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婚俗的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在山西生活中结婚的习俗与禁忌本资源来自:山西生活门户山西生活频道欢迎山西以及全国朋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婚姻,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
它构成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
这一礼仪的重要意义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那样:“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婚姻礼仪必然带有那一社会的深深烙印;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
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婚姻礼仪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
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礼仪,会受到人们广泛的承认而历久不衰;一些恶风陋俗也会凭借旧的社会残余势力因袭衍留下来。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
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
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议婚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
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
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
山西婚嫁习俗结婚前的准备对于新人来说是辛苦的事情,很多细节都要注意,尤其是结婚的风俗。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山西婚嫁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山西婚嫁习俗现代意义上的婚礼,也就是今天青年男女们所举行的婚礼,一般是指结婚典礼,也就是结婚当日所举行的仪式、程序、方式。
古代意义上的婚礼则是指包括结婚仪式在内的,从议婚到订婚,直至结婚的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序,无论是古代和现代,结婚当日的典礼无疑是婚礼最重要的内容。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婚礼的许多作用已被正式的社会组织,法律机构的注册登记所取代。
在传统社会,婚礼的作用如同现代社会领取结婚证,以取得法律和社会的承认是一样的。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中,婚礼的真正意义在于“别男女”。
《大戴礼记·盛世篇》日:“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淫乱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
”在儒家看来,家庭的基础在于夫妇,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在于婚礼。
婚礼即然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必然要有庄重而严格的程序,严其男女之别,而后才可以使夫妻关系有一个稳固的基础。
正因为婚礼担负着如此重任,所以历代对于婚礼都十分重视,有载于典籍、行于民间的所谓六礼,这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程序分明,极为隆重。
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各地民情不同,六礼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人们都还遵守着,但完全意义上的六礼已在民间逐渐变得不完整了。
即便是在山西这样一块不大的范围内,六礼的具体风俗在各地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差异,人们把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到了结婚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程序渐趋淡化。
山西婚嫁习俗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
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
“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
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
山西民间婚俗议婚提亲合八字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
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
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
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
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
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
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
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
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
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
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
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
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山西的结婚礼俗
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省份,其婚礼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在山西,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涵盖了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
下面介绍几种山西的结婚礼俗。
1. 订婚仪式
在山西,订婚是结婚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订婚仪式通常在男方家中举行,男方家长要拿出精心准备的茶水和点心,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欢迎。
女方家长则带着女儿前去拜访男方家长,交换礼品,并约定婚礼日期。
2. 迎亲仪式
在山西,迎亲是一项非常喜庆的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和伴娘一起在自己家中等待新郎的到来。
新郎一般会带着一群兄弟,挑战一些难题,如抬轿子、破红布等,以求得到新娘的“认可”。
当新郎成功通过所有难题后,才能迎娶新娘回到男方家中。
3. 拜堂仪式
拜堂仪式是结婚仪式的重头戏。
在山西,拜堂分为三次拜礼:先是新郎和新娘向天地拜,表示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其次是向双方父母拜,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和尊重;最后是向亲友拜,表示对亲友的感激和祝福。
4. 宴席和敬酒
在山西,婚礼宴席是必不可少的。
宴席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宾客要穿上盛装,品尝各种美食,并参与敬酒仪式。
敬酒是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新娘和新郎要向所有宾客敬酒,以表示感激和祝福。
总之,山西的婚礼文化丰富多彩,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意义。
这些传统的婚礼仪式和习俗不仅体现了山西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 1 -。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主要特点是讲究热闹、隆重和喜庆。
在婚礼前,新郎要在新娘家祭拜祖宗并进贡礼品,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激;而在婚礼仪式中,新郎要先到新娘家接送新娘,并在途中进行各种场面的吉祥活动,如接新娘时放鞭炮、挂花轿、撒硬币、敬烟酒等等。
到了新郎家,还要再举行一次盛大的迎亲仪式,新娘则要在新家中祭拜祖宗,并向新家的家人敬献茶叶、糖果等礼品,以表达她对新家庭的敬重和忠诚。
在婚宴中,新人的父母还要为亲友们奉上精美的宴席,并表演各种寓意吉祥的节目,如狮子舞、龙舞、舞狮子等等。
结婚的第二天,新娘还要随新郎到新家拜访和向新家的家人问候,这一天也被称为“新家迎亲日”。
总之,山西太原的结婚风俗很有特色,展现了该地的民俗文化和风情。
山西的婚丧嫁娶习俗篇一:运城婚俗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在运城地区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儿子结婚时,要给父母抹红和抹黑。
在儿子生下小孩以后,也要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者抹黑。
这种抹红或者抹黑,带有一种喜庆色彩。
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
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
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
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者马上洗掉,还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锅底抹一把,再给同辈的脸上抹上去。
这种抹,常常是对方不太防备的时候进行的。
比方说,张大爷的儿子结婚,李大叔前来贺喜,李大叔对张大爷说:“大哥,添喜了,你们家添人进口,喜事喜事。
”就在说话中间,李大叔已经伸出带着黑的掺了油污的手,给张大爷抹了上去,趁张大爷不防备时已经完成了任务。
无论是抹红和抹黑,都有着开玩笑、添彩、增加喜庆的意味。
这种民情风俗,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结婚的时候,少不了要找许多小孩子来当仪仗队。
新娘进门前必须要有专人点上一把柴火绕着转几圈,据说这是为了驱散小鬼,为新人祝福。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世界上各个民族中最强烈的,天大地大祖宗最大,结婚这等人生大事,怎么敢把祖宗忘记了呢。
在当地,人们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时如果待客没有“面面儿”那是很没面子的事!放一点儿白色的“面面儿”在锡纸上,卷成一支像香烟一般粗的中空纸筒,随着打火机的来回烘烤,一股白烟被吸进嘴里,整个屋子里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药片味。
面面儿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旧时,举凡育子、做寿、成年、婚嫁、升迁、新居落成等喜庆宴集,多有戏剧演出。
有的是主人借演戏铺排场面,酬宾宴客,以示庆贺,有的则是乡邻亲友延请戏班,以之为贺礼。
富豪之家每逢喜庆多有戏剧演出,家境艰难者,有时为习惯所囿,也不得不为近几年,虽然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却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些本已绝迹的旧风俗、旧习惯、旧传统又纷纷卷土重来,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刹是盛行,尤其是在婚丧嫁娶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
山西太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传统和习俗。
在这里,结婚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通常需要进行多个环节和仪式。
首先是定亲礼,未婚男女在家长的撮合下,通过相互了解和认识,达成婚姻协议并进行定亲礼。
定亲礼通常是在两家亲戚朋友的见证下进行,男方会送给女方一些礼品表示诚意。
然后是纳彩礼,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的彩礼,通常包括金银首饰、奉子成婚礼金等。
女方家庭也会准备一些嫁妆,如家具、床上用品等。
接着是婚礼仪式,一般在男方家里进行。
仪式包括迎亲、过门、敬茶、交杯酒等环节。
在敬茶环节中,新人会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父母的感恩和敬重。
交杯酒环节则是新人交换杯中酒,象征着夫妻之间的互相扶持。
最后是新房入门,新人会进入新房,进行祭拜、睡觉等环节,表示开始了新的生活。
此时,婚礼正式结束。
除了以上环节外,山西太原的结婚还有一些特有的风俗,如新房放炮、喜宴送礼等。
这些风俗不仅代表着传统文化,也让结婚更加热闹和喜庆。
- 1 -。
山西晋城婚礼风俗标准山西晋城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婚礼风俗也是其独特的传统之一。
在山西晋城的婚礼中,人们注重传统仪式,礼仪庄重,充满喜庆氛围。
以下是关于山西晋城婚礼风俗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婚礼前的准备工作1. 结婚准备:在山西晋城,一般由男方家庭主动向女方提亲,经过双方父母商议之后达成婚约。
2. 婚期选择:在山西晋城,人们往往选择在农历传统节日或吉日黄道吉日进行婚礼,以求顺利和吉祥。
3. 婚礼筹备:在婚礼前,男方家庭需要准备礼金、婚车、婚房等婚礼必备物品,还要邀请亲友准备参加婚礼。
二、婚礼仪式及流程1. 迎亲仪式:根据山西晋城的传统,新娘出嫁前,新郎要率领一队迎亲人前往新娘家接亲。
迎亲队伍会由鼓手、吹箫人、穿着婚服的新郎等组成,具有热闹喜庆的氛围。
2. 交杯酒仪式:在山西晋城,新婚夫妻要在婚礼上进行交杯酒仪式,以象征两人相互倾诉爱意、相互扶持的寓意。
3. 敬茶仪式:在婚礼上,新娘要向男方家长敬茶,表示对新家族的尊重和感激,并获得家长的祝福。
4. 燃烛仪式:新婚夫妻一同点燃一对新婚烛,象征着共同度过一生,并举行祈福仪式,祈求新婚夫妻平安幸福。
三、婚宴及婚俗习惯1. 婚宴:在山西晋城的婚宴上,通常会准备各式各样的山西传统美食,如汾阳四宝、糖炖核桃、黄瓜拌粉等,来招待宾客。
2. 酒令:在婚宴上,新郎要和宾客们进行酒令,以增加婚宴的气氛和热闹程度。
3. 新娘抛绣球:在山西晋城,新娘会在婚宴上抛绣球,寓意着传宗接代和家庭幸福。
4. 拜堂:新婚夫妻要在婚宴上进行拜堂仪式,以示对祖先和长辈的尊敬和感恩。
四、婚后习俗1. 迎娘:新娘回到新家后,要进行迎娘仪式,由新郎的家人为新娘敬茶,祝福婚姻幸福美满。
2. 迎接妯娌:新娘的妯娌会在婚后的第二天进行迎接妯娌仪式,以表示家庭和睦与团结。
3. 吃寿面:在新婚夫妻回新家的第一天,会吃寿面来寓意长长久久,好事成双。
4. 过大礼:在过大年时,新婚夫妻要返回女方家中进行过大礼,向女方家庭报答。
山西大同婚礼风俗
山西大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婚礼风俗也是独具特色。
在山西大同,婚礼被视为家庭的一件大事,不仅是男女两家的联姻,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非常庄重隆重。
在山西大同的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迎亲”和“送亲”。
迎亲是新郎一家到新娘家接新娘的过程,而送亲则是新娘一家送新娘到新郎家的过程。
在山西大同,迎亲和送亲通常都会有很多仪式和程序,如燃放鞭炮、敬茶、敬糖、过门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在山西大同的婚礼中,新郎和新娘的着装也是非常讲究的。
新郎通常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而新娘则会穿着一袭色彩艳丽的旗袍或礼服,头戴鲜花或头纱,整个造型非常华丽和庄重。
除了新郎和新娘,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也要穿着整齐,体现出婚礼的隆重和重要性。
在山西大同的婚礼中,酒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会在宾客的祝福声中举行敬酒仪式,向亲友们敬酒表示感谢。
而宾客们也会在敬酒仪式后纷纷上台祝福新人,并提前准备的红包也会成为新人的一笔喜庆之财。
在山西大同的婚礼中,舞龙舞狮也是一大特色。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寓意着喜庆和吉祥,常常在婚礼现场为新人表演。
舞龙舞狮的队伍通常由一群年轻人组成,他们手持五彩斑斓的龙灯
和狮子灯,翩翩起舞,给婚礼现场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总的来说,山西大同的婚礼风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
通过严肃认真的仪式和庄重隆重的氛围,新人和亲友们共同见证着两个家庭的联姻,祝福新人幸福美满,也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山西婚礼习俗在山西,婚礼习俗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婚礼习俗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婚礼仪式和婚礼庆祝。
下面将逐个阶段来介绍山西的婚礼习俗。
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新娘的家人通常会雇佣媒婆,负责婚礼安排。
媒婆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协助新郎和新娘的家族商议婚事。
在确定了结婚日期后,新娘的家人开始筹备婚礼,这包括选购婚纱、购置家具、准备婚礼宴席等。
婚礼仪式:山西的婚礼仪式通常在早上进行,整个仪式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氛围。
仪式通常在新郎家举行,新娘会从自己的家里出发,由媒婆或其他长辈陪同。
在新郎家门前,新娘要踩着红绸子进行迎亲,象征着新娘将踏入新的生活。
到达新郎家后,新郎和新娘进行敬茶环节,向双方父母敬茶以表达孝心。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环节 - 家宴。
家宴通常在中午进行,为新娘的家人准备的,主要是一些当地特色的食物。
在家宴期间,客人们会举杯祝福新人,并赠送礼金作为祝福。
而新人则会在每桌宴席之间拜见长辈并敬酒。
婚礼庆祝:婚礼庆祝通常是在婚礼仪式的第二天进行。
新郎和新娘将举行一个盛大的婚礼宴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庆祝他们的婚礼。
这个宴会通常在一个饭店或宴会厅举办,规模较大。
在婚宴的现场,一些文艺表演通常也会被安排,例如舞蹈表演、歌唱等。
新郎和新娘在宴席上拜见亲友并接受祝福。
除了以上的传统仪式,现代的山西婚礼还经常融入一些现代元素。
例如,在婚礼上会播放照片回顾新郎和新娘的爱情故事,或者会有一个短片来展示他们的生活点滴。
这些现代元素使婚礼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亲友们的参与感。
总结:山西的婚礼习俗包括准备阶段、婚礼仪式和婚礼庆祝。
在准备阶段,新郎和新娘的家人筹备婚礼。
婚礼仪式通常在早上进行,包括迎亲、敬茶和家宴等。
婚礼庆祝则在婚礼仪式的第二天举行,新郎和新娘会在宴会上接受祝福。
同时,现代的山西婚礼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让婚礼更加丰富多彩。
山西的婚礼习俗代表了当地的习俗传统,也承载了家族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山西省的风俗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领略那里独特的风俗魅力。
一、婚嫁习俗山西的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古代,山西的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讲究门当户对。
婚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合婚、相亲、定亲等。
婚礼当天,新郎要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在返回新郎家的途中要跨过一个燃烧的炭盆,寓意辟邪和去除不吉之物。
到达新郎家后,新娘要拜堂成亲,之后进入洞房等待新郎的陪伴。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哭嫁”的习俗,即新娘在出嫁前要哭唱一段歌曲,表达对家人的不舍之情。
二、丧葬习俗山西的丧葬习俗也颇具特色。
在山西人的观念中,丧葬是一件十分庄重而神圣的事情。
当有人去世后,家人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
葬礼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报丧、守灵、超度等。
在葬礼上,孝子要披麻戴孝,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同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为逝者超度亡灵,使其安息。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土葬的习俗,即将逝者安葬在自家的祖坟之中。
三、节庆习俗山西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山西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民间艺术山西的民间艺术也是其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晋剧、蒲剧、上党梆子等地方戏曲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手工艺。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五、饮食习俗山西的饮食习俗也独具特色。
山西人民以面食为主食,善于制作各种面食小吃,如刀削面、烩面、饸烙面等。
太原地区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太原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其婚礼风俗习惯和婚礼流程也非常独特。
在这里,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喜事,更是一种社会和家庭的盛大庆典。
下面是太原地区婚礼的风俗习惯和流程:一、订婚阶段1.选日子:在太原地区,选取婚期通常需要婚庆公司或传统习俗中的媒人的帮助。
他们会为新人选定吉祥的日子。
2.纳吉日:纳吉日即是为了预示喜事顺利的一天,通常会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为新人祈福。
3.聘礼: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通常包括金银珠宝、布匹、酒和糖果等。
女方会派遣家人去接礼,并向男方送上锦囊以表感谢。
二、婚礼前准备1.新房准备:在太原地区,新房是新娘家人为新人准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
他们会精心布置新房,用红色装饰来象征婚姻的幸福和吉祥。
2.选购婚礼物品:如新娘的嫁妆、婚庆用品等。
三、婚礼流程1.迎亲:在婚礼当天,新娘家将出嫁的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迎接新郎的到来。
新郎会带领一队人马,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
全程伴随着锣鼓喧天、烟花爆竹,热闹非凡。
2.过门:新郎将新娘背过门槛,象征新娘离开了娘家,正式成为新郎的家庭的一员。
此时,新郎家人会敲锣打鼓以示欢迎,新娘家人则会抛洒糖果、瓜子等以象征喜庆。
3.举行婚礼仪式:太原地区的婚礼仪式通常会在晚上进行,会有专业的主持人带领,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敬茶、敬酒、交换戒指等。
4.喜宴:婚礼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和亲友们会前往酒店或者餐厅举行喜宴。
喜宴通常为一个非常盛大的宴会,菜肴丰富多样,有特色的太原小吃,如过油肉、炒肝、驴肉火烧等。
5.拜堂:在婚宴的最后,新娘和新郎会进行拜堂的仪式。
他们会向祖先和天地行拜礼,祈求祖先庇佑和天地祝福。
然后,他们会互相敬酒,并举杯祝福祖先和嘉宾。
四、婚礼之后1.回娘家:新娘在结婚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回娘家探望双亲,回娘家时通常会带上一些礼物,如水果、糕点等。
2.宴客:结婚后,新人还会在新郎家里宴请亲朋好友,以示感谢。
3.新房生活:新郎新娘结婚后会正式开始新生活,他们会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和幸福。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对现在的80后甚至90后新婚夫妻来说,婚礼上繁琐的传统礼节着实是件想想就头大的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山西太原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山西太原婚嫁习俗【婚礼前一天】避嫌:婚礼前一天男女双方不能见面;谈判:傍晚男方代表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婚礼安排,并留下水果糕点等礼物。
喜字:小区门口、单元门口、家门口和卧室门口分别贴一对大红喜字,每阶楼梯贴一对小喜字,女方家贴单喜字;嫁妆:一定要有被子、枕套、被套、牙刷牙缸等生活必备品,和新娘从里到外的红色衣服,最重要的就是红色皮箱,要放好陪嫁礼单和压箱底钱。
12点:当晚十二点新娘要吃开心饺子宽心面,饺子的个数为:新娘虚岁+天+地+子孙饺,子孙饺是大饺子包小饺子,包的越多越好,宽心面必须是一根面条。
【婚礼当天】梳妆:新娘早起做发型,穿好婚纱后就不能下床了;挤门:新郎见到新娘要冲破两道门,一道是亲戚们,一道是闺房门。
闺房内必须是伴娘或新娘的女性朋友,不能有任何男性。
接花:新郎要闯过伴娘们的关卡让新娘收下捧花;找鞋:新郎发动伴郎们找到藏好的新娘鞋,为新娘穿好;改口:新郎改称新娘父母爸妈,新娘父母给改口红包,新娘弟妹改称新郎姐夫,新郎给弟妹改口红包。
新郎新娘拜别女方父母。
行礼过程中新娘不能踩地,脚下垫红色手绢;上车:新娘由新郎抱着或背着送上接亲的喜车;手绢:伴娘事先备好红手绢,如果路上碰到其他婚礼车队,要抢先扔出手绢,避免冲喜。
进门:新郎将新娘抱着或背着上楼,新娘要跨进门,不能踩到门槛;换衣:新娘进门后将穿来的衣服鞋全部换掉,不能再穿;开箱: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将嫁妆箱打开,读出陪嫁品,摆出压箱钱。
男方父母将压箱底钱翻倍再放入箱中锁起来开箱的人会得到大红包;认亲:女方改口叫男方父母爸妈;酒店:如有别家同时典礼,伴娘也要抢先扔红手绢;典礼:按照婚庆公司流程宣誓、敬酒等;婚礼上会闹伴郎伴娘,请他们做一些搞笑的游戏。
这也是太原婚礼一大特色哦。
山西大同婚礼风俗
山西大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着独特的婚礼风俗。
在这里,
婚礼通常是由家族长辈主持,而新人则需要遵循一些传统的规矩和仪式。
首先,婚礼前需要进行“定亲”仪式。
这意味着男方家长会带着一份“定情书”来到女方家中,表示希望两家能够联姻。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则会在约定的日期进行正式的订婚仪式。
在正式的婚礼日,新郎需要先到新娘家中迎亲。
在抵达新娘家门口时,新郎需要跨过门槛,并向天空敬酒表示敬意。
接下来,他要轻轻地推
开门,然后再次向天空敬酒并跪拜表示敬意。
之后,他会进入新娘房
间与她见面,并送上一束花作为礼物。
随后是结婚典礼,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通常会进行一些祝福和祷告。
然后是交换戒指环节,在山西大同地区,通常是由男方将戒指放在女
方手指上。
在宴席上,新人需要依次敬酒给长辈和亲朋好友,并在敬酒时说出自
己的心里话。
同时,客人们也会为新人送上礼物和红包。
最后是“送亲”仪式,即新娘离开娘家,前往新家与新郎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女方家庭会为新娘准备一些行李和礼品,并送她到门口。
在离开时,女方父母会向女儿赠送一些祝福和嘱托。
总的来说,山西大同地区的婚礼风俗充满了传统和仪式感。
无论是订婚、迎亲、结婚还是送亲,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仪式。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代表着历史文化的延续,也是对父母长辈以及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山西结婚风俗
一、拜堂
山西结婚一般有拜堂的习俗,在新郎新娘准备出发前,岳父母会拜祭新郎新娘,用以礼貌地表达他们的祝福,同时也是表示双方家庭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披花
山西结婚还有披花的习俗。
在新郎新娘出发前,新娘的侄儿会披花将新郎新娘护送到指定的新家,以此来表现对双方的祝福,祝福他们白头到老。
三、象征结婚的物品
山西的人们也有在结婚的时候,把一定的物品带去表示结婚的习俗。
这些物品包括米袋、调羹、红绸子、环戒等,它们既是表达双方家庭之间婚姻关系的象征,也是祝福新郎新娘白头偕老的寓意。
山西的婚姻风俗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婚俗的一项--倒宝壶。
结婚那天去娶新娘的时候新郎要带些两瓶红酒,到了女方家里后,娘家人要把瓶里的酒倒掉,然后用绿豆把酒瓶装满,这也就是所谓的宝壶。
那么山西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哪些结婚的习俗呢?山西传统的结婚习俗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山西的结婚习俗吧!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
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
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
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
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
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
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
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
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
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
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
文化承载着历史,历史演绎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今天的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和晋升,借古励今,是历史传承的须要。
山西朔州,一方古老的黄土地,特别的地舆,长久的历史,积淀了深沉的文化底蕴。
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融会,天然构成了朔州区域特有的民风民俗。
婚姻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跟着社会的提高和时期的变迁而一直调换着形式。
婚俗也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文明现象,具备必定的传承性和稳固性。
然而,婚俗中一些典范的封建思惟、科学颜色都是我们所不倡导的,有些只能作为一种游览民俗来发掘和开发,不外婚俗中的精良传统仍是值得咱们学习和发挥的.一、“民俗”一词由来甚久我国版图广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发明的残暴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明点。
古往今来,民俗文化始终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器重。
对于“民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录。
《礼记》曰:“入国而问俗”;《礼记·王制篇》云:“皇帝巡狩,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
”《毛诗序》载“美教化,移风气。
”民间也有“入乡顺俗”,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说法。
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领很主要的位置,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我公民俗文化丰盛多彩,形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做了不同的分类。
有的将我国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奉民俗和游艺民俗等;有的又分有物资民俗、社会民俗、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精力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等。
不同品种的民俗有着不同的特色,婚俗就是一种人生仪礼民俗,它存在与其他民俗不同的独特之处。
二、风情万种的朔州婚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文孕育一方文化。
在朔州的历史上,婚姻情势有以下几种:一是自主婚姻,这是在新中国成破和《婚姻法》公布当前开始履行的,当初多数为自主婚姻。
二是因朔州是汉族聚居区,旧时多数是父母包办婚姻,其婚姻方法有:交流婚、姑表婚、姨表婚、招赘婚、童养婚、指腹婚、转房婚、冥婚等。
1.1交换婚交换婚也称换亲,普通是指男女双方各以其女互给对方做儿媳妇。
有的是由于家景贫寒,没才能办婚礼嫁妆的;有的是因为联姻相互制约的;也有的是因为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的。
一般因家境贫寒的换亲,婚礼一切从简。
1.2姑表婚、姨表婚姑表婚、姨表婚均属于近亲结婚,一般是指家里的女儿跟她姑姑、姨姨家的儿子结婚。
这种婚姻是《婚姻法》所制止的,也违反了伦理道德。
1.3招赘婚招赘婚又称招门婿,也就是上门女婿,俗称“倒插门”。
一般是指家里只有女儿,不儿子,为了顶挡门户,传宗接代,招婿作子。
女婿要随着岳父姓,按儿子对待,履行养活岳父、岳母的义务,能够继续女方的家产,家族也不会轻视,这种招赘称为“逝世招”;假如招来的女婿不更姓,则不能继承女方的家产,只有实行供养岳父、岳母的责任,这种招赘称为“活招”。
“活招”多数都会遭遇到家族的歧视。
1.4童养婚童养婚就是指童养媳,个别是指不太充裕的家庭,收养未成年的女孩儿做儿媳妇。
等女孩儿到了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再与自家的儿子完婚,完婚之前就称作童养媳。
童养媳完婚很简单,抉择吉日,童养媳先回娘家,穿上婆家给准备的新衣新鞋,在回到婆家同新郎拜天地,这就算是完婚了。
做童养媳的女孩儿大都是因为家景清贫,为了糊口、活命而采用的不得已的措施。
收养童养媳的家庭也往往是不太富裕的,童养媳大多都是受尽苦难,受尽打骂的,一般的父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相对不舍得把本人的女儿送去做童养媳的。
1.5指腹婚指腹婚一般是指两家平时来往甚好,门当户对,如果两家女方都怀孕了,双方就提前预约,产后如果是一男一女的话,就让他们结亲成婚。
明、清两代固然有过禁文,但明间仍旧有指腹为婚的现象。
1.6转房婚转房婚,也称转亲。
一般是指三家的女儿辗转作为三家的儿媳妇。
婚礼和一般的婚嫁是一样的,惟有因家境贫寒的转亲,婚礼和嫁奁所有从简。
1.7冥婚冥婚,又称“鬼婚”,“娶鬼妻”。
一般是指有的男子没有授室就过逝了,他的家人为他追求未婚的女尸进行相配。
有的要通过牵线说合的“鬼媒人”说合好,选鬼节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将女尸移迁到男方的坟地,与男尸合葬在一起。
民间以为人死后犹如去了阴间,所以有鬼婚之俗。
三、井而有序的婚嫁礼仪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古至尽从无变故,在古代,婚姻更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
和其别人生习俗比拟,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这种变更重要表示在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而婚礼所创造的气氛之隆重、热烈、喜庆、吉祥,则始终不变。
婚俗为世代相传的文化景象,拥有一定的传承性。
自古以来朔州地区的婚俗礼仪的程序类同山西有些其余地域的风俗,但又有其奇特的一面。
随着时光的推移,这种固定的程序也在由繁到简的发展着。
自古以来婚嫁从定亲到迎娶,旁边有很多繁缛的礼仪程序。
周代婚俗已断定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清期、亲迎、”六礼。
清《朔州志·方地志》中有记载:“朔州婚姻,论财者少,初换帖,次纳定,次通讯,次完婚。
仿古议婚、纳采、问名、请期之礼,喂不亲迎。
五日后,会亲拜门,肆筵设席。
”至清末,大的程序仍基原形同。
一般的嫁娶礼仪都要有严厉的讲究:1.1议婚议婚又称议亲。
包含求婚、过帖、相亲等阶段。
议婚正常先由男方托伐柯人提亲,相称于古代六礼中的纳采。
若双方批准,即请算命先生测生辰“八字”,核定双方是否相合。
1.2定婚定婚也称定聘,经由仪婚,如果一切相合,就要约定彩礼。
一切“礼金”或“聘金”都已经议定并列成礼单,仪定聘日后,男方只纳“礼金”的一局部,俗称“上半礼”。
然后,交换庚贴,交换庚贴以后,就是正式定婚了,同时这也称许亲。
有的在交换庚贴是,双方要设筵招待亲友,名为定亲饭。
有的还讲究调换“龙凤贴”,即男方贴上印有“龙”,女方贴上印有“凤”,一般还要互送订婚物。
男方送女方的有:银钱、衣服、首饰、什盒等;女方要送男方的有:纸墨笔砚、瓷瓶、扇子、荷包、红裤带等。
不管贫困还是富饶,红裤带是必不可少的,隐喻拴系在一起的意思。
1.3成婚成婚也就是娶亲。
由男方取舍吉日,给女方下“娶贴”,双方都提前筹备。
迎亲的前多少天,男方就要把彩礼、衣物、首饰、酒肉送给女方;迎亲的前一天,女方就要把陪送嫁妆如:桌椅、箱柜、被褥、梳妆器具等送给男方。
女儿出嫁前夕,往往要在家“阴脸”,也就是避日晒不出门,一般都要二、三十天。
出嫁前一、两天,母亲要给女儿“开脸”。
也就是美容、修脸,如:整眉、拔汗毛、剪鬓角。
拂晓前,要将发辫梳成发髻,这个就成为“上头”,这就表现姑娘要做媳妇了。
迎亲的仪仗形式有繁有简。
一般为三乘抬轿,两、三匹马,富裕人家五乘抬轿。
三乘抬轿就是单娶单送,五乘抬轿就是双娶双送。
有的地方新郎要去女方家迎亲的,但有的地方新郎就不去的。
男方娶亲的和送亲的均骑骡马。
迎亲的仪仗,从前之后都要有炮手,开道旗、鼓乐、花轿、骑乘。
娶亲的人是在女方家娶的,一般都会受到女方家的筵席款待,还要吃一些简略的茶果、油炸食物,这称为“穿茶”。
新娘上轿头蒙红盖头,由兄长抱到轿上,免得脚着地带走娘家好运。
迎娶路线回时不走来时路,讲究走大回环。
返回是如果经过寺庙、井台、碾磨的时候,就要用红毯或红布遮蔽新娘坐的轿窗,意思就是以防白虎星、鬼邪等开打搅。
如果行走路上有水井、洞口、窟窿的地方,都要用红纸遮蔽,为了避邪煞。
迎亲回来,鼓乐齐奏,炮声连天,迎接人一拥而出。
花轿停下后,先由婆母给新娘擦粉,喂新娘一块冰糖。
随后由一个“全福人”(双亲俱在之人)或两童女相扶,同新郎一起脚踩红地毯步入院内,新娘下轿时,双手拿“宝壶”,由赞礼人撒五谷、红枣、糖块、钱币开路。
院内旺火已经点燃新郎背者或抱着新娘绕着旺火转圈,以图吉祥。
正房前放置香案,香案除供品外,还放有弓箭、斗、尺子、称、镜子等物品,意在镇妖辟邪。
新娘和新郎同到香案前,在赞礼人的主持下,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再夫妻对拜。
礼毕落后入洞房。
院内观看的人争先敲破洞房窗纸向内窥视,窗孔敲破的越多越好,意取多生子。
入洞房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周虚射,名为“撵白虎”。
然后,新郎将新娘的“红盖头”揭去,二人共饮一杯酒,名为“团聚酒”。
晚饭后,家人、亲戚或村民,都要来闹洞房,又称“耍笑”新娘。
其间也有的是耍笑大伯、公婆的。
民间有谚语说:“不闹不发”,“闹洞房,没大小”。
有的是“文闹”,以向新娘出谜语、说趣话而取乐,有的是“武闹”,逼新娘和新郎做一些亲切、戏弄的动作。
闹洞房后,新郎和新娘入睡,姑嫂、小叔或婆母要在洞房窗前“听房”以观新郎和新娘是否和美。
1.4拜人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在香案前分离按辈分大小向家人、亲朋叩头,这就称作“认大小”、“谢人”,被拜人则应备有礼物。
1.5回亲回亲又称“回门”。
结婚后第二、三天上午,新娘带着新郎回到娘家认亲。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仪。
新娘家白叟心里十分看重三天回门,因而新郎当时不论是从思维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预备,争夺给岳父岳母留下好印象。
回到外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
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
村民要来看女婿,“评头品足”取笑“新姑爷”。
中午吃饭的时候,有的给新郎吃里边包着盐、花椒和辣椒的饺子;也有的调皮的女孩儿(一般是小姨子)给新郎脸上暗地争光,或有男青年让新郎做些过火的事,如让给村里的同辈或小辈叩头等。
1.6送和堂在回亲的第二天,有女方的同辈把新郎和新娘送回新郎家,这就称为“送和堂”。
1.7住对日这是婚礼中的最后一项。
从送和堂那天开端,先到新郎家住一天,而后回到新娘家住一个月,其间,两方的村里的亲戚分辨请新郎和新娘吃请,这称作“认亲”。
至此,热闹盛大的婚礼才算宣布停止,一对新人正式开始了婚姻生活。
婚嫁礼节程序有繁有简,但人们依然认当真真的办理,毫不马虎。
其目标有两个:其一,就是要使婚礼得到社会的否认,正当化;其二,就是为新婚夫妇肃清邪恶,期求圆满幸福的生涯。
实际上,现在许多乡村还连续这种风俗,而城市人有的参杂了良多古代时尚的因素,乡土气味越来越淡了。
四、独特的婚俗讲究山西朔州繁琐的嫁娶礼仪中,也有过细的、独特的一面。
在议亲的进程中,要请算命先生测“生辰八字”。
从来认为“白马怕青牛”、“龙兔泪交换”、“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龙”等等,这些属相都是相克的、“方冲”的。
古代不知有多少意中人因属相分歧而被迫分别。
不光是要测属相,还要波及阴阳无行。
无行也有相生相克,从而就能断定婚姻的吉凶。
在迎亲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嫁妆送给男方,有的女方在送嫁妆的物品中放一些核桃、枣、花生,意义在于祝贺早生贵子;也有的在梳妆匣或衣物皮箱底部放置铸有“密戏图”的铜镜(俗称“压箱底”,现代人一般都放些钱或珍贵的东西)、花线等,供女儿到夫家后翻开看。
旧时女子出嫁年纪较小,此物为古人的性教导用品。
当然最具特色的要属朔州平鲁地区特有的“骡驮轿”习俗。
这种习俗就是在举办婚礼的时候特有的,在迎亲时新娘的肩舆要用“骡驮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