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断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与瞬时地震属性_罗登贵
- 格式:pdf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9
地质学知识:活断层与地震预测研究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地震是一个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目前还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各种地震预测方法。
其中,研究活断层是地震预测的一个重要方向。
活断层是指地球上相对活跃的断层带,通常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区域。
在活断层上,岩石分裂和移动会导致地震发生。
通过对活断层的研究和监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破坏主要集中在地壳上部,活断层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千米。
地震的预测主要考虑活断层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历史,以及断层上的地震监测数据。
活断层的结构、活动性、位移和滑动速率等信息对于预测地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预测的难点在于,活断层的结构和活动特征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观测。
科学家们通过采用各种手段来获取和分析活断层的信息。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地质、地形测量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是比较常用的手段。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通过探测地下结构来获取活断层信息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测量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弹性模量等参数,从而获取震源、震源深度、断层参数和地下介质信息等。
地震地质是一种通过分析岩石样本和地貌变化等,来研究活断层历史和特征的方法。
地形测量则是通过高精度的测量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来获取地表和地形变化的信息。
相比之下,卫星遥感则可以提供更广阔的信息范围和更高的数据精度。
通过以上方法获取的活断层信息,需要进行整合和分析,以判断地震的概率和可能的震级等信息。
科学家们可以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库来预测相同地区和活断层的地震,还可以通过模拟地震等方式来扩大研究深度和范畴等。
当前,地震预测已经成为震后救援工作和地震安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活断层的地质构造和变化过程,科学家们不断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地震预测的技术和方法还将不断更新和改进,以应对地球表面上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地震灾害。
钟祥市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
雷静雅;王开岭;胡坚;罗登贵;龚凯虹;王磊
【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年(卷),期】2013(033)0z1
【摘要】通过钟祥市农村民居抽样调查,对其民居建筑物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和抗震性能评价,得出钟祥农居结构抗震设防存在如下问题:1)地基未做适当的处理;2)结构构造措施不到位;3)墙体强度低;4)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差.
【总页数】4页(P133-135,139)
【作者】雷静雅;王开岭;胡坚;罗登贵;龚凯虹;王磊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开封大学,开封475004;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开封大学,开封47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6
【相关文献】
1.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梧州市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 [J], 杨钦杰;刘华贵;赵修敏
2.张家口西部山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 [J], 贾晓辉;李皓;李姜;贾军鹏;杨凡;张合;
3.北京延庆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分析 [J], 栾桂汉;任志林;王飞;何西令
4.桂东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 [J], 杨钦杰;高鹏飞;赵修敏;刘华贵
5.河南范县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 [J], 孙杰;李涛;张扬;马兴全;赵显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Ms 8.0级地震强震记录所揭示的地震断层特征分析张冬丽;徐锡伟;周正华;于贵华【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0(017)005【摘要】基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 8.0级地震的强震台站记录,对比发震断层两侧的峰值加速度与地表破裂带上同震位移的分布特点,探讨了地震动强度分布特征与地表破裂位移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近断层典型台站的强震动记录时程特征,获得了强地震动记录中所包含的断层破裂过程和破裂习性信息,从强震观测记录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汶川地震主震的多次破裂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主震至少包含了4次地震破裂事件,最主要的前两次破裂事件分别对应映秀-北川断裂段和北川-南坝断裂段的破裂过程,后两次破裂事件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小,应该是第二次破裂过程触发局部次级破裂所引起的.此外,垂直于断层的峰值加速度剖面揭示的发震断层的高倾角逆冲特性,与地震地质调查和小震精定位等确定的相应结果是一致的.【总页数】10页(P33-42)【作者】张冬丽;徐锡伟;周正华;于贵华【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基于汶川 MS8.0地震强震动记录的山体地形效应分析 [J], 王伟;刘必灯;刘欣;杨明亮;周正华2.基于汶川8.0级强震记录的近场地震动特征分析 [J], 李英成;陈清军3.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地震记录仪记录汶川Ms8.0地震震相到时准确性验证 [J], 韩进;谢蓉华4.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甘肃强震记录与初步分析 [J], 刘旭宙;姚凯;何新社;周民都;闵祥仪5.吉林松原MS5.7、MS5.1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 [J], 徐钦; 陈琳荣; 张宇; 王文才; 石文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论文提要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层错断和波阻系的错断,在断层两侧波阻关系稳定,波阻特征稳定,这一般是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层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等引起,区别他们要综合考虑上下波阻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常表现为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都是一样的影响。
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中断处往往伴随出现一些异常波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一、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图一所示是水平地层中直立断层、倾斜正断层、倾斜逆断层的断层模型和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二)倾斜地层中的断层当断面倾斜时,断面反射波向其下倾方向偏移有以下几种情况: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的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图一)绕射波的极小点对应真实地层断点位置,断盘反射波在断点处与绕射波向切,断面反射相对地下真实地层的断面位置总是向下倾方向偏移。
浅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地震小区划覆盖层厚度及隐伏断裂——以九江芳兰规划区为例林松;蔡永建;雷东宁;王秋良;杨钢【摘要】以九江芳兰规划区为例,利用浅层地震反射方法获取小区划工区的覆盖层厚度,并查明周边隐伏断裂位置及特征.结合钻孔资料对比解译,对地震小区划工作提供基础地震地质信息,同时为该区的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资料.【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8(038)009【总页数】6页(P881-885,896)【关键词】浅层地震反射;地震小区划;覆盖层;隐伏断裂【作者】林松;蔡永建;雷东宁;王秋良;杨钢【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城市地震小区划以地震危害性分析、地震影响小区划、地震灾害与损失预测以及抗震防灾规划等为主要研究内容[1],是一项在城市地区进行地震学、地质学、土力学、地震工程等多学科的调查与研究工作[2]。
在城市化进程中,地震小区划可为新建、扩建、改建的大型建筑和公共设施提供抗震设防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对潜在地震地质灾害作出客观评价。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可以为小区划工作提供工程地质分区依据,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其主要目的是查明区划范围内覆盖层的厚度以及是否有隐伏断裂存在,但单一的钻探工作难以查明较大范围内的覆盖层厚度信息以及存在的隐伏断裂。
浅层地震反射在郧西盆地断层探测中的应用与研究林松;罗登贵;李媛;周欣【摘要】在前期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郧西盆地进行针对性的浅层地震反射勘探,并利用地震发射结果来确定断层位置及构造特征.该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地震安全系统的建设有一定意义.【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4页(P146-148,191)【关键词】浅层地震反射;两郧断裂;断层探测;南水北调【作者】林松;罗登贵;李媛;周欣【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郧西盆地属于两郧断裂构造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必经之地。
研究断裂区断层确切的空间位置、运动性质、活动时代等,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地震安全系统的建设意义重大。
目前,对于两郧断裂区断层的确切位置没有定论。
根据项目组设计,结合相关地质调绘资料及遥感资料,对两郧断裂郧西盆地进行了浅层地震反射勘探,目的是通过浅层地震反射勘探,识别出浅部(0~100 m)地下地质结构的空间展布状态,为地质填图、断层活动性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1.1 两郧断裂概况两郧断裂西起漫川关盆地西北,东延经郧西、郧阳、均县,没入南襄盆地,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延伸约250 km,主断面倾向北,倾角40°~75°。
新晃贡溪重晶石矿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个沉积型重晶石矿。
矿区位于湘黔两省接壤处。
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台江南古陆的雪峰古陆湘黔桂隆起带。
含矿岩系为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白云岩、留茶坡组硅质岩及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下段碳质页岩。
其中后者是主要含矿层,由碳质页岩、重晶石、钙质磷块岩、硅质岩组成,厚10.8一11.72米。
重晶石矿体赋存于含矿层中部,位钙质磷块岩之上,碳质页岩之下。
含矿层底界清楚,顶界与碳质页岩呈过渡关系。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
一般走向长几公里,最长20多公里,厚1.5一3.0米,最大厚度7.0米,全矿区平均厚度2.04米。
矿层产状平缓,构造简单,往深部厚度增大。
第一章新晃工业园区域构造稳定及地震1.1 区域地质背景本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总体地势为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呈阶梯状递降,并形成明显的三个阶梯台面及其之间的过渡梯坎带。
拟建场址区位于第三级阶梯之上,区域剥夷面普遍发育有三级。
本区所属大地构造单元位于Ⅰ级扬子地块东南缘,与Ⅰ级构造单元华南褶皱带相接,现今构造为武陵山—新晃—凯里—三都逆冲推覆-褶皱带。
区内沉积盖层出露齐全,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各系地层之间除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为整合接触、前震旦系板溪群与梵净山群、侏罗系与白垩系—第三系以及第四系与老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外,其它各系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上述地层接触关系反映区内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即震旦纪前的武陵运动和雪峰运动、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和新生代的喜山运动。
武陵运动和雪峰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产生褶皱变质;燕山运动使古生代至中三迭统的沉积盖层产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奠定了本区的构造框架;喜山运动在区内表现为构造的继承活动和下第三系轻度褶皱、断裂。
根据区域新构造运动分区,本区位于“黔东湘西弱上升区”内(图2.1—1),区域总的地势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方向呈阶梯状降低。
图2.1—1 区域新构造分区图1、Ⅰ级构造单元界线2、Ⅱ线构造单元界线3、Ⅲ级构造单元界线1.2 主要断裂特征及活动性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且不同方向者相互交合,错移着不同时代的地层,构成本区复杂多变的构造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