存)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学习恐龙的种类、恐龙的生活、恐龙的灭绝等从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到恐龙们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庞大身躯,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一提起它就会产生敬畏和神秘感。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知道恐龙化石是制作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能根据不同恐龙形态的制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演讲中具有重要价值,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来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并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说学情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书籍、画报、网络等)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
培养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头脑中虽有一系列的疑问,却又未曾深究其原因,通常会对现象更感兴趣,我们教师这时候就要引导并帮助学生解答学生对恐龙知识了解的零乱和缺乏系统无法对科学做出合理解释的问题。
同时为他们交流有关恐龙的经验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梳理零散的知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考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制品的依据,并根据不同的形态找出相对应的恐龙化石的模型。
难点: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来认识考古,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
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课的教法是以学生在课外对恐龙的认识已有零星的基础上,为他们交流有关恐龙的经验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梳理零散的点滴知识,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对于恐龙这种早已灭绝的动物,人类主要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来推测的。
《消失了的恐龙》创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
2.探究恐龙消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恐龙消失的原因。
2.教学难点:恐龙消失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恐龙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恐龙的外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是如何消失的吗?2.探究恐龙的生活习性(1)分组讨论:恐龙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生活习性。
3.恐龙消失的原因(1)观看科普视频,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
(2)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探讨恐龙消失的可能原因。
4.创意活动:模拟恐龙世界(1)分组讨论:如何模拟恐龙世界,展示恐龙的生活场景。
(2)每组进行模拟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评价。
5.科学探究:寻找恐龙消失的证据(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寻找恐龙消失的证据?(2)分组讨论:寻找恐龙化石、地质变化等证据。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现代濒危动物,避免它们消失?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恐龙生活场景的画。
2.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已经消失的动物,分析它们消失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1.在引导学生探讨恐龙消失原因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2.在创意活动中,要关注每个同学的表现,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重难点补充:(1)教师展示恐龙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这张图片上的恐龙长什么样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很好,那你们知道恐龙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吗?它们喜欢吃什么?”(1)教师播放科普视频后,问:“视频中提到了哪些可能导致恐龙消失的原因?”(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地球上的气候变化、asteroid撞击、疾病、自然灾害都有可能是恐龙消失的原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消失了的恐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消失了的恐龙》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衰史,探讨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恐龙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恐龙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课外的阅读和影视作品,对恐龙的兴衰史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探究恐龙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兴衰史,知道恐龙消失的原因,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衰史,知道恐龙消失的原因,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恐龙的兴衰史,恐龙消失的原因,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实验:学生进行恐龙化石挖掘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5.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恐龙的兴衰史–兴起:多样化–衰落:原因待探究2.恐龙消失的原因3.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恐龙是鸟类的祖先–恐龙与鸟类的相似之处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
3.1《消失了的恐龙》胜利小学学校陈丽崔静【教材分析】恐龙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庞大身躯,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一提起它就会产生敬畏和神秘感,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无尽的谜团……恐龙的种类、恐龙的生活、恐龙的灭绝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流有关恐龙的信息,举办一个“恐龙展”。
主要是让学生将收集和查阅到的关于恐龙的文字、图片以及模型等带到教室里,在班内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恐龙,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
教材中展现的五种恐龙复原图只是恐龙家族中的很少一部分,可结合其他图片来进行展示,引发学生关注恐龙,激发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趣。
教材在最后提出的问题:“恐龙已经灭绝了,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既反映出学生的疑问,也引发出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
该部分内容上接第一部分,回答了第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
教材首先说明第一块恐龙化石被发现的时间以及科学家的研究。
然后,结合图片说明恐龙骨架是怎样被还原的,阐明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了解源于科学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
教材中的四幅图片分别是科学家在挖掘恐龙化石、为运输包装化石、科学家在实验室仔细清理化石和化石被还原成恐龙骨架以供参观、研究、教学的内容,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可以使学生了解恐龙化石从被发现到被还原成骨架的过程。
从而让学生知道所有关于恐龙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对化石的研究,为下一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材展现了一些恐龙形态及其骨架的图片,包括梁龙、霸王龙、剑龙、三角龙和似鸡龙,这些恐龙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独特之处,如梁龙的长颈、霸王龙的巨颚、三角龙的尖刺等,让学生根据这些特征寻找对应的化石模型,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合理的想象、推断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恐龙的一些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恐龙并非是一无所知,本课以学生在课外对恐龙的零星认识为基础,为他们交流有关恐龙的经验搭建了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梳理零散的点滴知识,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消失了的恐龙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2.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二)科学知识:1.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2.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三、教学准备: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
(板书)(二)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 亿年的历史。
这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
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科学《消失了的恐龙》的教学设计科学《消失了的恐龙》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消失了的恐龙》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消失了的恐龙》的教学设计1一、看录像,认认恐龙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2亿到七千万年前,我们地球上生存着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统治着陆地、海洋和天空,其他动物无法和他们对抗,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侏罗纪,到神秘的恐龙世界去看一看。
播放PPT《恐龙世界》图片。
你认识哪种恐龙?你能介绍一下吗?非常了不起,看来你们对恐龙知道得还真不少。
正像同学们所说,恐龙因当时的生活环境优越,从而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恐龙,有食肉恐龙、有食草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
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下面我们就来大概认识一下它们吧。
各种恐龙介绍播放PPT主宰地球几千万年的恐龙,曾经盛极一时,却于6500万年前神秘消失了,(板书:消失了的恐龙)我们人类是怎样知道它们的这么多信息的呢?(板书:化石)二、认识恐龙发现的过程。
1、结合PPT讲解:恐龙化石成因2、化石对于我们研究恐龙十分有价值。
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如何挖掘、处理这些化石的吧?播放视频:《山谷里的恐龙》3、化石有很多种类型。
录像中看到的骨骼化石是化石中比较常见的。
你们知道还有哪些种类的化石吗?(脚印、粪便、牙齿、蛋……)播放PPT1993年,科学家在我国河南西部的西峡县发现了大批恐龙蛋。
在这以前,人类总共才发现了500多枚恐龙蛋化石,而这次西峡出土的的恐龙蛋多达5000多枚,没有出土的估计还有上万枚。
一时间,世界都为之震惊。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恐龙都跑到西峡来生蛋呢?科学家们推测,恐龙喜欢在水边、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下蛋。
2024年3.1消失了的恐龙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五册第二章“生命的演化”,具体内容为第二节“消失了的恐龙”。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繁盛时期及其灭绝原因,同时结合地球环境变迁对生物演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繁盛时期,理解其灭绝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生命演化规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繁盛时期及其灭绝原因。
难点:地球环境变迁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教学PPT。
学具:学习单、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恐龙模型、地球仪等教具,创设一个恐龙时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生物的世界。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等知识点,结合恐龙模型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学习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完成练习题目。
4. 小组讨论(10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繁盛时期。
(2)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3)谈谈你对地球环境变迁对生物演化影响的认识。
2. 答案:(1)恐龙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生活习性:草食性、肉食性。
繁盛时期:侏罗纪、白垩纪。
(2)恐龙灭绝的原因:小行星撞击地球、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
(3)地球环境变迁对生物演化的影响:生物种类、数量和生存环境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恐龙的相关知识。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环境变迁对生物演化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今后需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古生物的演化历程,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1 消失了的恐龙》2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消失了的恐龙》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灭绝原因,以及恐龙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恐龙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恐龙的灭绝原因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恐龙灭绝的详细过程和地球环境的变化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灭绝原因,知道恐龙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灭绝原因,恐龙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恐龙灭绝的详细过程,地球环境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恐龙知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恐龙的灭绝原因,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灭绝对地球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详细过程,以及地球环境的变化。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后,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演化的。
5.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消失了的恐龙1.灭绝原因2.恐龙地位–生命演化关键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恐龙灭绝原因和恐龙在地球历史中地位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