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辉绿岩

辉绿岩

辉绿岩
辉绿岩

辉绿岩:

一种基性浅成侵入岩。深灰、灰黑色。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与辉长岩成分相当的浅成岩类)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基性斜长石常蚀变为钠长石、黝帘石、绿帘石和高岭石;辉石常蚀变为绿泥石、角闪石和碳酸盐类矿物。因绿泥石的颜色而整体常呈灰绿色。

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常呈岩脉、岩墙、岩床或充填于玄武岩火山口中的岩株状产出。

辉绿岩跟辉长岩的成分差不多,但它形成得比较浅,不像辉长岩那样深。根据含有的不同成分,有多种。如含石英多的叫作石英辉绿岩;含沸石、正长石等的,称碱性辉绿岩等。辉绿岩是上等建筑材料。

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常呈岩脉、岩墙、岩床或充填于玄武岩火山口中的岩株状产出。

按次要矿物的不同,可分为橄榄辉绿岩、石英辉绿岩等。可做建筑石材或工艺石料,是铸石原料。质地均匀、无裂纹者可做石材原料,细粒者尤佳。如贵州的“罗甸绿”、浙江临海的“孔雀绿”、河南的“五龙青”、“菊花青”均属此类矿床。

寡妇桥北50m处沟谷内辉绿岩墙示意图(4-1图)

其中辉绿岩墙宽37.1m,斜高14m,坡度为38°,高约8.4m

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简介 :刘争(1986-),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辽宁五龙金矿周边找矿方向浅析 刘争1,张德会1,2,王杰亭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文主要对辽宁五龙金矿控矿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强调了构造与岩体控矿的主导作用,分析了该区成矿有利部位,并通过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认为其外围找矿方向应在田家堡子-石岱、三级台-杨家堡子、油盘岭区、谢家-韩家堡子一带。 关键词:五龙金矿、控矿因素、找矿方向 辽宁省最具悠久开发史的五龙金矿已面临着极度资源危机状态,本文通过分析五龙金矿成矿特点,及总结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对其外围找矿方向提出了几点意见,对后期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1 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全球性金矿带中的中西太平洋金环外二环东亚段;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凤城凸起的东部地段;鸭绿江成矿带的西南地段。东部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著名的平北金矿集区隔江相望,该区与其有着极其相似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成矿地质背景,具有形成大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岩性有云母片岩、大理岩、黑云母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侏罗系出露零星,为一套火山-沉积浅变质岩石。矿区内主要分布辽河群变质岩,多呈透镜状残留体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中。 2控矿构造 本区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其具体特征描述如下:2.1 地层及其含矿性 区内仅零星出露下元古界辽河群层状变质岩系,多为残块,呈捕虏体残留在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中,自下而上主要有于家堡子组、浪子山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主要由各类大理岩、片岩、变粒岩组成。这套岩系金丰度值较高,片岩、变粒岩金丰度值5.36-21.0×10-9,大理岩金丰度值3.88-11.0×10-9,为金的初始矿源层,它们奠定了区内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从晚元古宙开始至显生宙古生代末,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五龙地区先降后生,以升为主,在坳陷区只接受震旦纪沉积岩系,分布于工作区东南部,呈零星残块出露,岩石发生过轻微的变质作用,岩石组成为石英岩、石英砂岩、泥灰岩、页岩等。 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地壳运动以升为主,局部地段出现凹陷盆地接受晚侏罗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多呈南北向和北东向延长,其主要岩性为紫色砂岩、页岩、泥灰岩。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东南部,鸭绿江深大断裂两侧。 新生代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的河流相、冲积相的砂砾石及砂质粘土。 2.2构造与成矿 区域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 次之。 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压性断裂, 为中生代晚期构造运动产物,断裂间距分别为 2-4Km和4-6Km,延伸均在10Km以上,该两组断 裂形成菱形格子状构造,控制着金矿体的产出部 位。 鸭绿江断裂是区域上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开 合带),位于区域边缘,呈北东50°~60°方向

福建省双旗山浅成脉型金矿地质及其意义

福建省双旗山浅成脉型金矿地质及其意义①刘连登② 陈国华 刘允良  (长春科技大学,130026) 许锦雄 谢文清 宋开族 (福建省双旗山金矿,362500) 摘 要 福建省双旗山金矿,主要由13、14、21和22号等金矿脉组成。尽管为一小型金矿 床,但目前其黄金产量仅次于福建省紫金山铜金矿,而居全省第二位。双旗山金矿的成矿地质环境和矿床本质特征,表明其为形成于晚白垩世的浅成脉型金矿,是福建省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有良好的找矿前景,而双旗山金矿为典型代表。 关键词 浅成脉型金矿 成矿环境 矿床本质特征 福建双旗山 浅成脉型金矿是我国第二重要金矿类型[1]。本文以成矿地质环境和矿床本质特征,阐释双旗山金矿是典型的浅成脉型金矿。笔者深信,这两大要素是认识矿床和指导科学找矿的基础。现有资料分析表明,浅成脉型金矿是福建省最值得重视的金矿类型。 1 成矿地质环境 矿床是地壳的组成部分,也是地壳变革的产物和重要地质事件。成矿地质环境,从宏观上控制了矿床的分布和特征,认识矿床需从认识其成矿地质环境开始。甚至可以这样认为,矿床地质和成因上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争议”,成矿地质环境缺乏趋同的认识是重要原因之一。111 闽东中生代火山-侵入岩浆活动旋回 双旗山金矿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边缘活动带,后者属环太平洋成矿带的西域。印支运动后,东南大陆成为统一的陆块。中生代构造2岩浆活动在整个大陆广泛发育,但不同地域火山2侵入活动的时间、规模、强度、方式和组成等存在明显差异。谢家莹等[2]将政和—大浦断裂以东地区称闽东南区(A 2区),双旗山金矿产于该区。 A 2区由4个火山2侵入岩浆活动旋回组成,但在图1的范围内仅见第 旋回的下段长林组和上段的南园组。第 、 和 旋回的火山岩层均未见,但见有志留纪和三叠纪的侵入岩,晚侏罗世的侵入岩及次火山侵入岩,早白垩世侵入岩和早、晚白垩世的酸性、中性和基性脉岩(含它们的次火山脉岩)。研究表明,区内已知金矿床(点)无例外的与脉岩(含次火山脉岩)时空相随。已知有官田、双旗山、肖坂、上村、前洋、花形仑、仙公寨、杨梅、雷潭、安 1 5第 1 期福 建 地 质 Geo logy of Fu jian ①②刘连登,男,1937年生,教授,矿床学专业。 1998年10月19日收稿

齐求3号金矿基本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齐求3号金矿基本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文章概述了齐求3号金矿的区域地质及矿体的地质特征、规模等和对金矿化的控制因素、赋存规律等。总结了矿体成因,指出了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标签:齐求3号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齐求3号金矿位于新疆托里县哈图地区,是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随着黄金价格的日益增长,需要更多的金矿资源量做保障,这就显得找矿更为重要。在本区的工作实践和收集有关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体地质特征的总结及矿体成因方面的研究,拟对下一步的找矿方向进行探讨。 1 区域地质概况 齐求3号金矿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如图),处于极具开发潜力的十大金矿带之一(扎依尔金成矿带)。新疆西准噶尔是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齐求3号金矿区主要位于北东走向的安齐断裂构造带,其南侧有扎依尔达拉布特断裂构造带,北侧有哈图断裂构造带。同时,三条大断裂构造带内部还有大量次级断裂构造。 西准噶尔地区是新疆北部的重要金矿产地,除了产出(超)大型的哈图金矿(即:齐求Ⅰ和齐求Ⅱ金矿)外,还分布着十多个中小型金矿,如齐求Ⅲ金矿、齐求Ⅳ金矿、安西金矿、宝贝金矿、萨Ⅰ金矿、萨V金矿、满峒山金矿、铬门沟金矿和萨尔托海金矿、莫合台金矿、灰绿山金矿等。 1.1 地层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浅海相陆源碎屑岩及火山喷发沉积建造。还有少量新生界松散沉积物分布。 包古图组(C1b):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主要岩性为硅质粉砂、砂岩、细砾岩、凝灰质砂砾岩类生物灰岩。 太勒古拉组(C1t):以杂色基性火山岩及其凝灰岩为特征,主要岩性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等。 第三系上新统昌吉河组(N2ch):主要为黄灰、褐黄、土黄色砾岩、泥岩、砂岩、泥质泥灰岩等。 第四系(Q):出露于干沟及山谷中,为现代洪积、冲击的砂砾互层、上部有次生的淋滤的石膏,呈透镜体或细脉、网状充填于残积层的裂隙中。 1.2 岩浆岩

百色地区巴马辉绿岩型金矿成矿源区探讨_黄文龙

96 矿物学报 2013年 百色地区巴马辉绿岩型金矿成矿源区探讨 黄文龙1,2,刘希军1,2,时毓1,2,廖帅1,2,郭琳1,2 (1. 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 2. 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近年来,桂西北陆续发现了一类新的辉绿岩型金矿床(点),有世加、龙川、八渡、菜家湾、者隘等近10处。该类矿床产于辉绿岩与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中。这类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类型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一些人认为是改造型金矿,热水沉积—基性岩浆改造型金矿,其成矿物质来源于赋矿地层(黄立刚和罗寿文,2005);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蚀变岩型金矿,其形成大致经历了辉绿岩体的成岩—构造叠加改造—热液蚀变、元素富集的成矿作用过程,金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少部分来源于地壳。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混有少量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覃文明和何志美,2003);还有一种说法是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而非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层及辉绿岩(潘家永和张乾等,1998)。百色巴马位于桂西地区的中部,该地区金矿主要赋存于基性岩岩体中,同时接触带上分布着一些浸染金和钛铁矿,因此,辉绿岩与金矿的成因有密切关系。前人对该区内的基性岩研究程度低,本文对巴马含矿基性岩进行了主量、微量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地区基性岩的成因以及相关金矿的矿物来源。 桂西地区巴马一带零星分布的基性小岩体,岩体多呈北西向展布与北西向断裂两侧,在地质图上呈环状分布,产出的地层从上寒武统到三叠统均有,一般沿断层或顺层出露于含放射虫硅质岩或碳酸盐岩中,与围岩界限较清晰。因为这些基性小岩体产出形态、岩性表现出很多的共性,广西地质矿产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85)认为其同属于一套华西力期的层状、似层状侵入围岩的辉绿-辉长辉绿岩体(脉),而王忠诚等(1997)和吴浩若等(1997)认为桂西广泛分布的“辉绿岩”许多是与晚古生代深水沉积共生的玄武岩,这些不同地点不同时代与深水沉积共生的玄武岩都属于大洋板内玄武岩,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大陆裂谷型玄武岩。巴马地区龙川镇附近的岩体和那坡的百都-那布岩群中发现几处球状或枕状构造,表明了其海相喷发的可能。 研究区基性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和玄武岩等,以辉绿岩、辉长辉绿岩占主体,一般呈灰黑色或黑绿色,致密块状构造,以辉绿结构和辉绿辉长结构(图1a)为主要特征,主要由单斜辉石、基性斜长石组成,基本不含橄榄石。单斜辉石呈他形粒状或短柱状,含量一般少于斜长石,具嵌晶含长结构(图1b)。基性斜长石一般呈针状或长柱状。部分结晶较好的岩体可见到辉长结构,辉石颗粒更大,自形程度更高。 图1巴马基性岩辉绿辉长结构(a)和嵌晶含长结构(b) 巴马基性岩的REE球类陨石标准化分布图上(图2a),表现为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δEu=1.85~1.97,具明显Eu正异常,这与该地区基性岩样品中的大量单斜辉石晶体有关。总体配分模式介于典型的E-MORB和OIB之间。在不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12GXNSFCA053007 );广西八桂学者项目(2013);桂林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作者简介:黄文龙,男,1988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E-mail:176400714@https://www.doczj.com/doc/5a4311550.html,

卡林型金矿床

卡林型金矿床 卡林型金矿床(Carlin-type gold deposits)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的卡林镇被发现而得名的,是一种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该类型金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矿体与围岩界限不明显,金主要呈显微-次显微形式分散产出,普遍发育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以及Au、As、Hg、Sb、Tl等微量元素组合。 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美国内华达州和犹他州及中国的滇黔桂和川陕甘两个“金三角”内,在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秘鲁也有分布。自1961年Newmont公司的地质学家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首先发现卡林金矿床以来,在长60km的NNW向线状分布的卡林金矿带(称为Carlin Trend)内又先后发现了40多个金矿床,现在内华达卡林金矿带的探明储量超过2000t,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三大金矿产地。 该类型金矿床在我国发现于80年代,已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滇黔桂和川陕甘“金三角”区。在滇黔桂地区已发现200多处矿化点、矿点和矿床,探明了一批大型和中小型矿床,少数矿床的储量接近超大型规模。 (一)成矿条件 1. 大地构造环境 卡林型金矿主要形成于裂谷带和弧后盆地内。太平洋东岸的卡林型金矿位于美国西部新生代的弧(陆缘弧)后盆岭式裂谷带内。我国目前发现的卡林型金矿大多分布于扬子板块周缘的古裂谷带和弧后盆地。滇黔桂金三角区的卡林型金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晚加里东-海西期右江裂谷带;川甘陕金三角区的卡林型金矿与扬子板块西北缘加里东-印支期秦岭陆间裂谷活动有关。 从更大的大地构造背景来看,有人认为美国卡林型金矿区域成矿构造背景与我国滇黔桂、川陕甘两个“金三角”卡林型金集中区基本类似,同为地幔柱构造活动区。美国卡林型金矿集中位于黄石公园地幔柱活动区;我国滇黔桂、川陕甘两个“金三角”卡林型金矿矿集区位于以峨眉山玄武岩为中心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区。 2. 岩浆岩条件 在几乎所有的卡林型金矿区内或者其附近都存在以岩墙和岩脉形式产出的长英质侵入体,成分从花岗闪长质到花岗质变化。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些浅成侵入体可能为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热源,也有可能提供热液流体(如Sillitoe,1989,1991;Berger &Bagby,1991)。 Oppliger等(1997)通过卡林型金矿区的岩浆岩,推测地幔柱活动引发了金矿成矿作用。美国西部卡林金矿集中区的岩浆作用可以分为3期:①43~34Ma,大量的中性到富硅、高钾钙碱性熔岩及凝灰岩喷发;②34~18Ma,长英质的岩浆侵入作用;③18~6Ma,典型的双峰式火山作用。他们认为,在43~34Ma期间发生的火山活动、张性构造以及集中于内华达大盆地中的金成矿作用与黄石古热点的演化之间存在成因联系。他们强调始新世-渐新世期间的岩浆事件与卡林型金矿之间在空间上的耦合都是由于黄石热点引发的,认为卡林型金矿化是与具有漫长历史的黄石热点相伴发生的。黄石热点可能是一个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柱,核幔边界被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异常富集金及与金矿伴生的中度亲铁元素(As、Sb、Te)的区域,地幔柱构造活动可以将金搬运到上地壳中。60Ma以来,黄石热点构造活动引起了俯冲消亡的Farallon板块的分解,并产生了43~34Ma期间大规模的俯冲板片熔融和变质脱挥发分作用。同期发生的地壳拉张和热流体在上地壳中的对流循环,有利的构造和岩性圈闭,控制了卡林型金矿的形成。

金矿普查探矿建设项目环评样本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续二)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续一) ⑵)矿权^人:************ ⑶探矿权人地址:************ (⑷勘查项目名^称 :************************** ⑸5)地理位^置:************************** ⑹图幅号:I48E018018 ⑺勘查面积:1.62km 2 ⑻有效期限:************ (⑼勘查单: ************ ⑽勘查单位地址:************ (11)区块登记范围及拐点经纬度座标: 本项目为地质普查勘探项目,其主要工程任务是:在充分研究和运用区域 地质资料、区域矿产资料的基础上,对已取得的地质成果和区域地质矿产资 料进行综合研究、 整理、对比,以1/1万地质草测、1/5千岩石地球化学剖 面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基本方法,大致查明测区地层、岩性、构 造、蚀变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着重研究区域金成矿地质特征、找 矿标志和矿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1/1万地质草测、1/5千岩石地球化学 剖面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取得的地质成果,以槽探揭露为主要手段, 大致查明金矿(化)体分布规律、 矿体规模、矿石特征,提交普探工作报告。 东经 北纬 A: 106 ° 20' 45〃 33° 07' 30 B: 106° 21' 30〃 33° 07' 30 C: 106° 20' 45〃 33° 06' 45 D: 106 ° 21' 30〃 33° 06' 45 ff ff ff ff 地区金矿普查

西非利比里亚砂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西非利比里亚大巴萨州地区砂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牛智辉,徐东华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6号,450016 摘要:通过西非利比里亚共和国大巴萨州砂金矿地区地质工作,研究了大巴萨州砂金矿形成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 关键词:西非利比里亚;大巴萨州;砂金矿;矿床成因;找矿方向 0前言 利比里亚有八个主要的金矿矿产地,主要矿床类型有:(1)霍姆斯特克型矿床与铁层,(2)金矿石英脉与绿岩带,(3)沉积砂金矿,是由于浸染状矿化或是以上两种类型矿藏的沉积物。 1 区域地质 利比里亚为西非克拉通的一部分,主要由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成,显生宙沉积只有少量的纹层状砂岩、长石砂岩、粉砂岩和砾岩,出露于沿海地带的狭长区域内,可能为白垩纪。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主要由花岗绿岩带组成,岩石类型以各种片麻岩和混合岩为主,普遍遭受高级变质,变质相达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前寒武纪岩石包括三个年龄省:(1)利比里亚年龄省(Liberian age province),岩石年龄为2600-2700Ma,占据了中西部的大部分区域;(2)依波尼恩年龄省(Eburnean age province),岩石年龄为2000Ma左右,位于中东部区域,向东延伸至科特迪瓦境内;(3)泛非年龄省(Pan-Africa age province),岩石年龄为600Ma左右,位于西南沿海的狭长地带。前两个年龄省占利比里亚国土的主要部分,后一个年龄省只相对出露很少部分。北东向的塞斯托斯河(Cestos river)流域为利比里亚年龄省和依波尼恩年龄省岩石的过渡区域,因缺乏详细的地质工作,具体的界限目前还不确定。塞斯托斯河本身为一大型剪切带,即塞斯托斯剪切带(Cesto sshear zone)。与西南海岸线近于平行的NW向陶迪剪切带(Todi shear zone)由塞拉里昂延伸至塞斯托斯角(Cestos bay)一带,构成了利比里亚年龄省和泛非年龄省的界限。NE向塞斯托斯剪切带和NW向陶迪剪切带成为利比里亚两条主要构造带,奠定了整个区域的基本构造格架。另外,在利比里亚年龄省和依波尼恩年龄省的区域内还发育一系列与塞斯托斯剪切带近于平行的NE向断裂带,使本区的主体构造线方向呈现为NE向。 在中生代,随着冈瓦那超大陆的裂解,利比里亚从南美圭亚那地盾分离出来,伴随着大陆漂移,在利比里亚中南部地区发育强烈的基性-超基性岩侵入活动,广泛发育辉绿岩、辉长岩、金伯利岩,以及一些中性闪长岩脉和小型岩体等。金伯利岩的发育使本区盛产金刚石。岩墙群在中部地区构成壮观的NW向岩脉带,向两侧延伸至境外。 新生代期间,由于地处热带地区,利比里亚广泛发育红土化,大量红土的覆盖导致本区的基岩露头很少。 2地质特征 2.1地层 利比里亚属于西非克拉通一部分,大约90%由太古宇和古元古代花岗岩组成。是Man克拉通的一部分。 太古宇地层受Leonian(3500-2900Ma)和利比里亚(2900-2500Ma)造山运动的影响,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上覆有变质沉积岩、片岩、石英岩和重要的含矿建造。太古宇岩石的Rb-Sr年龄在2600-2700Ma之间,该年龄范围的岩石被认为是利比里亚年龄省的一部分。在利比里亚的中南部发现有Birimian(2100Ma)时期的西南-北东向绿岩带,是科特迪瓦绿岩带的延长部分,其中之一包含Ity金矿床和Zeltoua铜矿化。太古宇岩石中含

高级矿床学-造山型金矿

造山型金矿 摘要:造山型金矿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其成矿模型为人们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就造山型金矿的特征、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且以胶东地区和小秦岭地区造山型金矿为例讨论造山型金矿的地球化学性质,并得出其成矿流体均有地幔流体的参与。 关键字:造山型金矿地球化学成矿模式存在问题 1. 前言 “造山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系指产于区域上各个时代变质地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增生构造有关的脉型金矿床系列,矿床形成于增生(accretionary)或碰撞(collisional)造山带的会聚板块边界上的挤压和扭压作用过程中。 在造山型金矿床这个术语被提出之前,人们一直把那些产于变质地体中,受构造控制的脉状金矿床称之为“中温热液金矿床(Mesothermal gold deposits)”,所谓“中温热液金矿床”是最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大多数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属于此类型(Hodgson et al.,1993;Sillitoe,1993)。在对脉状金矿床研究的过程中,文献中涌现出了众多按不同标准进行命名的金矿床类型,如按围岩特征可分为绿岩带金矿床、浊积岩金矿床等(Keppie et al., 1986;Mueller and Groves, 1991);按矿化特征分为石英脉型金矿床、蚀变岩型金矿床、角砾岩型金矿床等(范宏瑞等,2005;毛景文等,2005);按控矿因素特征,可命名为剪切带型金矿床(Bonnemaison and Marcoux, 1990)。随着大地构造、金矿勘查和成矿理论的研究和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类金矿床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且都与造山作用过程有关,这类金矿床有很宽的成矿深度范围(2~ 20km),因此,Groves 等(1998)建议将该类金矿床称作“造山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 “造山型金矿床”(Groves,1998)是根据成矿地质背景的一种金矿分类,其含义涵盖了中温热液型、浊积岩型、绿岩带型金矿等的叫法,打破了多年以来人们关于金矿床分类众说纷纭的局面,同时也突破了Lindgren(1933)关于热液矿床分类原定义,并根据成矿深度将该类型矿床划分为浅成(<6km)、中成(6-12km)和深成(>12km)三个亚类。造山型金矿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普遍重视,在国内外掀起了对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的热潮,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理论已经成为当代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近十年来在我国南天山、东昆仑、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周缘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成岩成矿模式、矿床地球化学、控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中也不断取得进展(陈衍景等,1999;孙丰月等,2000;毛景文,2001),不但丰富了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而且也拓宽了找矿视野和找矿思路。张德全等(2001)则将其定义为与造山作用有关、主要受构造控制的金矿床。 Kerrich等总结造山型金矿或成矿省的特征如下: (1)成矿多与增生型造山作用有关。 (2)多位于重要超岩石圈构造附近,或者位于复杂的变质火山一深成岩地体或沉积地体的构造边界附近。 (3)在多个外来地体不断拼贴增生的造山带,造山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成矿时间范围较大,但总是同步或滞后于赋矿地体的峰期变质作用,或造山构造作用晚期。 (4)矿床分布于复杂的大型地质构造单元中,构造单元是岩性、应变、变质级等方面的陡变带或梯度带,属于造山带环境。 (5)绝大多数产于绿片岩相变质地体中。

陕西省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陕西省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黄河中游,面积约19万多平方公里。 陕西省具有悠久的采金历史,战国初期的《山海经》记载陕西多处产金。秦汉以后,陕西已成为主要的砂金产地。《魏书.食货志》说:“汉中旧金户千家,常于汉水淘金。”,可见采金之盛。西魏时(公元353—556年)记载:“金州土贡麸金”,“西城(今安康)汉水有金”。明万历《陕西通志》附录:“徽宗宣和元年,石泉江溪沙碛麸金,许民随金脉淘采,立课额或以份数取之”。1939年在南郑成立陕南采金管理处,组织乡民在嘉陵江、汉江及其支流采淘砂金。小秦岭的岩金矿始载于《山海经》,明朝曾大规模开采,“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的道理,成为古今之共识。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陕西成立了汉江地质队,从事陕南砂金矿普查,找出了一批砂金矿点。60年代,又组成了金矿专业队,在小秦岭开展岩金勘查工作,勘探了一批金矿床。80年代,由于“黄金热”的兴起,在陕西省开展金矿地质工作部门和单位越来越多,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 黄金资源现状截至1989年底,全省共发现金矿床(点)217处,分布于全省30个县(市)境内,其中金矿床72处,包括岩金矿床37处(大型3处,中型10处,小型24处),砂金矿床31处(大型1处,中型9处,小型21处),小型伴生金矿床4处。 截至1989年底,全省累计探明储量156.958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117.739吨),占全国累计探明储量的3.24 9/5,居第14位。全省保有储量为135.054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111.489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3.41 9,6,居第11位,其中岩金保有储量71.143吨,砂金保有储量60.732吨,伴生金保有储量3.179吨,已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87.453吨,未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47.601吨。据目前正在勘查的21个矿床预测可获金矿储量121吨。其中“八五”期间新增金矿储量可达86吨,主要由煎茶岭、葫芦沟、八卦庙、庞家河、马鞍桥及小秦岭等金矿床(脉)提供。 黄金生产概况陕西省黄金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自从1981年第一座国营金矿山建成投产以来经过短短几年努力,生产迅速发展。截至1989年底,全省已建黄金矿山28个,,息生产能力为3128公斤/年,占有储量51.542吨,其中岩金矿山17个(中型2个,小型15个),生产规模1530吨/日,生产能力1896公斤/年,砂金矿山11个(大型1个,中型3个,小型7个),生产规模838万米。/年,生产能力1232公斤/年。在建及“八五”期间拟建矿山24个,预计“八五”新增生产能力为2960公斤/年。 1989年全省黄金产量为1858公斤,居全国第11位,矿产金产量2689公斤,居全国第8位。“八五”末期预计矿产金产量为4861公斤。 全省年产黄金万两的县有1个,即潼关县。年产黄金万两的矿山有2个,即东桐峪金矿、潼关金矿。 金矿地质特征陕西地跨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三个大地构造单元。地层自太古宇至新生界均有出露,金矿主要分布于前寒武纪变质火山岩内,即分布在太古宇太华群、元古宇秦岭群和熊耳群及碧口群地层中,次为泥盆纪地层内。从围岩原岩的性质看,产于前寒武纪地层中的金矿,主要围岩为中基性火山岩,或处在中酸性火山岩与中基性火山岩的过渡层位中。产于泥盆纪地层中的金矿床围岩,主要是细碎屑岩及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过渡层。从金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单元来看,陕西原生金矿床主要集中于华北准地台南缘,秦岭褶皱带内亦有矿床产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