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派心法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修真资料大全盘点(源自七界)修真的等级划分一、天之三界(一)九天虚无界:三间七界中最神秘的地方,界主虚无天尊,高手有虚无天尊、紫拙、白光、云虚上人、凌天、天剑客慕容剑秋等九人(参见九天虚无界的十二人)。
派出首席护法白光和护法云虚上人参与和妖皇裂天大决战,派出天剑客慕容剑秋控制正道联盟。
(二)云之法界:处在人间与虚无界天之间,整个法界完全由一道奇绝天下的阵法所形成,界主云界天尊,入口在须弥山黑龙潭之侧的缥缈峰之巅,一共三十二位高手,其中属于自己苦练而进入其中的只有二十四位,剩下八位是一些散仙,可以不听云界天尊之命。
派出护法道非子参与和妖皇裂天大决战(被妖皇所杀),派出风雷真君(双手被黑煞虎王震碎)、玄木大师(全身经脉被陆云所封不能动弹)、彩凤仙子、乙木真君(被陆云所杀)、慧觉神尼(被陆云所杀)、天灯大师(被陆云所杀)协助正道联盟。
(三)天之都:三间七界中最美丽的地方,界主灵尊,入口在天都峰顶一棵万年神树之顶,高手有灵尊、百灵、龟灵尊者、啸天等。
派出龟灵尊者参与和妖皇裂天大决战,派出百灵孔雀公主寻找七界祸乱之源,与除魔联盟之主陈玉鸾一起成为陆云的左膀右臂。
(四)瑶池:瑶池之主是叶心仪的母亲,是一个修真门派,不知道属于天之三界的哪一界。
瑶池圣女叶心仪是正道联盟之主(天剑客的傀儡),另外还派出金笛芙蓉郭巧丽、玉莲观音余梦华协助正道联盟。
二、人间界(一)陆地1、修真界(五派六院、四大绝地、五大洞天、四大隐世门派、北极三大秘派、南疆三大门派、神秘玄风门、天地门、天外洞天、九阴门、正道联盟、除魔联盟......)2、世俗界(二)海域1、东海定天宫(镇宫之宝定天神针现在在百灵手上)2、西海3、南海琉璃宫4、北海5、死海6、红海7、黑海三、域之三界(一)鬼域:三间七界中最凶险的地方,被煞血阎罗统一,入口在丰都鬼城,由易园镇守。
目前扎根阴山,高手有不死血厉、无间鬼煞、无魂阴罗、阴尸鬼王、幽灵使者等。
暗夜鬼王曾经参与和妖皇裂天大决战被妖皇所杀。
太极桩功.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
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
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
太极桩功(完整稿)栖心子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流传的过程中,从零星闪烁的远古,到群星光芒的今天,形成了当今的众多的门派。
能够使他们延续、发展到今天的动力是什么呢?内功!内功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而内功的具体修炼是以站桩功的方式来完成的。
站桩功是传统武术内练能力的基础。
习练者在站桩中,通过思维意识的运用,而进入意识相对的静止状态,从中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开通经络、调和气血、补养元气,达到培本固元地目的。
通过在桩功中的锻炼,才能使体内的真气运动自如,通过心法的应用才能进入静定的状态,才能达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
在众多的桩法中,首当典范的是太极桩,在很多的门派中都有太极桩之名,然而,名虽相同,而实质的内容却各有所别。
一般的太极桩强调:在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使肢体放松,消除体内僵硬之劲。
而武当太乙密传丹派的太极桩则强调:松紧有度,更强调意识的运用。
笔者就武当太极桩的内涵论述于下:一、浅谈太极理法“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性。
它既相对,又相溶。
相对者:阴极必反,阳极必变者是也。
相溶者,阴阳相抱,则万物必昌。
此乃万古不变之理也。
也是道的基础。
这就是道家著名的太极理论之精髓。
太极之名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中所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都说出了太极的含义:即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生,是阴阳的本性。
在自然界的表象即是天地,白天,黑夜。
所以古人在不断地总结完善这一学说,最终得出:“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
并且用它来帮助人们观察和了解、认识事物及其发展。
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理论体系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太极理法主要讲的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应当说它适合任何一个领域,包括武术技击。
金庸所有武功介绍金庸所有武功介绍一、逍遥-灵鹫宫-星宿海-函谷(金庸小说中,论武功绝顶高手,非逍遥莫属。
逍遥多以神话写法为主,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其最具代表性人物乃段誉口中的“神仙姐姐”- 李沧海。
灵鹫宫,天山童姥创立,逍遥分支。
星宿海,丁春秋创立,逍遥派分支。
函谷,苏星河创立,逍遥主支。
)1.北冥神功2.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3.小无相功4.抽髓掌5.化功大法6.天山六阳掌7.天山折梅手8.天山杖9.三阴蜈蚣爪10.天羽奇剑11.如意刀12.逍遥龟息功13.寒袖拂穴14.五斗米神功15.地火功16.白虹掌17.周公剑18.传音搜魂大法19.凌波微步[轻] 20.月影舞步[轻]21.采燕功[轻] 22.凭虚临风[轻] 23.飞星术[暗] 24.穿心钉[暗]25.极乐刺[暗] 26.三笑逍遥散[暗] 27.无形粉[暗] 28.碧磷粉[暗]29.铄心弹[暗] 30.连珠腐尸毒[暗]二、少林寺-莆田寺-西少林-仙霞山-渤海-韦陀门(天下武功出少林,湖南嵩山为北少林,福建莆田寺为南少林,西少林见于《倚天》。
仙霞山见于《射雕》,是南少林的分支;韦陀门见于《飞狐》,是北少林分支)1.少林长拳2.少林罗汉拳3.少林擒拿十八打4.一指禅6.大金刚掌7.袈裟伏魔功8.伏魔禅杖9.多罗叶指10.无相劫指11擒龙功12.握石掌13.达摩掌14.大韦陀杵15.少林降魔刀16.少林伏虎掌17.袖里乾坤18.少林拦云手19.少林快掌20.千手如来掌21.一拍二散22.天竺佛指23.劈空神拳24.慈悲刀25.大智无定指26.神拳八打27.韦陀棍28.去烦恼指29.大力金刚指30.般若掌31.摩诃指32.寂灭抓33.罗汉伏魔神功34.达摩剑35.如影随形腿36.韦陀拳37.罗汉剑38.因陀罗抓39.拈花指40.大慈大悲千叶手41.燃木刀42.日月鞭43少林九阳44金刚伏魔圈45.普渡仗46.金刚护体神功47.大力魔爪功48.少林龙爪功49.少林虎爪功50.金刚禅狮子吼51.躲刚拳52.斩蛟拳53.韦陀伏魔剑54.大力金刚抓55.少林降魔掌56大韦陀掌57.少林醉拳58.少林疯魔杖59.夜叉棍60.取经棍61.查拳62.潭腿63.花拳64.洪门拳65.燕青拳66.鲁智深醉跌67.中平枪68.六合刀69.六合拳70.六合鞭71.六合枪72.赤尻连拳73.变势掌74.少林猴拳75.十八罗汉阵[阵]三、武当山-太极门-上清宫(武当为武林内家正宗,元末张三丰创立。
太乙神针@1 拼音tài yǐshén zhēn[返回]2 英文参考taiyi moxa sticktaiyi moxacon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返回]3 概述太乙神针:1.艾条灸的一种;2书名。
[1][返回]4 艾灸条的一种·太乙神针太乙神针为艾条灸的一种。
指用掺药艾条。
出《太乙神针备急灸法合编》。
艾条中所掺药物,各家所载不一(见下表)。
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沉香、独活、硫黄、甘松、香附、丹参、细辛等药与艾绒混和制成艾条。
使用时点燃一头,穴上用布七层垫之,然后将此艾条按于穴上,冷则易之,每穴灸5~7次。
用以治疗风寒湿痹、痿弱无力以及一般慢性虚寒性病症等[2]。
太乙神针处方用药表(单位:钱)[2]书名艾绒乳香没药丁香松香麝香硫黄雄黄穿山田桂枝杜仲枳女冗皂角细垂川芎独活白芷堇乌川乌巴旦仁斑蝥全蝎桃树皮范毓?3011111211111111钛乙神针方》3011 1 12 1 1 1 1 1 1110.83《针灸逢源》太乙神针2010.3111111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3011111211111111111孔广培《太乙神针集解》301111 2 1 1 1 1 1 1 1 1 1114.1 《青囊秘传》4.1.1 组成艾绒3两,硫黄2钱,麝香1钱,乳香1钱,没药1钱,松香1钱,桂枝1钱,杜仲1钱,枳壳1钱,皂角1钱,细辛1钱,川芎1钱,独活1钱,雄黄1钱,山甲(炙)1钱,白芷1钱,全蝎1钱。
4.1.2 功效温通。
4.1.3 用法用量上为末,和匀。
预将火纸裁定,将药铺纸上,厚分许,层药层纸,卷如小竹管粗,令极坚,以桑皮纸厚包6-7层,再以鸡蛋清通刷外层,务需阴干,固藏,勿令泄气。
用时燃着熏之。
4.2 《纲目拾遗》卷九4.2.1 组成人参4两,三七8两,山羊血2两,千年健1斤,钻地风1斤,肉桂1斤,真川椒1斤,乳香1斤,没药1斤,穿山甲半斤,小茴香1斤,苍术1斤,真蕲艾4斤,甘草2斤,麝香4两,防风4斤。
杨式传统老架太极拳桩功三式芦文卿根据杨式传统太极拳的练习要求,要想将太极拳真正练好,必须从基本功和桩功开始,如欲建高楼大厦,应先将基础打好,有了浑厚刚柔的内力,在行拳推手等技法的练习上才能得心应手,真正体悟太极功夫的内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为了使太极拳爱好者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有所启发,现将流传在河北永年一带的杨式传统老架太极拳的三式基础桩功及练习方法加以介绍,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一、无极站桩。
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眼向前平视,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
两手掌自两胯向前举起,两臂弯曲,收至胸前,掌心相对,如抱球状。
两膝微屈,周身放松,无丝毫拙力,无思无虑,悬顶松腰,意守丹田,周身四肢内劲加厚外,而丹田气充足。
二、马步站桩。
两足平行分开,距离略宽于两肩,两脚尖向前,身体下蹲,成马步,重心分于两腿,小腿与大腿成90度,上身正直,悬顶松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中正,眼神前视,敛气凝神,以鼻呼吸,舌抵上腭,唇齿相合。
两臂屈弯,双手向前,掌心相对,如抱球。
练习日久,分为一升一沉,一升身咯上升,两手掌稍开,为吸气,贴于脊背,一沉即身体略下坐,两手掌稍合,为呼气,沉于丹田。
两手掌一开一合,一吸一呼,一升一沉,呼吸与动作吻合。
先天气与后天气,即上层气与下层气之沉升,中焦之气分为上下二层气,由鼻呼出,下层气渐渐沉入丹田。
胸腹中之气,出自中焦,分为上下二层,呼时上层气、后天之气,由鼻呼出,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沉入丹田;吸时上层气由鼻吸入,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逼上,此种境界,为气通。
凡练习正宗太极拳术至相当程度时均能达到,初练者可不必过分强求,初学时,每次只需十分钟至十五分钟,渐渐加至半小时至1小时。
日久以后,下部稳实有力,周身四肢内劲皆增强,丹田之气充足。
三、川步站桩。
两腿平行站立,右足向前迈出半步,脚掌着地,左腿屈膝后坐,成虚步。
松腰垂臀,两足距离约一尺左右,勿过近或过远。
上身正直,臀部勿突出,含胸拔背,虚灵项劲,尾闾中正,眼神前视,无思无虑,全身重心寄于左腿。
太乙神针实按灸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太乙神针是中医灸法中实按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清至今,历经数代医家不断传承改良,在治疗风、寒、湿邪导致的疾病方面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现代医家通过对太乙神针的方药组成、制作及施灸方法的进一步改良,不仅拓展了太乙神针的治疗范围,同时使其更加简便易行,易于为患者接受,在临床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今后应加强对太乙神针的基础研究,系统化、规范化其制作与操作流程,探究其治疗原理,为太乙神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太乙神针;实按灸;现代研究;综述灸法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产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灸法的起源据推测是在人类知道利用火以后人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时可能偶尔不慎被火烧灼而减轻或治愈了某些疾病或烧灼腹部缓解了腹部的寒痛以及胀满等症状于是便主动用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由此产生了灸法[1]。
到了明清年间,灸法发展极盛,出现艾条卷隔纸(布)施灸的方法——实按灸,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改进,实按灸的集大成者——太乙神针应运而生,其首见于韩贻丰《太乙神针心法》中,书中记载的以药艾条为基础形式,以实按灸为操作方法,成为太乙神针基础制作与操作方法,改变了原有的雷火灸配方,加入不同的中药粉末,使得太乙神针的疾病治疗范围大大提高。
在治疗风寒湿邪、体虚痛症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
本文归纳总结了太乙神针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发展,为太乙神针的继承与发扬提供理论基础。
1.太乙神针的历史源流1.1太乙神针的历史源流灸法的最初形式是《黄帝内经》以及《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直接灸。
至两晋与唐宋之间,首次出现了隔物灸疗,最早见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2],包括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
以后又不断的有医家对隔物灸的种类进行补充,如唐代孙思邈增加了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 宋代许叔微创隔巴豆、黄连灸疗。
至明清时期,灸法在施灸方法上得到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出现了艾条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新的灸疗方法。
门:五凤刀门.神拳门.鹰爪门.雁行门.八极门.韦陀门.华拳门.鸭行门.八挂门.雷电门.药王门.八挂门.西域金刚门.二郎拳门.一字慧剑门.血刀门.太极门.天龙门.聋哑门. 潭腿门, 玄指门, 五虎门, 双子门, 五湖门, 中抓门, 七青门, 大圣猴拳门, 黑龙门 (飞狐外传)铁剑门 (碧血剑)帮:丐帮.铁掌帮.长乐帮.屠龙帮.神农帮.海沙帮.巨鲸帮.黄河帮 (笑傲江湖)派:武当派.峨嵋派.古墓派.恒山派.华山派.嵩山派.泰山派.衡山派.青城派.逍遥派.星宿派.点苍派.无量剑派.雪山派.金乌派.上清观派.昆仑派.海沙派.仙都派.渤海派.八仙派..石梁派.太乙派.伏牛派.太别山派.九龙派.青海派.仙霞派.王屋派 (鹿鼎记)五岳派, 五岳剑派 (笑傲江湖)蓬莱派 (天龙八部)家:慕容世家.杨家.史家.祁家.胡家.郑家.丁家.范家.田家.洛阳韩家.鄂北鬼见愁钟家.苗家.温家.湖北阮家.云南沐家.辰州言家.孟家.教:日月神教.明教.波斯明教.全真教.神龙教.五毒教.天鹰教会:红花会.天地会.寺:少林寺.天童寺.大轮明寺.清凉寺.庄:梅庄.曼陀山庄.陆家庄.玄素庄其它:福威镖局.大理段式.灵鹫宫.秦家寨.白驼山.华山剑宗.西域少林.西藏密宗.桃花岛.蒲田少林.侠客岛飞狐:九龙派.龙门帮.药王门.少林韦陀门.潭腿门.华拳门.太极门.玄指门.雷电门.黑龙门.鹰爪雁行门.五虎门.双子门.五湖门.中抓门.鸭形门七青门.天罡剑.三才剑.八仙剑.八极拳.哪咤拳.二郎拳.先天拳.地堂拳燕青拳.金刚拳.昆仑刀.醉八仙.雪山:兴汉丐帮.天龙门.连城:青教.洞庭帮.血刀门.鹰爪铁枪门.太行门.万胜刀天龙:逍遥派.星宿派.蓬莱派.伏牛派.南海派.神农帮.清凉寺.灵鹫宫.秦家寨一字慧剑门.姑苏慕容氏.碧磷洞.赤焰洞.无量洞.虬龙洞.无量剑.金刚拳射雕:仙霞派鹿鼎:神龙教.王屋派.天地会笑傲:日月神教.恒山派.嵩山派.衡山派.泰山派.五岳剑派.海砂帮.黄河帮.天河帮.金刀门书剑:天山派.红花会.蒲田少林寺.琵琶门神雕:古墓派.绝情谷侠客:雪山派.金乌派.长乐帮.飞鱼帮.铁叉会.上清观.快刀门.鹤笔门.青龙门.金刀寨侠客岛倚天:明教.波斯明教.天鹰教.海沙派.青龙派.巨鲸帮.巫山帮.三江帮.西域少林金刚门.神拳门.五凤刀碧血:石梁派.仙都派.渤海派.青竹帮.金龙帮.龙游帮.铁剑门.出现在数部小说中的门派:全真教.五毒教.少林派.武当派.青城派.峨嵋派.崆峒派.昆仑派华山派.五台派.丐帮.鄱阳帮.铁掌帮.八卦门大理段氏.桃花岛.白驼山全真道道教教派,也称全真道或全真派。
门:五凤刀门.神拳门.鹰爪门.雁行门.八极门.韦陀门.华拳门.鸭行门.八挂门.雷电门.药王门.八挂门.西域金刚门.二郎拳门.一字慧剑门.血刀门.太极门.天龙门.聋哑门. 潭腿门, 玄指门, 五虎门, 双子门, 五湖门, 中抓门, 七青门, 大圣猴拳门, 黑龙门 (飞狐外传)铁剑门 (碧血剑)帮:丐帮.铁掌帮.长乐帮.屠龙帮.神农帮.海沙帮.巨鲸帮.黄河帮 (笑傲江湖)派:武当派.峨嵋派.古墓派.恒山派.华山派.嵩山派.泰山派.衡山派.青城派.逍遥派.星宿派.点苍派.无量剑派.雪山派.金乌派.上清观派.昆仑派.海沙派.仙都派.渤海派.八仙派..石梁派.太乙派.伏牛派.太别山派.九龙派.青海派.仙霞派.王屋派 (鹿鼎记)五岳派, 五岳剑派 (笑傲江湖)蓬莱派 (天龙八部)家:慕容世家.杨家.史家.祁家.胡家.郑家.丁家.范家.田家.洛阳韩家.鄂北鬼见愁钟家.苗家.温家.湖北阮家.云南沐家.辰州言家.孟家.教:日月神教.明教.波斯明教.全真教.神龙教.五毒教.天鹰教会:红花会.天地会.寺:少林寺.天童寺.大轮明寺.清凉寺.庄:梅庄.曼陀山庄.陆家庄.玄素庄其它:福威镖局.大理段式.灵鹫宫.秦家寨.白驼山.华山剑宗.西域少林.西藏密宗.桃花岛.蒲田少林.侠客岛飞狐:九龙派.龙门帮.药王门.少林韦陀门.潭腿门.华拳门.太极门.玄指门.雷电门.黑龙门.鹰爪雁行门.五虎门.双子门.五湖门.中抓门.鸭形门七青门.天罡剑.三才剑.八仙剑.八极拳.哪咤拳.二郎拳.先天拳.地堂拳燕青拳.金刚拳.昆仑刀.醉八仙.雪山:兴汉丐帮.天龙门.连城:青教.洞庭帮.血刀门.鹰爪铁枪门.太行门.万胜刀天龙:逍遥派.星宿派.蓬莱派.伏牛派.南海派.神农帮.清凉寺.灵鹫宫.秦家寨一字慧剑门.姑苏慕容氏.碧磷洞.赤焰洞.无量洞.虬龙洞.无量剑.金刚拳射雕:仙霞派鹿鼎:神龙教.王屋派.天地会笑傲:日月神教.恒山派.嵩山派.衡山派.泰山派.五岳剑派.海砂帮.黄河帮.天河帮.金刀门书剑:天山派.红花会.蒲田少林寺.琵琶门神雕:古墓派.绝情谷侠客:雪山派.金乌派.长乐帮.飞鱼帮.铁叉会.上清观.快刀门.鹤笔门.青龙门.金刀寨侠客岛倚天:明教.波斯明教.天鹰教.海沙派.青龙派.巨鲸帮.巫山帮.三江帮.西域少林金刚门.神拳门.五凤刀碧血:石梁派.仙都派.渤海派.青竹帮.金龙帮.龙游帮.铁剑门.出现在数部小说中的门派:全真教.五毒教.少林派.武当派.青城派.峨嵋派.崆峒派.昆仑派华山派.五台派.丐帮.鄱阳帮.铁掌帮.八卦门大理段氏.桃花岛.白驼山全真道道教教派,也称全真道或全真派。
很震撼,不⼩⼼泄露,已经被疯传的奇门飞宫秘传⼼法原创:⼤易本⽆涯(本名:聂海龙)本⽂为奇门飞宫研习⼼法,截然不同于世⾯所传,很具有指导性、实战性。
既然,被不⼩⼼泄露,也是公开机缘,就⼴为相传吧。
有⼼⼈⾃有所获所得。
· 原⽂分享如下:奇门飞宫有渊源,天地⼈神四重天。
三式绝学居为⾸,千载为证证如⼭。
⾸重盘式第⼀法,节⽓为准拆补安。
当论时家精准意,符头甲⼰⽀定元。
天⼄永对时⼲位,时⽀宫位太⼄专。
君观此法当有法,若不明⾔必枉然。
神符同天游宫位,地盘宫卦载各天。
冬夏⼆⾄分顺逆,局局始终在循环。
星门顺⾏总前进,余皆须清进退旋。
再论局成三宗法,主客我⽤六亲⼲。
三论临局决断法,此法明⾔也惊天。
世传宫间论⽣克,⽣得克失⾮真铨。
师传其⼈居⾸位,三奇六仪有⼀点。
阴阳原本平衡理,旺制衰扶可得安。
成败已明寻应时,应时九宫兴衰间。
未⾬绸缪为⼀智,运筹帷幄好扬帆。
万法归宗为⼀法,⼈⽣谋事顺地天。
冥冥之中⾃有⼒,尽在旺衰⽣克间。
⾮我此⽂未尽透,福德机缘待师传。
· 部分解读内容:奇门飞宫有渊源,天地⼈神四重天。
三式绝学居为⾸,千载为证证如⼭。
⼤易本⽆涯分享指导:奇门遁甲,被誉为“术数中的王者”、“三式绝学之⾸”。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已经有4600余年的历史,其强⼤的作⽤,已经得到如⼭如海证实的。
奇门飞宫,是属于奇门遁甲各个流派中飞盘奇门框架的应⽤,更侧重简捷性、灵活性和实战性。
这⼀点,⽆论是有缘⾛进奇门的新进易友,还是初学转盘后转⼊飞盘研究的易友,都是深有体会的。
明确⼀下奇门飞宫盘局构成:星、门、神、仪、宫共计星、门、神、仪、宫共计63位,三奇六仪在天地两盘出现,故称四重天。
明确⼀下奇门飞宫盘局构成:、天盘九星: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天柱、天任、天英,简记为:蓬、芮、冲、辅、禽、⼼、柱、任、英。
1、天盘九星:、地盘宫卦:坎⼀宫、坤⼆宫、震三宫、巽四宫、中五宫、乾六宫、兑七宫、⾉⼋宫、离九宫。
fill 第八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征文尚德立唐门精武传唐手——己武当太乙熊门唐手传人李玉庭文:李正阳(湖北)责任编辑:乔汉恩师喜玉庭i于一九零三耳二M初九车于一九八二耳正月刼去我的恩师李玉庭先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太乙熊门武术创始人李升庭祖师的三弟,生于1903年2月9日,卒于1982年1月6日,享年79岁。
恩师平生性格秉直,朴实无华,品格高尚,默默无闻,相貌书生,中等身材,为人温和,并非习武之人,但一生随其家兄李升庭在外设帐授徒,传播本门武术太乙唐手、七星活气功、刀枪剑棍等一十八般武艺和祖传中医伤科,后归落原天门县合丰区胡市供销社货栈,挑担下乡,服务百姓。
恩师膝下无儿无女,一生在外佃屋居住,平日为周边群众进行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患者处方医治,推拿按摩,但从不向人收取分文,恩师医、武在当地乃至应城、汉川、京山、仙桃、武汉等地享有盛誉。
独创太乙李氏唐手功夫生前在天门胡市开设武馆,授徒行医济世,人称“三师傅”或“三爹”。
由于李升庭祖师爷武功盖世,但目不识字,三师傅能文能武,能写善画,乐于施教,有很多大师傅的徒弟都是三师傅代教传授。
因此,除传授武艺和行医看病外,三师傅能将唐手功夫的全部武功、秘笈心法绘画并记录下来,所以,唐手功夫至今能完整、幸存地得以传承保留,其功不可没。
将熊门拳中花拳闲式除去,融合各门各派武功,形成了刚柔相济、独具特色的太乙李氏唐手功夫,李升庭、李玉庭为李氏唐手功夫鼻祖。
太乙李氏唐手功夫无论在套路内容,技击特点,拳术风格和训练方法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独树一帜,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海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武当太乙熊门武术的发展传承广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51II代II总第350期2019/10精心育徒无私奉献我从恩师时,恩师已有七十二岁,独自一人租住胡市,虽年岁已高,但动起手来,手手生风,刚如猛虎,前来求医问病的,络绎不绝,收授弟子从不对外公开,就是在租屋东家打拳练功都不敢张扬,所以打拳轻脚,练功纯气,随着当时形势变化,改革开放前夕的一九七八年有了重新兴武的势头,次年的一九七九年春,我将恩师从胡市搬到我家,这才开始大张旗鼓的兴武高潮,1979年和1980年在我家公开授徒,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先生都会如约而至,要求弟子们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太乙神针实按灸配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马 莉1,苏立林2摘要 目的:观察太乙神针实按灸配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将84例风寒型面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太乙神针实按灸治疗,并嘱所有病人日常加强锻炼㊂治疗前后采用House -Brackmann (H -B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㊁面神经电图分析及中医症状评分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㊂结果:对照组纳入41例,治疗组纳入42例㊂两组治疗后功能分级优于治疗前(P <0.05),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太乙神针实按灸配合针刺疗法治疗风寒型面瘫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加快病情恢复㊂关键词 风寒型面瘫;太乙神针实按灸;针刺;面神经功能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05.036 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疾病,多以单侧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多认为其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面部表情肌不完全或完全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症状㊂面神经麻痹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导致轴索变性,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部分尤为显著,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为主[1-2]㊂本研究观察太乙神针实按灸配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 2019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84例风寒型面瘫病人㊂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㊂治疗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18~84(57.6ʃ6.4)岁;病程1~5(3.8ʃ1.2)周㊂对照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19~81(55.4ʃ3.1)岁;病程1~5(3.2ʃ1.4)周㊂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针灸治疗学“中关于风寒型面瘫的诊断标准[3];西医诊断符合‘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关于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即病灶侧额纹变浅甚至消失㊁不能皱眉㊁眼睑闭合不全㊁眼裂变大㊁鼻唇沟变浅㊁口角下垂[4]㊂1.3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面瘫相关诊断标准;年龄ȡ18岁;病人自愿参与本研究㊂排除标准:不符合风寒型面瘫的诊断标准;有严重心㊁肝㊁肾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急性传染性疾病;拒绝配合治疗的病作者单位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150040),E -mail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引用信息 马莉,苏立林.太乙神针实按灸配合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5):935-937.人㊂脱落标准:主动放弃治疗;治疗期间出现危重疾病;治疗期间进行其他治疗方法㊂1.4 分组方法 将84例病人输入SPSS 26.0软件中,输出随机数字和数字分组,制作号码牌装入不透明的纸袋中,纸袋的编号与号码牌数字一致,按照纳入收治病人的顺序进行拆封及发放号码牌,按照号码牌的数字进行分组和治疗㊂1.5 治疗方法1.5.1 基础治疗 两组均按照2013年版‘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给予面神经麻痹的常规治疗,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炎琥宁400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50mL 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㊂1.5.2 对照组 给予针刺治疗㊂取穴:阳白㊁太阳(双)㊁迎香㊁地仓㊁颊车㊁下关㊁承浆㊁合谷(双):阳白穴向眼球平刺0.5寸;太阳向眼球直刺0.5寸;迎香向上平刺0.3寸;地仓向患侧平刺1寸;颊车㊁下关㊁合谷直刺0.5寸;承浆向患侧斜刺0.5寸㊂具体操作:病人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针刺部位,针刺局部消毒,采用0.25mm ˑ40mm 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针刺得气后,均使用平补平泻法,行针1min 后留针,每次留针30min ,每周治疗6d ,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5-6]㊂1.5.3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太乙神针实按灸法治疗㊂选穴:百会穴㊁大椎穴㊁翳风穴(双)㊁风池穴(双)㊂太乙神针制作:以清代‘太乙神针“[7]方为主方:木香9g ,乳香9g ,没药9g ,肉桂9g ,羌活9g ,防风9g ,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艾绒94g ㊁麝香少许揉散均匀,外用棉皮纸包裹成爆竹状,外用桑皮纸6层,阴干勿令泄气待用㊂具体操作:病人取坐位,先用75%乙醇在施灸穴位消毒,之后铺7层纱布,将点燃的针卷乘热按到纱布上,使药力顺着热气透进深部,每次5s ,嘱病人自觉热度难以耐受时提醒施灸者,将针卷抬起,将灰烬㊃539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3月第21卷第5期抖去,再将火焰吹燃,继续施灸㊂采用一㊁五㊁七阳数计算:替换1次为一针,每穴每次灸7针,每5d 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d [8],共治疗2个疗程㊂1.5.4 注意事项 施灸前,向病人阐明施灸方法,缓解病人紧张感以较好地配合治疗;施灸时密切关注病人反应,达到耐受阈值时及时抬起灸条,避免烫伤;施灸后嘱病人避风寒,并积极做面部表情运动,帮助恢复[9-10];针刺时若病人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起针并给予温糖水,嘱病人头低脚高位静卧即可恢复㊂1.6 观察指标1.6.1 面神经功能分级 根据‘House -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11]㊂Ⅰ级:各区面肌正常;Ⅱ级:仔细检查时有轻度的面肌无力,有非常轻的联带运动;Ⅲ级:明显的面肌无力,无面部变形,可有联带运动,面肌挛缩或痉挛;Ⅳ级: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Ⅴ级: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Ⅵ级:无运动㊂1.6.2 面瘫症状体征量化评分 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对额肌运动㊁眼睑开合㊁鼻唇沟深浅㊁耸鼻运动㊁口角歪斜㊁鼓腮漏气㊁食物滞留㊁颈阔肌收缩功能㊁味觉障碍㊁听觉过敏㊁流泪不适㊁下颌角耳部乳突部疼痛12个方面进行评分[12]㊂0分:正常或双侧对称;1分:轻度异常或轻微不对称;2分:中度异常或明显不对称;3分:重度异常或完全丧失功能㊂正常为0分,轻度为1~12分,中度为13~23分,重度为ȡ24分㊂1.6.3 面神经电图 采用面神经电图对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比较㊂1.7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病人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达到Ⅰ级;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病人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达到Ⅱ级;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病人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由Ⅳ级㊁Ⅴ级㊁Ⅵ级转变为Ⅲ级;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病人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Ⅳ级之上㊂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㊁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研究完成情况 治疗组2例病人脱落,对照组1例病人脱落㊂2.2 两组治疗前后H -B 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H -B 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单位:例时间组别例数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Z 值P 治疗前对照组4200319145-0.2890.775治疗组4200220146治疗后对照组4019107121-2.7740.006治疗组419912632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量化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详见表2㊂2.4 两组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潜伏期和波幅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潜伏期均降低,波幅均增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详见表3㊂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比较(x ʃs )单位:分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018.31ʃ3.37 4.97ʃ2.87①②对照组4119.57ʃ3.1110.89ʃ5.13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 <0.05㊂表3 两组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潜伏期和波幅比较(x ʃs )项目组别例数 潜伏期(ms )治疗前治疗后波幅(mV )治疗前治疗后眼轮匝肌对照组41 5.16ʃ0.84 4.45ʃ0.76①0.59ʃ0.350.65ʃ0.42①治疗组40 5.45ʃ0.64 2.35ʃ0.57①②0.63ʃ0.460.94ʃ0.34①②口轮匝肌对照组41 3.57ʃ0.41 3.09ʃ0.69①0.68ʃ0.210.72ʃ0.23①治疗组403.61ʃ0.472.86ʃ0.54①②0.61ʃ0.220.95ʃ0.17①②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 <0.05㊂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详见表4㊂㊃639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M a r c h 2023 V o l .21 N o .5表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例)显效(例)好转(例)无效(例)总有效率(%)对照组4199121173.17治疗组4019107490.00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㊂3讨论周围性面瘫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因茎乳孔内面神经突发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神经缺血水肿㊁脱髓鞘等㊂本病在我国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此病虽死亡率低,但导致病人颜面部改变,使病人形象受损,给日常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㊂目前西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一般给予抗病毒㊁营养神经㊁激素等药物以消炎㊁抗病毒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西医治疗手段虽能控制病情,仍存在诸多副作用,且病人病情复杂多样,因此临床疗效不同[6]㊂周围型面瘫中医也称为 口僻 厥口僻 等㊂中医学认为此病当为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卫气失职不固,风寒之邪乘势侵袭面部阳经脉络,致使面部一侧营卫不和,气血不得濡养筋肉经脉,导致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6]㊂‘灵枢㊃经筋“记载: 其病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故僻 ,面颊部乃阳明经所走行之处,故风寒之邪侵袭之后,治之以阳明经,‘诸病源候论㊃偏风口口呙候“记载: 偏风口口呙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㊂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 僻也 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 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因此中医治疗原则以祛风散寒㊁通络和营㊂太乙神针首见于韩贻丰‘太乙神针心法“,其改变了原有的雷火灸配方,加入了不同的中药粉末,使得太乙神针的疾病治疗范围明显增加㊂有别于雷火灸的猛烈药性,太乙神针的配伍替换为温补之药,如乳香㊁没药㊁肉桂等[13-15]㊂将之磨成粉后与陈年艾绒混合在一起,进行艾灸时对风寒型疾病效果尤甚㊂太乙神针使用七层纱布,其温补的药性借助灸力隔着纱布缓慢透入经络,达其病所,令灸热之气在治疗过程中得以持久㊁温和㊁均匀,从而提高治疗效率㊂故能温中逐寒㊁调和气血㊁回阳固脱,隔着纱布作用于皮肤腠理,可驱逐经络之中的风寒之邪,调畅气机,补充机体阳气,从而驱邪与扶正同治[7]㊂‘灸经图“记载: 哇鼻皱眼,当灸发际,灸耳上关,灸口吻,灸颊车髓孔,灸手阳明 ,使用太乙神针对阳明经和太阳经的穴位或经络循行部位进行实按灸治疗口眼歪斜时,取得较好的疗效㊂通过温热的灸热之力,将温补的药效传入经络,从而驱除经络中的风寒之邪,并温润经络肌肉,缓解病人因受风寒之邪导致的拘急紧张㊂综上所述,太乙神针实按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优于单纯普通针刺,且该方案具有起效快㊁病程时间短㊁治疗成本低㊁易上手操作㊁安全性高等优点,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案㊂本研究的局限性:由于治疗方法难以对病人施盲,样本量有限,未设置相应的安慰剂组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㊂今后将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延长随访时间,提高临床试验结果的可信度㊂参考文献:[1]李娜,黄心镜.温针灸治疗门诊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12):1871-1873.[2]杨娟娇,邵瑛,杨原芳,等.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9):1633-1635.[3]东贵荣,鲍春龄,周艳丽,等.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C].北京: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2011:7.[4]耿双.应用红外热成像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急性期介入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0.[5]王明明,蔡圣朝,黄雪珍.针刺 面八针 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2):50-52. [6]张胜.针刺配合灸翳风穴联合强的松治疗风寒型面瘫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7):144-147.[7]刘立公,顾杰.范毓香奇和 太乙神针 [J].中国针灸,2007,27(7):543-544.[8]曾欢,李敏,邝碧瑶,等.‘太乙神针心法“学术特点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0,42(2):179-180.[9]谢安阅.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10]刘洁声.太乙神针灸临证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1]吴昊.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应用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相关标准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2]王婷婷,陶勇军,楼喜强,等.梅花针扣刺联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15-118.[13]郑美华,叶婷,王广武.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9):58-60.[14]薛昊,张建斌,陈仁寿.雷火神针之 源 与 流 [J].中国针灸,2018,38(4):440-444.[15]CAI C Y,GONG Y F,DONG D Y,et bined therapies ofmodified Taiyi miraculous moxa roll and cupping for patients with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J].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8,2018:6754730.(收稿日期:2021-04-07)(本文编辑薛妮)㊃739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3月第21卷第5期。
玉环桩,我的至爱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入世弘法已二十多个春秋了。
其间的风风雨雨,其中的点点滴滴,脉传宗风,道演贤侠,为世人所瞩目,为世人所乐道,可谓风骚独领。
玉环桩为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密传之功,是门中所传的几个古老桩法之一,乃是丹道与武学之合参的又一捷径,为太乙门专修次第、必修之功。
近年来由于玉环桩的传播太广,在造福大众的同时,也像泛传太极拳那样存在着“徒有外形、毫无内蕴”的弊端。
更甚者,很多学员动作严重变形、失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就有违公开玉环桩功法的初衷了。
还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竟用什么没传心法之类的谰言来责难当初的传功者。
有鉴于此,特撰此文,述往事而怀师恩,宣妙法以呈大道;弃俗滥而扬宗风,纠流弊以正源本,“以慰先祖、以佑后人”。
玉环桩原为坤丹外显之功,对女子的身心调节有特殊功用,内含了补漏全形之法、修墙补屋之功,也包含了由武学直入丹道诸般次第,是不可多得的女丹真品,为女子修真入手之捷途。
而根据易法的阴阳同参之理,男子也可在玉环桩中得其三昧。
对于不能直入功力威猛的“武当太乙十三桩”之首桩“大字桩”的人,也可通过玉环桩入门,体会先祖所言“玉环桩与大字桩有同等威妙”的法语,并由此而掌握武当内家功法之精髓。
玉环桩除武法外,对强身健体有着极其特殊的功效。
通过肢体的运动,行血推脉,使气血周流,元气运遍周身,在体内形成“太极双仪环”(古人喻之为“玉环”),使全身健康,对妇女及老弱之人非常重要,尤其对女性疾病及中老年慢性病有相当显著的疗效,对改善人体的体质及开发人体潜能也有着特殊的功效。
此玉环桩是本门各桩之主桩,是采气外放之手法,包含内家掌法之绝学,是历代贤侠剑道之不传之密。
回想当年,松花江畔的无数个早晨,伴随在师父身边受教的情景,时不时的呈现在我的眼前。
诸兄弟的朗朗笑声仍回响在耳畔,恩师、先祖的音容笑貌仍在。
可转眼几十个春秋已过,几位先祖均以驾鹤西游,就连师辈和诸兄弟也是天南地北,各居一方,甚少有机会相聚。
黄易笔下武功大全列表边荒传说九韶定音剑九韶定音剑是谢玄凭之冠居九品高手“上上品”的绝世剑法。
是谢玄名扬天下的绝学,自二十三岁击杀上任的两湖帮帮主“刀魔”向在山,跃升“九品高手”上上品的宝座后,十多年来未逢敌手,曾斩杀小活弥勒竺不归,但与慕容垂力斗一场后两败俱伤,谢玄更因此伤而英年早逝[1]。
九韶定音剑最奥妙处,在于剑锋高速振动使啸声大作,剑啸声和定音剑的招式并不完全吻合,似乎另有一把无形之剑互相呼应,扰敌惑敌,令敌人生出错觉,眼见之招和耳听剑啸生出差距,玄妙非常[2],剑招发出的吟啸,可以气象万千也能潇逸跳脱,具备音乐美感,令人可敬可畏。
兵器九韶定音剑是谢玄威震南方武林的宝剑,在九品高手排名中犹在司马道子的忘言剑跟桓玄的断玉寒之上,剑长四尺二寸,在剑脊一边沿锋口开出九个比尾指尖略捆的小孔,可在使招时发出悠扬的剑啸[3]。
天地明环两湖帮主聂天还登上外九品高手次席的武功,天地明环是南方最有名的奇门兵器,不论远攻近搏,皆有夺天地造化之功,聂天还可以独斗手法掷出双环,大小两环先后脱手,循着两道奇异的路线回飞攻击,再搭配腰间飞刀攻击,杀伤力更上一层楼[4]。
而且聂天还掷环手法极为巧妙,不但使人没法凭声音判断双环追来的线路,且没法拿捏其击中自己的位置和时间[5]。
刑遁术刑遁术是魔门天魔策十卷之一,共分九章,因鬼影之死而告失传。
共分成九章,其中七章专讲各种酷刑和逼供的残忍手段,最后两章则是专论遁术,其它以论述武功心法为主的册卷比起颇为异类,而鬼影更因天生聋哑残疾将遁术练至登峰造极的境界,但他练成遁术后,却把载有遁术那两章撕毁,因此在鬼影身亡后,遁术便告失传,据墨夷明猜测鬼影毁去遁术,是为魔门后人设想。
[6]。
遁术代表的不单是来无踪、去无影的功夫,也是一套特别的武功心法,甚么气机牵引全不起任何作用,所以即使能把他重重围困,只要有一丝空隙,仍能安然逸去。
遁术最高功法叫金蝉脱壳,一旦施展,不论敌手攻击如何凌厉霸道,也能将攻击转化成有利己身的力量,再借势远遁。
太乙神针灸法记载于《针灸书》第1卷。
成书于18世纪中期( 注:雍正年间),又称大乙针。
是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形成的药艾条灸法的一种,调整艾绒中所加入的中药处方而重新命名的。
其内容有针法、入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理及说明等。
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
针刺治疗在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并且逐步形成为完整的体系,在全国已享有盛名。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组织专家诊证,特向全世界推广介绍3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
这些病症涉及内、外、妇、儿及五官乘等多种科目。
针刺疗法常被人们认识为毫针为主的治疗,实际上是演变而来的。
针具的发展大体分为砭石、九针、毫针、现代针等阶段。
砭石阶段是以石代针和刀,认为“砭石”就是针刺治疗的鼻祖。
许多古代书籍有记载,如《管子》曰:“疽之砭石”,《汉书·艺文志》曰:“医经去……用度箴石汤火祛施”。
《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
”《素问·异法方宜诠》中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痛疡,其治宜砭石,……”《灵枢·五版》云:“故其已成脓血压,其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在新石器时代,砭石已成为专门治疗器械,有固定的形状,这些形状除了圆形、尖针形,还有能够切割的带刃的砭石。
这些带刃的砭石多用来切割排脓放血。
据《黄帝内经·素问》云:“气盛脓血聚亏,可以砭石之针破去也。
”1965年湖南省华容县长岗庙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三件磨制精致类似锛状的石器。
其中一件为长方形,长6厘米,一侧上方有半圆形缺口,另一件近似方形,长约4.8厘米,还有一件为正方形,边长为3.2厘米。
这三件都是单而斜刃,刃口锋利,作“砭石”用,容易切开皮肉排脓放血。
1966年湖南长沙接驾岭西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把石刀,长6厘米,宽约3.2厘米。
1955年河南省郑州市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一种玉质小型剑状工具,它和古“九针”中的铍针外形相似,是一种玉质的剑形“砭石”。
七大武术拳系的简介资料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
同时中国武术也有七大拳系。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大拳系的简介。
七大拳系一:少林拳系少林武功的渊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的武功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之术(气功)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有些人入寺以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
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窜扰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当时有少林派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掐。
这些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
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
倭冠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长刀(倭刀,类似后来的日本军刀),凶猛异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杀得一败涂地。
在这次抗倭战争中,先后三十余名少林寺派武僧为国捐躯。
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福建人)途经嵩山,曾拜谒少林寺。
俞大猷本是一代武林宗师,他发现少林寺的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失”,于是将自己精研的棍法传给少林寺僧。
少林寺棍法由此精进。
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被公认为棍法正宗。
此后,少林寺僧又专攻拳术,以使拳术与棍术齐名。
明末时,少林僧洪记又从一位名叫刘德长的高手那里学得独步天下的峨眉枪法。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寺广泛汲取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又学习了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
同时,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
这样,少林拳系实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武当“太乙隐仙派”有七大专修功,现简述如下:
1、寒暑铁布衣:
按法修炼,一月后便可达“寒暑不侵”之境,可单衣在零下10度至零上40度之间的环境内活动自如,并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两个月后,周身可任棍棒击打不伤,并可数日不食,真气溢满力大无穷。
2、鹤舞风摆柳:
“鹤舞风摆柳”既是修太乙五行拳及太乙九宫十八跌的基本功,其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可系统修炼的内外双修的特殊功夫。
其由“太乙混元桩”、“独立风云桩”、“鸳鸯水上飞”、“凤凰三点头”、“金钩滚跌桩”及“太乙颐养术”六大部分组成。
3、太乙哼哈力
“拿住丹田练内功,太乙哼哈力是道家太乙门武功的基础内壮功及受力发力功夫。
有关拳谱说,
哼哈二气妙无穷----”由此可见“哼哈力”源流之广。
其“哼”字指的是受力之法,“哈”字则全是发力之法。
需要经过“太乙混元桩”、“玄门抟气术”、“九九和合凝”等系列步骤锻炼,然后才谈得上受力发力养力化力的修为。
4、太乙磨盘手
“太乙磨盘手”又称“太乙魔手”,是武当道内秘传的内外双修之功。
通过“筋、骨、皮、气、运、化、阴、阳、神”等九个层次的系列的修练,实为太乙道法中由武入道的一大法门。
5、五雷劈空掌
“五雷劈空掌”纯粹为内家武学以气击人的功夫。
必须由“太乙混元桩”入手,通过“提气丹田”、“炼气化劲”、“和合凝集”等系列功夫的修炼,便全身经脉气血贯通。
其后再经过采收阴阳二气合本身先天元气,炼而聚合为通灵活泼之气团,此气团能随神意运化贯注于各处,
气流由双掌发出时,便形成一股特殊的内气能量流。
6、太乙阴阳术
“太乙阴阳术”的功法有两重,在武功而言它是太乙派“阴阳掌诀”的修炼秘技;在道法而言,它蕴涵着道家隐仙派“阴阳道法”奥秘。
武功方面,由“太乙绵掌”及“太乙雷掌”两部分组成的。
在道法而言,“阴阳道法”是张三丰嫡传之隐仙派传习的最重要的入道方法。
其特点是由“阴阳栽接大法”可迅速入道得功。
7、太乙摄心术
“摄心术”是古代道教内纯粹修炼精神的功夫,教内也称为“九层炼心术”,通称为“摄心九论”。
摄心九论内容:
1、和合诀:功分三层九步,俗称九九和合凝,为“太乙摄心术“的最基本功夫,主要修炼自身呼吸与精神的基本能力和相互的结合能力。
其具体功法为:
第一层:调息
第一步:沐浴平息
第二步:吞放调息
第三步:鼓荡凝息
第二层:凝神
第四步:神息初凝(心息相依)
第五步:息凝光现(玄窍出现)
第六步:光息相凝(窍穴相合)
第三层:和合
第七步:物我初和(以窍罩物)
第八步:人我初和(以窍罩人)
第九步:空鉴和合(神窍和合)
2、身神通:身、气、神的凝结,即俗称所谓“迷魂手、乾坤网”。
其功法共分为六步,分别为:
第一步:升降(凝气升降)
第二步:开合(内外和丹)
第三步:收放(丹气出入)
第四步:运化(神气和化)
第五步:凝结(神气相凝)
第六步:伏藏(玄气伏藏)
3、他心通:功分为调息、凝神及和合三部。
但具体功法则截然不同,另具特点。
第一步:调息----同步呼吸
第二步:凝神----神息相和
第三步:和合----心心相印
4大化通:功分九层,以前三项功法为基础,用之以应事体物,继之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证过程。
至此才真正进入了摄心九论的漫长修习之路,心灵将逐步体验从“未纯”到“凝灵”的九层境界。
摄心九论共分为九个部分,或称九个台阶,九个境界,从第一到第九必须按部就班地深入,其名目分别为:
一炼未纯之心,二炼初定之心,三炼未复之心,
四炼退藏之心,五炼重塑之心,六炼了性之心,
七炼已明之心,八炼冥伏之心,九炼凝灵之心。
以上虽说古人将之分为九个部分,其实正如我们通常将事物分为起始、进行、结束一样,我
们也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未纯之痴迷到入定、未复,是指心灵通过一系列的修习、反思、回归等体悟后,产生了第一次飞跃,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体验已不再停留在通常的由表及里的基础上,而是思路大开,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
相应,修炼者的身体上也产生了很大变化,可以初步将纷乱的思绪定静下来,将心灵之波渐渐沉淀,风月初开进入一片新天地。
第二部分,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修习,已有一定的效果,这时已是变化之机,此时的变化方向有两个,一为进,一为退。
身心的变化,带来了动力,于是急流勇进,欲求再上层楼,此是修习大忌,因此后面继之以“退藏”、“筑基”和“了性”。
而身心的变化同样可能引起另一种可能。
通过对事物的了解,渐渐看到事物的本质后,也会引起人们的厌倦之心,众生碌碌、爱恨名利均如过眼烟云,生活原来如此乏味,正如佛教所言“人生就是苦”,修行者之心灵受此影响,此是“退藏”过重,有碍进步,于是必须再筑根基以求“了性”。
身体中也是如此,意气如溶,浮气初定,必须打稳基础,再上高峰。
第三部分:修至这里,可以说修行者已达到很高境界了。
这时人生进入另一个转折。
就是象孔子形容的那样,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耳顺,六十知天命,七十古来稀,到此境界便是已属“知天命”了。
此时一颗心已是通明透达,人间万事万物均如眼底烟云,了如指掌;任何事物均可直指本心,不再有迷惑之态。
可以很容易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可以从心所欲,为所欲为。
但此时虽已“了性”,却正是一个变化之机。
此心虽已“知天性”,识本源,却仍未能心合自然,天人合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我们通过能力可以认识自然,通晓自然规律,这已象蚂蚁只能永远在地上爬一样,三维空间永远不能被它们掌握。
我们生活在自然这个整体中,我们的心灵活动只能限制在这个整体内,广袤无际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整体,即封闭又开放,我们的一切心灵活动也均局限于这个宇宙之中。
不要妄想去把握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那只有造物主才能做到。
人类按一定的规律生息,我们只承认有规律存在,却不相信规律的来源,这规律是从何而来?既然万物都是按一定规律运动的,那么谁设置了这些规律?命运是一种规律吗?
这些我们以现今的知识都不能得知?
因此人类始终都是迷惑的,就如一个单纯而倔犟的孩子,他不能被说教,只能按自己的牛脾气去任性而行。
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搞清那个“来源”,也许我们一直都站在那个“来源”面前而对之视而不见;就如肉眼都无法看见空中的电波一样。
“来源”就在我们的心中。
让我们进入我们的内心,我们就会进入“来源”。
我们不用去观察,“来源”无法被观察;我们也不必去惑知,“来源”无法被惑知。
我们知道它在,于是我们进入它,我们成为它的一部分,与它融为一体。
于是,我们就是“来源”,我们就是规律,,我们就是自然!
我们放弃了痴迷,贪恋,甚至我们还要放弃明智,然后我们才真正地做到让心灵澄清明净,有如山中月下一碧潭,随风而波,风定而止。
一颗心活泼地再无拘
这就是凝与灵,这就是“摄心九论”的最高境界,应该说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