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1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1
武当太乙门密传丹法太极桩功论太极桩功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流传的过程中,从零星闪烁的远古,到群星光芒的今天,形成了当今的众多的门派。
能够使他们延续、发展到今天的动力是什么呢?内功!内功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而内功的具体修炼是以站桩功的方式来完成的。
站桩功是传统武术内练能力的基础。
习练者在站桩中,通过思维意识的运用,而进入意识相对的静止状态,从中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开通经络、调和气血、补养元气,达到培本固元地目的。
通过在桩功中的锻炼,才能使体内的真气运动自如,通过心法的应用才能进入静定的状态,才能达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
在众多的桩法中,首当典范的是太极桩,在很多的门派中都有太极桩之名,然而,名虽相同,而实质的内容却各有所别。
一般的太极桩强调:在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使肢体放松,消除体内僵硬之劲。
而武当太乙密传丹派的太极桩则强调:松紧有度,更强调意识的运用。
笔者就武当太极桩的内涵论述于下:一、浅谈太极理法“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性。
它既相对,又相溶。
相对者:阴极必反,阳极必变者是也。
相溶者,阴阳相抱,则万物必昌。
此乃万古不变之理也。
也是道的基础。
这就是道家著名的太极理论之精髓。
太极之名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所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都说出了太极的含义:即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生,是阴阳的本性。
在自然界的表象即是天地,白天,黑夜。
所以古人在不断地总结完善这一学说,最终得出:“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
并且用它来帮助人们观察和了解、认识事物及其发展。
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理论体系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太极理法主要讲的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应当说它适合任何一个领域,包括武术技击。
在武术技击中更注重阴、阳、虚、实、动、静的变化。
比如技击中的动,桩功中的静等无不体现了太极理法。
谈到武术技击,更要讲桩功!桩功的修炼包含静桩、动桩,两种方式,由于练功的形式不同,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要根据自我修炼的目的而定。
第一部分育丹功第一节预备功两脚平行站立,及肩同宽,两膝微曲,腹微收。
身直,头正,微收下腭。
上下齿轻轻扣拢,口微合,眼微闭。
松肩,两手自然下垂。
自然呼吸。
整个姿势要以舒适自然为度。
此为无极桩。
全身放松,一点不用劲,排除杂念,静站三分钟。
第二节放松法1、三面放松法:所谓三面即身体前面、背面和侧面(两侧包括手在内)。
炼功时,先放松前面。
意想从头顶百会松,面部松、胸部松、两脚前面松、一直松到脚心涌泉,同时默念“松”字。
最后放松两侧,还是从头顶松到脚心,同时默念“松”字。
按前面、后面、侧面顺序,三面各放松一次为一遍,共做八遍。
2、整体放松法:炼功时,意想整个身体从头松到脚,同时默念“松”字。
反复做八遍。
第三节洗髓法本功从外到内,分五层洗。
炼功时,意想太空中,有一股清泉从头顶往下淋洗,一直洗到脚心。
第一层洗皮肤。
意想清泉从头顶洗下来,边洗边想把皮肤上病气、浊气,从脚心排除。
接着练第二层洗肌肉。
洗肌肉时,意想皮肤不存在了,太空中清泉,在洗鲜红肌肉,从头洗到脚,边洗边想将肌肉上病气、浊气,从脚心排除。
接着练第三层洗血液。
血液在血管里,血管散布全身。
练功时,意想清泉淋洗肌肉里面网状血管,从头洗到脚,并从脚心排除病气、浊气。
接着练第四层洗内部器官。
清泉先洗大脑(脑髓)、气管、肺、心、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经过两腿,从脚心排除病气、浊气。
练功时,不必想这样细,五脏六腑笼统洗即可。
接着练第五层洗骨髓。
洗骨髓时,意想全身没有肌肉了,只有人体骨骼。
即只有骨架,没有肌肉。
意想清泉先洗颅腔,往下洗颈椎、肩胛骨、上臂骨、下臂骨、手指骨、脊椎、肋骨、盆腔骨、大腿骨、小腿骨、足趾骨。
还是从脚心排除病气、浊气。
从外到内,五层洗完为一遍,重复洗三遍。
不可多洗,此法为泻,少洗有益,多洗有害。
洗多了,有时当天就会腹泻。
初练时,不管呼吸。
待功法熟练后,再配合呼吸。
即呼气时,意想清泉从头往下洗。
还是洗三遍。
第四节毛孔采气法第一层毛孔开合法吸气时,两手同时各向左右张开,并同时意想全身毛孔张开;呼气时,两手又回复到原来位置,并同时意想全身毛孔闭合。
秘传武当拳十八式图文教学起势、旋转乾坤、蛟龙出海、寒鸡觅食、玄龟戏水、仙人指路、白蛇穿梭、五龙暗渡、金蛇绕梁、青龙回首、灵猫扑鼠、阴阳别翅、猿猴坐洞、童子探海、仙道开门、瑶池卧龙、金殿转运、黄蜂入洞、黑熊反背、收势。
一、基本动作1、手型:扣指掌、八字掌、剑指、虎爪掌、龙爪掌、捶(拳)2、手法:按掌、托掌、撩掌、穿掌、云掌、撞掌、推掌、架掌、旋掌、插掌、撩拳、掳手、掖掌3、步型:熊步裆(弓步)、虎步裆(马步)、狮步裆(仆步)、盘龙裆(歇步)、鸦雀裆(虚步)、含鸡裆(丁步)、鹿步裆(横裆步)、麒麟步(跟步)、鹤步裆(独立步)、跪步、龟形步4.步法:上步、退步、撤步、括弧步、行步、碾步5.肘法:压肘、撞肘6.腿法:勾踢、蹬腿7.发力动作:震脚掳手8.身型与身法:头、颈、肩、肘、胸、背、腰、脊、臀、胯、膝、脚9.眼法:二、基本特点:心静神凝、体松轻灵、呼吸有序、气沉丹田悬顶顺颈、沉肩垂肘膝部松活、十趾抓地上下相随、衔接顺畅静若山岳、动若山河中正安适、纯任自然三、基本技法以意导动,以意导体,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外结合,形神合一,意气劲形,协调完整,全套动作在内与外、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蓄与发、开与合、起与伏等矛盾中相互依存,各动作之间转折变换,旋腕转膀,势势相承,势换劲连,内外合一,在自然而然之中达到形、劲、意、气高度统一,从而内外兼修。
发力动作:周身协调完整,刚柔相济,突出寸劲。
一、基本动作要求(一)手型(1)八字掌:五指自然伸直,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拇指与食指之间形如八字。
(2)虎形掌:拇指外展弯曲,其余四指并拢,使第二、三节指骨弯曲,但不得屈拢。
(3)龙心掌:五指微屈,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张开,虎口要圆,手心涵空。
(4)柳叶掌:拇指屈扣,其余四指伸直并拢。
(5)拳:五指内屈握紧,拇指第一骨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骨上,拳心向下为平拳;拳眼朝上为立拳。
(6)剑指:中指、食指伸直;拇指、无名指、小指屈拢,拇指尖附于无名指第三关节处。
武当太乙隐仙派混元抟气桩秘法图解武当太乙隐仙派中的混元抟气桩是通过顺、逆两种深长呼吸的练习来增加内气,使身体充实,内力雄厚。
再通过身体旋转的练习使内气转化成“螺旋内劲”,用于增强技击时发力的“穿透性”。
“贯气”,是通过吸气、闭气的练习来增加人体内部的能量,使人身体像“充气的皮球”,极有弹性,从而使“气力”转化成“功力”。
炼出“丹田真气”后,不但内功大增,抗击打能力增强。
还具有了“辟谷不食”与抵御风寒之功效!一、混元抟气桩训练:桩分三步程序,(一)逆式呼吸;(二)顺式呼吸;(三)旋身抟气法。
此功一个星期左右会出现腹胀、不思饮食等现象,过十几天便会消失,恢复正常。
(一)逆式呼吸训练:(1)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不可过大。
双手自然放于体侧,全身放松,头顶正直,双目平视远方,自然呼吸一二分钟左右(图1)。
(2)双手由体侧上抬,同时双膝微向下屈蹲。
双手抬至小腹前停止,双手心向下,双臂略内弯(图2、图2侧)。
(3)接着开始运气调息,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外鼓)。
吸气,一边吸气一边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数到七时气吸满。
稍停后,缓慢呼气。
如此反复练习。
注意:一定要默数,不要数出声,以下训练要求相同。
练习要点:(1)吸气时,意想丹田真气由丹田(小腹)上升经胸,颈,至头顶百会穴处,呼气时意想一股清新之气下落至丹田。
(2)吸气时小腹应尽力内收,呼气时尽力外鼓,可以用人为之力。
(3)吸气与心中默数应同时进行,缓缓吸气,不可有停顿。
呼气时不数,但也必须细慢匀长。
(4)由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开始,接着吸气默数二、二、三、四、五、六、七,直至七、二、三、四、五、六、七为一轮练习。
开始练习一轮即可,功夫深时最多可练习三轮。
练完后恢复自然呼吸,接练下式。
(二)顺式呼吸训练:练毕“逆式呼吸”。
(1)双手由小腹缓缓上抬至胸前停止。
上抬时双手缓缓内翻转,右掌心向内,手指相对,环抱于胸前(图3)。
(2)运气调息,用“顺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尽力外鼓,呼气时尽力内收)。
武当太乙门内功秘籍此功是于1990年前后从武当太乙铁松别派第十三代掌门李兆生(真阳)先生处学得。
此功并非社会上的流行气功,而是明代武林九脉合真后,融汇了各大名门正派内功精华而成的武功与修真一体的传统内功。
这里记载的只不过是本门功法的九牛一毛,但如习练有成,亦足以惊世骇俗。
静功(太素练形法)一、元明执印姿式:自然盘坐,单、双盘、散盘均可,坐椅、凳、沙发亦可。
两手重叠,掌心向上,两手大拇指相对。
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
置于下丹田(大腿根部、小腹处)。
意念:不做任何观想,无有意念。
注释:元明,即指体内的元阴元阳。
此功则是以先天肾水为元阳动力,运化于全身。
此式中两大拇指相对,调动手太阴肺经,肺主平衡,起于寅时,合于身中气机交注的十二时之运化;调动自身的元气,使真元之气的阴阳两大脉得到充实。
因手印的姿势作用启动了肺金。
祖国医学中子水来顾金田,气功的传统用语为水撞金轮。
其作用即是传统功中的脉轮修持,使**常转。
溶于内景,调节了气肺交注过程中的动中八触,演示了脏象。
二、坎离印姿式:自然盘、单盘、双盘均可。
两手掌分别扶在两脚掌心处。
意念:无需意守。
注释:此式为心肾相交内气循行法。
劳宫与涌泉相合,调节自身气机合顺,使体内“离火为心”的气机下注,“坎水为肾”的气机上腾,阴阳二气交注周宫行于自身。
故名坎离印。
三、日月合机印姿式:自然盘坐。
单、双盘,散坐皆可。
两手仰放于腿上,掌心向上,五指自然屈伸,大拇指和中指相扣;腕部放于膝盖弯曲处。
意念:意守虚无,不做任何观想。
注释:日月代表阴阳,日月合机喻为阴阳两大气脉,在行功调节时,运化交注平衡,故名日月合机。
此姿式手的大指与中指扣合,是传统气功中的金乘火相产真形的内景行功。
掌心向上以启动气机,调动大拇指行太阴经脉,合于中指心火,调节全身气脉,以顺阴阳之道,用来启动内景与内气循行相合,达到修真的某个层次。
四、子午结印坐式姿式:自然盘坐。
单、双盘,散坐皆可。
坐椅、凳、沙发亦可,最好是双盘入坐。
武当秘传太乙五行拳是怎样行功走架的?内附拳谱太乙五行拳姿势步聚太乙五行拳在姿势层面说道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不仅满身关键全身肌肉群、十字韧带机构和骨节全线参加做功;不仅相互配合匀称的腹式呼吸与横膈健身运动;在意念层面,说道拳气一体,意念集中化于运作中的穴道。
意起涌泉,以意领行,以气催力,意念控制个人行为的全线干预对中枢系统具有积极主动锻练和危害。
意念和拳术的一体高宽比切合,有利于均衡身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吸气功能、人体骨骼系统软件功能、新陈代谢作用、消化吸收作用,及其清除老人肥胖症产生的威协等,使人体系统与人体器官功能获得改进和健康保健,具有健康养生运动健身、祛病延年、抗衰老防衰的功效。
太乙五行拳行拳训练步聚标准:“尚意不尚力,贵化好便宜抗,刚柔相济,走圆化柔,动如蛇之旅,柔似蚕作茧。
实际上训练中,技巧呈圆弧状,并随人体装运而收至腰胯成定势。
每式扣穴封缠的两手健身运动在以胯为轴的圆上主题活动中左收右发或上收下发,总体的弧形劲柔韧性不绝,运作说道沾黏连随、贵化好便宜抗,在走圆化柔中找寻另一方破绽,应用杠杆原理自制力点,在斜线迂回中技巧扣穴,腿法封缠,运用反骨节技术性破掉另一方力点和重心点,姿势力度及时即可获得极佳的训练实际效果。
训练手法: “辨坐落于规格毫厘、制敌于擒拿封闭式”。
即健身运动中捕获战斗机,运用反骨节精确地缠扣敌人骨节、脉门、穴道,工作制服敌人。
在抵抗训练中关键涉及到的骨节有:腕、肘、肩、颈、膝等;关键涉及到的穴道是:涌泉穴、合谷穴、内关穴、阳池穴、阴谷穴、血海穴、昆仑穴、风池穴、天柱穴等。
武当太乙五行拳拳谱预备期势(无极势)起势混元一气旋转乾坤01.白猿出洞双峰拜日02.悬崖勒马深海顶云03.蛟龙溟濛雷劈山洪04.犀牛望月回身托天05.青狮抱球闪亮金庭06.豹子含美仰颈惊林07.大鹏展翅群兽吃惊08.花鹿采芝俯饮清泉09.黄蟒吐津戏引蝼群10.鲤鱼打挺波浪滔天11.雄鹰探山双擒鸡群12.仙鹤腾空飘舞风云13.金猴窃丹灶火皆平14.青娥探月波平浪静15.黑熊反掌威震山林5.金蟾得度醉卧瑶池17.喜鹊登枝寒立梅荫18.苍龙入海意守心宁19.野马抖鬃烈性飞腾20.神猿入洞性归心田21.彩凤凌空百鸟齐鸣22.伏虎灵台永守黄庭23.抱元守一正气长存收势动静结合翻转乾坤。
武当修真密笈武当修真密笈独孤居士玄玄子笔者的话我家藏有祖先所著的武当拳宗,当时黑白两道,对此颇为震动。
都认为这是泄漏武术的海底(即工底)。
颇招仇视和忌恨。
但因先祖在督署当差,尚能稳避。
并没外传。
以后,因社会变迁,绿林英雄,渐渐绝迹。
得以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我手,可惜于十年动乱时遗失无存。
现在国家需要,在体运会支持下,和史学会的同志鼓舞下,本拟将这本拳宗整个追写出来,奈因我朽木之年,精力有限,只好分段陆续地追写。
十二论是我学艺的根本,对我影响最深,记忆的比较清楚,所以先把它写出来,贡献给国家,交给群众,藉以发扬武术,以利后学,是所望焉。
故刊于《武当》杂志作单行本。
内家渊源超出三界,不在五行。
太空六合,方方正正。
四面双出,久练成真。
先有太和,后有武当。
成于真武,传于三丰。
六和神拳,谓之内家。
此乃武当正宗也。
三丰既得六合之气,更以十三势发挥六合之功。
以拳纳于文字而成字拳。
将少林翻而为内家,概本于此也。
明末清初由王征南、单思南等假黄黎洲之说附以十三势,谓之太极,已非三丰武当拳矣。
以后又以姓氏而成家。
张说张有理李说李有理,更离王单之本,不可不知。
总知无论什么拳,凡系自古标明创始人者,就已经说明该拳的本来面目,久系内家外家,自不混淆。
望学者详加思考,了然若揭,岂待争辩耶也。
武当十八字诀1、十字诀:敬紧径劲切,印擒微紧切。
2、八字诀:横竖撇按,提扫勾挑。
法里有字,字里藏诀。
敌来犯我,以一犯五。
正道行修,理中有术。
术出于理,以术证理。
以理行术,妙术真理,修理则成章矣。
一气一神,内修道,外参禅。
能得自然之气即是神仙,神妙之极,不能而能,以至无所不能。
何况雕虫小技之技击乎?根本说法,胜过千篇经典,知根才能返本还原。
非手舞足蹈之术也。
翻而成内家祖师翻少林而成内家,要在翻字上讲。
翻者,反其道而行也。
自得自应,无招无势。
所以没套路,没散手,没对练,除此以外,非武当也。
长身,气自然归丹田。
降背,自然发四肢。
能发轰震之力。
执笔写字就是练拳。
武当太乙逍遥掌武当太乙逍遥掌是武当派内家拳宗秘传功夫之一,以吐纳导引为核心,突出内功术之修炼。
技法上突出了分筋挫骨、抓筋拿脉、点穴擒扑之术。
行功走架低沉飘逸,自然流淌,独具道门仙家之风范。
第一式:紫气东来动作要领:紫气东来式太极逍遥掌的一个起始动作,是一个武当派特殊的手型姿势。
左手四指并拢、放于左侧、自然下垂。
右手形成剑指,向下弯曲、延伸进行拉长、往后收。
然后侧身推出。
要求身正体松、呼吸流畅。
武当派特殊的手形起势动作。
第二式:黑虎坐洞(合太极)动作要领:黑虎坐洞是结合道家吐纳导引之术形成的一种武术动作。
左脚向左侧开步、与肩同宽。
两手放于身体两侧、垂直向下划弧。
放松、要求两掌心对侧面。
在放松过程中划一个圈。
离身一寸左右。
松肩、松肘、松腰、松胯。
做下垂动作。
它起着一个导气和身体连贯的作用。
尤其是遇到擒拿术,发劲放松然后寻着机会趁虚而入,可以反败为胜,这些动作是一个贯气丹田鼓荡的过程。
丹田吸、呼、吸、呼三次,所以手势从两侧开始放松,往前合,合抱之后身体慢慢伸直。
吸气、腹部收回,呼气、丹田鼓荡。
这是一个反呼吸,放松吸气、呼气连续三次。
为行拳用功、行功走架打好基础。
这个动作做完之后,两手收于两侧。
第三式:二龙戏珠动作要领:两手沿腹部汇合,食指拇指形成一个圆形,上提至胸口膻中穴,两臂向外棚出,像围墙一样棚出,然后肘下落,以腕为轴旋转,掌心向外伸开,整个过程就像两条龙在戏珠,有滚转、拧、裹、钻、翻这么四个特点。
拧有拧力、裹力,翻转,扑、按得有许多劲法在里面。
要求:要放平、臂要平,腿要放平,形成一个四平式,八面支撑的姿势。
头向上顶,气沉丹田,重点掌握两腿距离和力量均衡,手的翻转要松柔圆活,自然流畅。
第四式:河车搬运左式动作要领:身体以腰为轴向左侧旋转,两手不动,转身九十度,右腿伸直左腿弯曲,脚趾扣地脚不动,保持落地生根之势,两手翻转向外划弧,同时两掌心向外,由下向前向上卷抱,卷抱到高于头部相平,然后重心后移坐于右腿。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前言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这门功夫无论对于练武和普通人来说,都是极为神奇的功夫。
功法极为简单实用,即使寻常未练过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技法修炼十五分钟,一个月后便可达到"寒暑不侵"之境,可单衣在零下10°至零上40°间的环境内活动自如,并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两个月后,周身可任棍棒击打不伤,并可数日不食,真气溢满为大无穷。
其实,这门功夫是修道之人所应必修的基础功夫。
在古史记载中,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经常不妙不食达数月之久,寒暑唯一蓑一衲,大概就是得益于这门功夫的奥妙神奇。
修道之人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尤其为了锻炼心性和身体,经常游方行脚遍天下,以化缘乞食为生,因此有一个好身体以应付气候的恶劣变化及人情的冷暖,如恶奴野犬的袭击实属必要。
如果能练成这门功夫,则足以应付这些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无常变化和意外袭击。
因此,这套功夫实为入道修行的必修课。
当世武当山紫霄宫进人朱诚德便精通此功,可达不畏寒暑,长力致远及辟谷不食之境界。
其功法也十分简便易行。
无论有无又化根基,只要师傅点破迷津,均可修炼成功。
古人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诚哉斯言!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畏寒暑及铁布衫抗击打是无限神秘的,可是这门功夫的道理却几句话就可点透。
有多少练武老,为了追求这一成就,勤苦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的苦练也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本人也曾是其中之一。
自从追随两位裴锡荣、金子弢恩师习艺后,得受此千古奇艺,始知平淡之中蕴天真之理。
从此以后,有不知感冒风寒为何物,寒暑均可一件布衣,数日下饮不食也属寻常事。
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于一个"气'字。
这个"气"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个神秘奇特的"恭,更不是所谓内功中的真气,而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普通呼吸之气,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操作这口"气"、锤炼这口"气"而已!所以,修炼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从12岁少年到80岁老人无分男女,只要精神与身体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炼成功。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第一部太乙返还功洗髓功的主要功能是御寒和贯充内力。
人的正常体温是36℃左右,在低于此温度的自然环境中,人便须加衣御寒。
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小伙子在10摄氏度左右时仍然一袭单衣,这是因为年轻人热力大,体能机能强壮,所以不畏寒。
但是温度再低,到0度以下,甚至到零下一10度时,普通人就不能再凭本能的体热来抵御严寒了。
而我们太乙门的洗髓功却能通过练功来增大体内的热量,可以轻易抵御自然环境中的寒冷。
下面具体介绍功法内容一、贯气式:如图1之预备势。
故腹贯气咽气,使气充小腹内。
贯气是寒暑铁布衣的关键,从八脉锤到遇见寒暑都要需要操作好贯气式,只有气贯好打锤才不会受伤,御寒时才会有效。
(1)由图1预备势不动,深呼吸三次,即吸气时尽力鼓小腹,呼气时小腹凹进去,尽量把腹中气呼出。
(2)三次深呼吸后,第四次不吸不呼时,将小腹先尽力鼓起,然后闭住气,再深吸一口气,入腹,然后喉中吞咽一次。
注意,吸气不可太急,要慢慢吸入充入小腹中,另外吞咽时只是干咽,口中没有口水也没有气,只是好象咽食物一样的于咽。
(3)吞咽后向下压住腹中气,小腹一直鼓着不放,口鼻恢复自然呼吸。
然后双脚分开如图2所示,身地微微下坐,膝微屈,似自然站立。
(4)尽量鼓腹,待实在忍不住时,可放开小腹,长呼气,张嘴念"哈"字,将小腹中气用口呼出,连呼三次,念"哈"字三次,呼吸恢复自然。
从(1)至(4)算一次,每天早晨空腹练六次,连练三天,再接练下一步。
注意:一定要先鼓腹,然后再吸气入腹,然后咽气阔气再自然呼吸,腹中一直充盈气团,次序决不可错,否则无益而有损。
(5)上接(3),鼓腹站桩,将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向上托,托至胸前,掌心向上曲肘相对,如图22。
随双手上托同时,将小腹中之气团上升至胸膈处,使胸腔隆起,口鼻仍自然呼吸,凝住不动,尽力忍耐憋气不泄。
(6)至忍无可忍时再呼出胸中气,同时张嘴念哈,连续三次,呼尽胸中余气。
寒暑铁布衣(原著:郭浩然)五沐浴透拍功此功为打完"太乙八脉锤"后必须练的功法,主要目的是活血化瘀,消除打锤后受锤击部位的胀疼感。
1.头部法;双手各以四指按住头皮中间,拇指随扶在旁,如图77所示,然各以四指用力按点"百会穴"前后头皮,边按边向前移动,到发际处停止,然后再回到"百会穴"处,如此按三遍;然后各以四指前后擦头皮三……六次即可。
2、双手分开向下移,先按在左右的"太阳穴"处,如图79所示,然后边按边向后移动,经耳上、耳后上、耳后到后发际停止,共按三遍,然后再各以四指并列由"太阳穴"向后梳头皮三遍即可,如图79所示。
此法以预防中风及脑血栓有奇效。
3、左手盖于肚脐上,仰头以右手拇、食两指轻抓喉结两侧,然后向下捋喉管到"天突穴" 处止,共三遍,如图80所示。
4、双手右内左外相叠于"天突穴"下部,如图81所示,然后逆时针揉动边揉边向下走,一直到小腹胶处止,共揉三遍。
5.揉完三遍后,再双手定于 "膻中穴"处逆时针方向揉九圈;再向下双手抚于肚脐上,逆时针、顺时针各揉九圈即可,如图82、83所示。
6、手分抚于小腹两侧,如图84所示。
然后由后向前揉九圈,然后逐寸上移,每移一寸即揉九圈,再上一寸再揉九圈,直到乳下肋部处揉九圈后即停,如图85所示。
7.双手松握拳分置于小腹两侧,拳心向上,然后开始轻打小腹两侧,打时要配合鼓腹,一打一鼓,如图86所示。
然后边打边向上走,到乳下肋部处停止,共打八次,共三遍即可。
8、手松握拳分置于后腰部下侧,拳心朝外,便打边向上走,上移到不能再移时停止,共打八次走三遍,如图87、88所示。
9、左臂向左伸出,左肩臂都放松,手心向内,目视手心,然后以右手松拍左肩,共拍八次,如图89所示。
然后右肩而下沿左臂内侧边边走一直拍到手腕部,然后将左臂内旋,再拍左臂腕部“阳谷穴”处,边拍边向上走到肩部停止,次数不拘多少,共拍三遍即可。
武当太乙门的六部初功第一式.二仪初开谱曰:玉虚宫中一图章,震荡掌上放毫光。
两手上扬双目下,平放虎口招法强。
两腿横开与肩同宽,一脚前挪约一步的距离,成不丁不八步,目视前方,注视一点,两臂同时向前悠荡,两臂前悠以双手高不过眉为度。
动作要领:首先是两臂向前抬荡起,双手高不过眉,用朋劲。
双手向下用切掌,自然向后方用力切出。
第二式.**初显谱曰:伏兔穴居寄中指,混沌劈开轮上扬。
单手托起无形印,反背回劈切掌降。
左脚前挪身稍向右斜,左手放在左伏兔穴上,目视前方一点,右手由前向后摇一周,臂要自然伸直,360次后换手再摇。
动作要领:先用托掌向前向上托起,至肩上方时转掌用鱼际向后下方劈出。
用自然力摇360圈。
第三式.云门托掌谱曰:手照肩头成拳隙,手齐腮耳沉掌强。
掌护云门藏杀手,单臂掌托腕肘前。
脚同前,左手放在右云门穴处,离开寸许,右手由下向前悠平(手心向上托劲)再返下向后甩至耳后侧(手心向脖处离开点)。
第四式.封喉挂印谱曰:反背摔击封喉印,伏在切掌腋下藏。
掌打连环不让步,进退随吾意心藏。
脚同前,右手由上侧掌下切,同时左手由右腋窝处向前稍高点(与目同高)用甩劲横抽(用手背指甲,横着甩出,如扔手劲,有活步、定步两种练法)。
第五式.水火既济谱曰:命门丹田壮水火,左右摇身应浩长。
左右摇摆松肩臂,腰胯灵活形神妙。
马步,两手由两侧前后悠荡拍打,用右打在左侧腹部,而右手则同时用手背拍打后腰命门处(打肾脏,用手背部)结合呼吸,一拍一呼。
第六式.砥柱中流谱曰:山人脚摆黄河水,砥注中流稳一桩。
擎天一柱中宫镇,摆动黄河水逆流。
悠腿:一腿站直(要垫高点约二块砖),一发腿自然前后悠荡,以向前悠平即可。
动作要领:单腿自然前后悠荡,向前向不过裆,向后自然用力踢出。
武当“太乙隐仙派”有七大专修功,现简述如下:1、寒暑铁布衣:按法修炼,一月后便可达“寒暑不侵”之境,可单衣在零下10度至零上40度之间的环境内活动自如,并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两个月后,周身可任棍棒击打不伤,并可数日不食,真气溢满力大无穷。
2、鹤舞风摆柳:“鹤舞风摆柳”既是修太乙五行拳及太乙九宫十八跌的基本功,其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可系统修炼的内外双修的特殊功夫。
其由“太乙混元桩”、“独立风云桩”、“鸳鸯水上飞”、“凤凰三点头”、“金钩滚跌桩”及“太乙颐养术”六大部分组成。
3、太乙哼哈力“拿住丹田练内功,太乙哼哈力是道家太乙门武功的基础内壮功及受力发力功夫。
有关拳谱说,哼哈二气妙无穷----”由此可见“哼哈力”源流之广。
其“哼”字指的是受力之法,“哈”字则全是发力之法。
需要经过“太乙混元桩”、“玄门抟气术”、“九九和合凝”等系列步骤锻炼,然后才谈得上受力发力养力化力的修为。
4、太乙磨盘手“太乙磨盘手”又称“太乙魔手”,是武当道内秘传的内外双修之功。
通过“筋、骨、皮、气、运、化、阴、阳、神”等九个层次的系列的修练,实为太乙道法中由武入道的一大法门。
5、五雷劈空掌“五雷劈空掌”纯粹为内家武学以气击人的功夫。
必须由“太乙混元桩”入手,通过“提气丹田”、“炼气化劲”、“和合凝集”等系列功夫的修炼,便全身经脉气血贯通。
其后再经过采收阴阳二气合本身先天元气,炼而聚合为通灵活泼之气团,此气团能随神意运化贯注于各处,气流由双掌发出时,便形成一股特殊的内气能量流。
6、太乙阴阳术“太乙阴阳术”的功法有两重,在武功而言它是太乙派“阴阳掌诀”的修炼秘技;在道法而言,它蕴涵着道家隐仙派“阴阳道法”奥秘。
武功方面,由“太乙绵掌”及“太乙雷掌”两部分组成的。
在道法而言,“阴阳道法”是张三丰嫡传之隐仙派传习的最重要的入道方法。
其特点是由“阴阳栽接大法”可迅速入道得功。
7、太乙摄心术“摄心术”是古代道教内纯粹修炼精神的功夫,教内也称为“九层炼心术”,通称为“摄心九论”。
武当太乙套路教学教案教案标题:武当太乙套路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武当太乙套路的起源、特点和重要性。
2. 学习武当太乙套路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和力量控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武当太乙套路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武当太乙套路的复杂性和技巧要求。
2. 学生力量控制和团队合作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武当太乙套路的示范视频或教材。
2. 教学场地和音响设备。
3. 学生练习所需的场地和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武当太乙套路的起源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武当太乙套路的示范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其整体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讲解基本动作和技巧(15分钟)1. 分解示范视频中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向学生逐一讲解和演示。
2. 强调每个动作和技巧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纠正他们的动作和姿势。
三、分组练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人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作为领舞,其他学生跟随领舞进行练习。
3.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配合,完成整套太乙套路的练习。
四、集体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练习成果。
2.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练习中的进步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武当太乙套路的技巧和精神。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武术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技能和表现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武术比赛或训练,增加他们对武术的了解和兴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动作和姿势是否正确。
2. 评价学生在小组练习和集体展示中的表现和进步程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隐仙派秘传武功之“贯气铁甲功”贯气铁甲功,属道家秘传护体功,其功法以内为主,由内达外,内壮而外强;练时意念引导,吐纳配合,内气贯注,筋肌紧张;方法简洁,易学易练,不用排打,不受皮肉之苦即可获得功效。
练功日久,内劲充沛,外力巨增,“人如铁甲披身”,一旦临敌,任其来打,无法伤我;一旦发力,立刻伤敌,是非常好的自卫防身功夫。
一、古树盘根势1.正身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掌下垂于体侧,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图6-1)。
2.左脚后退一步,脚尖外展,脚尖向左;右脚尖向前,成丁步站立;两掌内合,两掌指尖相对,掌心向下(图6-2)。
3.徐徐弯腰,掌心触地于右脚尖前,两掌指尖相对,臂、腿均伸直。
同时以鼻呼气,至两掌触地时,气刚好呼尽(图6-3)。
4.两掌翻腕,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徐徐直腰(手臂不动),同时用嘴均匀、深长吸气(以牙缝吸气)。
当腰完全伸直时,两掌随即上捞(如捞物状,掌心向上),至腹前时,气吸满。
口腔喉头配合,像吞咽食物一样把气吞入丹田(图6-4)。
5.两掌放下,掌尖向下,掌心向里,呼气(图6-5)。
以上动作连作3次。
6.两脚交换位置,再照上法做3次(图6-6~6-10)。
二、海底捞月势1.正身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垂于体侧,放松身体,自然呼吸(图6-11)。
2.两掌内合,掌尖相对,掌心向下(图6-12)。
3.徐徐弯腰,掌心触地于两脚尖前,两掌指尖相对,臂、腿均伸直。
同时以鼻呼气,至两掌触地时,气呼尽(图6-13)。
4.两掌翻腕,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徐徐直腰(手臂不动),同时用嘴均匀、深长吸气(以牙缝吸气)。
当腰完全伸直时时,两掌随即上捞(如捞物状,掌心向上),至腹前时,气吸满。
口腔喉头配合,像吞咽食物一样把气吞入丹田(图6-14)。
5.两掌放下,呼气(图6-15)。
以上动作连做3次。
三、气贯丹田势1.正身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掌下垂于体侧,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图6-16)。
2.两臂左右平伸,掌心向下,掌尖向外,用鼻将气呼尽(图6-17)。
武当隐仙派三十七势(一)这套隐仙拳,除起势与收势之外,只有三十七势。
在唐代,有称此拳名“三世七”。
南宋时期,刘虬居武当山传尹喜之隐仙秘法时,将此拳作为运练肢体、舒活气血之法传于弟子。
直至明代后期,武当道人结合张三丰太极十三势之理融入拳势之中,即形成了技击性较为突出的一套拳法。
一、起势【练法】1.两脚并步,自然站立;头颈正直,下颌微内收,胸含腹松,肩臂松垂;两掌附于大腿外侧,呼吸自然。
目视前方(图4-1)。
2.左脚向左横开半步,两脚间距约宽于肩(图4-2)。
3.两掌向前上方缓缓举起,略高于肩,两臂微屈,掌心向下(图4-3)。
4.重心下沉,两腿微微屈膝;两掌缓缓下按至小腹前方,掌尖向前(图4-4)。
5.重心偏移右脚,左脚向前迈出半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右腿屈膝,身体后坐,成左虚步。
同时,两掌由下分别向侧弧形提起,左掌边提边外旋,虎口向上,掌背向前,举至胸前,略与下颌同高,掌尖向右,臂成环状;右掌边提边内旋,掌心向外,掌尖向左,停于内侧下方。
目视左掌(图4-5)。
【要点】1.松膝,两掌放松,徐徐提起,渐渐垂下。
2.左腿不可完全挺直,左脚尖上翘的多少与右腿的屈蹲程度有关,蹲的越低左脚翘的越高。
但是,脚尖上翘不能死勾紧张,开始的第一个动作将决定整个拳路的架势高低和动作的速度。
3.重心右移时,先松腰,尾闾向右后下移动带动重心移于右腿。
两臂贴近身体不即不离弧形上提,完成动作后两臂成斜坡形保持掤劲。
二、揽雀尾【练法】1.重心仍在右腿,左脚以脚跟为轴向里扣转,全脚掌落实,右脚尖对左脚内侧,两脚成丁字形,左腿屈膝重心移于左腿,腰向右转;提右脚向右侧前迈一步,脚跟着地,成右势虚步。
同时,右掌由下而上,经过左掌心向前、向右,边划弧平抹边外翻,成掌心斜向上,虎口向右外斜上方,掌尖向前,略高于肩;左掌随右掌,身体向右转内旋,掌心向右肘弯内侧,虎口向上。
目视右掌(图4-6)。
2.右脚前掌落实,右虚步不变;两肘下沉,接近两肋,两掌向下沉劲。
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1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前言武当太乙隐仙派秘传----寒暑铁布衣功这门功夫无论对于练武和普通人来说,都是极为神奇的功夫。
功法极为简单实用,即使寻常未练过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技法修炼十五分钟,一个月后便可达到"寒暑不侵"之境,可单衣在零下10°至零上40°间的环境内活动自如,并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两个月后,周身可任棍棒击打不伤,并可数日不食,真气溢满为大无穷。
其实,这门功夫是修道之人所应必修的基础功夫。
在古史记载中,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经常不妙不食达数月之久,寒暑唯一蓑一衲,大概就是得益于这门功夫的奥妙神奇。
修道之人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尤其为了锻炼心性和身体,经常游方行脚遍天下,以化缘乞食为生,因此有一个好身体以应付气候的恶劣变化及人情的冷暖,如恶奴野犬的袭击实属必要。
如果能练成这门功夫,则足以应付这些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无常变化和意外袭击。
因此,这套功夫实为入道修行的必修课。
当世武当山紫霄宫进人朱诚德便精通此功,可达不畏寒暑,长力致远及辟谷不食之境界。
其功法也十分简便易行。
无论有无又化根基,只要师傅点破迷津,均可修炼成功。
古人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诚哉斯言!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畏寒暑及铁布衫抗击打是无限神秘的,可是这门功夫的道理却几句话就可点透。
有多少练武老,为了追求这一成就,勤苦追求,每天披星戴月的苦练也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本人也曾是其中之一。
自从追随两位裴锡荣、金子弢恩师习艺后,得受此千古奇艺,始知平淡之中蕴天真之理。
从此以后,有不知感冒风寒为何物,寒暑均可一件布衣,数日下饮不食也属寻常事。
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于一个"气'字。
这个"气"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个神秘奇特的"恭,更不是所谓内功中的真气,而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普通呼吸之气,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操作这口"气"、锤炼这口"气"而已!所以,修炼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从12岁少年到80岁老人无分男女,只要精神与身体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炼成功。
功法歌赞如下:寒暑铁布衣,奇功世间稀。
三丰祖师传,后学应谨记。
阴阳合于心,寒暑两无碍。
男女有别法,修炼要注意。
一气先和合,九九须抟聚。
再以息贯之,鼓荡不可泄。
息行百十二,哼受丹无力。
更将金刚柞.毛穴可封闭,自可辟五谷,又可却宿疾。
手足力无穷,身披铁布衣。
言行依道理,动静可如意。
2、上身保持不动,双脚再以脚尖为轴脚跟向外(两侧)横撇,变成两脚脚尖朝前直放。
3、凝神定气,两手同时由确前向上缓缓抬起,掌心向下,高与肩平。
4、座腕亮掌,变成两掌心向前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用力,全身仍保持放松状态,尤其肩部松垂。
5、身缓缓下坐,同时双掌缓缓随身体下按至小错前,双掌仍掌心向下,虎口相对,五指自然分开。
此势即为"大乙七返桩"定势,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盖弯处约成120角即可,身体保持中正,脊柱竖直不可尾闾骨前顶。
两胯根处微有向两侧的横撑之意,使阴部两睾丸及阴茎都保持自然松垂。
女性也需要横撑胯根,并意念阴部阴道口子宫口微微开张。
两手不可有丝毫用力,意念双脚与大地粘在一起,并越粘越紧,牢不可拔。
6、现在开始调呼吸。
其实所有的内功都是由呼吸炼成的,此处也不例外。
注意,缓缓地吸气,意念大地阴冷冰凉,而地心处却涌动着炽热的地火,我的吸气便是把地心处的地人热气吸上来,沿着我的两足心"涌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着骨髓向上升,在"会阴穴"(在前后阴之间,阴囊与肛门之间)处融而为一,再沿身体之中线向上升,直升到脑部中的"泥九宫"。
"泥丸宫"在眉心与后脑之间,意为一空窍为神灵所在之地。
路线由"会阴 "向上经丹田,再经过膻中穴,向上经脖颈中管过"鹊桥",再向上进入"泥丸宫"。
此时眼可微闭,中间留一缝恰巧照住双掌中的空间。
耳不外听,上下牙齿轻合,小腹内收,此为一吸气。
吸气过程中,随小腹内收可用意念向阴部向上向内抽吸。
但下可太勉强用力。
只要有微动感觉即可;女性则意念向阴道内缩紧子宫口封闭。
吸气完成后,即转为呼气,呼时全身放松,气由"泥丸宫"经"膻中窍"、"丹田"向下到"会阴穴"仍分为两股入两腿骨内,再向下经脚心"涌泉穴"深入地底回归地火之中,此为一呼气。
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闭紧。
呼时全身自然松垂,小腹复原,阴部松沉胯根仍撑开。
一吸一呼为"一息",心中默数,共七吸七呼为第一遍。
呼吸之间用意不用力,力求自然,一定要缓慢悠长。
口中慢慢的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吸时数,呼时松气即可,再数二、二、三、口、五、六、七,一至数到七、二、三、四、五、六、七为第一轮。
如果为业余练功者,练完第一轮即可停止,然去接练"大乙九还桩",如此,日日练习久久自成。
如果有时间,再加练第二肝、第三轮,但最多不可超过第七轮.而且练几轮"七返桩",就必须接练"九还桩"。
所以必须自己掌握,以循序渐进为好3.太乙九还桩:。
①接"七运桩"之架,身体不动,只是缓缓地将两手由内向外翻转成手心向上,仍置于小腹前,五指分开略撑,双掌如抱一大气球,如图③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复自然呼吸,意念头部之上顶中开一洞,洞口约拇指粗细,此洞深入向下经脑中、鹊桥、口服、喉咙、膻中窍、丹田到会阴,为一直线。
天空中阳光灿烂光明温暖,但天空极深极高远处则有阴凉之精气,此精气随我吸气时由我头顶洞口进入我身体内,由泥丸宫直下会阴内并充溢十阴部之中,我呼气时此清凉精气则归入我的腹腔命门等处(命门在脊椎正对肚济之。
5节处)吸气时小腹略鼓,意念清凉精气由天至顶至会阴穴,为一吸气,呼气时意念精气归入腹腔命门穴。
此为一呼气。
一吸一呼为一息,共九息。
呼吸时身体各部要求与"七返桩"同,闭口。
微合目留一缝,照于双掌中间空处。
耳不外听,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双手应虚托、不可着力,肩松垂,忘掉两腿。
就这样教吸不数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为第一轮,一般练几轮"七返"就练几遍"九还",其实也不拘于此.但"七返"通常最多不过七轮,"'九还"最多不过九轮,"七返"为通地火,以地火之阳练我身中之阴,九还为通天水,以天水之阴济我身中之阳。
那么为什么又称之为"七返九还"而不叫"五返六还"呢?这是依据最古老的"河图洛书"而来。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即是此意。
"河图"的理论即为"地四生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为天数,九为金数.通过水火锻炼以成"金丹"。
4、太乙混元抟气桩:由九还桩式起,自然呼吸。
两手由手心向上虚托,同时双掌略向内翻,成双掌合抱式,高与胸齐,十指自然分开,相约距五寸。
(2)全身松沉,胯根横撑,阴部松垂,意念两睾丸松松下垂而对称,如天平之两端的称盘平正一线,女性意念两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两端称盘平衡一线。
此时不计呼吸,身体向左缓缓旋转90度两脚不动,同时身体前送,右脚蹬直,左腿成弓步,(4)接上式,身体不动,左脚蹬直,身体后坐,重心落于右腿上,上身保持原态。
(5)接上式,身体右转180度.如起势时面向北,此时转为面朝东方,身体缓缓随转动之势向前移动,左脚用直,右脚成弓步。
(6)接上式,身体缓缓后坐,右脚蹬直,身体重心坐于左腿上。
(7)接上式再身体左转 180度成,以后左旋右转,边转边数。
此时不计呼吸,时数一(默数),图数二,再数三、四、五。
六、七、八为第一见轮。
再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为第二轮,数到八、二。
三。
四、五、六、七、八为第八轮,此时为第一遍,可根据练功时问将一至八遍不等。
此式名为"混元一气旋转乾坤",关键在于旋转抟气,通过"七返九还"的采收天地二气,此式便将身中之阴阳二气持和为一,使(成为真正的精气内力,旋转时,意想带脉,带脉如腰带围腰一圈,前后与肚脐命门相齐。
意念气在带脉中流动,(带脉粗如拇指)在身内画一8字圈,同时可观注"六球一柱",何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为上中下三盘各二球。
上盘为两眼球,中盘为两肾球(命门两侧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盘为两睾丸球。
女性中盘为两乳房球,下盘为两肾球、一柱则为脊柱。
三盘两球连线则为"三"字,内隐仙理,故称为"隐仙派"。
旋转时以脊柱为立轴,三盘六球随之左旋右转,内中真气自然也随之左旋右转,久则抟聚为一团精气,即成内力。
再通过长期的左右旋转,身体如沉入大地,双脚如入地三丈,两腿如桩如山,身体双臂松沉旋转而具有一种螺旋力,此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于内气渐旺,双掌合抱中又产生一种如气团的膨胀力,也可称为弹力,所以此桩为武当拳功道法之本,精气内力之源。
丹道家称此阶段为"筑基"。
旋转时,眼微开目光注于身体面对的前方,虽开而似闭,耳则似听非听不着意于任何事物。
身体切忌上下浮沉,始终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5.收势:接"混元桩"势,练完一整遍后,即可停止旋转之势,身体转向正北方,身体缓缓直立,双手放下恢复预备势之位置,再以双驹关勺轴,双脚跟内合;再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内合并齐,两脚跟再内合并齐即可。
以上即为"太乙混元桩"的全套修炼方法,这是基础中的基由,每日至少练一遍沏切!切切!关于"太乙混元桩"的练气还丹共分为三层功夫,这里只介绍了"筑基" 的基本要求,其目标基本为聚敛真气,持聚成气团,然后能用此气团开通八脉,通过打八脉锤使身体的真气更加鼓荡,同身产生抗击打能力:然后运用真气可负重致远强健体力;用此真气可御寒辟暑,可辟谷不食,可颐养回春,可还颜不老,可精力健旺身轻力大,神彩照人。
第二层功夫为"运化"。
即在旋转的过程中注意将意念之于"六球一桩:的旋转摆动上,双脚交替为根与脊柱相连,再深入地底与地心相连.六球如飞砣,因离心力而张开,身中精力充沛弥漫,身如擎天之柱,周围气流气均为我的旋转所带动,围绕我的身体成一气旋,又如龙卷风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