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中的山西婚俗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32 KB
- 文档页数:2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浅析《小二黑结婚》的创作特色作者:张志爱单位:乐平市洪岩镇湖村小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028*********摘要:赵树理以时代,地域环境为背景,本着写农民生活,为农民大众写作的文学艺术观,用概括、清晰、生动的农民语言创作《小二黑结婚》。
它以“结婚”为中心,主次分明地把三条线索:小芹和三仙姑;小二黑和二诸葛;以及他们俩和金旺兄弟之间的矛盾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成功地反映了解放区现实的伟大变化。
作者把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从纵横两方面来表现农村现实的复杂面貌,歌颂民主力量的胜利。
关键字:创作特点问题小说民族特色语言特色赵树理,原名赵树礼。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和《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5月,它是《讲话》发表后最早出现的优秀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案件,结合当时的阶级斗争加以典型化而写成的,作品得到了彭德怀的充分肯定,彭德怀在为该书出版所写的题词中说:“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
”作品一发表,迅速得到群众的欢迎,仅太行山一区,很快销行三四万册,自中国新文学产生以来绝无仅有!《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农村民主政权建立不久,一对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赵树理是我国著名作家,其原名赵树礼,是我国山药蛋派的创始人。
在赵树理的小说当中,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民间化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浓郁清新的乡土气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小二黑结婚》中的民间化特点分析《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主要是对农村的恋爱结婚等相关习俗进行了描写,对农村的时代精神和思想面貌进行了反映。
在小说当中,三仙姑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嫁给了于福时,那个时候她才15岁,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标志的美人。
但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逐渐从一个清新少女演变成争艳卖俏、装神弄鬼的女人。
比如在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虽然已经四五十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
从这些描写不难看出,对于该人物的描写突出了当时农村地区的一些民间思想,对封建迷信思想下的买卖婚姻进行了鞭笞。
不仅如此,在该作品当中,还对恶霸势力进行了描写,将其作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对象予以了批判。
同时也描写了从恶霸势力包围中所逐渐觉醒的民众[1]。
总的说来,在《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当中,对民主力量进行了歌颂,尤其是对农村社会的进步发展进行了颂扬,对农村新一代农民的成长予以了肯定。
二、《三里湾》中的民间化特点分析《三里湾》是赵树理的另一部作品,在该作品当中,主要是针对旧时代两个大家庭进行了描写,其中涉及到劳动分工、经济分配、家庭成员内部关系、生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对农村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映。
比如在该部小说的第二节中,就对王金生和王金全的居住生活环境进行了介绍,其主要是以后早东西南北的基本顺序,对窑洞房子的特点进行了讲解,同时阐述了基本的一些习俗礼节。
比如,在金生和玉生两兄弟都已经娶妻,分别住在不同的窑洞中。
王宝全两口子则住在同一个窑洞中,玉梅则住在另一个窑洞中,但是和父母的窑洞是联通的,无门有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让玉梅独处一个窑洞,说明女儿长大了,需要和父母分开居住,这一点其王宝全夫妇还是有认知的。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倾向陕西彬县香庙中学王建鹏摘要:赵树理用通俗易懂的农民语言开创了“山药蛋”文学流派,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把高雅的文学艺术同群众生活相结合起来,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的巨大变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弘扬了我国优秀民族文艺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发展,而这些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民俗化农民情结农民文化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是现代文学“山药蛋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从《小二黑结婚》到《三里湾》,以生动质朴的群众语言表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着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
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
一、赵树理作品的农民情结一是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不仅一般地反映某一民族的生活,而且总是具体地表现了某一地区的风貌,因而形成这些作家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
如刘绍棠的老北京色彩,沈从文的湘西情结等等。
赵树理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思想和感情上都打上农村生活的烙印.参加革命后,仍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之后,他以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指导他自己的创作,常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生活,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生产,一起生活,了解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农民生活的各个层面。
因而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富有山西农村风味的小说.对于文学创作必须表现地方色彩,赵树理十分重视,坚持始终.他认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地方风趣是有助于使感情深刻化的.”结果,凭借这一点,他成为人民群众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
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从唐带代的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性特强,语言通俗,口语化比较明显。
摘录: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赏析《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在小说中赵树理给我们塑造了在历史变革中农民的各类群像,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命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作者描绘了农村的男女青年为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和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抗争,最终获得胜利。
反映了中国在反封建革命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作者在作品中更多是重视故事的叙事性和连贯性,文字朴实自然是赵树理贴近生活本来真面目艺术理想的成功实践。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在小说中赵树理给我们塑造了在历史变革中农民的各类群像,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命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作品通过边区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烟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烟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
反映了中国在反封建革命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作者在作品中更多的是重视故事的叙述性和连贯性,文字朴实自然是赵树理贴近生活本来真面目艺术理想的成功实践。
作品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是作为陪衬者出现的,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却更为出色。
二诸葛老实、善良、胆小怕事,然而封建思想、家长作风严重,他因相信迷信认为小二黑和小芹“命相不合”而坚决反对他俩的婚事,还给小二黑收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作童养媳,并求区长“恩典恩典”,别让小二黑和小芹成婚。
这是一个在封建思想统治、封建势力压迫下软弱、迂腐的农民形象。
三仙姑同是落后人物,但与二诸葛不同的是,她身上更多地体现出被封建糟粕腐蚀,并沾染了一些陋习的特征。
她游手好闲、作风轻浮,竟还和女儿争风吃醋,她的变态性格使之为小二黑、小芹的自由恋爱设置了重重阻碍。
二诸葛和三仙姑都是农村封建落后意识的代表人物,但作品并没有将他们作为“坏人”来加以表现,而是突出地刻画他们性格中的迷信、愚昧和落后,揭示他们心态与行为的荒唐和不合时宜,从而在善意的调侃、嘲弄和幽默中达到对封建落后的思想意识的批判。
浅谈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性作者:张晓彬来源:《活力》2010年第18期[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民俗性民俗是指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袭的生活文化现象。
在民俗中潜隐着一个民族代代相承的文化心理结构,民俗的生成变化,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最深刻的变化。
本文主要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赵树理作品中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小说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描写、婚俗描写,语言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东南沁水县尉迟村,民俗观念一直到赵树理降生还在延续着。
家庭启蒙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获得了以乡土词汇妙语连珠的能力,家乡所在又是至今仍视为全国方言最集中、最复杂、种类繁多之地;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能力他几乎无所不通。
所有这些,都是晋东南大地对他的厚赐。
同时,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曲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
这些熟悉与爱好民间艺术的热情、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以及对农民深受阶级压迫的义慨对他后来的文艺创作有了很大影响,可以说这是他后来小说创作的形成基础。
正因为赵树理爱好民间艺术,具有民间艺人的素质。
所以,他能了解农民的文化知识,深知农民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
抗战期间直至解放后,他始终生活在民众中,追求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成了他传播新思想,倡导新文艺的基本准则和自觉追求。
他“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时候,都是以农民直觉的感受、印象和判断为基础。
他没有写超出农民生活或想象之外的事物,没有写他们所不感兴趣的问题。
”作为一个活生生、浑身具有晋东南泥土气息的赵树理,他的语言标志,就是他那土里土气的幽默风趣。
民俗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溶化到他的个性和艺术思维中,在他的小说创作从内到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作家赵树理作品的民俗性之所由来。
二、赵树理小说叙述中的民俗色彩由于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所以在他文学创作中也时时闪现出民俗的光彩。
论山西民俗在《三里湾》中的投射作者:翟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摘要:山西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积淀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人文民俗风情。
出生并成长在农村的赵树理不仅熟悉农民,也热爱和了解农民艺术。
其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作为一面镜子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对农村人民生活与当地民俗风情,目的是让农村人也能看得懂小说。
作品中所描述的民俗与当地社会民俗异同比较,让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能够广泛传播与永久传承。
关键词:山西民俗;作品体现;联系;传承[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引言:笔者从赵树理作品另一角度研究,即作品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民俗风情。
我是在被誉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中的一个胜利”[1]作品《小二黑结婚》中,不仅读到了民间乐趣、民间文化、封建迷信,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而且我在文字中看到了更感兴趣的乡俗文化。
有乡土风味的语言——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等口语化描写,我觉得很有民间乡村文化特色。
本文以《三里湾》为例研究,这样一来可以让民俗借助于文学作品继续发扬传承,二来透过作品可以更深了解赵树理本人创作来源与灵感,并对其本人进行深层次剖解。
一、小说中生活民俗赵树理笔下民俗文化符号随处可见,浓郁的风土人情也体现在字里行间,通俗的语言、地方民俗色彩无不映射在读者眼前。
《三里湾》中“旗杆院”、“刀把地”、“菜园子”等地方特色称呼,巧妙描述了其形状及作用。
在第十二节“船头起”、十三节“老五园”、十四节“黄沙沟口”连续三节描绘了三里湾独特自然风貌,给我们展示了如风景画般山村田园风光,这也形成了固有的农村生活风俗习惯。
(一)衣食住行《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十五岁时嫁给于福,是庄上第一个俊俏漂亮媳妇,每天好吃懒做。
《小二黑结婚》赏析《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品通过边区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烟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
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小二黑结婚》原为短篇小说,赵树理作。
1943年发表。
小二黑与同村姑娘小芹自由恋爱,遭双方家长反对。
坏分子金旺兄弟因调戏小芹不成,以捉奸为名,将二黑和小芹抓起来。
区长明察,关押金旺兄弟,支持二黑和小芹结婚,并对双方家长进行了教育。
后此剧系襄武秧歌剧目。
1943年秋,由张万一、李森秀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分别改编。
作品背景1943年,在中共北方局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的赵树理在奉命深入辽县(今山西左权县)农村搞调研时,听到了一对青年男女岳冬至和智英祥在追求自由恋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双方父母等的阻挠,以致岳冬至被人打死的悲剧故事。
于是,自小就生长在山西这片沃土上,有着深厚生活积淀的赵树理即以此为原型,很快创作出一部鞭挞封建思想、赞扬婚姻自主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首先将这部小说手稿送给北方局秘书长兼党校教务主任杨献珍审阅。
杨献珍读后,认为这是一部通俗活泼、格调清新的好作品,便将它推荐给了在北方局妇委会工作的浦安修。
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兼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在工作之余,还有一项为丈夫搜集、提供好书的特殊任务。
在那个好书匮乏的年代,当彭德怀一见到《小二黑结婚》,便喜不自禁地与妻子连夜拜读,仅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并拍案叫绝,大为赞赏。
根据彭德怀的意见,浦安修立即向太行新华书店负责人建议尽快出版该书,并特别强调彭德怀和杨献珍是如何如何的欣赏、重视该书。
但过后却迟迟不见结果。
于是,杨献珍和浦安修将此事向彭德怀作了汇报,以求支持,彭德怀便当面为该书题词:“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作品还不多见。
论赵树理小说《登记》中的婚姻观作者:钱自珍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1950年《说说唱唱》第六期发表了赵树理的《登记》,此作品为作者响应新中国颁布的婚姻法而作,情节上显得有些仓促、幼稚、简单,但是敢于大胆地揭露社会现实。
小说以两对新时代农村年轻人的婚姻爱情斗争为线索贯穿始终,大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
显而易见的是农民群体自身因素、基层管理者的一己私利、官僚主义作风及时代的局限性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婚姻观念。
农民群体在婚姻爱情新旧观念冲突上自身思想斗争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也是一个历史延续的问题。
关键词:婚姻爱情局限思想《登记》创作完成于1950年6月5日,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于1950年5月1日。
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完成的作品难免有些仓促,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显得过于简单化、幼稚化。
作者笔下农民阶级的思想斗争也凸现出软弱性、局限性。
一、农民群体的自身因素农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及文化教育都是有限的。
因此在涉及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时候,普遍表现为接受慢、思想觉悟不全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百废待兴,当时的交通条件十分闭塞,各地区的联系是非常少的,有的人直到去世,也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进过城到区上、县上去。
小说中的这些人都是生活在如此条件下的,不论是小飞蛾、艾艾、燕燕,还是小晚跟小进。
艾艾的母亲小飞蛾在年轻时候也有过自由恋爱的经历,但是她的恋爱并没有成功,而是直接被封建礼教扼杀在了摇篮中。
小说中也没有具体写小飞蛾跟保安是怎样恋爱的,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笔:“几个月后,不知道谁从小飞蛾的娘家东主庄带来了一件消息,说小飞蛾在娘家有个相好叫保安。
”后来,张木匠发现保安手上的斗方戒指跟小飞蛾的一个样,虽然愤怒,却并没有马上就想着要毒打小飞蛾一顿。
只是当他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过后,小飞蛾就注定了要被毒打一顿。
小说中张木匠母亲说:“快打吧,如今还打得过来,要打就打她个够受,轻来轻去不抵事儿。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它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的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
初读此文,其中鲜明的任务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诸葛胆小怕事,落后迷信,极力想维护家长制的权威,顽固地反对儿子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结婚。
三仙姑本是一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的妇女,不仅妒忌女儿小芹的幸福婚姻,而且还贪财出卖女儿。
赵树理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庸。
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
细细品味,对其文意深邃所生意出了种种疑惑和敬礼。
开笔落下的第一段,直截了当地介绍了小二黑他爸,修炼了一身江湖文理之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尤其对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之类的相数精益求精。
每逢村里哪家有大小红白盛事,刘修德家门槛总少不了讨教阴阳八卦的乡民,久而久之刘修德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已达到了业兴名盛的“诸葛二世”,正名“二诸葛”。
刘家哥俩,小二黑排居第二。
刘岁那年,“二诸葛”没让他背起书包进学堂,而是让他从家藏的咒书中学识。
然而,小芹生母的姓氏在赵树理的笔下没见文字透露,被省略了,只知道村落方圆远远的一带都称她为神仙级的的女人“三仙姑”。
那年,三仙姑正是妙龄十五芬芳年华,婚嫁给了后庄一位老师后生的于氏名福人家当媳妇。
几年下来,三仙姑先后共生了六条生灵,出世不久逐一夭折,只留下小芹女娃一个活口。
如此的波折,人折天怨,激昂了三仙姑奋发钻研“天灵灵,地皇皇”的咒术神道,烧香求签每日必行。
逢初一、十五更是大张旗鼓,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大耍神灵咒威,文化到了及至。
整整咒了三十年,三仙姑从一个黄花闺秀已步入了黄脸婆,当年的俏丽艳色没能随她步进中年,却留给了小芹。
小芹正值眼光娇媚的年岁,自然招引着左右乡邻的注目。
这些人先前围转在三仙姑的身旁,不知从哪时开始已转向了这位妙龄少女的小芹。
从法律角度浅析典型夫妻关系——以赵树理本人的婚姻及作品为例摘要:夫妻关系常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漫漫历史长河中,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便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在当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已然普及,而新婚姻法的颁布更是使之深入人心。
关键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婚姻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秦始皇一统中华直至今日占据主导地位的婚姻类型,莫不外乎两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男女平等的思想已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由此,男女平等和睦的的夫妻关系也顺利取代封建社会时期男尊女卑的夫妻关系。
在那个特殊的20世纪里,无数炎黄子孙见证了这开天辟地的变化。
普通的人们,早已随风湮没。
而接受了新思想的文学创作者用自身,用笔墨记录下了这点点滴滴的改变。
赵树理便是其中的一位。
他一生经历了两段婚姻,这两段婚姻中的夫妻关系一为男尊女卑,一为男女平等。
正是赵树理自身的婚姻极好地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原型,也完美地向世人展示了典型的夫妻关系。
赵树理的第一次婚姻。
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晋东南的沁水县端氏镇慰迟村,是一个闭塞的山沟,封建思想浓厚。
他的第一次婚姻是在他15岁之时,可以说是一门典型的包办婚姻。
与他结婚的姑娘是邻村张家山一位姓马的女子。
据资料记载,这女子是一个颇守封建妇道的女人,比赵树理年长一岁,高大结实。
相比之下,刚刚步入青年的赵树理又矮又弱,颇有“小女婿”之感。
结婚之初,由于从小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头脑中仍然是夫为妻纲那一套,为了维持纲纪礼仪,他时常摆起男子汉大丈夫的架子要妻子服从,有时还到母亲那里告状,以婆婆压媳妇。
当时他只是一名高小学生,年龄不大,阅历也有限,对妻子的一些苦衷不以为意。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里,妻子对他倾诉日常生活之苦,想从他那儿寻个精神安慰,他总是以为这些小事无关圣贤之道,因而置之不理,有时还加以斥责,使妻子颇感委屈。
遗憾的是,1929年春,马氏夫人不幸病故,年仅24岁。
Oct. 2020Vol.37 No.52020年10月 第37卷第5期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乡村变革中的民间伦理重构——再读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申莉莉(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摘要:赵树理的小说被视为延安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创作展现出乡村变革时代背景下,农村民间伦理和农民精神风貌的变迁。
其早期作品《小二黑结婚》有效地沟通缝合了政权意志和民间伦理,成为了赵树理文艺创作的一种特有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政权意志;民间伦理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 2020 )05-0027-03赵树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特色 的作家。
作为一名出身农村的党的文艺工作者,他 了解中国农村,尤其是晋东南农村的景况。
在中国广大农村,由于人口流动小,社会交往圈子窄,乡民 们靠沿袭前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血缘关系成为了农村人际关系的基础,“百善孝为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构成了宗法文化的根基。
本文以赵树理早期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为例,通过婚姻和权力的维度来分析小说中的民间伦理事相,探讨赵树理通过文学作品有效沟通、缝合政权 意志和民间伦理,宣传根据地政府新婚姻法规的叙 事策略,引出在乡村变革时代背景下传统宗法文化裂变这一主题。
一、基于调查研究的《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创作于1943年,当时赵树理在 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调查研究室工作,随机关转移到了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山西省左权县。
为了配合 党“用群众自己的斗争生活教育群众自己叫的文艺 工作要求,作为党的基层干部的赵树理,实际参与调研了发生于左权县的一桩命案。
让赵树理产生 “问题意识”的地方在于,尽管根据地政府早已在1941年就颁布了《婚姻暂行条例》和《妨害婚姻治罪法》两项法规,但根据地的农民却对政策置若罔闻,依然恪守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父母包 办婚姻的封建观念依旧在广大农村有着根深蒂固 的影响。
论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婚姻问题r——以阐释三仙姑与小飞蛾的异同为例翟星宇【摘要】赵树理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篇小说《登记》都是描写中国农村婚姻问题的作品,三仙姑和小飞蛾分别是两部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她们是包办婚姻制度下女性遭受迫害的代表,从她们身上能管窥到赵树理对农村包办婚姻问题的褒贬态度,并且看到农村女性的进步历程,具有十分宝贵的研究价值.【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5)001【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赵树理;三仙姑;小飞蛾;女性形象;包办婚姻【作者】翟星宇【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一、引言赵树理身为农民作家始终将笔触放置于中国农村,力图把林林总总的农村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登记》中的小飞蛾就是赵树理笔下刻画的农村女性人物的典型,虽然她们分别出现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但赵树理却通过对女性典型人物形象的把握显露出对农村包办婚姻问题的看法,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包办婚姻制度,对农村婚姻的改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包办婚姻的毒害到最后消解“民俗描写往往是赵树理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有的显然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参考价值。
”[1]赵树理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民俗描写正是吸引读者的地方,他通过三仙姑与小飞蛾形象的典型描绘,表现封建婚姻制度对农村女性的侵蚀,虽有美的外表,却也是同病相怜,都被农村包办婚姻所毒害。
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描述三仙姑,“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
”[2]三仙姑年轻的时候有着十分姣好的外貌,本该是十分漂亮又具有活泼生气的女性,只不过后来都被其夸张的言语和行动遮蔽了,以致于给人们留下“丑陋”的印象。
而小飞蛾亦是如此登场,“原来这地方一个梆子戏班里有个有名的武旦……一出场,抬手动作都有戏,眉毛眼睛都会说话。
赵树理小说中的山西婚俗研究
婚俗,作为民俗中一个重要门类,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赵树理的小说作品,他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文学的集大成者,
以通俗朴实、幽默风趣的语言征服了广大的读者,为读者创作出一部部传颂至今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本文选择赵树理小说中关于婚俗描写的典型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站在民俗学角度,深入分析建国前后时期山西婚俗的形态、变迁以及婚俗描写的社会文化价值。
全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立足于建国前后这个时间点,对山西传统婚俗和解放后的新婚
俗进行详细的叙述描写,从中探索婚俗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然后回归赵树理小说文本,分析婚俗变迁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以赵树理的五篇典型小说为例,具体分析其中关于婚俗的部分,得出新旧婚俗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小说本身又对新婚俗起到了宣传和推动作用,
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新婚俗的建立。
第三章,分别从婚俗叙事的特点和社会文化价值来加以阐释。
第一节,婚俗叙事的特点,从人物塑造的民俗化、情节模式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节,婚俗描写的社会文化价值,从展现地域文化和促进民族心理成长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结语部分论述建国时期赵树理小说中的婚俗叙事所具有的文学性和政治性
意义,以及对以后小说创作的深远影响。
赵树理的小说是被大家熟知的,之前有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他的小说进行了研究,但是主要从民俗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
立足于民俗学视角讨论赵树理的小说,一方面为我们熟悉和研究建国时期农
村农民的风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旧婚俗的重建以及对婚姻自由思想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这篇论文通过对民俗中重要分支婚俗的讨论研究,希望能使读者更多的了解地方民俗特色,以及为未来的乡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开辟一片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