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37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整体感知: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正音,范读。
检查预习。
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
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4、学生概括,归纳。
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
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
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
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
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
前倨后恭。
三、分段再读课文。
串解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
简明扼要。
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
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品读。
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智慧和忠诚完成了任务,展现了古代使者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词句和古代礼仪可能对学生来说较陌生,需要加以解释。
同时,学生对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能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了解古代使者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把握。
2.难点:古代礼仪和词句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的含义、古代礼仪等。
2.相关资料:收集关于唐雎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3.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唐雎的图片,简要介绍唐雎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唐雎不辱使命自读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1.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朗读。
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
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自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
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精选3篇)《唐雎不辱使命》篇1一、说教材《唐雎不辱使命》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为读者收录的都是传统名篇,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着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
阅读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读者解到古文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精彩的故事,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以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正义凛然、不卑不亢的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唐雎为了国家严正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在外交中战胜强国的原因。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首先需要足够了解学生。
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但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文所在单元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音与义,理解作品的内容;能够流利并有感地吟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读悟结合,理解文章大意,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提高鉴赏能力。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三维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本课我将采取学生自学法、合作讨论法为主,教师以讲授法、引导学生朗读法以及通过学生演绎加以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出《战国策》,进而引出本文《唐雎不辱使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气概,成功地完成了使命的故事。
文章通过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展示了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学习唐雎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可能影响他们对文意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古代礼仪制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2.难点: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理解唐雎与秦王的斗争策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意思,了解课文背景。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课文原文、注释、相关历史知识、教学设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拟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场景,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